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内容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在地理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非常必要,本文从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等几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感恩教育 渗透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地理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
说到感恩,我们马上想到感恩父母、师长,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刻得到周围许多人的关爱和大自然的给予,我们需要对自然、社会进行感恩,地理教师应通过地理教学这个载体体现这种情感。
说到感恩,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应该感恩的就是我们的大自然了。想想每天升起的太阳吧,她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能量,是她的光芒和能量温暖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地球吧,她供给人类肥沃的土壤以让我们能够种植粮食、蔬菜和水果,为了让人类有充足的淡水可饮用,她便隆起一座座的山峰蓄积冰雪、雨水,这样我们才有了不断流淌的河水,为了我们人类有适宜的温度,她让一层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地球,不让太阳的光辉灼伤我们的皮肤,也不让夜的寒冷冻着了她的孩子 ——我们人类。地球无愧是我们的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孤独、寂寞,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做我们的朋友,并且用美丽的鲜花、青草、绿树点缀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泰山的高大、张家界的神奇、桂林山水的秀美、老忠实泉的诚信无不给我们享受和启迪。我们还要感恩月亮、星星,是他们给我们人类以无尽的遐想。
说到感恩,我们要感谢伟大的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和谐环境。在学习中国地理时,我们要体会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亿万国民。我们不仅要从学习她的疆土、资源中了解祖国,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还要从历史渊源、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更要从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感知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无尽恩情。
说到感恩,我们要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中回报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帮助,我们要感恩农民、感恩工人、感恩所有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惬意。
二、在地理教育资源中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
我们在地理教材中,常看的把黄河比作中国的“母亲河”,把洞庭湖比作湖南的“母亲湖”。其实地理课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老师就必须要用“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学习太阳的辐射时,结合歌颂毛主席的歌词“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其中渗透感恩大自然,感恩革命先烈的情怀。学习地貌和气候时,从地貌和气候对水资源的分布,能源的分布,农业的分布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激发我们感恩地球母亲的情怀。
在学习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壤、没有水、没有森林、没有矿产,地球就会象火星、木星一样荒芜,也就没有我们人类。在教学中通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但对地球母亲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深深的危害着人类自身。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也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开发,如在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时,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这是他们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方式,如草原人对狼的敬畏、回族对猪的敬重、印度人对牛的敬重等,又如蒙古族的那达幕大会就是对自然的感恩,那达慕大会是在水草丰
美、牲畜肥壮、牧业丰收的夏季,蒙古人通过举行两至三项竞技运动,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恩赐的感激之情。我们还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感恩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这样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明白要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三、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施感恩教育。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比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过去我们重在课堂的说教,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那么明显,在新课改下,我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调查,写出小论文,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环境的变化,感受更深,今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地球小博士”科技比赛,其中就有社会调查和科技论文的撰写,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又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讨长沙坪塘镇工业污染的现状和建设长沙大河西背景下坪塘工业出路的活动,学生读在课堂上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评,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信,又感受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人类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人类应该保护环境,感恩大自然。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关爱别人,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营造一种知恩、报恩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 唐晓龙.感恩的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春平.全国高中试验教材:环境保护[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3
第二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第三篇: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体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长期以来,我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越来越浮躁的文化意识的背景下,人文教育远没有高分来得实在,教育过度功利化带给学生和社会很沉重的伤害。因此,各种人文素养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家庭需要孝顺父母的孩子,社会健康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公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青少年面临道德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峻,时代迫切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教育。
现在的初中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留守儿童为数不少,这些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爷爷奶奶根本没有有效办法约束孩子;独生子女中较多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无视周围人的付出;虚荣心强的人养成攀比的习惯,比吃比喝比穿,甚至比谁的老爸更有钱;有的学生课堂上打瞌睡,把教师苦口婆心的规劝当成耳旁风,不知感恩他人;迟到进教室不打报告,课堂玩手机;对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反而肆意享用、随意损坏污染而心安理得,公德意识差,如乱丢垃圾现象屡禁不止;自控能力差,翻墙外出上网彻夜不归等。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生物学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
德育不能孤立于日常教学存在,它应该常常存在于每一节课中、在师生接触的每一天中,它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实,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挖掘和思考,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感人至深的感恩教育素材,对开展和实施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素养大有裨益。
一、感恩父母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那么他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怎么会有感恩之情呢? 七年级下册有“人的生殖”章节教材,“怀孕和生育的艰难”应该是实施感恩父母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过程时,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观看分娩录像让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
针对一些父母“只要孩子成绩好,家务父母包办了”的现实,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章节有关内容时,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亲自设计并烹饪一次营养合理的午餐,让学生用心和行动去体会父母的艰辛付出,关心父母的饮食健康,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实践说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了感恩。
二、感恩他人
