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结题报告
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结题报告 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傅赛春 内容提要:
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工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五金机电产业是支柱产业。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当地这种产业结构的特点,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为:“为永康当地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并力求使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及时调整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既实现了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又满足了学生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
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易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整编后的机电专业教材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但教学内容仍旧比较枯燥。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工程实际组织专业课的教学,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具体,也方便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从1999年以来,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职校生的特点,对机电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一直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方向,突出职教特色。根据永康五金机电产业区域优势,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促使机电专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机电专业在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专业。虽然对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只是侧重于机电专业中基础课程及所有课程的设置,并未开发出具有实际效用的专业课程范例。这次研究系前面基础课程研究的后续,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研究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如何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专业综合课程开发。所以“中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的研究”调整为“中职机电综合课程的研究”,只是限定在机电专业中专业课程的研究。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设想把机电专业细化为车工专业、钳工专业、焊工专业、数控专业等,并以普通车工专业的专业综合课程为例(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详细分析了实施专业综合课程的总体思路、原则、实施策略及实施机电综合课程后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立项两年,课题主要负责人(高级车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并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实习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调查的方式与内容
①通过走访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经济界的人士和查阅新闻媒体的宣传资料,了解永康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通过查寻永康“中国五金网”、“今日五金网”,了解我市机电行业和五金产品的概况。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的不同行业也存在着特殊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设置与改革的问题上,既要有统一性,又要允许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而有一定的灵活性。②召开我校历届毕业生和应届实习生座谈会,掌握毕业生的从业情况,了解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及实习环节的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劳动岗位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产业结构频繁调整,人们的劳动岗位经常发生转移;各种行业岗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跨学科的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那种为适应狭窄的培养目标及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设置的课程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仅仅掌握一种职业技能,而应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择业的多样性和上岗后转岗的频繁性以及独自谋职创业。也就是说,职高生应能适应机电行业的技术、工艺、管理、销售和生产等不同岗位,如果专业面设计的太窄,将不利于学生的择业上岗。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蹲点调查研究。副书记周跃湘到永康市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实习处主任应广洪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副总经理;技能开发科副科长吕华福到浙江铁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车间主任;机电教研组老师颜征天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生产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特到永康市华鑫电动工具厂任车间主任兼品质部副部长;机电教研组老师黄挺到中国群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任副厂长。通过下厂实践,熟悉永康主导产品电动工具、防盗门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永康企业管理的现状和用工人员的素质;了解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新的加工工艺与加工技术;了解企业对职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④对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有: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及从业情况;承担企业职工培训的课程内容;永康机电企业近几年较为广泛使用的新设备、机电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如何加强实践环节的问卷调查;如何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未来的职业实践服务。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但是岗位工作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理论所能覆盖的,往往是多门知识共同渗透组合的,即使是某一简单的岗位技术活动,要说明其本质与规律,也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机电专业教育不应片面强调培养具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简单操作工,而应培养“厚基础,多能力、会创新”的综合型人才。机电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某一职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培养综合职业实践能力。
2、现行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原有的机电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分离,各门理论课程中相关部分界限不清,教学内容上产生重叠,甚至出现扯皮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完了系列专业课程后,仍对机电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认识,不知如何将专业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实习时碰到问题不知该用哪些专业理论去解决。很多毕业生都反映:学校学的知识没用。虽然职教部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教改探索,对原有的机电专业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编,删减了部分专业理论的教学内容。例如:省编机电专业教材《机械基础》融合了原《机械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热处理》、《液压传动》等课程。但教师很容易按旧教学方法去完善教学环节,走回学科型的老路。
