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滨海中学干部挂靠学科(校本课程)调研总结
滨海中心中学
干部挂靠学科(校本课程)调研总结
赵桂荣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有88位任课教师,分为13个教研组。本学期,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学校总体发展为目标,深入发动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坚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养为重点,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导作用。
全校88为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参与课题研究,承接青岛市重点课题1个。普通课题4个,学校又有一个全校性的中心课题,“三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把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互教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采用“三引”模式题材学习,教育理论考试、集体备课、“三引”模式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校教师专业实力得到提升,涌现出一批教研骨干教师,如:刘潤谭、郑继玲、王春霞、张玉香、范晓辉、孙晓丽、刘伟丽、程晓烟、周松佛、程金丽等。
二、以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把转变教师育人观、教学观、人才观,强力推行课堂教学工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内容,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活动,各项研究活动都有全校教师广泛参与,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规划中,对各项活动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活动前有方案,活动时有记录,活动后
有总结,讲究效果,不摆花架子、走过场。
三、以校本教研活动促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找到了开展校本研究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切入点,就是把全体教师纳入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中,引导教师通过参与广泛、各种层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教师而专业成长。
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和学校印发教研材料学习,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内学习、有组织、有测试。每次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听课的教师回来后,我们都组织全校教师让其谈学习内容、心得、感受等,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以校本教研剖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把校本教研的重要阵地确保在课堂,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剖,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校每个领导成员都能自觉地深入到班级,了解课堂教学领导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达40节次以上,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把课例分析反馈给上课的教师本人,做到了分析具体、措施得力,资助了上课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第二篇:语文学科校本课程
构建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语文教育冲击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但要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还要探讨作为语文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本文将从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价值、背景、开课模式等层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构建体系
一、价值阐释:
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对传统语文教育格局的冲击,丰富了语文教育的资源,拓展了语文教育的空间。重视挖掘教育资源并发挥其教育功能,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的有效办法,开辟语文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语文教育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的有效实践形式。因此,语文第二课堂应避步成为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建立一整套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任选课教学体系,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活动余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吸纳相关知识多途径地获得信息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其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体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特长的发展,又能充分尊重教师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利于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实践
语文校本课程是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历史和不可否认的优越性,使它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有限的语文知识,是每个中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掌握的。但学生仅仅掌握本中有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另外,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仅限期于课堂学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相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些局限,语文校本课程的优势显著。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
作为学习,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较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往往越好。学生在校本课程越少感到学习的强制,更多的是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同时,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校本课程冲破了教室时空的限制,使学生有了实践和应用语言的更多场合和时机,从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学校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其次,语文校本课程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余地。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千方百计的因材施教,而校本课程可以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活动,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都得到发展。
再次,语文校本课程有利于发挥社区、家庭的教育效益。
学生学习语言,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在社会、家庭里学习。语文校本课程能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天地,面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所,语文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同时,校本课程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和多参加校本课程。
