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大学研究生回技校学焊工 曾是报社记者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李强决定当一名电焊工,这个想法在他脑中盘旋了很久。“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把我刚毕业时对于生活的憧憬都磨掉了,但我的梦想还在,当技工同样能实现梦想,开始我也难以转变观念去做蓝领,但迫于生活的重压,我渐渐将转行的大胆构想付诸实践。”李强说。2005年8月,李强考研(微博)成功,成为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2013年7月30日,李强进入莱芜技工学校,成为一名电焊工学员。“研究生回炉上技工学校肯定会冲击人们的传统思想。”青岛大学现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徐鹏绪说。李强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昨天,本报记者前往莱芜进行了调查。
导师亲自送爱徒进技校
7月30日,李强与他读研期间的导师徐鹏绪教授一起,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来到莱芜,他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次,李强不是来投简历的,他选择了继续读书,不过不是读博士,而是入读莱芜技术学校,成为电焊专业的一名学生。这段6个小时的路程在人的一生中毫不起眼,甚至可有可无,但走出这一步,却让李强等了太久、太久。从研究生到电焊工;从坐办公室吹空调,到车间高温作业;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就业认知的改变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李强走出的这一步,也许将打破他几年一直试图改变的就业困局。
“这次,我一定要送他来,我要给他鼓励,见证这一时刻。”徐鹏绪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没有让儿女开车,而是自己陪着李强坐大巴到莱芜,正是为了让李强不要太紧张,好好想想今后的路。
专科毕业自学升本科
今年34岁的李强出生在山东博兴,农村家庭出身的他,一直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和父母的生活,李强之后的学习之路,也一直是为这个目标而奋斗。1998年,高考发挥失常的他考入了滨州师专,学的是中文专业,专科学历是李强所不能接受的,好学的李强第一次逆着父母做了一个不安分的决定,放弃找工作继续学习,他通过自学升入了本科。
2000年,李强大学毕业,顶着父母的压力,他在滨州找了份代课老师的工作,虽然每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但在李强的眼里,那段日子是充实的。“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会觉得苦,那段日子,我觉得很快乐,学校有宿舍、有食堂,每个月的收入除了给家里寄钱,还可以买书。”李强说,他在学校里教地理、语文,这让他有很多时间可以看书学习。
处处碰壁没放弃考研
“代课老师的工作,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那时候我心里就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研究生。”李强告诉记者,但是他的父母并不认同他的想法,他的父母觉得老师是一个有前途的正当职业。
2002年,李强辞掉了安逸的代课老师工作,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希望能找家好企业实现梦想,但现实是残酷的,几个月下来,李强一无所获。失望的他像是大海里的一叶孤舟,不知道哪里才能靠岸。心情跌到谷底的李强乘车来到青岛,站在青岛栈桥上,面朝大海,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看着宽阔的海面,听着巨大的涛声,不顺和郁闷一扫而光。那一刻,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考研!
2003年初,李强参加了当年的研究生考试,年后成绩出来了,李强的分数并不理想,他没有考上青岛大学的研究生,这次失利,让李强的父母看到了希望,他们想让李强安定下来在滨州继续当老师,但是李强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
来青岛边打工边学习
2003年3月,李强又作出了一个不安分的决定,从滨州来到青岛,在广告公司找了一份业务员的工作。在公司,李强的工作就是跑业务和写文案,每个月有1200多元的收入。“那是一段寻找自我的过程,考研失利,让我有些迷茫,但是我的梦想一直没有变,考研仍是我奋斗的目标。”李强告诉记者,他利用这1年半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在那段时间里,他读了很多的书,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李强看了许多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句话的意思是,登山后情感就会像山一样饱满,看海后意志就会像海水一样多,他告诉我,观察学习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李强说,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李强决定再次上路,这次他破釜沉舟,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考研中。
实现梦想结识“伯乐”
2005年,考研成绩下来了,李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幸运的他成为了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导师徐鹏绪教授的学生,正是这位“伯乐”鼓励着李强一直坚持,今年70岁的徐鹏绪,一直专心致力于中国新文学文献学研究。在徐鹏绪的眼里,李强是一个朴实、努力、肯干的学生,当他接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时候,将李强招入了课题研究组,师徒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成功出版了同名专著。“李强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学生,我很喜欢他,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也有一股敢拼敢闯的倔。”徐鹏绪告诉记者,按照正常的思路,李强应该考本校的博士,然后努力留在学校,但是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的拮据,让李强放弃了考博。
外地干记者一无所获
在读研究生期间,李强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两人是同班同学,2007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李强与她登记结婚。2008年,李强的儿子也出生了,孩子的出生让李强更加努力,2008年6月,李强研究生毕业,他再一次面临就业问题。这次求职,要比2002年顺利很多。刚毕业,在导师的推荐下,李强进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案策划的工作。毕业后,李强的妻子也顺利找到了工作,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那段时间,李强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在李强眼里,这个职业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
入职2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强在网上看到了连云港一家报社的招聘启事。抱着试试的心态,李强来到连云港报名参加了考试。经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李强从3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录取。李强进入报社后,被分配到跑党政新闻,扎实的文字功底,让李强很快就适应了报社的工作。但是,在李强的眼里,写文字,并不是本事。“写稿子让我感到虚无缥缈,我仍然是无一技之长。”李强说,在连云港工作了半年之后,他觉得自己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并不适合报社的工作,再加上妻子不愿调动工作离开青岛,李强主动辞职离开了报社,回到青岛。
薪水太少生活拮据
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找工作变得异常艰难,重新回到青岛的李强也遭遇求职难。这段时间,李强一直奔波在找工作和被拒绝的路上。“求职时,被拒绝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专业不合适,当然也有些单位一听我是研究生,直接说不要。”李强说,这让他再次感到文学是个奢侈的易碎品,让他感到自己毫无本领,没钱养家。“我在那段时间看到,找工作的人很多,缺人才的单位也很多,但并不是找工作的人就能胜任这些缺人才的单位,技术人才很吃香,而我这种满腹经纶的书生确实没有用武之地。”李强说,就是在那段时间,他开始琢磨着让自己能多一些本领。最后,李强又找了两份工作,一份是做文秘,一份是干行政,这两份工作看上去很体面,出差、加班和准备文案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但忙碌的背后却是少得可怜的薪水。每个月三四千元的收入让他很难在青岛生活下去,他和妻子在镇江路租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每天还得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一段机缘促成机会