②人们只是认识到实现专业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性,并对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并未开发出富有实际效用的综合课程的范例。这种课程与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新型的课程。③尽管现行课程已经具有课程综合的成分,它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各分科课程的关联性和交互性的把握。但在本质上它仍属分科课程,这种课程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分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它仍依附于分科课程,只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较低程度的整合。所以它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机电综合专业课程的理论依据
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是指取消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科际界限,以培养学生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为宗旨,以特定主题为出发点,对原有分科领域的内容进行统整所形成的课程。
1、国内外综合课程理论
叶立群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指出:“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是指为达到某种专业的特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学习科目和实习活动的总称”。蔡克勇在《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中说:“现代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转身‘整体化知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实施高度地方化的课程,教科书版本和内容多种多样,很少引起争议。历史悠久的美国地方课程有利于地方依据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而开设各有异趣的课程,培养自由、独特的各式人才。” 上述理论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我们将学生推到实践的前沿,让他们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去探究发现,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2、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实施中,学校试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充分认识,以此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并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广泛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到工业生产中来。为此,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吸引并获得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这种课程计划还试图通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与把握使学生发展成为技术熟练、业务出众的有效的社会成员。①实用性。实施综合课程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种新鲜事物,或迎合学校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而在于使综合课程能够在学生的发展上展示其特有的教育价值。这种课程从寻求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出发,注重科学和技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和确定,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
②职业性。这种课程从个体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将科学技术与职业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实和未来某一职业领域或几种职业领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③稳定性。综合课程的开发上应当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不仅能够使开发出的综合课程不断得到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以贯之地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其价值。在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尽管仅仅开发出了两个主题单元,并仍在进一步地发展,这与当前许多学校不断变换综合课程的形态,不断寻求所谓新潮的务虚的、急躁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一所学校来说,集中精力开发一种或几种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适应本校教师、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课程,并持久地试验下去,乃是一种务实、最有效的做法,也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
④综合性。现代综合课程中的诸多内容与技能在传统课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这些内容与技能是为学生的明天生活考虑和设计的,而传统课程内容与技能的设计则排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育要素。综合课程试图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帮助学生加强对科际间联系的认识,并帮助他们以一种全息而非孤立的方式进行学习。而诸如全息的观念与视野、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综合的方法与能力等学生的其他素养,则需要综合课程来培养。
三、构建机电综合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1、总体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动态化的,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过程应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课程实施(评价与反馈(修改与调整,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机电综合课程的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倡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我们根据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专业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以课题的形式揉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中所有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程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来达到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确定以加强机电系统整体观念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机电专业课程。即压缩机电专业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新开设一门专业综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工作岗位这一要求,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从各个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传统机电专业的几门主课进行了筛选重组,删减了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了课程内容重叠,增加了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机电综合课程内容 综合课程开发最重要的是必须从科技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找到结合点。学生基础差是事实,但在工厂里进行机床操作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能掌握科技知识,作为职校的机电专业学生,更能掌握当代科技知识。关键是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利用永康五金支柱产业,众多五金市场,七千多家企业,这些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编出具有永康特色的综合教材;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学生能学进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社会上是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样,通过课程改革,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使机电专业办成具有永康特色的机电专业,而且能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会“教”书,也会“编”书。这种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程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①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科学素养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现行机电专业教材内容必须作适当的增删。
