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当前社会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和社会分工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本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渗透。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具体探讨,以期引起同仁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探索进行到底。【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从育人角度而言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就目前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很多孩子生命现状调而言情况不容乐观:89.27%的学生或存有生命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师生对话缺失产生生命孤独,同学交往畸变产生生命裂变等心理现象;26.04%的学生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认为“死了也许比活着更快乐”。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生命教育学教授袁卫星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十分必要,但任何德育教育都不能取代生命教育,没有了生命哪还有什么道德和理想,生命教育最初始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因而,职业教育不仅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更应该是生命教育,也就是在孩子成材、成器的教育过程中参其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文学巨匠鲁迅说过:“教育是要立人。”西方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是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就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认识生命,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进行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在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家、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曾如是说过:“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人存在的最重要形式,因此语文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见,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显然太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
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生命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中职语文的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探求生命意义、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1.唤醒生命意识,感悟生命价值
新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例如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等。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探索生命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
珍爱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中职学生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坚定的人生信仰。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在讲《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们要深入挖掘父亲之所以成功的内涵: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在讲《绝品》时让学生明白在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令人仰止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与操守。在讲《那一年,面包飘香》时去感受师生之间互爱的真情外,让学生更多的确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的理念。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3.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能够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例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解时,引入学生对“人才”、“人才”、“人财”的讨论;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时引入了项目 “感恩” 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父母在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一片深笃之情,进而在一片爱的纯情体悟中,很好地理解生命成长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情怀,在亲情的感悟中体会生命的厚重。在讲到《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像山那样思考》时让学生去组织和参与 “珍爱生命,绿色环保” 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生命意识。过去在教学上,我们虽然也很重视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中职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多主题的实践活动最能给他们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样的生命教育和体悟更胜于言语的灌输与理论的说教。
结束语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职业教育在让学生学好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育人教育。作为担负生命教育使者的语文教师,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为学生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这样才会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心灵的宽度,增加灵魂的深度,反过来生命教育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魅力厚度。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
2.裴娣娜.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8,(1).3.张美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1).
第二篇:浅谈生命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浅谈生命教育在中职德育课中的渗透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蔡
源
摘要:世上最可贵的是人的生命。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的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难题。生命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中职德育课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终极目标,整合其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我们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把生命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生命教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轻视自身生命价值,自残甚至自杀者有之;无视他人生命尊严,侮辱、殴打同学,甚至残害他人生命者有之;虚度生命,浑浑噩噩,挥霍光阴者大有人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尤甚。虽然这只是中职校园的支流,是阳光下的阴影,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但是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与生命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交叉性等优势,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德育教师素质,挖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资源
1、正视职业价值,激扬生命活力。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指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进的过程”。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教育生命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对生命的认识、情感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诚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与偏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积聚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应树立科学、积极的生命观,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认识到德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教学相长,更是自身生命成长的一个途径,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德育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积极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正能量点燃工作的激情,感染学生。
2、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引领者、组织者、激励着、欣赏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能力。这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死哲学的理论素养,对学生有终极关怀的意识,不仅能看到德育课的工具价值,更应认识到其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意义。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差异,用心、用情、用爱走进学生的生命,敏锐的洞察自己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点燃生命的智慧,捕捉有效的教育机会,引领生命的健康成长,赋予思想政治课以生命的活力。
二、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1、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抓住契合点。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本质,提高处理生命困顿的能力,敬畏生命,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从哲学层面看,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面,建构人性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问人生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课课,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与德育课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德育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的知情意行目标时应充分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实现两者的契合。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应注意学生当下生命状态与理想生命状态的距离,学生个体的生命差异,对教学目标设计加以层次化、具体化,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提高可操作性。
2、深入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依据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差异性教育,生命和谐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作为人文学科的德育课教学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只要我们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将生命教育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第一部分“人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此基础上自然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奉献是超越自然生命上的大爱,生命个体可以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重新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材。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一种情境使他们具有意义并且有用,情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中职德育课书本知识加以“活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克服德育课抽象化的弊端,转变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以生活气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到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气氛的活跃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的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切勿想当然的伪造、虚构生活情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生命。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叶澜教授指出: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基础性的保证。生命教育需要生命体的充分参与,生命体的良性互动,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生命叙事法、两难问题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随机点拨法等都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需要灵活、综合运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给予真诚的欣赏、期待与激励,引导性的注入正向的价值观、生命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教学氛围,使师生在良好氛围下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情感,实现师生、生生生命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传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单一,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内容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双方是平等、互惠、协作的民主关系,评价内容是主体间的自愿选择,相互沟通和心理协商的互动过程”。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与作用,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使学生体验到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欣赏与尊重,实现生命的互动与发展。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有利于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评价的内容也应全面、多元化,不仅看到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应重视生命情感的培养,积极生命态度和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生命成长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成长是一个过程。因此,中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探索意识,实现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要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薄弱的同学加以人文关怀,尽可能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其自信心,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当然,一味的赞美并不有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在对学生真诚欣赏的前提下,还应客观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推进思政政治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定能在生命教育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柳礼泉,张红明.生命伦理观视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 李明.上海市中职学校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学理论,2011,(27).[4] 夏晋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课堂”的构建 [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0(2).[5] 王志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生命关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 ”。
第四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第五篇: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版]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崇高的人格风范。较完美的语文素养。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意境、鉴赏、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那么,审美教育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如何利用中职语文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使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呢?