李强如何来到莱芜技师学院,莱芜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明光说这是一段机缘的巧合。“上个月我到青岛大学参加一次全省的高校交流研讨会,有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就在青岛大学校园内溜达。”陈明光说,当他溜达到青岛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楼后一处小径的时候,被一片铁栅栏小院内栽种的花草吸引。正在整理花草的一名老先生热情地请他进去喝茶,后来知道,这名老先生就是青岛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专业导师徐鹏绪教授,两人聊得非常投机。和徐鹏绪教授闲聊的时候,老教授忽然向他推荐自己的学生,跟他去学技术。“徐教授说,他的一名学生近期告诉他,想找地方学习一门专业技术,最好是学习机械方面的。”陈明光告诉记者,他当时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没想到第二天,徐教授亲自来我开会的地方请我到他家吃饭。”陈明光说,在徐老家里,他见到了李强,也了解了李强坚定要来学习技术的决心,他就赶忙和学院领导们商量后决定破格录取这名研究生来当学生。
蓝领”不当“苍白领” 【自述】
为了增加收入,李强想尽一切办法,他在公司学着修监控,很快公司的监控就不用再找厂家维修了,后来他又学着修电脑和家电,别人收100元,他就收50元,别人收30元,他就收20元。后来,他还想过摆地摊、卖凉皮、卖西瓜、做爆米花。“我不单纯是想想,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我现在手里还有城阳爆米花机厂家的名片。”李强告诉记者,在那段时间里,他放下了文学硕士的包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求职人。没事的时候,李强就会在网上看招聘,他想在这里面发现今后的就业热点。中海油、北船重工、中集集团等很多大企业都在招电焊工,而且工资都不低,有些单位的电焊工月工资甚至上万,这让李强产生了“回炉”学技术的想法。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为此,李强专门在城阳找了一家电焊工短期培训机构,经过3个月的学习,他学了电工基础,拿到了电工上岗证,这让他离电焊工更近一步。在李强看来,文学硕士去当技工,最大的问题,就是放不下自己研究生的包袱,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多年的研究生,要抛开世俗观念,一切从零开始是很艰难的事情。李强的决定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家人认为李强这么做完全是白读了大学,不过父母并没有太反对。“我过了自己这一关,剩下就没什么了。”李强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大学里学的很多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以后不一定用得上。在技校学的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学了就能用。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目的,我就是想多赚钱,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好一点,以前读研究生是这样,现在到技校学电焊工也是如此。”李强说,他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可以移民,到外国去挣大钱,在他看来,这个目标是做研究生的他无法实现的。“我对焊接行业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李强眼里,就业就好像面子与里子的博弈,当里子战胜了面子,就业前景就豁然开朗起来。
【说法】 徐鹏绪教授: 全力支持当技工
硕士毕业之后,李强一直与导师徐鹏绪教授保持联系,徐教授也一直在为李强寻找出路。后来,李强把想学焊接技术的想法告诉徐教授,原本他以为徐鹏绪会狠狠批评他一顿,但没想到得到了徐教授的大力支持。“学历和技能结合的人才,是目前众企业迫切需要的,一个会电焊的文学硕士,谁不想要?李强的想法绝对可行。”徐鹏绪告诉记者,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死板的人,同样李强也不是。“像李强这样的学历继续做文学研究,或者干文秘,路确实不好走,还不如转变观念去学一门技术。”徐鹏绪说,有一次他家里水管坏了,找来个技术工人半小时就修好了,工人的维修费是300元,在青岛,一名入门级电焊工一天的工资也是300元,所以,他全力支持李强去当电焊工。
技校老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非常欢迎他的到来,因为像他这样的学生,更容易培养成拔尖人才。”莱芜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明光说,李强本身有着勤奋好学的本性,加上他的目标坚定,经过学习很容易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学院会拿他当宝贝一样培养。
莱芜技师学院的刘延峰老师也有一套关于李强来学校的道理,他认为李强的学习模式可能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更多在“就业难”尴尬中的大学毕业生有了另一种选择。“他是接受了高等素质教育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来到学校学习一门技术,只要态度端正,学习会有很大的进步。”刘延峰老师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学校也有过专科或本科毕业生来学习技术的例子,也证明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技术方面表现就是突出。
【记者手记】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放下身段理想更远
他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没有找到他认为理想的;他没有放弃,没有安于现状,他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着;他并不知道什么是 “最难就业季”,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了能维持生活的工作;他只是知道,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离青岛近300公里,记者见到的“青岛老乡”李强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之前他和导师也坐了300公里的公共汽车来到这里,他说,自己只是想学习一门技术,将来能多挣点钱,让家人过得更幸福一些。
虽然做过记者的工作,但对于记者的到来,李强还是有些拘束。“同学和朋友们多数都不知道,我也不想当名人,只是想来学好这门技术。”李强的话语和他的长相一样朴实,虽然已经是个5岁孩子的父亲,却没改掉“书生气”,眼睛炯炯有神,他只是说,都是为了生活而已。他不希望为了自己上技校的事情影响家人,只是说家人都同意他的做法。虽然身份相对特殊,他自己却一点也没有特殊的感觉,和学院领导一起吃饭,他依然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主动给领导倒酒„„
很多人都在抱怨工作难找,甚至已经找到工作的人也在抱怨工作不如意。“这其实是他们不愿意放下身段,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几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并且他们的收入并不低于普通白领。”莱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对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他们学校没有失业率一说,他觉得,像李强这样,接受了高等教育,再来学习一门技术,是一种人生的升华,他们会尽力帮助李强完成这次学业,将李强培养成具备专业特长的硕士生。
“这只是我人生的一段规划,我喜欢文学,但我的生活需要我掌握一门技术。”李强的话语很简练,他只是说,文学硕士只能是他曾经的光环,如果戴着这个光环,他要继续在自己对生活的抱怨中生存,在生活面前,他希望活得更精彩,只是需要更多的努力。术业有专攻,职业无贵贱。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意味着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就业的领域越来越广阔。就业难实际就是改变心态难,尝试一下放下身段,或许会发现前面越来越广阔。
原先是民办学校的体育老师,现在却成了企业的普通技术工人,在外人看来,可能老师更好一些,而对曾到技校回炉的本科毕业生关方来说,现在的收入却比以前翻了三番。关方的经历只是大学生技校“回炉”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回炉”学技能,是资源浪费还是价值回归?
学技术趟出一条新路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关方,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还是学生党员。然而,他在考取在编教师岗位的竞争中连续两年失利。
做老师月薪1500多元
关方虽然考在编岗位失败,但当老师是他从小的心愿,因此他应聘到岛城一家民办职业学校担任体育老师。“除了教体育课程外,我还兼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就这样,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500多元。”关方说,当看到自己带出的学生刚一毕业工资就超过他时,自己心里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也感到有些不平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工资标准在未来的5至10年也不会变化,而且民办学校招生越来越难,以后能不能撑下去都是个问题。”关方说。2009年3月,当他听说有学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时,和女朋友一商量,就下定决心辞职报了名。
