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梅花)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梅 花
山阳县中村中学 726403 【内容摘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下面我从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二、结合实践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两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关键词】
地理教学
德育渗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1.从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入手,进行国情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如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中,让同学了解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这些都是我国的实力表现。但是,如今台湾问题还需大家的努力。对于那些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或事,我们要坚决反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虽然我国物资丰富、环境优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任重道远。
因此,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2、从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如在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节中,课文的第一句话:“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就已充分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观点。再有就是“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对地壳起建设作用,外力起破坏作用,它们是同时进行的”,也就说明事物的发展即有内因,也有外因。“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要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千万不要以偏概全。“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哪个重要,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同学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理解和使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观点。
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合理开发与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从现象引向本质,培养、启发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观点。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时,通过列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联系变化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另外,在“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渗透着发展观教育等等。实际上,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点,适时找准切入点,自然妥帖地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起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3、从优秀人物事迹入手,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世界区域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自然资源时,通过03年、08年中国神州五号、七号从甘肃酒泉发射成功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二、结合实践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编制乡土地理教材,编制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中我们充分地挖掘素材。我们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山阳县,我们要收集山阳县的一些情况,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考察山阳,进而激发他们的热爱家乡的情怀。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地灵人杰,天竺山自然景观旖旎秀美,丰阳塔人文景观灿烂辉煌,银花的革命烈士周树玉精神革命传统深厚悠久,中村镇的钒业遍地开花,养鸡场、养猪场、香菇种植雨后春笋,丹参、黄姜、金银花满山遍野,核桃、板栗、苹果、葡萄果实累累,《美丽的山阳》以及有关山阳县中村镇情况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我们的教材,编写文字材料及图像资料作为校本教材,以供自己在教学的中使用。
如山阳县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在校本课程中,我们编制了《山阳农业》,使学生认识了家乡的水果,农产品,了解了家乡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学习中融合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理念,在实践中渗透德育。
同时,我们还要要关心政治,关心本地作出各项方针政策,紧扣时代特色,使自己的资料能不断更新扩展,永葆吸引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魅力。我们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作出方针政策如何深入民心,民众拥护并能很好的贯彻实施,可以繁荣家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德育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将政策方针渗到日常教学中,使方针政策深入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影响家乡,带动一个区域,使方针政策更好的贯彻县委县政府对钒业的整顿工作,结合环境教育,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第四章人类和环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运用课本知识,进行讨论钒矿环境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效果甚好,不仅仅使课本知识得到了落实,而且使这项工作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个同学说,我们山阳是农业大县,环境优美,不能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我们要办养殖场、食品加工厂、药材厂„„我要上杨凌农业学院,将来改造我们的家乡。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对钒矿的污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爱乡情怀油然而生。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召开有关地理的主题班会,进行旅游观光,时事地理报告会,参观访问、观看有关的影视、录象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活动展览、地理墙报、校刊物、地理教具、地理标本等,在这些活动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素质结构完善的“导游”来指导和讲解。这个“导游”就是我们的教师。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恰当把握时机,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以及自身素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锲而不舍地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另外,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德育教育绝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不断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意渗透的可行性,强化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地渗透,耳濡目染地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王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2、《地理教学论》
林宪生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3、《地理教育》 李晴 地理教育杂志社 2006年1月
4、《普通心理学》阴国恩 梁福成 白学军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5、《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范恩源 马东元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2004年4月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陕西省彬县中学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地理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内在的德育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礴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我主要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和德育两条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地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同一类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是在同一中逐步实现的。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上例中,补充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叫人怎能不深深挚爱这片土地?
二、“寓情于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复习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为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国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10.10.20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黄红梅
摘 要:德育教育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本文在阐述中学地理德育目标、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德育途径,把地理知识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地理教学成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德育
渗透
中学教学
地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2.2协作性
协作性指德育有些内容的传授需要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联合协作完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2.3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 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
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2 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4.德育渗透的途径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
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4.4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之谜,例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之谜,外星人之谜,魔鬼三角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恐龙灭绝之谜,板块运动力的产生之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仍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http://www.bokee.net.[2]孙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8, 22(6): 154-157.[3]张兴.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教育, 154-157.[4]荣军红.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刍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3(6): 259-260.
第四篇: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
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热带雨林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突出巴西的特色。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读图、析图、讨论、阅读等方式,在学习本章前五个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刚好班级学生中有会舞蹈的,事先让其准备了3分钟的桑巴舞,一个学生负责巴西国旗的绘制于讲解,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代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的角色,事先调查相应的材料,且准备一段情景对话以便在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通过分角表演设身处地的站在角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对话帮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获得知识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难点: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国旗图、巴西地形图、桑巴舞音乐、五、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学生1]桑巴舞蹈的表演 [学生2]展示巴西地图并提问讲解:“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巴西主要位于南半球)?”
[开发商由学生3和学生4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3:哇,这里好热啊,怎么这么恐怖,你知道吗?
学生4:你问我,我问谁?(问台下同学)你们有谁知道,帮忙解答一下?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3:咦,那里有一片深林,好像还有一条大河,我们去那里乘凉一下吧!学生4: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并把它称为“可怕的绿色坟墓”,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00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
学生3:这里的森林这么茂密,这么大,把它们全砍了去,我们就发财了,哈哈 学生4:是啊,做家具,盖房子,干什么都行,别给这些人留着 [当地居民由学生5和学生6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5:我们的国家面积和人口居世界第几位?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个国家非常热爱足球,足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爷爷(由台下较黑的男生配合)像木炭一样黑,我的奶奶(由台下较白的女生配合)像牛奶一样白,就有了我的爸爸(学生5),我爸爸的皮肤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爸爸又遇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位小姐,就生下了我,而我应该是属于什么人种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5:在我爷爷的那个年代,我们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后来通过烧荒,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块田地,经过我们三代人的辛苦努力,我们的农田规模越来越大。
学生6:没错,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的田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世界环保组织官员由学生7和学生8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7: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的称号。
学生8: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因此也被称之“地球之肺”“空气清新机”。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危害,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7: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巴西政府称,2008年新年前后几个月巴西来马孙雨林的破坏正在急剧增加。每月破坏的速度已从之前的234平方米增加到948平方米。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坏境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气候恶化加剧。
[政府官员由学生9和学生10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9:我们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可可生产居世界第二;烟草生产居第四;棉花生产居第六。现在大豆的出口已经居世界第一。我们国家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得益于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生10:是的,我们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而天才的国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当汽车块不能动时,我们不识开往加油站,而是往商店门口一停,买瓶高度酒倒进去,就可以走了,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信吗?
学生9:我们国家能源矿产不多,但是我们通过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这是世界上规模仅次于中国长江三峡的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
学生10:当然经济发展让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教师总结]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农业工业的分布特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当老师来教学,实现了课堂导入的问题化和教学氛围的愉悦使全体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的更有趣味,课堂教学效果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到豁然开朗,加深学生对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对于表演的学生在课前还应该加强指导,才不至于出现错误信息,当然我有即时纠正。在本节课的结尾显得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没有多大的升华,这跟自身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方面还不够广有关系。
本节课注重表演形式,忽略了读图的指导,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只局限在十几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多的学生只是听的份,
第五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