一、品味教材,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受到心灵的陶冶。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这样优秀的作品,它们都是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之后获得的心灵写照。作为中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祖国高山大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从而陶冶他们的心灵。
那些浸渍文学大师们心灵感悟的文字,或晶莹剔透,或纤尘不染,或悠闲自若,荡涤着学生的灵魂,丰富着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图景。在这种大自然的欣赏中,激起学生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让心灵得到净化,使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读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姚鼐的《登泰山记》,泰山的美就尽收眼底: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那是泰山的挺拔之美;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那是泰山的雄壮之美;而“泰山日出”的描写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使雄伟壮丽的泰山日出形象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其实,自然万物无论怎样,都蕴含着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
我们还可以捕捉自然风景中产生的意境美。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水乳交融的糅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那种“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需要指导学生去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从而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的渗透归根到底是培养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审美教育渗透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培养审美感受能力,锻炼审美理解能力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个方面。
培养审美感受的能力。“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各种感受,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快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平淡的,或是激昂的,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如学习舒乙的《梦和泪》,感受到冰心老人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身上所缺少的,通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弥补。
锻炼审美理解能力。比如通过《认识父亲》一文,我们看到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出父亲的群像,精心选择了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材料来展示浓浓的父爱,刻画父亲这个大写的“人”。在欣赏完刘和刚的《父亲》这首音乐电视后,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或场面”,“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爱的故事”等,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谢和歉疚,有些平时总嫌自己父母唠叨的同学甚至在回忆因自己的不懂事而使父亲伤心时潸然泪下„„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爱的可贵,亲情的美好。使自己的情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熏陶。
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美育目标的最高境界。“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描写小轩修葺后的幽美,静谧的景色,叙写刻苦自勉的学习,母亲祖母对儿孙的真切关怀,夫妻和谐恩爱,家常琐事,表现一种世事沧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书斋的眷念之情。作家缘景抒情,叙事显情,从而赞美了至真至美的亲情,这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意境。我们在品味作品内涵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作品中的意境加以开拓,并加以再创造进而更深切地体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马卡连柯说:“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审美教育能净化情感,唤起意志,增强毅力,构建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经历熏染、浸润后所培养起来的审美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审美心理日趋成熟,在审美活动中就可以取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陶冶自己的目的。从而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美的因素,为审美教育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把学生教成心灵美的人,应以身作则先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教师要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勤奋好学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具体的说,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崇高的人格风范。语文教师要具有正直、诚实、谦逊、坦荡、公正、廉洁的品格,要能堂堂正正地做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在人格人品上体现出美,以自己美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
较完美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上能带领学生品析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主题,使学生时时,处处心中装有美。
艺术地运用语言的高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语言艺术。成功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科学地艺术地运用语言。因此,讲课要做到形神兼备,语言符合规范,口齿清楚,吐词正确,语调节奏恰到好处。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生动活泼“传神”的基础,讲求遣词造句之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更是“传神”的需要。而这传形“传神”,则需要借助教师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活动。没有情感的语言终究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空洞而蹩脚的。
总之,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鉴赏、领悟各种美,并使他们最终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①《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 蔡元培著 ②《美学基本原理》 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著 ③《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于漪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