“每年的学费是4800元,加上住宿费等,一年下来要花1万多元。”再次回到校园后,关方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技能。和他一起“回炉”的有大专生、技校生、职校生。“我是为数不多的正经八百的本科毕业生,很多人都很好奇我为什么会到技校回炉。”关方说,不为了别的,他就是想掌握一门技能,这样以后的就业路会更宽一些。
“我们当时学的是电气自动化,里面有很多编程的东西我以前没接触过,一点都不懂。”关方说,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从技校毕业时,他已经拿到了由劳动部门颁发的高级技工证。
“回炉”改变了命运
“班里的同学半数去了青岛港,半数到了南车四方股份,单位直接到学校把我们预订了。”关方说,他现在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每月工资平均5000多元。而他以前任职的民办职业学校已经因为招不到学生关门了。“现在让我再去考老师,我也不会去考了,有了技术到哪都不发愁了。”关方说,自己现在靠本事吃饭,虽然出大力,但心里很踏实。还是趁着年轻,多挣点钱养家糊口。
如今,29岁的关方已经娶妻成家,并在城阳买了房子。“房子首付20万,每个月还贷2200元。”关方说,凭他现在的收入并不吃累,如果还继续当老师,他可能现在仍一无所有,买房子的事他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大专生“回炉”当模具师
27岁的叶飞现在是青岛雄风模具公司的模具数控设计师,而他在大学读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通过到技校“回炉”学习,叶飞考取了高级模具设计师上岗证。
大专文凭找不到合适工作
2008年,经过3年大学生活,拿到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叶飞开始找单位应聘,可现实并不像叶飞想象的乐观,他学的专业很难找到非常对口的岗位。叶飞做过市场营销、公司文员、内勤、教师,但都干不长。每个岗位干不了两个月就得另谋职业。“实在不行改行吧,学门技术比啥都强。”叶飞说,和同学聊天时,有同学给他出主意:去技术培训学校学门实实在在的技术。2009年底,叶飞来到青岛岩天数控职业培训学校参加模具设计和模具数控编程培训。
当个“金蓝领”很自信
经过4个月的培训,叶飞顺利考出市劳动局颁发的高级模具设计师上岗证和数控编程员证书。带着这两本证书,叶飞再次到劳动力市场找工作,当场就有多家模具制造单位与他签订用工意向。叶飞选择了一个离家比较近的单位,月薪1500元。干了没多长时间,叶飞熟练的操作技术让同事刮目相看,叶飞也不再满足1500元的月薪随即跳槽,最后来到现在月薪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6000元的模具公司。“在同班同学中,我的收入算高的了。”叶飞说,因为大学学的专业不好找到对口工作,班里八成以上的同学都改了行。销售、内勤、文员都有,但他们的收入都不如“金蓝领”叶飞。“月薪6000元只是现在暂时的,以后还会更高。”有了专业技术,叶飞对自己很有信心。
本科生暑假考出技师证
孙泽国今年刚刚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因为怀里揣着一本高级技师证书,已经成为一家知名制造公司的模具设计员。
上着大学提前考技师证
“在校读大三的时候,我就趁着暑假考出技师证书了。”孙泽国告诉记者,他上大学时,学生宿舍就紧挨着青岛岩天数控职业培训学校,听说一些大学毕业多年的师哥师姐到这里“回炉”学技术、考上岗证。“等毕业找不到工作再回炉考证书,不如趁着上学先考出来。”去年7月,还在上大三的孙泽国趁着暑假,到技术培训学校学习,4个月后参加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因此获得高级技师证书。
技师证书成应聘王牌
今年初,大学还没毕业,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招聘会。本科材料成型专业的孙泽国,因为兜里还有一个高级技师的上岗证,当场被一家知名制造公司“抢定”。“说实话,班里20多名同学,成绩比我好的不少,但因为我有代表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师证书,别的同学都竞争不过我。”孙泽国一毕业,立刻到单位报到上岗,现在已经能拿到3500元的实习工资。
本科生“回炉”成常态
昨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岩天数控职业培训学校看到,虽然正值暑假,但教室里仍然坐满正在学习的学员。“到我们学校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半以上都是大学生来学一门技术的。”岩天数控职业培训学校陈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仅去年就有400多名大学生“回炉”学习,其中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有未雨绸缪的在读大学生,为今后找工作准备证书“硬件”。
陈校长介绍说,类似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貌似就业目标宽泛的专业,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工作,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转行”,转行后的收入都比较低。许多被迫转行的大学生“一横心”,索性彻底“转行”,重新学习一门技术专长。“大学生素质高,学东西快,很快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陈校长说,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大学的理论加上技校学到的技术使毕业生可以“两条腿走路”,为就业增加筹码。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技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两者互补。拿到技师证书的“回炉”大学生,很容易就会成为非常“抢手”的“金蓝领”。
有门手艺才能拿高薪
青岛技师学院就业处主任隋文帅说,目前学校已经开了两期“大学生技师班”。首期的42名学生已经毕业,大部分学生收入都在四五千元,高的甚至达到了六七千元。“开设这个
一览英才网旗下成员网站
班的目的,最主要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隋文帅说,第二期学员是今年3月份刚招的,半数以上是往届生,应届生占的比例还是不高。“往届生在社会上闯荡了一两年以后,碰过壁了,可能就知道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了,而许多应届生还是满脑子想着找既轻松又挣钱的工作。”隋文帅说,很多家长的观点也在转变,以前上完大学再回技校学习会让很多家长觉着丢人,而现在有些学生是家长给送来的,希望能学到一门手艺,以后就业的路子会更宽。
第二篇:青岛大学研究生会2011工作总结
青岛大学研究生会2011学年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青岛大学研究生会在学校党委、团委及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研究生同学的支持和帮助下,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爱国成才引导同学,以切实行动代表同学,以全心全意服务同学,以丰富活动发展同学,在学术、文体、实践、对外交往、内部建设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研究生会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打开了我校研究生工作的新局面,为我校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各方面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现将本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成员素质培养,促进交流合作,树立研究生会良好形象 1 注重全体成员素质培养,明确研究生会整体发展和干部学生个人发展的目标
本学期,研究生会继续实行主席负责、分工协作的主席团工作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能和目标责任。我们完善了研究生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了研究生会干部培训工作,通过量化考核强化执行力,并通过座谈会、全体大会等形式向研究生会成员阐述工作方针,灌输责任意识。通过举办研究生会干部学生交流会,召开研究生会新学期全体大会等形式,明确了研究生会整体发展和干部学生个人发展的目标方向,即一要进一步树立为青岛大学广大研究生服务的理念,建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切切实实为研究生发展作贡献;二要进一步
弘扬文化科技育人精神,开展、创新丰富的文化、学术活动;三要加强组织团结,树立全局观念,提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四要加强学习,关注时政,提高干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交流合作,发挥桥梁作用,构建全校研究生组织的工作协作网络
为促进校内各研究生组织的交流合作,我们举办了青岛大学校研究生会与各学院研究生会的工作交流会,医学院、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国际商学院、经济学院、外语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7个学院研究生会的学生干部出席了活动。会间,各研究生组织分别介绍了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工作和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交换了意见。此次交流研讨了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会工作水平,创新研究生会工作方法的方针策略,探讨了研究生会在进行自我管理和活动组织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了校研究生会和各学院研究生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各方信息互通的平台,构建了全校研究生组织的工作协作网络,为各研究生组织的深层次合作和科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期研究生会会刊的出版。
