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的渗透
也谈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渗透
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李来强
也谈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渗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而且随着美国新冷战思维的抬头,世界局势新的动荡,这两大问题更有加剧的趋势。如中韩渔民事件、中国渔民缅甸遇袭事件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摩擦,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今天的中学生,出于和平年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受教育的程度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耐挫折力差等等。然而,三五年之后,他们将成为保卫国家的主要力量,因此,无论从国家安全环境考虑,还是从目前的状况分析,必须及早开展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地理学科在这一方面一定的优势,本人结合地理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交好的效果。
第一、运用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通过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先像、报告等活动创设导入情景,了解我国国防情况与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结合地理知识来准备国防教育材料办板报、办展览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二、运用焦点热点渗透国防教育
焦点热点信息时效性强,学生感兴趣,也是中考考试“切入点”。中东问题、印巴问题、朝鲜半岛的问题等热点。因此,利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可起到一箭双雕。热点信息的收集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上网等进行收集,要注意资料的时效
性、敏感性、典型性,师生均可收集。然后共同讨论评析。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其近期目的在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东西差距。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西部边疆安全。再如经常提到海峡两岸的问题。美国经常擦手国内事物,既充分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嘴脸,更警示我们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第三、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渗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起和爱国主义情感,有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有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可进行国防教育的材料非常丰富,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一些海域存在的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岛屿归属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比如,南沙群岛中的岛屿已被一些国家大量侵占,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意义重大,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命运。广大地理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搞好国防教育。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论文评选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全民国防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意识保障;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小学语文学科任课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领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将国防教育进行有意识、有步骤的随机渗透,使之水乳交融,达到自觉和不自觉的教育目的。
中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安危、生死存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防教育是语文任课教师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语文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因素,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相应提高国防教育素养。
一、立足课文阅读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学生除了学习和掌握字词、语言、结构外,还要通过阅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课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军事、国防、爱国题材的文章,有的介绍英雄人物、伟人的事迹,有的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国防教育的渗透理应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对
那些蕴含国防教育因素的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既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词句,又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述的军事或国防情节之中,或以山河的壮美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或以时代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坚定保家卫国的雄心。
二、开展专题写作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专题设计一定量的有关国防、爱国题材的作文训练,于专题写作训练中渗透国防教育,弘扬爱国情怀。比如,我们结合五四运动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与国防有一定关联的节日,让学生课前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节日有关的信息,以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和独特的立意尽情发挥,写出自己的随想、感受和体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注意烙印。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利于进行国防教育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写作。在南海诸岛被外部敌对势力逐步蚕食的状态下。我们提醒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要求学生作文。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思考如何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并希望通过此类作文题的写作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和安全而努力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渗透国防教育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课文文字材料的描述难以身临其境,单靠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方式设境进行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感性材料,学生难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直观动感、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防教育天地。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形成深刻的国防意识。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惊涛百年》中的相关视频片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带领学生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让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残暴和野蛮的恨,深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课内教学外,还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聘请解放军官兵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让学生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确立国防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兵法三十六
计》《战争之魂》等军事题材书籍和《国防天地》《兵器知识》等国防科普资料,让学生明确“国无防则不安”和“居安而思危”等深刻道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铁道游击队》《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等爱国主义军事影片,通过观后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领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潜心挖掘语文学科蕴含的国防教育因素,相应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正确的方法,因势利导地实施国防教育渗透,让学生的国防意识与语文知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长足和均衡的提高。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
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新乡市第三十中学
贺领
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摘要】: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必须加强中学生国防教育。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参透国防教育,对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国防教育 途径
从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海战,从八年抗日到台海危机,从帝国侵略到和平演变,历史在时时警示着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在当今和平年代仍然需要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国防教育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国防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1、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只能在和平中发展。但是目前地球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经根除、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2001年的撞机事件、2012 2 年越南、菲律宾等国频频在南海制造事端,近期日本针对钓鱼岛又大放厥词,自以为有美国撑腰,不断挑衅,已经造成中日存在“擦枪走火”的危险。这些问题既关系着中国的主权,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内容、方法上与国防教育密切相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论是航空航天、国防工程,还是人防建设、军事演习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国防教育应用到大量的数据和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应该渗透国防教育,让学生学习国防知识。