首先,建议删减课程门类,适当压缩课时,使学生对必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综合进行教学。一方面这几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现行课程门类。其次,建议删减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学术性太强及过深过难的知识。“以宽基础、窄专业”为主导思想,以能力为本位,实施专业课程改革。“窄专业”是指学生学完必需的基础课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情况,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实施教学计划。以讲授实用理论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减少课堂讲课时数,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以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推导、证明方面的内容以及理论性较的内容。
②为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应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中均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课时比一般为1:2。例如,“车工”专业从入门到初级技能有9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从初级到中级技能有8个课题,其中又有若干个子课题。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综合化教学。
③为了培养的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对机电专业的整体认识,我们将各课程进行了整合。为此对课程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与配合》、《工程力学》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例如,车工专业综合课程教材“车床的结构”的内容,首先从材料入手,根据《金属材料热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车床各部件使用的材料,详细介绍材料的性能和特征,以及材料热处理的方法;从车床的传动装置分析,结合《机电基础》知识来分析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特性和计算;再从车床的运动分析,结合《车工工艺学》的知识,介绍车床的主运动和辅助运动。最后,让学生到车床上亲自观察、了解车床的结构。
3、合理汇总专业知识,编写配套综合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教材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环节。教材必须纠正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倾向,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不必要的纯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和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机电专业课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需要,认为可以考虑编写综合性的专业教材,其理由是: ①教材从整体上安排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避免知识传授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机电专业。构建的内容结构应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有关,以主题的方式将科学学科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②实行综合教学,使教材编写从全局出发,使各分科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克服分科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通过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达成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和整合,进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丰富的个性。
③应适当降低理论性、学术性内容的要求,广泛挖掘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例题、作业。按照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④当今科技信息量剧增,专业教材要反映科技新成果,重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和生活,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这一思路只有在综合性学科里才能更好体现出来。
采用自编综合教材,它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解决了教材滞后于生产现状的矛盾;二是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可以增加实习时间;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对教师增加了压力,也培养、锻炼了教师。原有的教材在综合化教学中只能作为参考,必须把这些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成为综合课程的教材。
我们对车工的技能水平定位在两年内达到中级工这一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编写综合教材。第一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识图知识:1.1正投影的基本概念;1.2简单零件剖视、剖面的表达方法;1.3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1.4简单装配图的识读。
2、量具与公差配合知识:2.1常用量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2.2公差与配合2.3形位公差2.4表面粗糙度。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3.1金属材料的性能3.2碳素钢3.3合金钢3.4铸铁3.5钢的热处理3.6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4、机电传动知识:4.1机电传动基本知识4.2带传动4.3螺旋传动4.4链传动4.5齿轮传动。
5、相关工艺知识:5.1车床电器的一般常识 5.2钳工基础知识5.3磨削加工基本知识5.4零件毛坯的基本知识。
6、车削的基本知识:6.1车床简介6.2车床的润滑和一级保养6.3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
7、金属切削刀具知识:7.1常用车刀的种类、规格和用途 7.2刀具材料7.3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参数及选择7.4刀具寿命。
8、金属切削基本知识:8.1车削运动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8.2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8.3切削液8.4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9、车削加工:9.1轴类零件的车削9.2套类零件的车削9.3圆锥零件的车削9.4成形面的车削9.5车螺纹。
10、工件的定位和紧夹:10.1夹具的基本概念10.2工件的基准选择与定位方法10.3工件的夹紧。技能知识
1、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1安全文明生产1.2工具、量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1.3车床的润滑及维护保护1.4卡爪与卡盘的装卸。
2、车削轴类零件:2.1外圆车刀的刃磨与装夹2.2车端面和外圆2.3车台阶外圆2.4切断和车外沟槽。
3、车套类零件:3.1钻孔3.2车孔3.3车内沟槽3.4切断和车外沟槽。
4、车圆锥:4.1车外圆锥4.2车内圆锥。
5、车成形面和表面修饰加工:5.1双手控制法车成形面和抛光5.2用成形刀车成形面5.3表面滚花。
6、车三角形螺纹和梯形螺纹:6.1刃磨螺纹车刀及调整交换齿轮6.2车普通螺纹6.3低速车梯形螺纹。
第二学年车工理论知识
1、机电制图知识:1.1平面图形和截交线的画法1.2零件的表达方法1.3零件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1.4常用零件的规定画法及代号。
2、金属切削与刀具刃磨:2.1金属的切削过程2.2刀具的刃磨2.3磨削原理及砂轮的选择。
3、机电制造工艺基础与夹具:3.1机电加工精度3.2工件的定位与夹具
4、车床:4.1CA6140型卧式车床4.2回轮、转塔车床4.3立式车床4.4简易数控车床基础知识。
5、蜗杆、多线螺纹和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5.1蜗杆的车削5.2多线螺纹的车削5.3偏心工件的车削5.4细长轴的车削5.5深孔加工简介5.6薄壁工件的车削。
