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途径
浅谈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途径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
覃翠瑛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尊重关怀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物课,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课堂渗透
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阵地,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引导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开始,扩展到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这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1.关注生命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众多的生命个体彰显着勃勃生机。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我结合教材中“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引领学生去关注这一问题: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而不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因此,教育学生关注生命,要树立正确而科学的生命观;同时,还要对各种生命体的产生、存在与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加以综合研究。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 不能形成原始生命。在地球历史中,生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和地球上的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从一个很小的受精卵开始的。男性的精子经过千辛万苦和女性的卵细胞在输卵管里相遇并结合后,便形成了受精卵。随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并进入母亲的子宫内,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接受胎盘和脐带为其提供的养料和氧气发育成胎儿。胚胎在子宫内一般生活280天左右,期间,母亲的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的生理负担加重,发育成熟的胎儿经母亲分娩来到人间。新的生命便在母亲的痛苦与欣喜中诞生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要善待母亲,感恩母亲,感恩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这也是生物教学中值得高扬的主题。
2.尊重生命
人生没有回程的旅途,生命不会让你去了再来。人一生中有所作为,往往是在青春期打下的基础。因此,尊重生命,首先一定要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为什么说青春期是生命的春天,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的黄金时期?其实教材“青春期发育”内容中就能找到答案。教学时,只要师生们通过分析有关人体生长发育的数据和图片,就不难认识青春期的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等。不可小视的是师生们还补充列举了一些名人、伟人的实例,它能极好的使学生意识到青春期是美丽的,我们应以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青春之美妙与青春之活力,使生命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尊重。
3.珍爱生命 生命是美好的。健康和长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然而疾病、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灾害却不断地向人类袭来。更可悲的是许多人为的灾难也在摧残着鲜活的生命!毒品,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毒品,像一个幽灵,正在悄悄地向我们伸出魔掌,威胁着许多风华正茂的青年,吞噬着那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们的生命。鉴于此,对青少年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之责。于是我在教学“健康地生活”内容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这个主题,让学生知道了毒品的种类很多,是成瘾性极强的物质,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吸毒和贩毒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所以,青少年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让生命之树永放光芒!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里举办的禁毒展览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毒品对人身心健康的损害及对社会的危害,明确了健康地生活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从而树立自觉抵制毒品,珍爱生命的强烈意识。
4.欣赏生命
地球孕育着生命,地球是生命的家园。我们要善待地球,欣赏生命。学生通过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了解到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三北”防护林等十多项大型生态工程,使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现在这些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外读内容——“生物圈2号”实验,知道了“生物圈2号”是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这个自然生物圈而设计的人造生物圈,“生物圈2号”实验没有获得成功。“生物圈2号”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与人类生活的地球类似的环境条件,也进一步说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更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好地球,要从爱护身边的动植物做起; 3 保护好地球,要从保护好周边环境做起;保护好地球,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5.成全生命
人在成长中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给予他人帮助,但没有什么帮助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大,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量、输血和血型”、“大量提倡无偿献血”等知识后,学生明白了: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健康人的血液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使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义务,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也是我们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风尚。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尽管我们的年龄还达不到献血的要求,但我们任然可以为无偿献血事业做些宣传,以增强社会的献血意识,为生命储备一份精彩的礼物,让生命之树常青!我还结合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的知识,向学生们补充介绍器官移植这项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器官移植是世上最美好的接力。通过器官捐献,爱心得以传递,生命得以延续!这就是成全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6.敬畏生命
只有当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教材“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中有一段“猿向人过渡”的大致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由衷地对人类祖先那划时代的选择产生了敬畏心理。古生物学证实,在距今1000——3000万年的非洲森林中,人类还与大猩猩等类人猿是一个物种,作为森林古猿树栖在热带丛林中。后来,由于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的一些古猿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地面生活,而进化为现代类人猿的祖先的 一些古猿依然过着“安逸舒适”的树栖生活。虽然这一选择不是人类主观意志的决断,但却使人类的生命摆脱了野蛮,一步步迈向高度文明的境界。人类的正确选择,不仅能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且也为他人描绘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添上闪亮的一笔。
二、实验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不可避免要拿生物做实验,因此实验课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不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伤害活体,注意动物的善后处理,实验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给学生留下珍惜生命的印象。如在做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或青蛙后肢的蹼内)的血液流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结束后将小鱼、青蛙、鼠妇放回大自然(或放生),做“探究鱼鳍的作用”时让学生用纱布和绳子捆扎鱼鳍的方法来代替剪掉鱼鳍的方法。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来换取,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要珍惜生命的种子。
三、课外活动渗透。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如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后,让学生将玉米种子带回家,感受健康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都具备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植物在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才能形成种子;通过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
四、利用各种纪念日渗透
利用各种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如利用“3.12”植树节、“4.1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26”国 际禁毒日、“12.1”预防艾滋病日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救救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救餐桌上的野生动物”、“救救大鲵”等系列竞赛活动,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尊重、爱惜生命,关爱其他生命,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意味着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等科学知识,还要在实际行动中注重生命教育思想的落实。生命教育不能靠堆砌的理论说教,而应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关于生命的启蒙教育与引领,能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不断探求,去把握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增添生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携手,去享受丰盈而灿烂的生命!
