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研训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并为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实践探索,但仔细审视与反思我们走过的历程,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校本教研脱离实际、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分离、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两张皮等等。如何改变对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在认识、理解与实施上的误区呢?我在近两年的教研与培训管理实践中对“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研训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创新常规管理过程,建立管训结合的管理机制
科学规范的专业行为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训练和强化,管理中先进的理念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实践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为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既要继承“实与细”的管理传统,又要增加有利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要素。
1.重建制度,为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留下空间
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行为有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重建,既要继承传统管理的有效做法,更要增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制度条例,以制度和规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如在《教师教研常规》《教师教学一日常规》《教学“六认真”要求》等制度中体现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考核体现教师专业智慧作用,教学业绩考核增加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核比重等,使常规管理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潜能发挥过程,成为专业能力提高的过程。
2.注重引领,让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专业成长过程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注重引领性的指导,是新课改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应切实转变观念,在专业引领中促发展,求效益,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中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备课改革,由于有大量备课参考,不少教师的备课只为应付检查而转抄,从而形成备课与上课分离,为此我们学校提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改革方案,其操作过程分五步进行:集体研读教材——分任务拟订教案——集体讨论共享——个性化修改实施——教学行为反思。强调教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追求文本的固定性,把教师从繁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创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又如课堂指导,我们推行“2224”的教师课堂指导,即行政领导一周深入班级指导2节课,市县骨干教师每周深入课堂指导2位教师,特聘专家每天指导2节课,教师个人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参加一次集体学习,听一节远程教育资源课,参加一次集体备课讨论。这样在管理中减少强制性要求,加强过程指导,增加过程引领,让教师体验专业实践与专业化成长的成功,激发其追求更高层次专业化成长的动力。
3.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针对近几年年轻教师逐渐增多,一部分骨干教师步入老龄教师行列,加之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启动实施了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一是从学校教师队伍实际出发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规划,通过“学校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发展”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建设一支学科齐全、在县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3~5名在重庆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6~10名在县内知名的知名教师;20~30名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认可的校级骨干教师;并以骨干带动和辐射的方式,提升全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把学校建成名副其实的渝东名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定落实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从骨干教师的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协议签订、骨干教师培养实施、骨干教师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科学管理与实施,做到管理、培训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三是把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变为全体教师的参与过程,通过骨干教师论坛、骨干教师献课、骨干教师竞赛等培训活动让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互动,既培养提高骨干教师,又影响带动其他教师。这样以骨干培养为突破,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骨干培养成为教师整体专业化成长的动力引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丰富校本教研活动,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
学校教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二是在研究中培训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融为一体,以常规教研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丰富校本教研活动,搭建以研促训的科研平台,在研究活动中培训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开展研究。
平台一:课例研究活动。以具体的实践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一是磨课活动,从校级和年级学科组两个层面开展了全员参与的磨课活动,打造成功课例、精品课例;二是定期分类别的献课、赛课活动,即行政领导献课活动、新进教师赛课活动、骨干教师献课活动、艺体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各年龄段的献课活动等,以这些课例为话题进行实践研究。
平台二:行为反思研究活动。开展以案例为载体的个体反思,定期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堂案例、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育故事、读书反思等。
平台三:教师论坛活动,以骨干教师为论坛主讲主体,全体教师参与,一月举办一次附小教师论坛,在交流中共享,在碰撞中提高。
平台四: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校内教师开展立项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对某一特定的领域系统学习,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炼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我们在近两年内先后开展了县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子课题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平台五:校际交流活动,与西大附小、奉师附小、江东小学、跳石村小、骡坪小学等县内外学校建立了交流联系机制,并开展了富有实效性的联谊交流活动。
