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段研究小结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关爱留守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
——课题“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第一阶段(2009.9-2010.1)小结 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人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儿童留守家中。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我们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总部位于江西省贵溪市的贵溪市实验中学中,同样生活着一大群这样的孩子,为此,我校于2009年9月率先在全市提出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旨在把“企业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来抓。关爱留守学生活动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有力推动,是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各班班级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保了“留守学生”健康、活泼、茁壮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009年9月,我校成立了“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课题小组。
课题共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和启动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验阶段,第三阶段是课题总结阶段。该课题的研究,以贵溪市教研室童翔主任、初中部校长姜锋华,副校长李美庆,初中政教主任李健勤为顾问,以程仁喜副主任为组长,龚平德、阮丽娟老师为副组长,于丽连、李水才、刘海英、张学群、朱丽敏、高松福、陈乐强、徐广松、桂志福、黄少锋、曾红玲、刘志娟、李倩、卢玉桂为组员,由政教处负责牵头,班主任协办。在开题会上,我们就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关爱“留守学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及工作要求。
二、采集信息,学习理论,研究讨论,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采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开展专题理论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组员们的写作理论知识,把握有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三、深入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学校课题组认真组织各班对“留守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造册,建立档案。对“留守学生”家长姓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联系方式、留守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主要表现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
四、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讨论会。
自承担该课题实验工作来,我们全体课研组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资料,研究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分析了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理论假设,经过探讨研究,结合本校留守儿童实际,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了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
五、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大力创设人人关心“留守学生”;个个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为“留守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空间。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对此,我校将坚持不懈地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0.2-2010.7)研究小结
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生产力。研究实验第二阶段已经结束。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特对此阶段的研究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完善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
每新学期开始,对新入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登记,逐一将“留守学生”的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个人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全面掌握他们现状和动态发展情况,并将留守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思想状况逐一登记,建立健全详实的成长档案。同时还对原来就读的留守儿童通过教育后发生了变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登记,并形成了制度。这样,就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真实、原始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2、学校实施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家的温暖。课题组一方面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的氛围。学校实施全寄宿制,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每个房间配制了电扇、空调,生活有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冬天每两天提供一次热水洗澡,衣服由洗衣房专门清洗。班主任每周至少两次到宿舍和学生沟通交流,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关爱。班主任老师随时随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有针对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开启他们幼小的心门,解开他们的心结,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不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心理疏导,而且还为那些遇事拿不定主意的留守儿童出谋划策。另外,我们根据留守生的特殊性,开展了充满关怀的集体活动。针对留守学生,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与关爱,通过这些活动,把留守学生融入班级,学校生活中,留守学生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理解了父母在外打工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了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增强了学习、生活的动力,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积极学习教育理论,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实践。(1)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课题组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让教师从各个层面吸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优秀的、有价值、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这一阶段,课题组先后组织了2次理论学习,2次专题讲座。课题组在组织教师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理论之后,还严格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为此,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让他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交流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方法、经验、体会、感悟等多方面的内容。自己在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践中的所感、所悟、所获在全校性交流会上作了发言,这些交流的经验使每位教师深受启发,同时也做到了全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经验资源的共享。
(2)以教研促教学,开展课例研讨活动,扩大教研工作的参与面,推进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时,有中心发言人,有学习内容和中心讨论议题。本阶段的“感恩”主题班会课的比赛,对留守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他们的情感,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尝试了怎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父母、学会感谢父母、并最终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十二节主题班会课,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教师纷纷效仿,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品德思想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创设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管理环境,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且繁杂的工作。为了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课题组积极督促教师们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种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认真记载,包括家访、会议、主题活动、谈心、总结等内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则一方面积极指导教师开展各种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和督促教师的教育工作。这样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2010.9-2011.1)研究小结
在前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安排课题的成员继续以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谈话法等调查情况,据调查,“企业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这样几种结构类型: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率。与母亲单独在一起(“单亲教育”型)50%;与爷爷奶奶在一起(“隔代教育”型)30%;与其他亲戚在一起(“寄养教育”型)20%。
1、“单亲教育”型。父母双方缺一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单亲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为“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父亲外出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太小,如此大面积地缺失“严父”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隔代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型,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全留守儿童”。
