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2、地理学与人类和生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3、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于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可以看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对统一,运动变化的规律,掌握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性,形成正直诚实,尊重真理,不盲从的道德品质。讲“地形是为断变化的”一框时,向同学们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形是变化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形成今天雄伟高俊的山脉,一直到现在喜马拉雅山平年每年抬升10毫米。地理是门空间科学,但脱离了时间的空间不是科学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衡量这种变化的首要尺度就是时间,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揭示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及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掌握这些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从概念到实际操作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揭示并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四、在地理教学中渗入美育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美,为学生设置思维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地理美感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领悟地理环境的美,思想方法的美,文字与图形结合的美,地理语言与地理图形简捷的美。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规律,同时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联想。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衣着要整洁,语言要严谨规范,举止端庄,板书工整顿秩序,安排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及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反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治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要经常地在学生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总之,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德育教育的几个方面既不能孤立地看待,也不能混为一谈,德育教育要通过地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完成,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地理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地理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效果也肯定是相当明显的。
第二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紫石口小学
教学管理德育要求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因此教学管理中需时刻渗透德育。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精神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为人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并升华自身的人生价值。提高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应既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空有满腹经纶,但却缺少道德,惟利是图,何谈教育的成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适度的进行德育教育。
3、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注重其他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
紫石口小学
品德、文明素养、心理健康、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忽视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赢。
第三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第四篇: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内容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在地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非常必要,本文从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几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感恩教育 渗透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地理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
说到感恩,我们马上想到感恩父母、师长,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刻得到周围许多人的关爱和大自然的给予,我们需要对自然、社会进行感恩,地理教师应通过地理教学这个载体体现这种情感。
说到感恩,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大自然了。想想每天升起的太阳吧,她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能量,是她的光芒和能量温暖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地球吧,她供给人类肥沃的土壤以让我们能够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了让人类有充足的淡水可饮用,她便隆起一座座的山峰蓄积冰雪、雨水,这样我们才有了不断流淌的河水,为了我们人类有适宜的温度,她让一层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地球,不让太阳的光辉灼伤我们的皮肤,也不让夜的寒冷冻着了她的孩子 ——我们人类。地球无愧是我们的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孤独、寂寞,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做我们的朋友,并且用美丽的鲜花、青草、绿树点缀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泰山的高大、张家界的神奇、桂林山水的秀美、老忠实泉的诚信无不给我们享受和启迪。我们还要感恩月亮、星星,是他们给我们人类以无尽的遐想。
说到感恩,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和谐环境。在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要体会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亿万国民。我们不仅要从学习她的疆土、资源中了解祖国,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还要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更要从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感知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无尽恩情。
说到感恩,我们要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中回报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帮助,我们要感恩农民、感恩工人、感恩所有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惬意。
二、在地理教育资源中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地理教材中,常看的把黄河比作中国的“母亲河”,把洞庭湖比作湖南的“母亲湖”。其实地理课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老师就必须要用“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学习太阳的辐射时,结合歌颂毛主席的歌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其中渗透感恩大自然,感恩革命先烈的情怀。学习地貌和气候时,从地貌和气候对水资源的分布,能源的分布,农业的分布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激发我们感恩地球母亲的情怀。
在学习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森林、没有矿产,地球就会象火星、木星一样荒芜,也就没有我们人类。在教学中通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但对地球母亲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深深的危害着人类自身。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也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开发,如在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时,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他们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方式,如草原人对狼的敬畏、回族对猪的敬重、印度人对牛的敬重等,又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就是对自然的感恩,那达慕大会是在水草丰
美、牲畜肥壮、牧业丰收的夏季,蒙古人通过举行两至三项竞技运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恩赐的感激之情。我们还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感恩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这样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明白要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三、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施感恩教育。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比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过去我们重在课堂的说教,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那么明显,在新课改下,我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调查,写出小论文,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环境的变化,感受更深,今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地球小博士”科技比赛,其中就有社会调查和科技论文的撰写,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又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讨长沙坪塘镇工业污染的现状和建设长沙大河西背景下坪塘工业出路的活动,学生读在课堂上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评,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又感受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感恩大自然。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爱别人,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唐晓龙.感恩的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春平.全国高中试验教材: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3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1.实施德育应有“源”
“源”,就是实施德育的“契机”或者说“切入点”。也就是说,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时,要找准“契机”或“切入点”,只有找准实施德育的“契机”或“切入点”,德育工作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道理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做到对症下药,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也才会如同射手打靶一般,有的放矢,弹无虚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找寻实施德育的“源”,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优秀的或不良的)及时、准确、清楚地记录下来,再以此为基础,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实施德育的“切入点”。以“地理小听写活动”为例,我在每节地理课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专心致志地听讲,对教材中的重点、考点知识作勾画或批注;对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问题(即思考题)积极思考,大胆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要准确记录下问题的答案。
2.实施德育应有“别”
“别”,就是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德育工作时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头脑灵活但学习成绩一般化的学生,教师要根据记录表中的表现,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理想教育,让他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促其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智力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书写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开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和“字如其人”的道理,努力促进其书写质量的提高。但前提是地理教师必须要有规范、“漂亮”的教学板书为示范。当然,教师如果在对学生实施“写字教育”后赠给学生一幅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部分“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后进生,教师对他们所作的努力不应视而不见,要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3.实施德育应有“痕”
“痕”,就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的“痕迹”材料。一方面,是指教师所作的记录。比如,教师对“刘凯”同学实施了第1次德育工作,就在“学生德育实施及听写结果记录表”中对应的“德育实施”栏内画上“正”字第一画,实施了第2次德育工作,就画上“正”字第二画,依此类推。另一方面,是指受教育学生所写下的文字材料。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德育工作后,多数学生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知错就改”的品质,借此再给学生提出几点希望,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近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实现的目标,最后让学生把本次受教育后的认识、体会,近期奋斗目标和达成目标的一些措施写在一页信笺纸上,交给老师妥善保管,以便下次对他继续开展德育工作,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说话不算数”,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品德。
4.实施德育应有“比”
“比”,就是教师把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前后的情况作检查对比。一种是“横向比”。可以把受教育后的学生与同班、同级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其他学生作比较,让学生明确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他们”进步了。如果大家都进步了,那就让学生再比比究竟谁的进步更大些?也可以把受教育学生地理科目的学习成绩与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成绩作对比,还可以把受教育学生地理学科作业的书写质量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作业的书写质量进行比较。这两种比较主要是针对有“偏科”行为的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成绩较好,而地理成绩却很糟?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作业书写较认真,而地理作业就马虎了事,敷衍应付?另一种是“纵向比”。就是把受教育后的学生与受教育前作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究竟是“进步”、“退步”还是“原地踏步”?无论比较的结果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帮助学生找到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横比”、“纵比”,继而再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促使“偏科”学生全面发展。
5.实施德育应有“扬”
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总结受教育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效,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表彰,对学生细小的、近期的或阶段性的德育成果进行巩固。因为对于成人而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初中生而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此外,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使用表扬性、激励性语言,切忌对没有达成德育目标或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使用谩骂、侮辱、打击、挖苦、讽刺的语言,也不能用脏话、低俗甚至下流语言。批评教育学生时,也不要贬损学生的相貌、身材、衣着、父母、家庭、自尊等。不难想象,一位课内、课外都对学生“极尽打击、挖苦、讽刺之能事”的教师,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很难被学生接受、家长认可的,同时也是违背师德规范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
收稿日期:20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