建构校本教研模式,丰富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1.课题研究模式。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关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等国家及市、县级课题的研究中既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又在对某一领域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中扩充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形成专业能力,促进参研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2.专家引领模式。学校预算专项师资培训经费,聘请县内退休的知名特级教师常住学校指导培训,经常性地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导有潜质的教师,引领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3.教师论坛模式。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为话题,定期举办教师论坛活动,对教师发展、课堂艺术、教学得失等职业生活中的事例进行交流,在同伴间的交流与借鉴中共同进步。
4.课例研究模式。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采用“一课多上”或“多上一课”的形式在年级组、教研组或全校乃至到校际之间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在资源共享、反思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5.行为反思模式。在学校备课改革方案确定的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在教学、教研常规管理中增加“人人定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撰写教学反思”的工作要求,并定期交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
培养研训成果意识,促进学校与教师内涵发展
一所学校的发展要有质的提升除硬件获得基本的发展外,管理上特别是教师的培养必须要有同步的内涵发展,一所知名学校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特长学生、知名教师、高水平的办学与科研成果支撑。为实现打造渝东名校的目标,我们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成果意识。一是引领,学校领导除在管理过程中引领培养教师成果意识外,还以自己的行为带动教师,及时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带头做科研型教师,做学者型领导;二是激励,采用多种形式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如学校采用奖励激励制度、晋职晋级优先制度、外出学习优先制度、宣传激励制度等方面从经费投入、福利享受等多渠道倾斜于教师科研和教师培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学校教研与教师培训实施的理念、措施、过程增加了很多的发展内涵,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管训结合、研训一体”校本培训与教研模式的实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融管理、教研与培训为一体,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研究,从而促进学校与教师在内涵发展中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第二篇:如何提高校本阅读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校本阅读课的有效性
时间:2011.12.12
校本阅读课程是由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旨在通过教师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元的阅读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有效开展校本阅读课,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最大功效,让学生把阅读的热情保持到课外,把阅读的习惯运用到课外,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伴侣!
有人认为阅读课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书籍。教师往讲台上一坐,每个学生在座位上拿出书来看,或是全班走进图书馆无目的阅读。教师不需备课,课堂上也无须教学设计,让学生独立阅读即可。这样的阅读课,教师可真成了闲人一个。诚然,阅读课没有教材,没有具体的教学设计,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对课程进行自主开发。
也有人认为阅读课就是上一堂课外读本的精读课。教师选取课外阅读文本为教学内容,但教学方式仍按精读课文的方法讲授。这无疑是穿旧鞋,走老路,阅读课形同虚设。
归结原因,关键还是对开设阅读课的作用和意义不够明确。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旨在通过教师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懂得交流阅读感受,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阅读课只是一个着眼点,一个平台,学生阅读真正的舞台是在课外。教师该做的就是发挥阅读课的最大功效,让学生把阅读的热情保持到课外,把阅读的习惯运用到课外,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伴侣!那么,该如何有效开展校本阅读课呢?我们可以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元的阅读评价等方面来谈一谈。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师是阅读课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那么,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该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呢?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其出发点要做到“以生为本”,要关注以下几个注意点:
(一)选择书目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自身发展特点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兴趣、阅读题材都不一样。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切不可违背孩子阅读的心理发展规律,过早阅读一些语言艰涩,内 1
容繁杂的书籍。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适合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中年级开始,可以尝试让学生阅读些情节动人的中长篇小说。高年级则可推荐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优秀散文等。
(二)选择书目要与语文教材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开发语文教材中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教材中的“资料袋”和“课外书屋”就有阅读书目的推荐。另外,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是节选,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全文;在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后,推荐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内阅读点燃阅读课的兴趣和激情,而课外阅读则进一步促进了课内阅读。这种配合教材,以部分带全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模式正是教师对阅读课程的合理开发。