6、生产技术管理:6.1车间生产管理6.2专业技术管理。技能知识
1、蜗杆和多线螺纹的车削:1.1车蜗杆1.2车多线梯形螺纹。
2、车偏心工件:2.1偏心工件的划线2.2偏心工件的加工方法。
3、车细长轴和深孔加工:3.1车细长轴3.2深孔加工。
4、在花盘、角铁上车削工件:4.1在花盘上车工件4.2在角铁上车工件4.3在专用夹具上车削工件4.4车薄壁工件。
5、复杂轴的加工:5.1十字轴工件的加工5.2车制复杂台阶轴。
6、在立式车床上车削工件:6.1在立式车床上车飞轮6.2卧式车床的机构调整与试车。
4、改善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 综合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的较为密切。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叉进行,走“实践——理论——再实践”之路。
专业综合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例如,在“车削加工”这节内容里,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讲完车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车工房亲自去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再结合常用的典型机电零件,让学生提出车削加工的方案。在有些实训暂时做不到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些与实训内容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5、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出总成绩。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见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6、打破课程之间壁垒,建设优质教师队伍
多年来,全体专业教师一般分两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两类教师各自为营,基本上互不交流,即理论教师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教师在实训车间培养技能操作。综合课程的实施迫使一位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事实证明,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对驾驭专业课教学具有极好的支持作用。
四、实施机电综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综合课程表面上有削弱专业理论课,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之嫌。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分清主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只能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如果强化了理论教学忽视了能力培养,那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综合课程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对付知识的变化。就知识的扩充而言,综合课程能够帮助师生处理知识量激增问题;就知识的退化而言,当知识变得过时的时候,综合课程这种柔韧性的课程形态,与分科课程那种事实上的永久性和僵硬性相比,更易于更新知识的内容;就知识的破碎而言,综合课程有助于抵消总是增长着的知识的破碎,而向我们提供整体的观点,帮助我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综合课程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个别目的。
2、学习心理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比较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编制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强调自我学习和个人责任心的综合课程和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知”、学会“行”、学会“生存”,形成一种良好的自我观念,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
综合课程有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和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在学校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就不可能一门学科解决,而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综合才能收效;有助于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五、几点思考
综合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它涉及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的改变,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改革的实施,难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1、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操作 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命题考试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建议进行过程考核,如机电制图、识图能力,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此外还包括诸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记分综合考核。但是,这些考核很难进行具体的量化操作。
2、专业教师难以适应综合教学
一是教师对于分科教学已经非常习惯,一旦要打破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观念转变很难。二是适应合科教学的师资配备很难,原有教师均为分科培养,分科教学,现在要改教综合课,知识缺陷大,教学衔接难。三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分科马上走向综合科,选择运用难。
3、理论和实践难以完全融合
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必须保证他们的实习、实际操作的必要场所,没有这些环境,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空谈。虽然近几年来,我校加大了机电专业设备的配置,但还是远远根不上招生数的巨增,所以学生的实训课跟不上综合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实训设备能满足教学内容的穿插的需要,需考虑它们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发展,但在全面铺开使用时受到强烈反对。因为在同一本书中同时出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现有教师多数无法教学。妥协的结果是把各分科内容相对集中,形成我们在前面介绍的体系。其好处是有利于教师教,不能综合教学的时候也可用分科教学;缺点是造成了一些知识模块安排和难点分布的不合理,并使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更紧密。
4、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
教材编写人员基本上是原学科的专家或教师,对教材不能兼通。此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进展、技术应用及其社会效应,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认识模式的发展等,也难以做到充分了解。结果使有些本来应该相互联系的内容未能联系,应该拓展的地方未能拓展,科学方法教育、能力培养未能与知识传授融会贯通地进行。
几年来,我们坚持能力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教师队伍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现实状况下,增加综合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课程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但切不可因此而放弃对分科课程应有的重视。因为相对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来说,分科课程具有前提性,或者说必要性。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是21世纪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进程中,我们必将遇到更多新的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参考资料:
1、《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资料汇编》,1996
2、郭杨.寻求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陶希海.浅谈职校专业课的教学原则.《职教论坛》,2003,(10)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以课题研究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在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发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研究、小学公益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