3、“寄养教育”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称之为“寄养教育”型。调查访谈中我了解到,父母离开时将孩子托付亲戚照管的约占20%,有的亲戚一家人甚至还要照管好几家的孩子。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其影响情况分析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亲情联络情况所占比例
与父母半年见面一次的 20% 与父母一年见面一次的 80% 与父母电话联系较少的 10% 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 100% 非常想念父母的 90%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 ”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在与 “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1)监管人监管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②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养之过娇,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③ 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总感到与亲戚隔着一层膜,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内心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我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95分以上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企业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课题研究 第四阶段(2011.2-2011.7)研究小结
自本课题开展研讨以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要了明显的改善,这得益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改善。
从课题的调研我们就发现,学生存在着诸多的不良的习惯,要培养和纠正这些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有成效。
我校政教处研究课题于09年9月至11年9为课题研究阶段。两年来在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题教研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2、祖辈无端溺爱 产生自私心理。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
4、形成逆反心理 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相应对策
1、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2、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3、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4、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三)、改善现状的建议
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人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1、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应提高素质 做好表率
2、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学校要真情关爱 全面呵护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告
镇巴县田坝乡中心小学康积燚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经陕西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省级课题(课题批准号:SJJYB06062)。根据县教研室的相关要求,经校领导批准,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全体教师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目前,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党中央高度重视,但仍缺乏正式研究,而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贫困的山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农村家长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家长外务工已成为家庭经济创收的必由之路。大部分家长外出,孩子寄宿亲戚家或留在家中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跟外公外婆生活。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沾染了不交作业、打架赌博、顶撞老师甚至逃学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教育部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德育工作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我乡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科研能力,曾对留守儿童采取了跟踪教育策略,收到了实效,为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在组织、设备、经费方面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组织上:学校设有教研室,有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成立了德育组和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过
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且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在设备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开通了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建立了学校网站,这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经费上:学校坚持经费的40%用于教研工作,学校制定了教研成果奖惩制度,购买了课题研究光碟,落实专人管护原价设备,添置并安装了250G大硬盘,为电子课题研究资料的保存提供了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在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中,着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留守儿童性格及不良习气的成因,以及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掌握对留守儿童不良习气的矫正方法及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从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挖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促进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2、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纵向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详细、全面分析,初步了解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转化的影响强度、效度,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探索并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的预防,矫治策略。丰富教育方法、手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依据和策略措施。
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全乡各校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存在此类问题的根源,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农村小学特殊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采取跟踪教育,填写个案记录表的方式,分析特殊留守儿童性格、不良习气的成因,总结出矫正策略。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的个案记录,归纳整理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留守儿童摸底统计。
2、课题研究理论学习。
3、命制调查问卷,撰写问卷调查报告。
4、召开课题组会议,筹备开题工作。
5、撰写开题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换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
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七、课题研究周期及步骤
(一)研究周期
二年,即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收集准备,起草课题研究计划。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方案》初稿。
2、第二阶段,调查了解阶段(2007年1月至3月)
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我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成果形式: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
3、深入研究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
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各种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案例、留守儿童转化情况统计分析表册等。
4、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11月)
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编印《课题研究成果集》、形成《研究报告》。11月份申请相关部门验收、结题,为做好成果推广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留守儿童转化数据统计分析册》等。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初稿,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各种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教育案例,留守儿童转化情况统计分析表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变化对比表。
(二)最终研究成果
留守儿童学习、纪律、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较大转变,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留守儿童转化数据统计分析册》等。
九、本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顾 问:唐必信 张顺林(县教研室包片教研员)
组 长:贺习友
副组长:康积会
成 员:王兆全 康积燚 王方华 李政兵 杨其兵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贺习友
课题负责人:康积燚
课题研究人员:李政兵李谋珍汪和明温晓荣
康积科康积炜王方华杨其兵
3、课题档案管理:
资料收集:李政兵王方华杨其兵
整理归档:康积燚
材料上报:康积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同时也得到了县教研室包片教研员唐必信、张顺林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按计划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谢谢大家!
