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 ”。
第三篇: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内容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在地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非常必要,本文从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几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感恩教育 渗透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地理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
说到感恩,我们马上想到感恩父母、师长,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刻得到周围许多人的关爱和大自然的给予,我们需要对自然、社会进行感恩,地理教师应通过地理教学这个载体体现这种情感。
说到感恩,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大自然了。想想每天升起的太阳吧,她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能量,是她的光芒和能量温暖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地球吧,她供给人类肥沃的土壤以让我们能够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了让人类有充足的淡水可饮用,她便隆起一座座的山峰蓄积冰雪、雨水,这样我们才有了不断流淌的河水,为了我们人类有适宜的温度,她让一层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地球,不让太阳的光辉灼伤我们的皮肤,也不让夜的寒冷冻着了她的孩子 ——我们人类。地球无愧是我们的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孤独、寂寞,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做我们的朋友,并且用美丽的鲜花、青草、绿树点缀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泰山的高大、张家界的神奇、桂林山水的秀美、老忠实泉的诚信无不给我们享受和启迪。我们还要感恩月亮、星星,是他们给我们人类以无尽的遐想。
说到感恩,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和谐环境。在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要体会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亿万国民。我们不仅要从学习她的疆土、资源中了解祖国,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还要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更要从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感知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无尽恩情。
说到感恩,我们要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中回报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帮助,我们要感恩农民、感恩工人、感恩所有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惬意。
二、在地理教育资源中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地理教材中,常看的把黄河比作中国的“母亲河”,把洞庭湖比作湖南的“母亲湖”。其实地理课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老师就必须要用“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学习太阳的辐射时,结合歌颂毛主席的歌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其中渗透感恩大自然,感恩革命先烈的情怀。学习地貌和气候时,从地貌和气候对水资源的分布,能源的分布,农业的分布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激发我们感恩地球母亲的情怀。
在学习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森林、没有矿产,地球就会象火星、木星一样荒芜,也就没有我们人类。在教学中通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但对地球母亲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深深的危害着人类自身。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也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开发,如在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时,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他们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方式,如草原人对狼的敬畏、回族对猪的敬重、印度人对牛的敬重等,又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就是对自然的感恩,那达慕大会是在水草丰
美、牲畜肥壮、牧业丰收的夏季,蒙古人通过举行两至三项竞技运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恩赐的感激之情。我们还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感恩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这样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明白要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三、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施感恩教育。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比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过去我们重在课堂的说教,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那么明显,在新课改下,我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调查,写出小论文,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环境的变化,感受更深,今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地球小博士”科技比赛,其中就有社会调查和科技论文的撰写,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又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讨长沙坪塘镇工业污染的现状和建设长沙大河西背景下坪塘工业出路的活动,学生读在课堂上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评,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又感受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感恩大自然。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爱别人,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唐晓龙.感恩的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春平.全国高中试验教材: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3
第四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必然使命。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物理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实质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生命教育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特长,利用本学科的长处,充分挖掘物理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相关物理规律的探究中渗透“生
命教育”。
例如在讲到声现象中的次声波时,除了讲解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以外。我还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生地震时如何处理和自我营救。使学生了解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等等。如果在地震中不幸被困在废墟的下面,也可以利用固体能传声的知识,敲打水管等固体物求救。对于台风和海啸发生时的自救也可以同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课后到网上查询,利用课下时间的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
到了物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安全自救的方法。
在讲《电磁波的海洋》这节课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电磁波产生的原因,还进一步拓展电磁辐射这种物理现象,让学生明白电磁辐射源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二是人工型电磁辐射源,如人工制造的系统或装置与设备等。而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电脑,手机就会产生电磁辐射。并进一步提醒学生电脑屏幕产生的辐射量虽然很小,但是日积月累后轻则会损伤皮肤,容易产生脸部色斑,眼睛周围肌肤出现松弛、鱼尾纹、眼袋和黑眼圈等。重则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所以,日常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收视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在操作电脑时,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0.5m以外。此外,在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
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又如在讲解电学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使学生知道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平时不接触低压带电物体,不靠近高压带电物体 ;不用湿手触碰开关;使用试电笔要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千万不能接触笔尖的金属杆;功率大的和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一定要用三线插头和插座接地线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大地造成单线触电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零线造成双线触电;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过高,否则引起电流过大而引发火灾;对于触电急救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在学习《光的传播》、《透镜》、《光的折射》等知识时,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潭清疑水浅”的物理道理,到野外玩耍时,切不可贸然下水中嬉戏,知道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将干燥的柴草点燃,从而进行自救;并且教育学生不可以随处丢弃透明饮料瓶,防止透明饮料瓶进水后具