2、地方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突出社会适应教育,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襄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体艺活动,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综合阅读,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
3、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其二,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其三,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其四,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其五,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框架,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1)、课程开发层次主题:
A、1-2年级本着照顾学龄特征和实践基本能力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必备的能力需求、生活需求素材,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如:安全、交通、卫生常识、购物、选择、鉴别的基本知识;一般性自我服务的劳动技能等。
B、3-4年级在1-2年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升扩展,适当增设市场文化、乡土风情、地域特产等内容。
C、5-6年级以市场文化、乡土风情、生活实践、科学创造、信息采集处理、劳动技能等生成为主题,着力开发研究。
(2)、课程开发构架模式:
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实用”的开发原则,本教材基本构架为:
A、课题 B、活动准备 C、活动过程 D、活动小结 E、活动建议
(3)课程构架层级内容及形式:
A、课题:本教学课的主题内容的砺炼,要体现活动的内容,且文字简洁、通俗。
B、活动准备:其一,“引言”或“引子”,形式可多样,谈话、游戏、歌舞、观察、对白、导播等,主要任务是打开局面,揭示主题,引入活动;其二,材料、工具、器械、音像等教与学的必备器材;其三,课前预设,信息采集、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等。
C、活动过程:教学内容实施的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活动过程可根据活动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活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操作实践课:操作体验——总结交流——思考实践。科学实验课:观察发现——探索实践——回顾体验——演绎推理。
信息采集课:访问座谈——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网上查寻——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D、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结论、定义上,更不能对结论的定性评价上,应放在对活动过程方法的指导与学生探索实验的发展前景的启发性评价与创新实践的延展性提示指导上。
E、活动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教材的方法上;二是对落实教材的时间分配上;三是对落实教材的目标上;四是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收集上。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并总结出“三级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
2、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3、“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4、围绕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原则,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体现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等13位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任课题实验老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讨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实验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地方与校本活动课;3-6年级选用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地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地方资源,形成校本课程。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三级课程”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三级课程”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有关家乡地理、农业、工业、旅游业、民俗、自然等知识。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我校“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构建“以小学生品德素养教育为核心,以主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社区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基本模式,形成“立足社区、自主参与、快乐实践”的特色实践活动系列,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编撰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区教研室王志强主任,综合科孟春恩科长等领导,多次到学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
2、依托资源,开发课程
我校所处地域资源丰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黄集镇是全省重点口子镇之一,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207国道、魏樊高速、焦枝铁路贯穿,襄北监狱、军事经济学院、航空救生实验基地等大型单位在我镇驻住,五干渠、六干渠流经全镇,黄集的集贸市场繁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
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我们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以品德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系列校本课程,如《我是文明小天使》系列课程;其二,以语文老师为主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如《走进三国文化》系列课程,《我可爱的家乡》系列课程;其三,以音美老师为主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如《民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其四,以数学老师为主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如《走进解放军叔叔》系列课程,《我是生活小能手》系列课程;其五,整合选用好国家与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选用国家综合实践教材,整合地方标本教材,如《襄阳好风日》、《千古雄风话襄阳》等,利用身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编撰了我校第一部高、中、低三个学段上下学期共6本的校本教材《实践与生活》。我校每学期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我校系列课程开发一个新的活动主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在组织学生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如果有实地采访,教师要提前向家长发出活动通知,可根据情况组织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地带领下有目的地实地采访,要重在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每开发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将被选入校本教材,并记10课时的工作量。
课题组成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小组,负责对本学段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选材、研究过程进行指导,并示范研究全过程,上好主题生成课、中期汇报课、展示汇报课等课型,供该学段教师进行参考学习。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将根据《课题实验人员课时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工作量。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成果:
根据新课程《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性质、特点以及内容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注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活动流程的研究,已初显成效。
(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研究
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施中,初步将活动所涉及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课题探究)。主题研究主要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活动主题进行探究交流,将主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子课题进行分组实践探究,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2、社会实践学习。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参与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社会服务活动。学校规定了高年级学生一系列的学校服务和社区服务活动,并纳入校本课程规划,在节假日中具体实施。(2)社会考察活动。它具有社会调查功能,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对社区或某地方历史演变、环境保护问题、等现状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等。(3)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二是学生个体活动。如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为四川地震灾民募捐活动、学生个人随时到养老院进行敬老活动等。
3、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学生主要体现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体现在缝纫(钉纽扣等)、简单手工制作等活动;小学中高年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程的初步研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流程。
1、确定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这个总目标则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该根据每次活动课型特点,结合参与活动主体的班级、小组分别制定目标。(1)设计班级活动目标。指导教师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先确定活动主题,继而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由全班学生自主提出大家共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班级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下,制定出本次班级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2)设计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活动是在班级活动的大主题和总目标的框架下,先确定子课题,再确定小组活动目标。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事先设计的课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逬发,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必要时指导教师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随机设计活动的阶段目标。
2、确定活动的实施步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结合我校的研究尝试,初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总结为一下几个步骤进行实施。(1)确定活动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环节,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活动主体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主题的确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论证形成主题三个环节。发现问题是确定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应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休闲以及周边环境等领域,如“白色污染”、“学校---我们美丽的家”等;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发现问题、提供问题选择范围供学生选择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即问题发现后,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问题,梳理归类问题,而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将问题归纳提升,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不是任何选择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题,由问题到主题须进行论证其开展的意义和可行性,生成活动子课题,这活动方案的设计作好准备。(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活动目标,有利于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活动方案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准备和策划两个阶段。准备,即活动主题确定后,参与活动的成员要围绕主题开展前期的准备活动,主要是大量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为制定活动方案提供依据。策划,即小组成员在收集大量的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后,要进行活动情况汇报交流和活动计划的策划,最后形成活动方案。(3)组织实施活动。活动实施应遵循学生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活动总结交流。首先,各活动小组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类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的或口头的汇报材料;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及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既是对活动前段工作的总结,也是学生才能自我展示,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好时机,还可以通过交流而思维碰撞、智慧火花逬发,孕育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成果展示的形式因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不同而多样化,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读书报告、活动日记、心得体会、模型、艺术作品、多媒体、网页等;也可以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某种能力、协作精神等活动所得。展示方式可以是展览、讨论会、墙报、黑板报、编辑小报、制作网页、表演等。其次,指导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适时评价、鉴赏。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二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明确指引下,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杰老师执教的《信息与生活》一课在襄樊市第二届综合实践研讨会上荣获优质课二等奖,在第七届综合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有11位实验教师的综合实践论文或案例获奖。在第八届综全实践全国研讨会上,我校提交的两节综合实践录像课获国家二等奖。
学校层面:
经过二年的实验与研究,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周边资源将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今年4月份,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襄阳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讨会,交流了我校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了两节示范课。在今年9月广州番禺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第八次年会上,我校又被授予“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第三篇: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青春歌一曲,演讲长精神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即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秭归一中是坝上明珠秭归一所有75年建校历史的龙头学校,特别是随着县政府推进学区的建设,我们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县的全面铺开。为此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课程教改,努力探索开发特色课程的新思路和方法。