研究生会刊作为宣传研究生会形象的重要手段,于2011年6月底如期跟大家见面。会刊编辑部将带领责编团、美编团、文编团和记者团等,在充分调研、准备的基础上,吸取第一期会刊创办的经验教训,经过内容的调整、板式的更改以及纸张的变化,再次为同学们奉
献了一期视觉的盛宴,更为同学们提供了解研究生会各项工作的新渠道,加强了研究生会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二、丰富学术生活,积累科研经验,营造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为加强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针对我校研究生活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策划一系列活动。1 “浮山学人”精品活动
“浮山学人”是由研究生会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讲坛活动,我们竭力邀请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治学与人生”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致力于为青岛大学广大学子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以激发思想火花,加深学术氛围。
第十四期浮山学人系列讲座之“英才齐聚,共飨文化盛宴“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精彩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核辐射与辐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主讲人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马超。青岛电视台第五套《健康生活》栏目组对活动进行了报道。马主任从核辐射射线的种类入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同学们讲解了核辐射的相关性联系,特别就碘-131,铯-134和铯-137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周期和医学价值进行了对比,指出核辐射可防可用不可怕,消除了公众对神秘核元素的恐惧,并对如何预防生活中的核辐射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马博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必过于惧怕核辐射。讲座结束后,《健康生活》栏目主持人就核辐射相关问
题对马主任进行了专访,同时就浮山学人讲座的主题及举办意义等问题随机采访了现场听众。青岛大学第三届研究生“英语文化节”与第七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在新形势下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为贯彻我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工作方针,把英语学习更好地融入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举办了青岛大学第三届研究生“英语文化节”系列活动。“英语文化节”期间,我们精心筹办了第七届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来自各个学院的研究生们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产生了冠亚季军,选手们标准流利的发音、快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老师的鼓励,也展现了自我风采。青岛大学研究生“英语文化节”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开创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3“日本之殇——共同的灾难”青岛大学第三期研究生沙龙
为加强研究生在各领域的思想交流,引导研究生用全球化视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我们举办了青岛大学研究生沙龙活动,组织各专业研究生齐集一堂,就某一时政热点或社会话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讨论,培养研究生的全局观念、科学精神、学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本学期我们以“日本之殇——共同的灾难”的主题为话题,组织了热烈的沙龙讨论会。主持人首先对在2011
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概况、原因以及大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加强了大家对日本地震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就本次地震的各方反应、中日关系以及 “日本之灾”所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影响等问题自由发言、积极讨论,并呼吁广大青年学生正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沙龙活动在大家的精彩辩论中圆满结束。本次沙龙活动对此次日本地震之影响进行了多角度讨论,唤起了大家对自然灾害和防灾自救的关注,同时对于我们当代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有着积极作用。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环境育人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活动吸引同学参加,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促进了当代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10年“可多牛杯”青岛大学研究生春季篮球联赛
为进一步弘扬体育健身精神、展现我校研究生的风采、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研究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举办了历时近一个月的研究生春季篮球联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积极相应号召,以学院为单位组队参赛,经过小组单循环制初赛、复赛、淘汰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产生了冠亚季军,医学院摘得桂冠,法学院位居亚军,医学院二队和自动化一队并列季军。本次篮球联赛充分调动了研究生的运动热情,是一场集公平竞争、团结协
作、激情互动为一体的圆满赛事。2 青岛市红歌进校园合唱展演在我校举行
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岛市音乐家协会、青岛市合唱学会以及青岛音乐体育广播承办,青岛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青岛大学研究生团总支协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青岛市红歌进校园合唱展演”在我校举行,合唱展演在一曲悠扬悦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徐徐拉开帷幕,岛城老战士合唱团的演唱者们将赤诚的爱国爱党之情以精湛的演唱技巧展现给在座听众,赢得阵阵掌声;最终,展演在全场合唱的一曲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圆满落下帷幕。现场听众在回味绕耳余音的同时亦重温了革命年代的硝烟战火,深感于共产党人顽强不屈、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和军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本次展演使得在座青岛大学研究生纷纷感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加强了研究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而再接再厉的信念。3 青岛大学201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在学校党委、团委及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的协调组织下,青岛大学201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如期顺利举行。学校有关部门领导、院士;2011年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和在职攻读获得硕士学位者及其导师;毕业研究生的亲友等参加了此次典礼。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代表由主席台就座领导拨穗、授位,典礼的举行表彰了先进,彰显了荣誉,抒发了激情,为所有毕业生的人生之旅开启了崭新的篇章。研究生会承担了筹办此次典礼的大部分工作,顺利完成了名单统计、座位安排、会场布置、安全秩序引导等工作,为毕业生呈现了一个蕴含情感,富有寓意,昂扬斗志的圆满的毕
业典礼。六月份是高年级研究生毕业离校的时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主题策划组织了毕业生经验交流会、毕业生送别会、给毕业生的一封信等活动,让离校的研究生深切感受到母校老师和同学的不舍与期望,也借此机会给仍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以激励和鞭策。
