第一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周
4.数学思考
第2课时
数学思考(2)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组织
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6、7题。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5)全班齐练。第6题:答案:4种。
第7题:答案:1号第四名,2号第三名,3号第一名,4号第二名。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教学板书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A不可能和B、C同班→A只可能和D、E、F同班。
七、教学反思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重点难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
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日期
行程
交通工具
住宿
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的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
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三张:0.8×3=2.4(元)1.2×3=3.6(元)1.2+0.8×2=2.8(元)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五、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2.组织活动。(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考卷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周测试卷2012.11.2
5姓名分数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sùliàobǐnɡɡānjíxiánɡyìyánɡdùn cuò
()()()()
rìkòumáizànɡshíbēiyùxuèbóshā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8分)
寇()简()畔()哀()
冠()筒()衅()衰()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扇动()呼唤()瞻仰()()的乐谱()的鸥群()的布衣()地注视()地说话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勾,错误的打叉。(4分)
1、“威胁、帐蓬、衰败、勉励”四个词语中,有一个用错的字。()2 “络绎不绝、悲愤欲绝、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三个绝的意思都不一样。()3 “难道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不是一种美德吗?”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不是一种美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4、“今天温度很冷。”与“想到这里,他的眼前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五、下类各句分别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括号中写出来.(8分)
1、鸟儿唱着欢乐的歌儿,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2、苏格拉底那苍老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铿锵有力。()
3、我爱三峡的宏伟壮观,我爱三峡的幽深秀丽。()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按要求积累成语。(12分)
()寝()食和()悦()()方()计抑()顿()取()补()相()相()势()可()()遭不()()然大()
()毙荒()体力()()()()成声
七、改句子。(4分)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8分)
生活在澳大利亚干旱沙漠的巨刺蜥蜴,()长相奇特,()行为十分怪异。()谁不小心打翻了水壶,巨刺蜥蜴()会跑过来,它并不低头喝水,却只是直挺挺地站在水渍上,水流光了也不肯离去。
九、阅读分析(18分)
没想到十多天以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非常惊(导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kōngkòng)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 冀)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yínyíng)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篮)布包,撮(chuōcuō)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1、划去文中错误的字或读音。(6分)
2、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在文中用“___”划出(3分)
3、动物和人类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文中哪些句子直接点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请用“~~~~~~~”划出来。(2分)
4、文段中出现省略号,它们的用法是:()(2分)
A、表示列举的省略B、表示话未说完C、语意末尽
5、“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它们想说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小练笔(20分)
看完《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吧。(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六年级第十二周音乐教案
第6课
两岸情深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与学唱《阿里山的姑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阿里山的风光视频或图片,从感受阿里山之美导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聆听。让学生猜猜:这是来自哪儿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简介管弦乐《阿里山的姑娘》
鲍元恺编写的管弦乐小品《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经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的旋律,由各种乐器声部轮流奏出,音色由幼细到柔和,再至深厚,仿佛众人口耳相传着什么令人喜悦的话语。首尾热烈狂放的乐队合奏,表现出民歌本色的淳美之感,使阴柔与阳刚之美,水乳交融令人惊奇,并将中国原味民歌与西洋交响乐创作技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跟琴视唱歌谱,熟悉歌曲的旋律。先进行跟琴视唱,然后教师弹奏全曲,请学生边听边在歌谱中划出这条旋律。
4、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在学唱过程中,可采取男女生对唱、分组接龙唱的形式,活跃学习的气氛。也可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边唱边加上简单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如:四人一组手牵手(如教科书中的插图),三步一弹腿,左右方向各做1次。
5、分组表演唱《阿里山的姑娘》。
三、全课总结。
评一评哪一小组的同学演得好,好在哪儿?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丢丢铜仔》,学吹竖笛《摇篮曲》。教学过程:
(一)聆听
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
1、导入新课。
复唱以前学过的台湾歌曲作导入,然后进入乐曲的聆听。如:《一只鸟仔》《摇船 调》《外婆的澎湖湾》和《乡间的小路》。设问:这几首歌曲都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2.初听乐曲《丢丢铜仔》,听听这首乐曲的旋律与哪一首歌相似?