3、现实的差距。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规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主国防教育日。但是,从有关的统计资料和实际调查不难看出,作为初中生群体,他们生于和平年代,长在红旗下,对国防有所了解,但缺乏科学的认识。国防意识还比较模糊,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国情教育和国防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其与现代国防教育相适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国防教育因素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和国防教育有关的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版教科书为例,每学期均出现与国防教育相关内容,初步统计为:七年级上册有我国陆地和领水面积等;七年级下册有部队行军内容;八年级上册 3 有海岛测量、船只与灯塔等;八年级下册有海岸线、炮弹落点等;九年级上册有病毒感染等;九年级下册有飞机滑行距离、飞船飞行、飞机探测目标等内容。
三
实施国防教育的途径
中学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国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其实施过程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兴趣相结合。
1、寓国防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国防教育同样离不开课堂教学。教学前可以采用“自主思考-集体讨论-确定教案”的方式进行备课。学期开始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疏理出国防教育渗透点,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利用飞机滑行距离练习题,给学生讲解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成功试飞,可以使学生关注的航空母舰发展,理解发展海军的迫切需要。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东海诸岛等情况,关注钓鱼岛事件,增强他们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利用数学课题、活动、纪念日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教育整体的组成部分,都能使学校教育功能得到提高,二者具有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 4 与计算机的结合,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利用《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动画,模拟军事对抗。通过这些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其实践和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其国防意识,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利用“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历史事件,达到明史知耻,明史知义的教育目标。
3、利用习题、插图来渗透国防教育
在作业中布置和国防教育有关的习题,在考卷中编写试题,既可以巩固环境教育的效果,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国防意识。还可以利用教材中战机、地图等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刺激的插图,渗透国防教育。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要把“传道”寓于“授业”之中,使之浑然一体。教学中要有国防教育的意识,并使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把国防思想教育适时、恰当、有机、适度地渗透到数学知识载体中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政史地教研组 罗红宇
依法治国——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确定并写入宪法后,追求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了党和人民的普遍共识。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而青少年学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使其懂法守法护法,无论是对于青年学生人格完善,还是对于国家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构建都是必要的。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们可以开展对城市周边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体会环境污染的后果,使同学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逐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调查方法,又使其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在地理教学中抓住世界、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的有利契机,开展法制教育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在介绍SARS、禽流感、甲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时说明国家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进行强制隔离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尽可能地争取其对国家为此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求教师应该具备法治精神,了解基本的法律制度。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工作,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地理学科进行法制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①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②地理教学是真实具体的,不流于说教。③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
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法制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法制意识。
一、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法制意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必须要进行法制教育的原因:①健全的法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②中学生是未来国家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必须要进行法制教育;③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④法制是调整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核心内容。
二、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可以进行法制教育主要内容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有很大关系。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和国策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等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如《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体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
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到许多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原则的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大陆架公约》、《南极条约》、《海洋法公约》、《控制危
险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此外.我国的《农业法》、《国籍法》、《领海及毗连区法》、《城市规划法》等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地理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自觉地发掘教程中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素,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那种有知即有德的和单靠自然渗透、自发转化等作法,是有害和不负责任的。
三、在中学地理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的主要原则 ①身教言教,发自内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首先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办事,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
②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法制教育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地理课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必须使思想性和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在《我国的自然资源》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了解,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推理出与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关的法制教育;通过对环境污染的了解让学生可以领悟到遵守环境保护法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③目标性和方向性统一的原则
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的意识、增强维护法制意识这是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这是方向。目标和方向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④主动性和渗透性的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法制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有的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例如:在《世界人种和宗教》的教学中,就隐含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法律政策的教育。
⑤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联系实际也是必要的。把教材和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是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方法。
联系哪些实际?要联系社会建设的实际,要联系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要联系具有地理意义和法律意义的历史性地理杂谈,等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为教材受到时间的限制,难以将发展中的一切现象都反映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某些问题时,要及时引进新资料,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这些材料又必须与所讲授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具有教育意义。
2014年10月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陕西省彬县中学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地理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内在的德育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礴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我主要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和德育两条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地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同一类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是在同一中逐步实现的。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上例中,补充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叫人怎能不深深挚爱这片土地?
二、“寓情于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复习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为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国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