十五日
二〇〇七年五月二
第三篇:五班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小结
五(1)班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小结
田荷军
一、研究对象情况:
党恒,男,2000.02.02出生。党恒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经常联系不上人,从小由姑父张建宏抚养长大,从感情上看,他缺乏父母的关爱。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不足。
该生书写潦草,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掌握不好,错误百出,学习成绩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乱花钱,爱购买小零食;课间活动时,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劳动积极,有吃苦精神。
二、采用方法名称:
1、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2、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4、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5、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6、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指导过程:
通过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和作用,建议他们多和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学习上先帮他树立信心,通过对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予以表扬,让他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用同学之间的友情和老师的关爱来弥补他缺失的父母之爱。
三、教育结果: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党恒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能积极发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根据他的特点,同学们一致选举他为劳动委员,工作开展的也很不错。但该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自制能力较差,学习上偏科严重。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征(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1001410024)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其教育和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心理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任其发展下去还会演绎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圆满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应该看到,和城市中“流动儿童”遭遇的教育困境一样,“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那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也是客观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农村劳动者无奈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正在或将要步入城市,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在农村,由于监护人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对儿童的知识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除了向老师寻求帮助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解决途径,再加上农村经济水平较低,所以对互联网等新兴教学媒体的使用很是欠缺。学生的知识面也十分的狭窄。再加上家庭本身对教育的不重视,对学习方面管理的不够好,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容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甚至于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直接影响到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城市相比普遍较低。
(2)心理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个人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冷淡,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农村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许多留守儿童接收不到正规的道德教育,他们大多数是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由于监护人知识水平有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许多儿童容易惹上社会上不好的习惯,容易被社会不好风气影响。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4)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
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5)代沟现象较为明显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0%的儿童承认跟监护人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理由主要是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这两项合计占86%。在回答“如果你有机会给现在的监护人提一个要求的话,你最想说什么”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都表达了要求被理解和要求得到帮助
(6)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村子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育资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施。发展信息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臵,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家庭方面:留守儿童家庭应该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4)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3]胡朝阳,张振乾.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报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4]王晓腾.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贵州商报,2007 10 2
第五篇:课题研究小结
2009年秋春期课题研究小结
学校:东 阳 小 学
课题名称: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
负 责 人:罗涛
2009.07.0
2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
2009春期研究小结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研究》课题从申报以来,已经在逐渐地深入开展。至期末为止,《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三期,虽然我们的工作都很紧张,但也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使今后的研究工作更有效、科学地进行,现将该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2009春期开学之初,便按照课题研究总计划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一期(一阶段)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的内容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其规定的研究任务。
首先,在开学之初,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以及有关研究方法的培训。在该期,我们组织课题的参研人员进行有关网络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集体学习。又召开了参研人员的研究培训,主要是有关课题研究方法、意义等方面技能和知识的培训。
其次,加强了对典型学生的调查和记录。在主研人的配合下,制定了调查记录表,班主任根据典型学生名单相应地对他们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收集了相当的原始资料。
再次,主研人在参研人员的配合下,编制了进行调查、测试的试卷,并对典型学生进行了测试,获得了一定量的心理测试数据。
最后,主研人收集了大量的涉及课题的资料,并购买和学习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二.不足之处及下一步设想。
1、有部分参研人员发生变动,这对课题研究的进度,以及资料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参研人员的配合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3、资料来源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4、由于要购买相关专业书籍,以及打印测试试题等,需要的经费是个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准备改进的设想有:
1.继续加强对参研人员的有关研究、调查手段的培训和提升。
2.继续加强有关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在总结研究该期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在下期完成一篇《网络环境下学生品行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主研人罗涛
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