(三)选择书目要富有文化内涵,风格宜丰富多样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教师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也要兼顾作品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科幻作品、科普读物、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国际大奖小说,国内优秀作品,经典图文绘本都可以融入于阅读课中。同时,小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有限,所以除了像孩子们推荐杨红樱、伍美珍、曹文轩、沈石溪等作家的系列作品外,可以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夏洛的网》《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城南旧事》、《草房子》、《蓝色海豚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台湾儿童诗精选》、《犟龟》、《石头汤》。《蓝色海豚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并战胜困难;《台湾儿童诗精选》是充满童趣的诗歌,《犟龟》、《石头汤》则是蕴涵深意的绘本。这些书籍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学性、思想性俱佳,且各具特色,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一二年级还可以推荐《不一样的卡梅拉》、《爱心树》、《逃家小兔》、《猜猜我是谁》、《亲爱的小鱼》、《失落的一角》等绘图本。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画和文字间,蕴含了很多让我们成人都会为之感动的东西,这些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会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为使阅读课精彩丰富,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班级读书会是值得大力倡导的,即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它有多种形式: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语言积累课、经典诵读课、读写结合课„„经过实践研究总结,以
下几种班级读书会的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且行之有效。
(一)作品导读──即将阅读时,提高阅读期待
导读课,顾名思义,需要教师先于学生阅读文本,在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指导、引导、教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阅读。导读课的灵魂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进而能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从导读的内容上看,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着眼不同的导趣点:情节内容导趣,人物形象导趣,语言描述导趣等。比如,《蓝色海豚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可以采用情节内容导趣;《城南旧事》中人物众多,各有特色,可以采用人物形象导趣;《草房子》语言清新优美,充满诗意,可以采用情节内容导趣。
从导读的方法上看,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悬念、推测猜想、片段引读等方法。曾听一位老师上了《魔法学校》一书的导读课,这位老师用看目录猜故事,看图片猜故事,看片段猜故事等多种手段,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增强阅读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读文──阅读进行时,丰富读书形式
一周一节的阅读课时间宝贵,因此阅读书籍的任务基本就落在了课外。虽然如此,但教师还是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阅读,且阅读的方式不能仅仅只是个体独立阅读。它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方能吸引学生,从而使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
1、趣味性与专题性结合以趣激读,小学生的阅读中低年级应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感性阅读为主,趣应是让孩子们坚持阅读的良方,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殿堂,感受文字带来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爱读书,乐读书。在这些趣味书籍的引导下,再适量结合年段特点,开展一些主题读书活动,就可以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趣味阅读的层次上。高年级的课外阅读应由感性走向理性,以理性阅读为主,重在读书明理,读的积累,读的拓展,读的丰厚与深邃。以专题为主,也穿插趣味阅读,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呢。
2、“群体共读”与“个性自读”结合群体共读,是指大家共同读书,书的内容可不同,但读书的时间,地点相同,这样的读书活动有浓浓的读书氛围,能把那些还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吸引到读书的行列里来,也能让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展其爱读书,多读书的风采。特别是读书当中,如果穿插孩子们的交流活动,效果将更好。个性自读是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书的时间,地点、书目都会不同。这应是课外阅读的主流方式。个性阅读主要在于张扬各自的特性,灵活性大,能让读者将心浸在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可能不能
长久坚持。两种方式交叉进行,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和不同的阅读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
3、师生共读和小组共读的形式也值得提倡
师生共读即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如在阅读绘本《逃家小兔》的时候,老师扮演兔妈妈,学生扮演小兔,共同读文,颇有趣味。而所谓的小组共读,是以四人或两人为单位,合作探究,共同读文。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教授在执教《爱的世界》班级读书会研讨课上采用的小组共读的方式很让人启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群文阅读。虽然组内每位成员只能阅读一篇文章,但是通过合作,学生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内容,分享了彼此的阅读收获。相信有了老师和伙伴的共同参与,阅读会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聊书交流──阅读完成时,分享阅读感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书籍后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即聊一聊书。“聊书”的内容应该是宽泛的:可以聊故事情节,可以聊人物形象,可以聊语言特点,可以聊作家风格。“聊书”的方式应该是丰富的:谈一谈、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根据作品的特点,抓住合理的“聊点”,引导学生聊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互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
三、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指导课顾名思义,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此课型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在课外阅读中,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有: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浏览和跳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现在就介绍介绍其中的几种
(一)朗读和默读法
朗读就是通过发音器官,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反复朗读,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含义;同时,朗读也是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重音、语调、停顿和节奏四个方面。默读是与朗读相区别的一种阅读方法,是不出声的读,默读较朗读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深刻。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
读法。默读的训练应着重从提高默读的速度、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培养认真专注的默读习惯三方面进行。
(二)精读和略读法