五、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 组织并参与“挑战杯“系列竞赛,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会配合学校工作,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组织并参与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的复赛和决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挑战杯“打造了日趋成熟的研究生创新性学术科技文化平台,重点依托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的指导,为我校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科技创新氛围,在各级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我校研究生同学的优秀作品。”挑战杯“活动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表达、交流、协作和组织等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举办首届“幸福中国 阳光青岛“青岛大学研究生大型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与社会接轨,研究生会在暑期举办首届“幸福中国 阳光青岛“大型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活动经过宣传动员阶段,立项评审阶段,作品选拔阶段,报名组队及公示阶段,组
建了50多支调研与实践队伍,他们将在暑期分别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展开实践与调研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挥了研究生在推动科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加强交流合作,树立我校研究生会的良好形象
我校研究生与美国阿肯色中央州立大学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代表团进行交流。
“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与中外院校研究生交流是我们在这一年中迈出的一大步。交流活动增进了两所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彼此了解,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也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为加强国际化学生管理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交流,我们邀请友好学校美国阿肯色中央州立大学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代表团访问我校。我校研究生会部分研究生骨干与该代表团教师及研究生成员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就中美两国教育体制差异、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本次活动加深了美国高校代表团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增进了两所高校之间的友谊,对加强中美研究生的交流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增强了我校研究生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了我校研究生会的良好形象。
研究生会在这一年中取得的成绩与荣誉,离不开校党委、团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团结协作与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热情支持与充分信任。在此,我们对给予研究生会关心、帮助研会成长的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生会全体成员将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一个以学术科研为龙头,以社会实践和服务为亮点,以各种文体活动为补充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新格局。
青岛大学研究生团总支
青岛大学研究生会 二零一一年七月
第三篇:2010青岛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0年青岛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2010年我校预计招收国家计划内、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经费博士生52名,实际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为准。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考生须在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身心健康,要求体检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
4.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考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三、报名
1、网上报名:我校博士生每年春季招生一次,请登陆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及交费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1月15日。根据鲁价费函【2009】87号文件,博士报考费调整为220元/人,报考费可直接到研招办缴纳,也可通过邮局汇款,交费截止日期为1月15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邮局汇款时请务必注明姓名、报名号及报考专业,并与研招办电话联系确认缴费情况。
2、现场确认信息及提交报名材料:
现场确认信息及领取准考证地点: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时间为3月19日。
确认信息时须要提交的材料有:《青岛大学2010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考生个人信息表;个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个人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攻读硕士期间成绩单原件;同等学力考生还需按招生简章要求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奖励证明。
四、初试时间及地点:2010年3月20日、21日,青岛大学中心校区。
五、同等学力考生及跨学科门类报考的硕士生需要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生主干课程,同等学力考生同时加试政治理论课(含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加试在复试时进行,加试科目及有关特殊要求已在备注栏内说明。
六、联系方式:
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grad.qdu.edu.cn/yzb/index.asp
联系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66071
联系电话:0532-85954377
E-mail:yzb@qdu.edu.cn
第四篇:青岛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发言稿
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来自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的一份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太久的向往与期盼,承载了太多的努力与汗水,更承载了太多人的殷切希望。今天,一切都不再是梦想。在这收获的金秋,很高兴能与各位相聚在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美丽学府--青岛大学。青岛大学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我们即将在这里开始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历程。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谨代表2012级全体研究生向各位领导、老师们为我们入学所作的精心安排以及热情的服务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论你是象牙塔中逆流而上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浪潮打磨历练的骨干精英,我们怀着同一个求学的理想,从祖国各地汇聚在这里。回望过去,我们曾经通宵苦读的滴滴汗水,奋笔疾书的风发意气,以及彻夜未眠的苦苦等待,所有的付出与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让今天的我们能在这里,绽放出最自信的笑容,赶赴这一场凤凰花开的邀约。
我们的好多同学、朋友都已经踏上了工作岗位,从他们口中经常听到工作有多么苦多么累,他们都很羡慕我还可以继续当学生。的确,做个学生挺好。我们仍有三年时间来继续搭建我们的知识宝塔。我们可以暂时不为柴米油盐贵而担心,为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而忧虑。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学做人,静下心来做学问。