3、简单介绍民歌《丢丢铜仔》的背景及意思。
《丢丢铜仔》是流行在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民歌,两百多年前,顺水路运送木材的工作在返回宜兰的路上’常常唱着这首歌走过山洞。“丢丢铜仔”的意思是模仿山洞里的滴水声。4.再听乐曲,听出乐曲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听后请学生说一说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可引导学生从主奏乐器二胡所表现的形象谈起。
5、完整聆听全曲,比较乐曲1、2段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让学生 通过唱一唱1的旋律,用竖笛吹奏2来比较。
(二)学吹竖笛《摇篮曲》
1、吹奏三声部合奏曲《摇篮曲》。
第一部分是旋律声部,主要是复习指法和装饰音的吹奏。第二部分与第三声部是以基本节奏型的和声。
2、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他们演奏力所能及的声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考演奏,在合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先进行分声部练习,集体吹奏第一部分,熟练后进行三个声部的合奏。
4、师提示:吹奏的技术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课堂上提高学生演奏能力的相关训练千万不要“为训练而训练”,也不要强求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必须掌握。乐曲中的装饰音,如果学生演奏有困难,省略不吹。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吹奏难度,又不影响乐曲的情感表达。学生也能在表现音乐中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
5、编创游戏“吹对子”
游戏的玩法可参看教科书的提示由易到难。先由教师出题,学生模仿并编出不同的音符。再由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模仿、编奏等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要能达到编创出“自己的音”、“自己的歌”,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定。
三、全课总结。
说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二、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和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册各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要求
内容
单元教学结束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数学概念
25%以内
—
20%以内
—
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
—
—
5%以内
85%达到每分4题
四则混合运算
20%以内
—
5%以内
—
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30%以内
—
25%以内
—
三、教学措施
1、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①把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又便于学生运用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②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相比。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更好的判断实际问题中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即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或积一定来定义。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有鲜明的印象。③在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不同知识解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个形体时,都引导学生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使学生看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形体特征加深了认识,对周围一些表面具有各种曲面的形体也提高了认识,此外,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加强实际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3、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每个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表或看图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看懂统计图表和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少安排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表要求太高。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得数学知识系统化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了切实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的统计六个部分,依次分别复习。(2)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数的意义时先复习自然数,而后复习整数,在复习分数,最后复习小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给出个部分知识的要点,以保证学生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而且没有遗漏,由于是复习整理,而不是新授,根据不同的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再现,整理和区分,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性和综合地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教学圆柱、圆锥等形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实物摸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形体的特点。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的关系。(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时通过几个不同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指出展开的面是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规律,再加以归纳总结。(5)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计算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方法。(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将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具体做法
1、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应经常研讨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开展互相听课的制度,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准备根据教材中的所需的教具与学具,为了学生能比较直观的观察,这样极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有利于教学。想方设法制作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多制一些口算卡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以反复的使用。
3、狠抓“差生”的转化,对于差生的学习不能放松,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缺补差,使他们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水平。也可以让好带差,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各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及判断。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2、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引导,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3、重点: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难点:绘制复式统计图。
4、重点: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混合运算。
②复合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的知识。
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②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各类应用题分析,寻求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途径。
③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5、关键:
掌握小学阶段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以及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
六、教学进度
单元
课目
起讫日期
周次
课时
节次
备注
一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月1日—4日
①三月八日放假半天
②五一黄金周放假七天
③六月一日开展活动一天
④第十周期中考试⑤六月三日至十七日期末复习考试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月7—2月11日
比例的应用
3月14日—15日
整理和复习
3月16日—17日
机动
3月18日—3月21日
二
圆柱
3月22日—25日
圆锥
3月28日—4月1日
整理和复习
4月4日—8日
机动
4月11日—12日
三
统计表
4月 13—14日
统计图
4月15日—22日— 9
机动
4月25—4月26日
四
数和数的运算
4月27日—5月10日
10~11
代数初步知识
5月11日—13日
应用题
5月16日—5月20日
量的计量
5月23日—24日
几何的初步知识
5月25日—5月31日
14~15
简单的统计
6月2日—3日
五
总复习
6月3日—6月17日
15~ 17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各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二、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和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
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学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册各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要求
内容
单元教学结束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数学概念
25%以内
—
20%以内
—
整数、小数、分数的口算
—
—
5%以内
85%达到每分4题
四则混合运算
20%以内
—
5%以内
—
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30%以内
—
25%以内
—
三、教学措施
1、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①把比例尺移到比例的概念之后教学,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又便于学生运用解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②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相比。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理解更好的判断实际问题中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些量成反比例关系,即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商)或积一定来定义。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有鲜明的印象。③在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不同知识解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操作,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个形体时,都引导学生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使学生看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形体特征加深了认识,对周围一些表面具有各种曲面的形体也提高了认识,此外,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加强实际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3、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为此,每个例题中在统计图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表或看图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看懂统计图表和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少安排独立完成的,以免对制作统计图表要求太高。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得数学知识系统化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了切实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的统计六个部分,依次分别复习。(2)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数的意义时先复习自然数,而后复习整数,在复习分数,最后复习小数。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概念的发展,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给出个部分知识的要点,以保证学生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而且没有遗漏,由于是复习整理,而不是新授,根据不同的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再现,整理和区分,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性和综合地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教学圆柱、圆锥等形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实物摸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形体的特点。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两个例子,先引导学生分析每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两个例子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的关系。(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百分数和分数互化时通过几个不同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指出展开的面是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规律,再加以归纳总结。(5)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计算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自觉地进行合理的计算,尽量使用简便方法。(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将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具体做法
1、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应经常研讨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开展互相听课的制度,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准备根据教材中的所需的教具与学具,为了学生能比较直观的观察,这样极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有利于教学。想方设法制作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多制一些口算卡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可以反复的使用。
3、狠抓“差生”的转化,对于差生的学习不能放松,首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缺补差,使他们也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水平。也可以让好带差,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各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及判断。
关键: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2、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引导,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3、重点: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