二、背景阐释: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与新课程匹配的支持系统。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合理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切。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满眼皆汉字,满耳皆汉语;二是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广,人们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中发现,如何认识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从教师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及客观条件出发,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将新课程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具体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最终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无疑是当前基础教育如何真正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亟待理清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立 “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作为一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被提了出来,作为对这一理念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实践和实验的比重,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必修课、活动课、任选课等课程形式;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不同学科教育的不同期待,必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新课程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必然要求语文课程的结构应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要求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要使学生能够从现代观念的角度出发,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感受和思考传统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新课程标准是以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主要着眼点的,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它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与之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与要求相适应。然而,反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却仍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课程的设置仍未能突破统一化、单一化和机械化的局限;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旧编还是新编,都未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能够突现个体成长、个性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在前言部分特别强调,要适应时代发展对高中语文的新要求新需要,应该调整好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个人才华、探寻适合个性发展方向的大舞台。为此,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开发语文校本任意选修课程,使高中语文的课程设置更符合新课程标准,这将是推动新课改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构建思路
(一)围绕普通高中语文的学科培养目标,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建立一整套全新的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与这一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新教材的编写是以能力点为依据的,但是如何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使用新教材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新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能力比原有的教学大纲相关内容来得详细,但由于它是以三年为总目标的,在落实时难免会有遗漏。在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过程中,片面追求哪一点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但新教材在编著时 “有意淡化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标)从这点上看,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的基础上,似乎也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知识点的传授,知识点的落实在常规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架空基础知识大谈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提高,无异于舍本逐末,再完美的目标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有鉴于此,参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建立一整套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把能力目标细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可以使教与学都做到循序渐进、梯级进行,较好地实现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双重目标。比如,高一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以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⑤在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中,可将新大纲规定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全部分解到具体的课文中,以保证知识点的落实;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则根据新教材的编排内容,按照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到分析评价、鉴赏吸收的过程,将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具体的单元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体系。在确定落实教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可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对教材内容起到拓宽加深的选修科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可开设以下内容的选修课:《常用语文工具书的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训诂学入门》、《汉语的演变》、《文言文语法示例》、《先秦散文选讲》、《中国古代散文史》、《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骈文概论》、《现代散文名家代表作赏析》、《现代散文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简介》、《鲁迅与国民性批判》、《杂文大家名篇赏析》、《当代女性作家散文》、《闽籍作家的成名作》等。这样,通过建立一整套与新教材相配套的任选课教学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加深,能够在落实好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校教育中那些企图通过必修课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训练已经不再可行,也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有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 “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新课标)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注重对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增加知识量的做法,转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变革学习方式、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那些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具有 “生产性”的、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要的知识,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因此,根据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整合现有课程、参照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发挥语文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动创造精神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诸如《生活中的逻辑思维》、《农村实用文体写作》、《网络时代的写作》、《修辞例谈》、《美学入门》、《中外文学比较》、《西方文学纵横谈》、《影视欣赏》、《三国谋略》、《泉州文化名人》、《泉州地方戏剧》等任选课目。