作者简介:
覃翠瑛,女,土家族,生于1966年3月30日,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任教初中生物学。曾参与国家、省、州、县各级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有1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第二篇: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物的进化》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近年来,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生命教育课中,应该渗透到其它各种学科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在生物课中,我们可以通过生物课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让学生理解每个生命在生物圈中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启迪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在《生物的进化》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就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使学生不但了解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且使每一个学生理解人必须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的道理。作为在校学生就要学会做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权力,多给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机会等。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可见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因此课堂上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若没有了自主也就剥夺了生命的自由属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积极的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和沉默;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随波逐流。如此课堂也是无生命活力的课堂。
人类能够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这皆源于人有无限向上的生命。教学中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战胜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体味生命的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动物之灵的人类,在走向文明的生活之中,不乏竞争,但更多的应是合作。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生其实更多的应是合作,竞争不应该是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而是要达到利己亦惠人的双赢结果。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和理解及对人的进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可贵性,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增强人类的生命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的工作。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文科类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责任,同时它也是我们其他各科类老师共同的教育内容,我们老师可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把生命教育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
那么,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笔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点滴的收获:平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一、营造气氛,深刻体悟。
应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中去习得和感悟生命的“真、善、美”。这就是当今所倡到的: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营造社会生活氛围。在数学教育中,五彩缤纷的世界、现实生活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研究并懂得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理解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初步》时,我们可以摒弃教材上生硬的例子,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本班每位同学双休日的主要活动。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把双休日的时间花在看书、看电视、进行体育锻炼、游戏等方面,尤其以看电视为消遣的居多。根据调查的结果,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制成统计图后,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教师因势利导:在每个人的宝贵一生中,你是否经常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生中取得了哪些收获,我又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让学生们懂得一个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和意义,切不可在年少时虚度光阴,蹉跎岁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到几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统计某一时段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次,制成统计图,结合交通事故案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牢记“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的交通法则,从而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或者请同学们到农田里去统计一下蟾蜍的只数,通过分析,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自然界的小生灵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人类应关爱它们、善待它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生活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课间渗透。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许多学科,特别文科类涉及的内容不少,关键是整合。但数学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九年级语文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高还高几何?我在上课时,用这道题创设情景,在这节课中,除了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竹子倒下时,站在竹旁的人有危险,从如何躲避这种危险,引伸到如果有一堵墙倒下来,你应当如何躲避。学生们可能提出很多方案,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方案后,指出最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墙角快速跑开,增强学生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再如,有许多同学看过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以这部电影作为情景,引出这个问题: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201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 2 界)都属于台风区。当轮船到A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正南方向的点B处,且AB=100海里。若这一艘轮船自A处按原来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在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更是教育学生要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
三、师生和谐互动、学生真情体验。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教师有序的疏导学生,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体现的是教师崇高的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它同样也需要融合在教学中。无论是是课内与课外,关键是学生的情感,情绪,感悟,直觉等丰富多彩的生命冲动,千万不要被阻挡,要给予积极引导,否则我们的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生命品格之中,更谈不上塑造他们的行为了。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哈工大附中 周建军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应放在首位。正所谓“学习是天职,做人需先行”。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本学科的优势,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方便条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新课标以及新教材都对用科学史这一部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忽略科学史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就过去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比如讲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这部分内容时,面对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没有据为己有。这样的诚信品质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教材的编排很有特色,特别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小故事,比如能体现科学家优良品质的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等等,把这些适当讲给学生既 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达到了课堂效率最大化。比如讲进化时,介绍拉马克敢于向神创论发出挑战、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勇敢同时也承受了很大的磨难和攻击。但他并未因此动摇信念,而是更加坚定意志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三、古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诫,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非常适合感恩教育。生命是什么?生命怎样产生的?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感恩教育平台,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父母生育的艰难。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学习选修三胚胎工程,有关精子和卵细胞的发生过程,胚胎的发育、胚胎移植等知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播放相关视频配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如此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惜身体、不抽烟不酗酒,孝敬父母,倡议给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做一次家务等多和父母沟通。
四、积极渗透环保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20世纪人类社会面临几大生态环境危机。如水资源严重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旱涝灾害的加剧,物种的减少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最后一章就是生态学,针对几大环境危机都有详细的讲述。生物课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知识,比如必修1和必修3模块中,水和稳态平衡的重要。如果水被污染了平衡被打破生命就受到威胁。可以结合吉林化工厂大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人们抢水的事件来谈。像这样发生在身边亲身经历的事情交流起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非常好。过度放牧操场破坏乱砍乱伐等不好现象可以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教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调节二氧化碳的平衡。减轻温室效应,防风固沙。如果空气被污染还会导致多种皮肤病甚至诱发癌症。
五、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保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做好环保宣传,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假期社会实践题目。如“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家乡生物种类调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等课题研究,锻炼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能力。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我们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让生物课堂生动灵活起来。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哈工大附中
周建军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摘要: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命教育
我们目前的现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出现了很多不珍视生命的现象,这都折射出当代一些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少年儿童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都是一种可怕的威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提供前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迎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从事教学之初我觉得数学仅仅是传授一些理性的知识,不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很容易开展生命教育。其实,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有心,自然可以开展得很好。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比如:我曾经在两个班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元、角、分》。方式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情境,学生在卡通人物的陪伴下愉快的学习完这节内容。方式二:在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贫困儿童的图片,然后播放一段与他们相同年龄的孩子上课的情景。接着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询问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帮帮他们呢,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个为贫困孩子献爱心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教学结束。
显然,第二个创设的情景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些远离贫穷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使大家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也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接着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来学习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我就把数学和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课堂上所展示的图文资料对所有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这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命教育比刻意高举“生命教育的大旗”更有实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了学生如何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惜生命,如何热爱数学,洞察问题,学以致用。[1]
二、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的“你知道吗”中都有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深深的激励学生。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一个冷漠无情、气氛紧张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人,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也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缺点,错误,让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但如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又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2]
四、淡化学生结果的评价,重视学生过程的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赖,一切唯分数论,造成了学生只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提倡“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淡化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会。[3]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已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4]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4,(5):78.[2]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 叶玮华.谁来保护教师的人身权益[N].南方都市报,2003-10-23.[4]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