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德育渗透小结
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播德育思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例如,在学习“风与城市规划”中,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和环境观,合理科学地解释如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才能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让学生从课堂中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树立起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
如在“滚滚长江”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长江的利弊。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水利局局长,你将如何解决本地区长江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长江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长江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国家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 关注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 适当、有机的补充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 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延伸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钓鱼岛之争”向学生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总之,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个公民,通过地理的学习,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关注人类生活状况和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对公共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合适的做法,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梅 花
山阳县中村中学 726403 【内容摘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下面我从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二、结合实践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两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关键词】 地理教学 德育渗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 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1.从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入手,进行国情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如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中,让同学了解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这些都是我国的实力表现。但是,如今台湾问题还需大家的努力。对于那些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或事,我们要坚决反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虽然我国物资丰富、环境优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任重道远。因此,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2、从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 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走向心灵的德育, 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学素材
1.进行国情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学地理中的国情教育内容是很丰富的,它不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中。
(1)从国家自然方面来说
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2)从社会方面来说
八年级地理比较详实地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状况及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总体特征,指导我国工业、农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领土、多娇的江山、优越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使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建设好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任何一种制度,不管制定的如果完善,如果完美,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纸空文。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等等违法之事,仍时有发生。
因此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通过黄河的具体案例材料,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地理专家惊呼:“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酸雨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每个学生都要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地理教材中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用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如以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游戏和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讲解南极地区时,我和学生模拟了一次南极探险活动,通过对探险地的了解以及遇到的危险和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维持激发了学生认知内驱力,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平时在课堂中,我还用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与开展学习竞赛等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地理语言工具,从读图、用图、画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学习、探索和发展创新的学习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要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避免向学生讲大道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会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强化课堂德育的效果。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
地理教师需要地理教学方法的作用、组成及设计依据,各种知识的具体教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要认真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反映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不能让90年代的学生再去体验以往一块黑板、两只粉笔的教学手段了,应该努力学习声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也注意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影视片段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如在讲解“我国的首都——北京”时,为学生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细致的体会,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课堂上变得形象生动。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
成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互教互学、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很多,课内的实验、演示、观察、讨论,课外的参观、调查、观察、访问、实习等,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做好安排,以达到教育或教学目的。此外,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国情教育课,举行有关讲座,开展地理夏令营活动,举办地图、模型、地理墙报、地理小制作展览,主持地理智力或知识竞赛、地理晚会等,都是锻炼和展现教师组织才能的机会。平时要主动开展活动,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活动中成长。同时此类教育活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对家乡、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地理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充分挖掘地理素材,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中,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石牌镇贺集中学余国森
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如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和三种国家等,可联想到“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布犹如一个正“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记这些地理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脉的“长”,五大湖的“大”,贝加尔湖的“深”。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游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主要是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活动课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利用乒乓球来制作地球仪。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所在地城镇布局情况,画出其所在地城镇分布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让同学们再重新画一幅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地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探究寓德育于地理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地理教育指导纲要》和新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出台后,地理教育已经走出了单纯作为一种实用科学学习的传统,成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因此,探索符合地理学科新特点的德育方式与模式,将德育贯串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它提供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授古今中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使其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因此,要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强化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教材中可以挖掘出来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另一方面必须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
要把德育寓于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把握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实事求是。即要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和谐地融于学科教学。
[键入文字]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仅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外,还要注意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努力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中,在以自我为主体的活动中自然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二、把德育寓于地理教育活动之中
德育的实施应当按计划,按一定的程序,但更应认识到它无时无处不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德育的实施应当有说理、有引导,在明理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性教育的成效。因此,我们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注意寓德育于各种地理教育活动之中。既把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渗透到活动过程中,又强化活动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能受到心灵的感动、震撼和启迪,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体验,促使其内在的道德认识外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
学校中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专题活动是其有效的活动形式。例如,结合课本中《人口与人种》、《世界语言和宗教》、《合作与发展》等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组织自然地理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和旅游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自然地理知识或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录像;布置学生从动物、植物、水、空气或垃圾中选一个专题,设计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和制作环境教育的投影片。这些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促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念,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幼教专业等的思想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德育的实施还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键入文字] 生带进“社会”,把“社会”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经受锻炼。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身边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例如,确立带有针对性的课题。如铁西商业网点分布的调查、影响铁西农业发展的因素的调查等,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工厂、商店或农村进行参观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加深对铁西经济发展成就的了解,在丰富有关地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实实在在而又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学习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坚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的德育工作原则
为了提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效性,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专家认为,德育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相适应,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德育不能强加于人,必须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必须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新变化,不断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弊端。要坚持上述原则,就必须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把握好四个方面。其一要强调了解。进行德育渗透,首先须深化对学生的了解。当前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等问题的出现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变化的这些状况,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调查、准确地了解,从分析现象到把握本质,才能使德育工作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二要强调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把学生道德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有机地结合到学科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中进行深入剖析、正确回答。从学生最关心[键入文字] 的、与他们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而不是从已经总结出来的教条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德育渗透。其三要强调养成教育,把“重人格”和“立规矩”有机结合起来。在摸清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和德育的总体目标,既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更重视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四要强调诱导和体验,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德育工作基本原则。在德育渗透工作中要注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寻找教育的最佳点,既结合教学内容循循说理,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身边一个个日常的道德问题,把说教变成学生自主进行的道德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不断进行道德参与、道德选择的同时,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步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把德育寓于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德育的实施途径和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我们地理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道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认真地探究这一课题。把德育贯串于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强调道德选择的过程中,经过判断、选择,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观念和道德准则,从而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键入文字]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方案
[键入文字]
第四篇:初二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科学态度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
四、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
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用良好的思想道德武装学生的头脑并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这项工作还要长抓不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地理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水口中学高中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8-2019学
高中地理组 葛宗保
2018-9-1
一、指导思想
教书育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目的
在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是所有课程中对德育教育最为感性的一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对德育枯燥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有层次、有轮廓、有方位、有形象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措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知国。老师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景观、文化古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电教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通过老师对我国政治、经济、区域、人口、资源、文化等现状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祖国、深刻地认识祖国;其次,要让学生爱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境,通过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摒弃那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蓬勃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群众观念。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地理课可以通过国情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目的。要把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情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和我国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民族状况以及我国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际背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进行国情教育,最终使他们懂得并坚信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向学生宣传、讲解这些内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起远大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