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特长的发展,又能充分尊重教师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利于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三)确立适应 “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观,加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的: “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确立,必然要求人们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快速吸收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知识的更新和发展是飞速的,而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基础教育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没能注意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善于主动更新知识、紧跟时代脉搏的研究型人才,必须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在这个目标中,高中语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性的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基础教育应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目光,高中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如此。所以高中语文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课程优势,在落实好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任选课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深化作用。以生动的、开放的、丰富的、创造的、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任选课内容,帮助学生确立面向 “学习社会”的学习观,变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以开设诸如《如何有效获取网上信息》、《网络时代的语文学习》、《现代文阅读指要》、《语文学习心理探索》、《文学创作入门》、《演讲与辩论》、《写作中的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广告写作》、《武侠世界中的情与义》、《儒、释、道与中国古代文人》、《现当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等任选课。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任选课,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活动余地,能够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吸纳相关知识多途径地获得信息,进行积极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促进其探究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体系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我校高中语文老师构建校本课程的实践。
我校高中四位高中语文老师分别开设了:
《中外名著名片赏析及表演》(内容为:赏析名著名片,并自导自演其中精彩片段,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心,诗意地栖居,哪怕片刻,这是本课程的目标。)
诗歌诵读与创作(内容为:鉴赏诗歌力作,提升文化品位,培养高雅气质,尝试创作创作。)
文言经典选读(内容为:选取古代文言名篇《四书五经》等,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中的名篇等等。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小说和戏剧(内容为阅读和欣赏中外著名小说和戏剧)
从课程内容的开设来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是这样规定的:
诗歌与散文
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
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 “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新闻与传记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语言文字应用
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化论著研读
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凋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我尝试过两门校本课程,一为新闻赏析与写作,二是中外名著名片赏析与表演。上前者这门课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最基础的新闻知识和技能,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京城主流报刊,从阅读时间中体会消息、通讯等各种新闻问题的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每隔两周左右的时间采写校园内新闻或做人物专访。一个学期下来,经过我辅导的学生已经能较好地完成学校校刊和校广播站、电视台的新闻撰写采访工作。并有部分同学向校外新闻媒体投稿,得以发表。
我现在开始的这门《中外名著名片赏析及表演》,一周两节课,大概能上十五周左右的课。一部名著电影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播放完,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名著的人物、主题、艺术魅力等,小组发言完后,接着进行另两个小组的电影片段表演。一个学期大概能欣赏六部左右的名著电影,所放内容一是根据我所拥有的影碟资料,一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调查,一般播放的是《飘》、《简爱》、《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双城记》、《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学期末的考评方式为写名著欣赏论文,再结合平时的发言和戏剧表演来打分。从两个学期开学初的报名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两学期报名人数均达到 50多名,为保证上课质量,我不得不控制在不超过40人。
实际上,在几年前,为了开设这门校本课程,我已经在教材上做好了准备,和他人合作编写了一本长达 50万字的专著:《文学名著导读》,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完成了其中二十篇,每篇都是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介绍,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小说主要人物、小说梗概、精彩段落、艺术价值评述等。现在我就是用这本书作为本课程的教材的。所以我以为:老师们可以平时有意识地多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和素材积累,成论文,甚或成专著,这都是自己教学的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所写的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来看,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明显提高。在阅读名著时间,能拓展想像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批判质疑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等。
在这几年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我感觉到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育人工程里,应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构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时,应充分利用老师,社区、学校、社会等已有的教育资源,紧扣新课标理念,给老师提供发展的舞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老师(出书、写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学校(学校得到更快更大发展)的三赢。