七年级下册“输血与血型”章节教材,要求学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在实施教学时,我对学生先做了一项民意调查:如果你长大后身体的各方面都符合无偿献血的条件,你是否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呢?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愿意。不难看出,当前的孩子们“关心他人的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多了”。
在学生正确理解“无偿献血”对自己、亲属和他人都有利的社会积极意义后,我对学生讲了个真实的故事:徐州帆布厂有一位女工,十几年间一共献出约12000mL的血液,救活了上百名全国各地的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症的小生命。紧接着我说:“请大家想一想,12000mL血液,是将全身血液抽干了几次?一个人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使上百个人健康活着,让上百个家庭充满了欢乐。假如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假如你是这被救的百人之一,你又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自愿参加无偿献血,之后班级里漠视他人、漠视生命的现象少了。
三、感恩大自然
人是大自然中的成员,人和生物的生存、延续、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因此,感恩大自然应该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人的职责。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中的课外阅读“生物圈二号”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失败告诉了我们什么?人类生存能不能完全离开生物圈? 在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并交流了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资料。学生认识到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回收,任意排放含重金属的污水,重金属就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对砍伐森林、沙尘暴、捕杀小鸟、太湖水域污染等环境破坏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后,学生们意识到了人类行为的无耻。面对大自然的无私给予,我们却不知感恩、只知索取,这种以怨报德的行为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由此,课堂上学生提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拒食青蛙、天鹅等野生动物”等倡议,开展了“爱鸟周宣传”、“校园护绿行动”等实践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美化校园、回报自然、感恩大自然。
钟祥市兰台中学 万 芳 联系电话:***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应小于江敏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发展理念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的心理要求。感恩,不仅仅是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一种尊重,更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育学家认为,感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美德,感恩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体验感恩的能力及表达感恩的能力。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导入时出示故事式趣题,小强今年已经10岁,小强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强的妈妈今年是几岁?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正常情况下,过了8个生日就应该为8岁。但是,小强今年都已经10岁了,那么他的妈妈怎么可能是8岁呢?这时同学们顿生疑惑。于是我顺势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小强的妈妈究竟是几岁吗?学了这一堂课大家就明白了。”在最后揭示答案之后(闰年的2月29日出生的),我又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是哪天吗?”一句话顿生波澜,有的学生表示知道,有的表示不知道。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评析:小学生只有理解感恩、认同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责任心,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多一些宽厚和快乐,减少抱怨和对抗,进而建立起和谐的个人发展理念。通过感恩教育,让广大小学生树立起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意识,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提高,促进小学生人格魅力、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发展理念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五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大海里没有水,不能称之为大海;教育没有情感,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从这句话中,我们能领悟到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始终,让学生不仅能亲其师,而且还能信其道,这样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如何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外在体现就是情感的真诚,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之处,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自参加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因而,体育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教师情感对教学效果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教师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的知识,学生虽然有接受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些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给知识信息加上情感色彩,才能使课堂教学在轻松、融洽、温馨的氛围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特别安排一些与主教材相关的游戏竞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体现出关爱学生,学生上体育课才会有劲头。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和准确优良的动作示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从情感上对老师有好的印象,也能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情感对学生的作用很大。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是否对学生投入情感,会很自然地影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好的情感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不良的情感也会给学生很大的打击。因此教师的鼓励、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将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师生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讲道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共鸣感和信赖感。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体育课上去,让学生感到锻炼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可靠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并热爱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正面的。教学中要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适宜的目标,加强区别对待和个别辅导,热心、耐心、诚心地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一点一滴地进步,使他们也学有所成,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于少数体育尖子,要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去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强对他们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厚爱。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树立坚定的信心,继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不歧视而是关爱,心里热乎乎的。
三、课堂情感交流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真善善的一项伟大工程,老师要与学生做好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只有在平等、和谐、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间积极的相互交流,学生才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育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应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还应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些意志品质、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抓住时机寓情于教,把育体和育心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地引导、帮助、保护、鼓励学生,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师生的情感要真诚
受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对教育工作不是很热心,对学生也不够真诚,这必然会影响教育质量。只有真诚才会培养出真诚,只有爱才会产生爱,所以我们老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去热爱教育、关心学生。不论是上课下课师生的问好,还是对学生讲授知识,都要真心实意。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不虚伪,不假装,不做作;同时要求学生向老师敞心怀,有事和老师谈,把老师当成朋友。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情感与教学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此,注重情感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热爱学生,以情育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