我们即将开始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希望与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
同在。我们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扎扎实实学好每一门课程,做好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促进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本科阶段的经历而对研究生的活动失去兴趣,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年龄失去青春活力。我们更要走进社会,提升实践能力。校园承载着我们人生的理想,铺就着宽广的求知道路,这里更将刻录下我们三年的学习生活。然而社会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还是要面对毕业,面对就业,面对更多的现实问题。我们虽然有了“研究生”这个新的称号,但我们也就有了更重的压力。因此这三年将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
亲爱的同学们,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站在这个无数人梦寐以求想要到达的地方,我们所拥有的,是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而在我们的脚下,铺陈开来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曲折的研究之路,它意味着更多的努力与钻研,意味着在更专业与更深入的研究方向上永不停息的探索,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在风雨兼程的拼搏后,到达顶点。
同学们,未来两三年的时光,让我们在我们的青大一起努力,见证彼此的成长,以相守之默契,以青大校训实践今日之诺言: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代表2012级研究生祝愿全体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福美丽的青岛大学人才辈出,蓬勃发展!
谢谢大家!
青岛大学2012级研究生 xxx
第五篇:青岛大学研究生专业——系统科学考研介绍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学科简介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11)由系统理论(071101)和系统分析与集成(071102)两个二级学科组成。
青岛大学“系统理论”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也是青岛大学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2001年获批系统理论硕士授权,2003年获批系统理论博士授权,2012年获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建设依托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该所由张嗣瀛院士创建于1999年。2004年10月系统理论学科获批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并连续获评为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建设经费支持。2008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系统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全国排名第五位、2010年全国排名第四位。
研究所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教授为首,多名年轻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7人。复杂性科学研究所主办有全国性学术刊物《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该学科在复杂网络、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与鲜明的特色。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青岛市科技局科研项目等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累计总额达800余万元。在IEEE Trans.A.C.、Automatica、IEEE Trans.Fuzzy Systems等期刊与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2部,其中在国际著名的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奖励多项。
本学科非常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圣菲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学术交流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讲学。成功举办了系统复杂性、复杂系统暑期学校等重要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本学科致力于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研究所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7人,硕士研究生12-15人。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得其它各项奖励多项。研究方向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物流系统工程
社会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 随机系统与信号处理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 环境系统复杂性
博士生导师简介
(1)张嗣瀛院士: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
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 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底来青岛大学工作,创建了系统理论学科,组建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2003年获批系统理论博士点,2004年创办全国性学术刊物《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张院士已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30余人、硕士30余人。
(2)邵峰晶教授:女,1955年12月生,青岛大学副校长、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负责人、青岛市软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从事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系留校任教,1985年公派留日,1988年于日本滋贺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于大阪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通信协议工程(协议规范描述与形式证明)。1991~1993年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中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1993年受聘为该所研究员,其间主要主持了“软件规范描述标准”和“家庭通信平台——家用操作系统HAL/MA模型及其规范描述”。1994年8月回国在青岛大学任教授,先后担任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副校长等职。目前主要从事网络系统复杂性、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嵌入式软件的研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部十五科技引导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国际合作(与松下电器公司、日本近畿大学)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山东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项目及青岛市科技攻关计划等若干项。近年来(第1名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其它位次1项)等若干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约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成果10余项;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称号、国家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并获青岛市首次颁发的科学技术功勋奖。