精读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品味性精读的对象主要是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进行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经过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略读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略读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导,组织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开讨论会等形式掌握阅读要领。略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略读时抓住关键字、词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这样做可节约一半的时间。
(三)浏览与跳读法
浏览与跳读都是速读。浏览也可以叫泛读就是广泛的、粗略的看,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包括辨识题目,浏览序言、目录、提要、题解、要点、索引、正文等。跳读是一种专为寻找主要的、有用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进行的跳跃性阅读。读者不逐行地去扫描书文,而是有意删略一些东西不读,只以标题、段落首尾句、关键词语、图表等为阅读的重点。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学生在课内掌握了阅读方法,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法
1、圈点勾画,作批注。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2、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3、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
4、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五)边读边思考法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一
般包括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 践、畅谈收获等。
通过总结归纳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以上的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法并用。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建立阅读课的评价机制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把握阅读的正确方向,在多元有效的评价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阅读课的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过程中,应该落实到以下四块内容:(1).阅读的数量。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否完成本学期阅读课所规定的书籍的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其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要对学生一学期阅读的书籍进行统计调查。(2).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意识,利用阅读兴趣滋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每一天生命中的必修课。(3).阅读的积累和运用。要提倡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应该是丰富的:摘要式、评注式、心得式、记载式。真正做到通过有效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4).阅读课的参与。重视学生课堂参与过程是阅读课评价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学生是否由被动接受式阅读向主动式阅读转换。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来,主动分享交流阅读感受的学生,教师应大力予以肯定。
(二)阅读课的评价方式
阅读课的评价应倡导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四位一体的方式,真正体现个体和群体互动的原则,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真正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有效阅读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那就让我们从有效开展校本阅读课做起,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让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上幸福的底色。
第三篇:培训有效性评价
培训有效性评价,是一个由多种评价关系组成的评价体系,在培训的不同阶段实施,评价人与被评价人在不同的阶段是不相同的。按照柯式理论分为四级:
1、学员反应评估:学员评价讲师的授课水平与投入度(工具:现场满意度调查表)
2、学习效果评估:讲师对学员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工具:考试、考核)
3、行为改变评估:由讲师和学员上级一起,对学员进行培训内容的落实考核(工具:531表等)
4、组织改变评估:一般国内企业还无法做到
对于培训的评价可以从培训课程内容和培训讲师两个方面出发,如讲师是否专业、能否带动课堂气氛、语言表达能力、课程准备情况等;关于课程评估方面主要评价本次课程内在逻辑性以及课程是否贴近公司实际,案例分析是否有效,是否对受训人员拓展思路和管理思想有帮助等,个人拙见,仅供参考。首先按照培训人员分类
有新员工入职培训,关键人才的技能培训,中层人员的执行力培训,高层的领导力培训; 其次按照培训师资来分: 有内部培训还外部培训。按照课程体系分
有安全培训、技能培训、特殊工种培训、时间管理培训、企业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目标管理培训、礼仪培训等。
以下内容从原文随机摘录,并转为纯文本,不代表完整内容,仅供参考。
反应层次评估上,培训中,最常使用的评估方法为单向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随堂观察”,以及双向的“学员访谈”。在培训后,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单向的《问卷调查/课程评估表》,也常使用双向的“访谈学员”。
在学习层次的评估上,比较着重于培训后的评估,比如最常使用的是单向的“笔纸测验”、“问卷调查”,也常使用单向的“课后作业”、双向的“心得报告”。
在行为层次的评估上,通常在培训后三个月进行,常使用的方法是技能培训上常用以评估的单向“技能检定”,偶尔使用单向的“专题研究(发表)”、“问卷调查(对学员、对主管)”。
在结果层次的评估上,通常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进行双向的“绩效评核”,偶尔也在培训后三到六个月,进行单向的“技能竞赛及成果报告”。
培训的四层次评估方法,在企业内被采用的比较多的是评估反应、学习两阶段的评估。至于评估行为与结果二层次的实施难度较高,除了为确保评估结果的信度与效度,需要教育培训人员具有相当水准的评估能力外,评估操作劳师动众,不但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培训的成本效益量化难度大,因此在企业内用的相对比较少,不过在一些优秀企业的应用比较普遍,这可能也是成为优秀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衡量指标上,国内企业普遍采用了一种权变方法,即是以评估投入(input)代替评估产出(output),其前提假设为培训的投入越多收益越多,常用的指标有:
1、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培训经费占薪资总额比例
2、员工人均培训费用/员工人均培训时数
3、培训人时数占工作总人时数比例/培训人次数占员工总人数比例
因此,在衡量培训有效性的指标上,不仅关注上述的过程和投入指标,更重要的是关注结果指标,比如:参加培训的员工与同类员工的绩效表现差异;培训投入超过平均指标的部门的绩效表现与公司整体绩效表现的差异等衡量指标的应用,能够真正反应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并且,更重要的是,若培训工作开展有效,这些指标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能够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培训管理者赢得公司和业务管理者的支持。……………………下载地址下载说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或是会员上传,仅供学习参考,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不对您的使用负任何责任;
本站为公益性的管理知识共享平台,所有资源免费下载,如果您发现无法下载等情况,请向我们反馈;
本站所有资源的解压密码,在压缩包右侧均有说明,请注意查看。
第四篇:校本培训材料
罗湾中心小学2013—2014学
校本培训工作材料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师培训的各项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一、校本培训的目标
1、不断更新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进一步发展教师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研究,探索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