第三篇:初中英语学科校本教研调研总结
初中英语学科校本教研调研总结
根据我室的有关校本教研工作的布置和安排,我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开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对我市英语学科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工作制度:
1.各单位学校业务领导分包学科组,按事先的布置和安排深入进行协调、督促和适时的指导。
2.学期初,各年级组根据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经学校领导组的把关、验收后予以实施。
3.各年级组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活动之前,主题研究内容须经上一次活动确定或教研组长根据前一阶段教学中出现的困惑、棘手问题采纳多数教师意见后经过主管领导审议确定。
4.每次活动要求参与的教师人人有准备,发言的内容有理论依据、有出处、有独到的见解、有解决的办法和有效措施;对教师们争论、研讨出的共识、改进的意见和教学建议及要求,每位教师有不同形式的圈点、划线、批注或更正记录,学科组有出勤及研讨活动情况记录;对所达成的共识要求各任课教师通过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形式采纳。有关领导结合教研组长对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有检查记录。
5.总体看,各单位都能按月份或阶段布置并征收理论学习笔记、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困惑及经验材料等,学校领导都随后按要求给予批阅、评估;评估结果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参会情况及各项得分记入教师学期综合考评;学校分期、分阶段对各学科、各级段教师的得分情况张榜公布,以达到督促、学习、表扬、激励的作用。
6.根据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和征收的材料,大多学校都对质量效果明显者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或奖励。
二、有效做法:
7.集体备课制度化:各单位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年级组教师不经通知、无须催叫都能自觉准时到场;备课过程中,主讲人无须事先确定,争先发言、争讨说法、争摆道理、争出新招、争提问题、竟相否定等浓厚的争执氛围已经形成;教学共识的达成几经争执、几经反思、几经查找、几经完善才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年级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方法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按集体备课中所达成的共识进行的。
8.课例研究层次化:各单位为了方便管理,都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分层次开展教学课例研究活动。主要形式有:(1)了解问题听课、解决问题听课。这主要是针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的。听课的目的是帮助新教师查找教学问题,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促进新教师能够减少对课堂教学的生疏感和岗位不适应过程,促进教师尽快以一种比较成熟的心态投入教学、教研活动;就课堂上所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学科组集中时间进行专题研讨,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建议,督促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在随后的解决问题听课中再次进行强化、补充、完善,直至教学质量水平完全达标。(2)推门听课。为及时了解教研活动中所达成的教学共识落实情况,学校领导组和教研组长不打招呼、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检查、督促教学效果的真正达标。(3)学校统一布置和安排全体年级教师作汇报课,通过听、评课活动促进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4)评优课。通过集中听评课,挑选出有特色的教师,经过认真准备后,在全学校以至全乡作观摩课、公开课或展示课。以起到榜样促进作用。(5)专题研讨课。学科组根据某一教学课型、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指定某一个教师作课,以观察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可行性。
9.教学手段多样化:各单位教师根据有关领导的协调和安排,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作课形式有常规教学课、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课、教学录相课、教学光盘征集课等等。多数学校规定每一个任课教师一学期不少于两节多媒体教学课,每学期的教学评比课以光盘的形式呈报。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10.教学问题课题化: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研究,促成其问题向课题转化,对课题多数单位设定课题立项表,经过一个时期对课题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就研究的具体成果填表,报有关领导认同或
报上一级教学研究部门评选,并以此来指导本学科的课堂教学。
11.教学管理规范化:各单位对校本教研工作中的计划材料、准备材料、教学研究成果都能进行规范的管理,如:文字材料装订成册、教学课件集中保存、理论学习书籍摆放书架、教学光盘有教导处装箱装柜、教学成果以放大或版面形式公布呈现等等。
三、初步成果
12.校本教研中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学科教研活动的主课题
通过对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和相应的有关活动的开展,全市各单位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已不再从形式上来应对学校或上级的安排,而是开展以内容和质量效果的保证为着眼点,以教学需要和教学热点问题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认真、深入地进行结局为解决本学校一切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苑陵中学根据本学校的教学实际努力探讨适合于本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新烟中学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出发点,全心通过查找问题、情况分析、共同探讨等来解决认识上的差异,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薛店一中从教学的某一具体程序着手,通过分散学习、集中交流、共同探讨等来寻找最佳途径;孟庄二中在上学年问题立项的基础上,本学年进一步把活动的开展细化到质量效果评价,对教学工作促进的分量等方面。
13.教研气氛浓厚促进了教学互组、教师个性的发展。
目前,学科组教研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发展、提高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的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一种不教研无法上课、遇到问题不通过争论心里无底的感觉,所以全体教师都对教研活动、教学研讨普遍有迫切感,全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步骤、反馈练习题都是通过教研活动达成共识后走进课堂的。教研组长贾永成常说“听我们学校英语老师的课不要过于偏重从内容方法上来评价,因为我们全组基本上是一致的,关键是看我们英语组教师是如何根据教研组教研活动后达成的共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如何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特点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的”。梨河中学英语教研组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解决二、三个问题,教研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经常处于争执不休的状态,对此,全组教师在活动之前都进行如查找、翻阅、反思、确认等精心准备,之后,把自己的见解带进教研活动之中力争得到全组的认可;
当教研室老师深入课堂听课后,常常会被数个教师包围着,解答有关课上、课外、知识、方法等方面问题,大有一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态势。龙王二中虽然教师的业务底子薄、学校条件差,但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用英语教研组长冯香馥的话说,就是“听我们学校教师的每一节课,你就会感到我们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课堂上时时会出现喝彩声、掌声。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当新颖。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日会与我市先进学校并行。”