秭归一中紧紧地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我们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策略。在实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涉及文化艺术和科学精神的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和实施,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各类提前批次的面试和录取取得了突破,我校学生已经由不谙世事、学识浅薄、经验闭塞的山区孩子成长成大气仁爱、敢说会说,有厚实的学识学养,有坚定的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的中学生。2016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 制定了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其中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为人的基础和根本。演讲的舞台是灵动自由、创新民主的展示空间,“演说青春,展示自我”特色课程从2016起在我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已经实施三个年头,取得了阶段性显性成效。
二、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的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内涵:
演讲与口才是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可以透过当众讲话看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娴熟得力的说话和表达是对自我素养的培植和突破。所以当众讲话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人整个素质提升的过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并能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这也才是我们开展本课程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对高中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当众讲话、演说自我”不仅仅是一门培训演讲与口才的拓展课程,更是全面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会视野和空间的必要课程。
针对高中生知识的容量和心智发展的程度,秭归一中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学会为人的基础和根本。运动和学习是身体知识,是学会为人的目的和保证。我们立足于培养有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好少年,我们立足于给学生以灵动自由、规矩民主的大空间。学会说话,看似简易,实则大有可以探究和改善的地方。秭归地属偏远相对落后地区,我们将近有三千学子,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孩子偏安一隅,生活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大山深处,见识的逼仄,胆识的狭小,给了他们淳朴和善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局促的个性和木讷的表情,更遑论什么侃侃而论,表达与展示自我。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开拓了贯穿于高一到高三的演讲培训与口才培养课程,该课程由学校校办、政教处、团委、语文教研组四个处组负责开展,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 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维习惯,让他们切实关注到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潜能,“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二)演讲课程课题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1、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演讲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交流和表达、建立和谐善美的人际关系事关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也是将来学生独立面对复杂起伏的社会人生的必备要素
2、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
2016初国家教育部联合各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修订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我校根据其精神要旨和需求决定2016秋季开学伊始开展演讲课程,以讲启智,以讲养德,以说审美,以说发展核心素养。
3、屈原精神的传达
传承屈原精神,做青春向上好少年,秭归一中一贯以屈原文化为根本,以求索、爱国为古训,心有传统,不舍不弃;心有祖国,坚定不移。通过演讲课程的开启和演讲活动的举行,我们把演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把传统精神和追求贯穿于我们的演讲课程中,让屈原精神呈现出鲜活年轻的状态。
4、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秭归一中早在五年前就明确指出和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这一德育目标中的“学会说话”的点直接指向演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是一种严苛的技术,也是一种迷人的艺术,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会正确鲜明地表达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还是修正和提升我们德育素养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课程设置的步骤落实演讲课程的开展。
5、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演讲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得来的,古今中外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我们的语文学习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把阅读——信息的输入、演讲——信息的输出作为我们教学的双线,培养有书香、有情怀、有胆识、有口才、有担当的好少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正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的演讲课程正是基于这些需求全面开设,步步浸润。
6、具体达成效果
高一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 高二学生自信讲出来,讲精彩,讲透彻——人人想讲,人人会讲; 高中生有述说和交流的娴熟技巧和能力,能在和谐的沟通与清楚的表达中打下自我和谐成长成才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灿烂的基础;建立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成为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柱。“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方案及措施
(一)课题实验组人员组成: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冯万虎 课题主持人:王学勇
课题组组长:王小玲 何亮 全新武
课题中心组成员:王艳妮、颜昕、袁玉兰、向冬云、谭玉枚、张珊虹、屈莉丽、姜建发、唐艳、谢诺冰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组 长:颜昕(团委书记)、王艳妮(语文教研组长)
组 员:资源包配备与搜集、课程安排与实践、演讲活动策划与开展 【资料包】校本演讲教程 实施人员:姜建发、王艳妮
校园演讲词读本(名家时文+学生作品)实施人员:张珊虹、谢诺冰 电子资源包(特色演讲视频、教师课件)实施人员:屈莉莉、唐艳 【活动策划】颜昕 向曦
【课堂实施】谭玉枚、袁玉兰、向冬云、(二)课题实验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与全国中学特色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反思与调整。课题研究方式以对比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组织教学班级、教学实效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演讲素养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培养学生深厚的演讲素养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有效的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发展策略和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2问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全校各个教学班的学生演讲素养的实情,为演讲课程相关的资料选择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演讲活动的启动和评比,激发师生在口才与学识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4、对比研究法。由本校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班级进行比较研究,综合我校学生在“自主招生”“演讲活动”“学科活动”等场合的表现和成效进行比较调整。
