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政史地教研组 罗红宇
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确定并写入宪法后,追求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了党和人民的普遍共识。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而青少年学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使其懂法守法护法,无论是对于青年学生人格完善,还是对于国家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构建都是必要的。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开展对城市周边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体会环境污染的后果,使同学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逐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调查方法,又使其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在地理教学中抓住世界、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的有利契机,开展法制教育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在介绍SARS、禽流感、甲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时说明国家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进行强制隔离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尽可能地争取其对国家为此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法治精神,了解基本的法律制度。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工作,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地理学科进行法制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①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②地理教学是真实具体的,不流于说教。③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
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法制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
一、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法制意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必须要进行法制教育的原因:①健全的法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②中学生是未来国家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必须要进行法制教育;③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④法制是调整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核心内容。
二、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可以进行法制教育主要内容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和国策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等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如《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体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
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到许多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原则的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大陆架公约》、《南极条约》、《海洋法公约》、《控制危
险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此外.我国的《农业法》、《国籍法》、《领海及毗连区法》、《城市规划法》等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地理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自觉地发掘教程中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素,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那种有知即有德的和单靠自然渗透、自发转化等作法,是有害和不负责任的。
三、在中学地理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的主要原则 ①身教言教,发自内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办事,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
②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法制教育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地理课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必须使思想性和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在《我国的自然资源》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了解,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推理出与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关的法制教育;通过对环境污染的了解让学生可以领悟到遵守环境保护法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③目标性和方向性统一的原则
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维护法制意识这是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这是方向。目标和方向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④主动性和渗透性的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法制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有的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例如:在《世界人种和宗教》的教学中,就隐含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法律政策的教育。
⑤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方法。
联系哪些实际?要联系社会建设的实际,要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要联系具有地理意义和法律意义的历史性地理杂谈,等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为教材受到时间的限制,难以将发展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某些问题时,要及时引进新资料,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这些材料又必须与所讲授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具有教育意义。
2014年10月
第二篇: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斗古中学 卓政富
在目前客观存在的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法制教育同样不可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就不失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地理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地理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我市路段发生了一起氯气泄漏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我不仅利用该素材对学生进行“公路运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探讨:京沪高速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淮安发生氯气泄漏事故以后,为何会造成那么多的人员及财产损失。还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挖掘:事后查实,事故发生以后,驾驶及押运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借此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把握适当的尺度,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二、联系现实生活,让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地理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长江和黄河的开发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发生的水污染的违法事例,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生态遭到破坏的实例等等,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地理方法研究长江黄河洪水泛滥时给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 原因。比如九八年的长江洪水给江西造成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向学生讲,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心存侥幸,在长江河道内非法采沙以攫取高额利润,最终害人害已,锒铛入狱。进而教育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学法、知法、守法。
三、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地理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喜闻乐见。我在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地理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完金属与矿物这一章时,我做了《让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让法律维护我们的权益》的教学设计:正在读初三的明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奶奶和一群人围在路边,好奇的他也凑了上去,发现有一个人正在低价出售几只金灿灿的“黄金限量版地图”,很多路人都争抢着试图购买。就在这时,警察及时赶到,控制住了那个卖“黄金限量版地图”的人。围观的很多人都大惑不解,认为警察毁了他们的“发财梦”。明明用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揭穿骗子的伎俩。如:地图上标注的省份,黑龙江省竟然在吉林的西边,湖南和湖北之间竟然隔着洪泽湖等,事实面前,骗子不得不低下了头,你知道明明是怎么做的吗?在学生们弄懂了其中的地理原理之后,我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们进行一些适当的法制教育,如:应该从小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让这样的思想扎根学生心底,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里,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注社会,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
四、关注社会,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做到遵纪守法。“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地理练习: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获得知识。我郑重地告诉学生:前车之鉴,那些不法分子往往为了牟取暴利,心存侥幸,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结果是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进而教育学生一定要从小养成克己奉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种关注社会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因法制教育而被学生乐于接受,让法制教育因为地理课堂的渗透而“深入人心”,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比翼齐飞”。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只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渗透,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蒋武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的人才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这样的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高中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结合化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育 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是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法制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进人类社会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观念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生代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节中的四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实践化学学科知识的探索过程和相关法制知识的学习,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相关的药疗食疗知识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社会生产生
活密切相关,化学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意愿,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1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1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来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但安其心理特征的发展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尤其是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感,若不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上触犯法律的道路,因此我老师在上课时的时候要将相关的法律渗透到我们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在受到伤害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懂法、知法的公民。