(3)夏东伟教授:1963年生,工学博士。青岛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兴趣为光伏发电及其控制、工程系统效率优化和高等教育管理。2000年以来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或参加完成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3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横向项目若干项,出版图书2本,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4)陈兵教授:男,1958年10月生。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进入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5年10月受聘山东省系统理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同年调入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为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主要研究兴趣为: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自适应模糊控制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5)于海生教授:1963年1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大学第一层次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电气类与自动化类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持纵向科研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攻关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厅2项、市科技局2项),参加纵向科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教育厅2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17项,参加横向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第一作者53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56篇。主持教研项目9项(国家级5项、省级4项),参加教研项目5项(国家级2项、省级3项);主编出版编著3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立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指导本科生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3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1位);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第1位);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第1位)、二等奖3项(第1位2项、第2位1项)、三等奖1项(第3位)。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第1位)。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4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第2位);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第2位);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第1位2项、第2位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1位)。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计算机测控与网络技术、电机驱动与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电话:0532-85953690 邮箱:yhsh_qd@qdu.edu.cn
6)林崇教授,男,1999 年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系统理论与控制理论。主持(完成)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 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合著专著2 部 , 合作发表 SCI 检索论文 80 余篇,SCI 他引 1000 余次。第一位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第三位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2010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 年首届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IEEE 高级会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等国际期刊编委。
(7)张纪会教授,男,1969年生。1999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0月先后在韩国汉城大学、法国昂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曾获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004年青岛市科技奖、2005年山东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成果奖。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8)段法兵教授:男,1974年出生,山东邹城市人,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在2002-2003年期间为法国Universite d'Angers博士后,现工作于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澳洲复杂开放研究系统(COSNet)协会会员,《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期刊编委。发表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曾获2006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纪志坚教授,男,博士。199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多个体网络化系统以及多机器人分布式协调控制,其中包括多智能体和群体系统、多机器人队形控制、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切换与混杂系统以及小世界网络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18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控制界重要期刊,如《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等。2006年入围中国控制界的重要奖项《关肇直奖》,为国内外控制理论界十多种重要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先后出访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英国布鲁内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参加过多次国内外控制界的重要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10)李悦教授,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87年至今,历任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副主任、主任,自2006年4月起任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兼任青岛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青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市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系统复杂性分析、环境规划与管理、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主要承担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煤层气综合利用及温室气体减排效应预研究”,国家863子课题“大洋洋底异常条件下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山东省自然基金“黄海至渤海磷的地球化学通量研究”,山东省“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研究”、青岛市“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及工程示范”及各级地方“生态城市规划”等项目。至今,已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1部,先后获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奖等各项奖励多次。邮件:qdenv@126.com;办公电话:85953623(11)吴新振教授,男,1964年生,电气工程系主任,“电能变换与先进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0余篇,第一作者论文被EI收录3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子课题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项目多项。