14.教学成果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1)一年来,我学科收交的教学问题近40个,教学反思材料近百篇,教学光盘近30个。
(2)各年级报送的有选用价值的阶段性测试卷近80份。
(3)各中心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课多达150节,经教研室组织验收的课达40节。
(4)各单位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教学训练、英语故事会、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
(5)各年级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不同程度的有大的改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贴近新课程教学要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活。尤其是教案,各学校教师都能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序、步骤等方面来撰写。每一节课后教学反思内容少则几十字,多则数百字,在整篇教案的字里行间有添加与修改和更正,边旁有多处的旁批及补充内容。
二、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几点不足
1.不少教学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
由于新课程以更开放、更生活化、更贴近时代发展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对其中很多问题存有程度不等的困惑,有些问题就连在大词典里也找不出来,原因是我们的老师太封闭、阅历浅、太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而且有些知识过于陈旧老化,新鲜的东西走不进去;另一方面,原教材中不少被认为是错误的语言知识,在新教材中却不断出现,很多教师对此不理解;还有些问题就是新教材中所分布的语法知识散乱不系统,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每办法讲行等等。主要原因是对旧教材的印象太深刻了,旧的教学思想方法短时间内还更改不过来,思想认识的局限性还很大,而新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
2.教研中的教学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市不少学校,教学教研活动中所最关注的问题目前还仅仅局限于知识要点、问题解答,很多课题立项也往往是如何理顺知识体系、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分化难点,如何设计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等等。而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如何找出记忆生词的有效办法、如何激励学生互组交流、自主学习、提高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等方面涉及的较少。
3.贫乏的教学资源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教学已经实施了三年多了,全市各学校教师都能兢兢业业的根据现有教学资源精心组织教学,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从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角度讲还有很大差距。原因是各学校教学资源贫乏,如;有些学校教材配套不完整阅读书目少、教学磁带不足质量差、电化教具不充分等导致了学生听力水平低、口语能力差、厌烦英语学习的情绪滋长。另外,各单位图书资料少,教师教学无可参考、可借鉴的有用资料,学生练习训练面小,面对中招题型的不断更新学生和老师的困惑日益增大,教学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在有关大型的升学考试中很难取得好成绩,学生的基本素质也不会有大的提高。
第四篇:安稳中学实施校本课程总结
安稳中学实施校本课程总结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认真落实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并高度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校地处农村,因师资、经费的限制,我校重点开展了以“2+X”为主的校本课程,现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师资和学校现有设备设施、学生需要等现实情况,我校确定了绘画、书法、写作等十多个项目课程。
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保证
为了把我校校本课程切实抓好,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召开行政会讨论,由教导处亲自负责校本课程的落实。根据教师特长和工作量等因素,我校安排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2+X”的教学、辅导、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有1——2人。学校从财力上也进行了保障,专门购买了古筝等校本课程必须的器材、书籍,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课程开展情况
通过近2年的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逐步成熟。各组都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并按照课程进行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项目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四、取得的效果
我校自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学生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选择的项目上进行深化。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高。部分学生参加了区县、学区组织的艺术节、版画节、运动会、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参加“2+X”项目的乐趣。基本达到了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问题
1我校教师编制为42人,实际在校人数只有36人,我校教师平均工作量为14节,普遍感觉任务较重。
2、我校学生人数为500余人,办公经费很有限,除了必要的经费支出,每年只能拿出少量经费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快速发展。
3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缺乏,缺少专业化的教师,在课程开发、有效教学和辅导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局限。
3硬件设施上,我校目前只有两栋教学楼房,体育设施等也较差。对校本课程开发也有较大影响。
(二)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仍将为了
孩子的未来着想,尽其所能,开设更多的项目,满足孩子成长所需,为孩子们今后更好发展奠定好基础。
其次,尽可能发现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助推我校校本课
程的健康发展。
綦江区安稳中学
2012年3月
第五篇: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方
当前,学校、教师一谈到课程开发,便认为是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这是对课程开发内涵的窄化。这种认识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学科课程二度开发还没有真正起步,教学方式转变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很大制约。为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学科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我们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在谈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这个问题之前,先将我国课程管理的基本框架做个简单梳理。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我们国家的课程框架可以归纳为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各级课程担任不同的管理职能和育人目标。国家课程目标上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地方课程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则满足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同的课程分别担任不能的培养目标,整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虽然三类课程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政策上鼓励国家课程即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问题二: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情况与课堂教学现状如何
在实践层面,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情况与课堂教学现状如何?