1.2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有剧毒等物质很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水体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等;而化学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涉及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环节中如能正确地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1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很多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强腐蚀的物质,如:酒精、氢气、氯酸钾、硝酸钾、浓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等。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易燃、易爆强腐蚀物品的存放和取用,知之甚少或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违法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遗憾终生。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和取用易燃、易爆及强腐蚀物品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消防法》的有关知识,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灾意识和灭火能力以及在火灾或有毒坏境中学会怎样自救。2.2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教学中,在讲化学与人体健康关系时,通过介绍“毒大米”“毒瓜子”等相关知识,并简单介绍误食后的相关症状;如猪肉中的“瘦肉精”会使人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
死亡;讲述污染食盐中的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漂白剂——二氧化硫;食品中的防腐剂——甲醛;粉丝、白糖中的“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等超标使用造成的食品化学污染。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50年代中期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既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形、骨折,重病者全身骨头疼痛难忍。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事形成与那些违法谋取利益的奸商做斗争的意识。
2.3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在讲到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加磷洗衣粉、重金属等相关学科知识时,列举相关的的污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觉悟。如:每次做实验后,会产生很多的废物、废水、废渣,如果乱排放不仅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也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重金属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知识,如第三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的废水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上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恒.化学教育,2003,(12).[2] 夏适怡.从学科渗透走向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2003 [3] 邬香吉 谈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化学中的渗透.吴江松陵高级中学.2013.[4] 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学
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
一、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几部法律的名称,记住几条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多咱途径与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切的形式链结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在地理教学渗透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地理教学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
地理课程内容,不少可以与相应的法律知识联系起来。如“人口地理”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旗”与《国旗法》;“河流、水资源”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法》;“交通运输”与《铁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领海及海洋资源”与《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香港地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台湾地理”与《反分裂国家法》......通过精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理课程内容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恰当的法制教育主题,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促进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重视媒体信息的应用,地理配套光盘中的图片、视频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这类媒介中也蕴涵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掘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环境。
【课例】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展现各种环境污染的视频,或是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提问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化。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问3:破坏环境程度比较轻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则需要罚款;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有要因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
提问4:有哪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且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和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方式。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约束人类自己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珍惜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这些小事做起!
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如由交通运输联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规;由气候联系到连续高温以及全球的气候异常事例,从气候异常-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地理问题中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制教育资源也可以来源于调查、参观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地图”后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借助图例和注记标注消防设施和应急通道,渗透《消防法》;参观地震馆渗透《防震减灾法》;参观博物馆渗透《文物法》......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入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
2、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
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3、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
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风吹草动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4、把握法制渗透的量与度
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的量与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法制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第五篇: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
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
-------以“中国的疆域及行政区划”为例
摘要: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多种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其目的在于通过渗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树立正确法律观念。把地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统一、有机渗透,避免机械的说教,增强了形象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最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制意识、国防教育
法治社会需要公民有强烈的法制意识,法制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个公民才会知法、学法、懂法、守法,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风尚。未来社会能不能实现法治,当今青少年能不能形成法制观念,法制意识非常重要。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普及法律思想意义非常。
道理好懂,但如何实施和落实,却不是那么容易。本人现就地理课堂中如何渗透法制知识,以高二区域地理《中国的疆域及行政区划》谈点个人看法。
一、身教言传,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提高驾驭教材和渗透法制知识的能力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个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的教师,是不可能灵活、机智、有效的在学科中渗透法律知识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在很多方面设涉及《宪法》及其修正案,更在各个教学的具体内容上与其他法律法规紧密联系,如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在国家安全方面涉及《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兵役法》、《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在环境及资源保护方面涉及《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在行政法律法规方面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护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很好地结合教材灵活驾驭。要如此,就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如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导入时,我这样设计法制渗透: 师:请同学们结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知识,说说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情况及依据。
生: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是根据我国《宪法》划分的。
教师评价引出:很好!那我们将要了解认识的香港、澳门为什么叫做“特别行政区”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特别行政区是邓小平理论中和平统一祖国“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根据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设置的。我国《宪法》
师评析、渗透:《联合国宪章》及有关“国际公约”;我国的有关法律及声明。《领海及毗连区法》
活动1:读图6.33(新疆轮廓图),结合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特点和区域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新疆的特点。并说说你对新疆的认识以及收到的启发。
生:“疆”,它的右侧体现了“三山夹两盆”的特点,它的左侧表明这是需要用武力去捍卫的土地,是祖国的边疆。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西北的边疆省份,对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又重要意义。
师评析、渗透:新疆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也是我国与外国接壤最多的边疆省份(结合地图点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巩固新疆边防安全及新疆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献身国家安全、献身祖国边防的责任感。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国防法》的要求保卫边疆,为巩固国防做贡献。
活动2: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
材料一:新华社电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事后查明,这天,不法分子纵火300余处,拉萨908户商铺、7所学校、120间民房、5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10个,至少20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辆汽车被毁。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789万元。
材料二:新华网拉萨2009年2月11日电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尼玛次仁10日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目前西藏有关部门共羁押了拉萨“3.14”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犯罪嫌疑人953名,其中76人已依法宣判。
师生讨论、渗透: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同时,我国《刑法》对这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犯罪予以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并结合该案例介绍刑罚处罚的有关内容。
总结:邪不胜正,正义一定能够战胜邪恶。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等的犯罪行为都逃脱不了正义的审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发展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法制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而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是学科法制渗透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地理学科。面对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以及2万多千米的边防线和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每一个地理学科的教师都有义务把爱国主义和国防安全的法制知识渗透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