5、建立本校的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二、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途径。
2、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3、教科研知识的培训。逐步培养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意识、水平和能力。
4、教师基本功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在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5、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方式
我校校本培训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点面结合。
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师会上,由教导处布置本学期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求、方法。通过集体备课人,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将培训的主要内容合理科学地化解为若干部分,组织教师分块学习。
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训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在此做了如下工作:
集体备课制度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四年。在这四年的备课当中,我们是边实验边改进,直到上学期,总算定型,可年底教育大检查时,仍然发现问题重重,如语文教师不知道某个训练组的训练重点、一个训练组中有那几篇文章,那几篇是重点学习的课文,那几篇是略读课文;重点课文应该如何处理,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那几篇是略读课文,应如何处理,学生应达到的什么目标等等。为此,我们决定本学
期重新修订备课实施方案,本着有效高效实用的原则,本着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高度理解和深刻感悟的目的,为了不是有效资源浪费,真正达到资源共享,让底蕴厚实、经验丰富的教师真正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集体备课提出具体要求,实行强制管理,学校加大考核力度。当然考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真正做学生的合格教师,真正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点有用的工作。
假期学习期间所有教师要备好一个单元的备课。(语文备一个训练组;数学如果是小单元就备两个单元,三个信息窗以下是为小单元。)包括单元备课和每一课时的备课。假期学习期间,我们进行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内容是单元备课和每一课时的备课,教研组长主持,级部主任随自己所教学科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所有领导参加,一是监督,二是把关,三是带领教师讨论本学期集体备课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效,把集体备课时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带回教导处,教导处继续修订改进集体备课方案,使之进一步完善合理有效。
单元备课的要求:语文:本训练组有哪几篇课文,本训练组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训练目标是什么,每一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学生要积累那些东西,要进行哪方面的练笔训练,本单元的课时安排、每个知识点的课时安排和课时目标,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备本单元所需要的辅助资料,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同类作品、作者作品推荐等。
参与老师:刘光菊、邱美荣、涂颖、漆龙贵、王杰莉、汤道梅 数学 : 本单元有哪几个大知识点,重难点是什么,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是什么,本单元在数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和每个知识点的课时安排和课时目标,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
参与老师:陈小英,廖金道,张颖,叶艳艳,李俊发,彭步贤 课时备课的要求
课时备课
英语 :一个模块为一个单元,备训练重点,备训练目标,备教材分析,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备学生积累和练笔训练等。
参与老师;刘霞、刘小雨
其他学科仿照语数英的备课要求自行设计备课内容。
课时备课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补充材料,如何突破重难点,积累或练笔,作业设置等
集体备课的要求:步骤:每一次集体备课时由教研组长临时指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备课读给大家听,其他教师边听边与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对比,可以记录不同意见,也可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教研组长主持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决议,教师的备课上该删的删去,改填的填上,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打印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存档。
考核:考核分两部分,一是检查备课档案,学期中学期末检查时以级部集体备课形成的决议为准,对照检查个人备课,如果内容与集体决议相符,不缺不漏为一等,其余为二等;二是现场答卷,试卷内
容就包括单元备课的内容和课时备课的内容。90分以上为一等,其余为二等。
讨论内容: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次,一小时。分语数英和其他学科,以级部为单位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学科之间时间不冲突。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堂实录、专家讲座、上网查阅教改信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参加校本培训。
4、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子活动。通过以老带新,师徒结队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校本培训的原则
1、辅导性原则:校本培训的内容必须符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必须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起到导向作用。
2、灵活性原则:校本培训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学校制定了切实、可操作的校本培训计划。
3、实效性原则:校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具有实效性,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提高,真正为建设教师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4、针对性原则:校本培训的内容应结合具体教育形势进行,尤其是应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进行、体现与时俱进。
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1、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注重了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
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本培训的新途径.新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做好了培训纪录,健全培训档案和教师成长档案。加强了过程性督导检查,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抓落实、求实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条件。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学校优先安排;教师培训所需资料书籍,学校予以了保证。同时加强了教师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了作用;并进行了校园网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各项培训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3、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培训时效。为确保培训效果,学校加强了对各阶段工作开展落实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督查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学心得,特别是对校本培训对教学起到的作用及教学反思情况;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教师撰写的反思论文、教科研成果、教师教学风格的形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