一、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未见大的结构性突破
目前,把教材当圣经,将教材讲深讲透当成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是按教材的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例,固定不变的流程为:读,理解词义、诗句,体会思想感情、了解阴韵平仄、朗读。这种程式化教学,导致丰富的课程资源没有挖掘,意境、背景、相关类型的诗歌、作者当时的生活现状等等都被忽略。即使有的课堂教学某方面有一点突破,也仅仅局限于以单元为整体思考的小改进,未见真正大的结构性突破,如按照一定专题或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或者将教材内容按照一定思路进行大的整合,或者按照学生或当地的实际进行大的增删、调整等做法鲜有人试。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的热闹掩盖不了控制的实质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囿于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设计的过程与思路,不擅于根据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在课堂观察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情境一,学生答问错了,教师也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教师根本不善于倾听学生发言,更不用说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情境二,学生回答问题,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可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于是教师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情境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师或视若不见,或匆匆打断,或微笑着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课后讨论,因为教师有预设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必须完成。诸如此类课堂乱象,不胜枚举。
有的课堂,表面上增加了互动、问答、小组合作,实质上仍然是教师控制的,缺乏真正自主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课前准备与预习严重不够,有的应该在课前准备中完成的资料收集、疑难发现等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中,学生没有实践体验,没有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探究性、生成性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不足:其一,教师涉及的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形成满堂问,满堂答;其二,设计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不会降坡引路,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这样,学生思维受到阻滞,永远无法向高层次迈进。教师在课堂上不成功的问题设计无法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真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之中。
三、忽略学生经验与思考,课堂教学缺乏生成性
由于教师受传统学生观的影响,强调的是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非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因此,学生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被教师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本身蕴涵的教育资源进行发掘的意识淡薄,由于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等不被重视,课堂许多可能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被教师的麻木所淹灭,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被教师的迟钝扼杀。
如一位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按照要求,第一步是教学准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问题,并指导学生分析、整合、提炼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怕学生提问范围太广不便梳理、提炼,于是教师创设很多情境,收集很多资料,引导学生在教师划定的框架中来设问,由于缺乏准备阶段的真正实践经验和体会,课堂上学生思维被束缚,课堂毫无生机与活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认知成为唯一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有正确的目标。所谓正确的目标是指目标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形成一定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认知目标代替所有目标的现象大量存在。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有的课堂,甚至赤裸裸地打上应试的烙印。如,笔者曾到某学校听语文课《蒹葭 》教学。《蒹葭》是秦国的民歌,全诗表现的是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象,又暗喻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使整首诗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可就是这么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教师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何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击考点”的引导,用一大堆练习题目引领学生关注考试内容。这种以大量练习代替阅读感悟、欣赏,唯知识目标、考试目标是从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如,经常在课堂中听到教师在下课前问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可以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目前课堂教学的通病。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左脑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右脑处于半休眠状态,循规蹈矩、思维趋同、高分低能、创新精神严重缺乏。
问题
三、如何加强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加强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实转变观念,形成课程意识
关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了解世界课程观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国际课程观的视野下转变我们的课程观念,形成我们的课程意识。20世纪下半叶,率先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知识观、课程观的变化。以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 E.多尔(William E.Doll, Jr.)的研究成果《后现代课程观》最引人注目。首先,该书阐述了新的知识观:(1)知识是对开放、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稳定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2)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非终极真理;(3)知识不是单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是个人经验的统合;(4)知识是作为整体对自然、社会人类的统合的解释,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接着,描述了在新的知识观的影响下,新的课程观也发生变化。(1)课程是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充实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体化的内容;(2)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开展,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探索受到重视。(3)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课程目标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4)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5)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掘和创造知识。这些观点,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产生很大影响,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很多契合之处。新的课程观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力图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以开放、弹性、综合性为特征。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和感知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形成课程意识,并指导教育实践。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与课堂中蕴含的课程资源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的功能,让课程不断走向综合化;改变学习方式,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密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等重要改革目标。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对学科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