曾作为第1获奖人获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能转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联系电话:0532-85950695;电子信箱:wuxinzhen81@163.com.(12)高齐圣教授,男,1966 年 1 月生。1986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 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分析”、“银行质量经营与管理”和“农户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项目多项,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和《系统管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和CSSCI收录30余篇。曾获2008山东省政府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励6项。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1)张嗣瀛院士: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 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 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非合作对策理论及应用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底来青岛大学工作,创建了系统理论学科,组建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2003年获批系统理论博士点,2004年创办全国性学术刊物《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张院士已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30余人、硕士30余人。(2)陈兵教授,全国模范教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生。1982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3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8月毕业于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经历: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进入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2月至2002年7月,赴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科研。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赴加拿大Lakehead 大学电子工程系合作科研。2000年至2005年任渤海大学数学系副主任,2005年8月调入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工作。在线性、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以及模糊控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线性、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设计,H-无穷控制,模糊控制等。
(3)林崇教授,男,1967年10月生,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编委。1999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在香港大学任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6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研究员。2007年7-8月受英国皇家社会资助在英国布鲁奈尔大学任访问科学家。2006年至今在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与控制理论,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6年获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位次1),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位次3)。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位次1及位次3),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40余篇EI检索。SCI检索论文他引1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不确定系统理论;鲁棒控制;网络控制;广义系统理论;继电系统;模糊系统理论。
(4)张纪会教授,男,1969年生。1999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0月先后在韩国汉城大学、法国昂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01年起在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3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曾获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青岛市青年科技奖、2004年青岛市科技奖、2005年山东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成果奖。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5)段法兵教授,男,1974年生。200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2002-2003年法国昂热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实验室博士后,2004年至今在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工作。澳大利亚ARC COSnet会员。在国际刊物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4篇被SCI检索,3篇被EI检索。提出了两种非经典随机共振理论,被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Physics Letters A, Signal Processing, Fluctuation and Noise Letters, IEE Electronics Letters等国际杂志邀请为审稿人。近五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经典随机共振理论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项目“非周期随机共振理论在信号检测与传输中的应用”,以第二负责人参与了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复杂系统中的随机共振理论及其在生物与经济系统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品质量改进中的SEA-SEL模型研究”。2004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人)一项“复杂随机系统理论及其在信号传输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信号处理;随机共振;图像水印;生物信息处理。
(6)赵继军教授,女,1966年生。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2002年8月获可靠性及质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12月获系统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在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在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2012在美国密执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动态经济系统的建模,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动态经济系统的建模与分析、传染病建模与分析。
(7)钟江华副教授,女,博士。
2000 年7 月于江西省南昌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4 月于福建省福州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 年7 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 年9 月2009 年10 月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2月到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Automatica上发表长文1篇;在其它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系统分析、控制设计及其在图像采集、图像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