有了凸透镜的功能,引发森林火灾等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和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是大量的,它只是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时做个有心人。而如果每位物理教师都能长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在将生命教育在物理学
科中进行渗透。
第五篇:浅析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生命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乡民族初级中学 秦兴林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老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和责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认知社会,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关爱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
中学生
生命教育
渗透 一.对阳光体育的解读 1.1阳光体育释义
阳光体育是在学生体质急剧下降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号召,它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健体魄为目标,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
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2阳光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作为现在中学体育的主要承载方式,阳光体育的思想一定要贯穿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
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2.1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2.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体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载体和对象。生命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体育
教学是生命教学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主,而身心健康的教育也正是生命教育丰富内容的重要部分,是生命教育的根基,进行体育教育就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可以把体育课程教学看成是生命教育的媒介,而生命教育的实现有助于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实现。同时生命教育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渗透将会丰富学校体育课程。2.3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和意义
2.3.1.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必然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从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忽视了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才是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2.3.1.开展生命教育是由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由于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的各方面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学生陷入了生命的困惑之中。他们对生命耐挫性差,情感冷漠,生命意义迷失,甚至出现了种种践踏生命的现象。因此在中学开展生命教育,让中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1 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3.1.1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学生自尊性很强,但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不少人常带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摇摆,为一点小事显得很激动,有时候又会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情绪称为两极化,表现为既敏感又脆弱。(3)、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性。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被别人爱和去爱别人,来自朋友的鼓励、安慰、赞扬,往往要比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还要大。但由于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矛盾,从而带来心理冲突。(4)、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性较大,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如果我们注意加以引导和培养,这可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
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但是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社会因素。3.1.2 生理特点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的身体发育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3.2 利用体育教学平台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2.1优化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生命教育环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教授指出:“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或优化学习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可见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教育只有在愉快积极,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开展。
情感是同学之间心理交流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心理气氛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相互尊重、和谐相容、轻松愉快、团结合作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3.2.2积极构建和完善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筛选生命教学内容
在我们现有的体育课程教材中,没有专门表明是有关生命教
育的章节和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可以用于生命教育的教材内容。
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讲述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名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生命的热情。比如讲述体操运动员桑兰的故事,还有孙长亭的传奇,这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些教师特意找到的实例的影响下,再加上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会领会生命教育的真正内涵,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
3.2.3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充分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就是对生命质量的概述。生命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生存质量。他要求人要活得健康愉快。我们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就要我们认真、精细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做到事无巨细,考虑各个环节,既要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又要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客观的看待和分析事物,通过体育实践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
3.2.4开展体验式阳光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中明确指出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指导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发挥学生会、俱乐部的组织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创设浓厚的体育氛围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在实施众多的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四、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阳光体育、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理应融入生命教育的成分,让体育教育起到挑动生命的激情,激发生命的灵感,感受生命教育的乐趣和功效。但是,学校只是教育的阵地之一,我们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与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增长知识,启迪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四.参考文献
1.罗从敏.《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载《人民教育》2010年(8),11页[N] 2.薄艳玲.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7,(09)。3.林永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7)
4.丁兆雄.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体育学刊,2008,(6):87—89.5.毛镇明.诶与教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6 6.刘济良.生命的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8.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刘瑞梅.生命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基础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