1、以教材为基础,开发其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以此为基础,通过研究,将其进行拓展,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可借鉴如下策略:第一,本学科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课堂教学所遇到实际问题而引申、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如,初中语文有篇课文《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诗句中充满离别之愁。关于这首词的教学,教师不能只关注这篇的教学,而可以这样拓展:让学生搜集李清照不同时期描写愁绪的词作。如,青年时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现的是淡淡的闺愁,刻画的是一个含蓄矜持的大家闺秀形象; 中年时期,《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的是独处深闺的离愁,描画出一个成熟的情趣女人形象;老年时期,《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诉说的是饱尝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的哀愁,展现的则是个心念国家存亡的大女人。这样的拓展,一方面,能体会将闺愁、离愁、哀愁这些复杂的情感串联起来,从而勾勒出李清照真实的人生轨迹;另一方面,以一带多,引导学生大量收集与阅读,开展专题式探究学习,真正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第二,要以教材为载体加强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向其它学科拓展。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自然的四时景象、各地的山水特点(自然);画中的题诗落款、情景交融的意境(文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历史背景);画家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等方面入手开展探究学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加强了与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把各种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建构,成为综合性知识。第三,以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第四,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将学生经验纳入课程学习的范围,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
2、宏观把握教材,思考教学结构
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思考教学结构,对教材宏观把握。关于教学结构的思考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备课可从单元结构思考开始,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一次讲座时提到: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把抄写教案的时间用于思考“教学结构”,其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提升。根据他的观点,长沙市开福区的谭兴茂老师归纳了单元备课“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点:①课程标准的要求,②学情实际(学习基础):A、大多数
B、少数
C、优生
D、学困生;
③教学目的(单元)与目标(本课、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④教材使用与自主调整补充等⑤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⑥教学过程简述(附预期“板书设计”)⑦教学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多种方式测评)⑧教学反思。“教学结构”的表达形式多样,可以用文字简述,可以用图示等。“教学结构”强调的是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关键性的提问等。它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学知识,记忆具体细节,将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从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入手,组织专题教学。具体而言,第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学生需要等因素,确定专题。如可以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第二,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提炼教材内容,使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1、认清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乔伊斯(Joyce B.)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谈到,在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目前教学模式发展呈现三个主要趋势: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法指导。为此,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掌握学科逻辑知识体系,更多地进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如:怎样观察、怎样学习、怎样概括与总结,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收集处理信息等。
2、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大都沿用班级集中授课教学模式。然而,随着各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无疑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我们国家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下面列举两个案例:其一,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其教学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其二,北京十一学校,该学校2012年开始,继高中走班制后初一年级实行“走班制”尝试。即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学生在上自习,有的学生在上物理课,有的学生在读地理,课堂教学完全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在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看来,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生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新课程改革是从内容到方式的全面变革,传统的方式势必制约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敏感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并加以及时引导。
如,在一次“中巴出城,关注公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阶段交流时,学生谈到:“通过访谈,了解到居民人数超过一万的社区,可设公交车停靠站,而自己居住的社区有四万多居民,由于社区没有公交车停靠站,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了“未来社区的规划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研究。
三、课程安排遵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
目前,一些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如笔者去年考察了上海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该校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将国家课程在一定的学段中重新安排和调整,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一年级,语言发展期,少写字,多认字,加强阅读,增加英语课程;逻辑思维弱,不开数学课,而小学学段的数学内容集中在2——5年级学习(上海小学5年制),加开科学探究课、实践活动课。这种大胆的尝试,体现学校遵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态势。此外,上海很多学校开始研究跨学科领域通融、整合,无疑是我们学科课程教学努力的新方向。课程改革与创新需要我们颠覆传统,希望我们从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这个起点做起,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科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作者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