罗湾中心小学
2014.2.17
第五篇:校本培训材料
小学新教材培训
一、教师需要建立哪些新的角色。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和对新课程目标的剖析,阐述在基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1、活动--分析自己扮演的角色(参与式培训)。
2、达成共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是当今国内外教育界所关注和提倡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施。
3、教师角色的定位:从传授知识来看,教师角色的定位;从发展能力来看,教师角色的定位:从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教师角色的定位。
二、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
专家认为,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还应当明确的是,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等也是基础。甚至是更重要的基础,尽管这些“基础”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应当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下就如何备课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三、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爱的奉献——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
美国心理学家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据此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备课中,教师应该预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目的性,让教学更加有效。策划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对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应当建立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要求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且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力求做到:心中有爱,爱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效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①、创设问题,激发探究。②、创设情境,引发探究。③、预设时间与空间,激励自主探究。④、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发探究。
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
教学调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调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解、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教师要对“坏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教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教学中,尽量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以鼓励性评价。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
(一)在教学目的任务上,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为此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1、教师要善于说明学习的意义,创设问题的情境,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
3、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4、教师要适当变换数学作业的形式。
5、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习的反馈信息,搞好检查与评价,加强反馈的效应。
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五、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练习题
相关内容如下: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1、精心选题,用好教材中的习题。
2、精心设计练习。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精心设计练习题,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
二、保证课堂练习时间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新知识后,若不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就会很快遗忘。所以练习应主要在课内进行。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的知识,及时巩固、强化,另一方面是错误的认识、解法能在教师指导下及时纠正。
三、正确对待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首先,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意义。其次,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四、用足用活每一题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捷径。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课堂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倡导教师的教“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为适应课改要求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树立信心,乐于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善于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学习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启发,使他们的思想相对活跃,从而体验成功,获得进步。
三、动手操作,勇于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重视活动,敢于自主学习。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3)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4)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他人和环境,关注社会进步,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
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
第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进行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并积极地投入探究。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创造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题目和内容。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第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第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八、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