5、资料汇编与整理法。课程资源的有效收集,编纂《演讲与人生》、《中外演讲—名家百篇》两本校本教材;收集学校演讲活动视频、演讲教材视频共计二十来段;准备了高一高二各9个课时演讲教学课件;汇编一册学生出彩演讲稿集萃;共举行2016(18+18)、2017(18+20)、2018(5)三年,四个半学期,79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1—2017年2月)
课题解读和课题申报,完成资料汇编和活动一体化安排,完成课时计划的设定和专职任课老师的安排和工作量核定,2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①课程实施——课堂教学
以一周一个单位课堂为阵地,开发课程为载体,以演讲艺术与文化滋养为途径,进行平等、尊重、对话、合作的课堂教学,普及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功,学习演讲主题的拟定和演讲稿的写作。②定期开展班级演讲
演讲是一个自己心灵的窗口,好的演讲,是自己的心声,坏的演讲,是别人的心声。心灵,又是诞生思想的地方,思想又是诞生传奇的地方。仅仅拥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独乐乐,不如众一乐",演讲的时候,演讲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打开,把思想传输到话筒,最后再进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演讲和音乐是一样的,音乐的美妙,演讲的盛情,音乐的优雅,演讲的庄重。好的音乐会如同良医一样治愈别人的身心,好的演讲,也会如图春雨般沐浴我们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演讲的力量,是无穷的。③确立资源包和校本教材
当前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一种教育回归,回归到育人价值的层面。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力,发现潜质,指明方向,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效而灵动的课程,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定向清晰的课程体系,符合学校传统的特色课程。
④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把学校的精神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
常态活动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高
一、高二各班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学校重点文化阵地和载体,在各类团委活动中大展手脚。同时也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审美情操,拓宽他们的眼界及精神视野。常态活动:每周一有“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读报时间“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春秋体育文化艺术节期间有“我展特色”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加上主题月演讲(政教处拟定),建构起了演讲常态工作,实现了一中的演讲品牌。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我们举全校之力,在语文教研组、政教处、团委的潜心合作下全面展开工作,对各种展示进行痕迹管理和反思。在三年的实施过程中以课题的实施为载体,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屈原精神的传达,并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年级组进行总结评比,完成了系列资料的整理收集,形成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数个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讨。最后搜集分析了相关数据,举办了校级、年级组多个层次的研讨总结会议,开始汇总资料、汇编成册、结题反思。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实施措施
1、分工协作,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全方举措;
我们专门把演讲课程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全面确立和展示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
早在2014年秭归一中就被评委宜昌市“诗歌校园”的称号,我们一直秉承教给学生终生求学、静心阅读习惯和素养的教育初心,积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秭归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了秭归一中初具规模的系统化的成熟的阅读教学。本次演讲课题和“诗意校园”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的《朝读经典》读本和《起点阅读》(高中版《古代诗歌鉴赏》读本)教学实践为演讲教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意诵读、双读双足、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的秭归一中的未来发展之路的三驾马车。
2、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确保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构建(18个课时)以“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为中心任务。第一阶段(9月初~11月底)实现演讲语言、逻辑、体态等基本功的准备和练就。我们以课程为依托落实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开展了心态练习、朗读练习、体态练习。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进行演讲稿的撰写技巧指导
高二年级:中外演讲名家名篇欣赏及活动策划(18个课时)。第一阶段(9 月初~11月底)实现了演讲礼仪与演讲主题的确立,特别是以精彩视频系列和演讲系列鉴赏为依托,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演讲典例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讨。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顺利开展演讲稿的撰写及演讲礼仪实践,并在各班级策划开展两次“我是演说家”活动,从撰稿、定论、演讲、点评、打分等全程历练和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
学校社团活动(整个学年)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了演讲课程的第二课堂,学生大力展示自我的风采。“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浸润到学生高中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3、多种渠道开展演讲课程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念支撑; “新课改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教师”,这是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课改的很多兄弟学校的共识,所以我们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为突破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三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用新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新高考,新征程。学校近三年来共组织近百人到夷陵中学、枝江一中、远安一中、宜昌市一中、宜昌市二中等学校考察学习交流。此外学校还分期分批派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赴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宜昌等课程开发与教改走在前列的地区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培训和课程开发研讨,特别是王学勇校长奔赴北京十一中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学习,校办主任周育英三次到北京大学参加教改培训和研修,学校还重金聘请昌乐二中教授和江西金太阳集团的专家来我校讲授前沿教改和课程开发研究的相关理论。2018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又计划分三个级别,以教科处牵头外派年级组管理人员和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再次充电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都给学校已经成熟的课程开发工作注入了更加炽热的能量和动力。
走出去、请进来虽然让很多教师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所有教师投入到课改试验中去,并让教师将有效教学行为常态化,最根本最持久的办法还是校本培训。从课改开始推进到现在,我们编印了《“读-练-品-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流程》、《“读-练-品-拓” 导学案编写指南》、《“两型四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行动指南》、《有效课堂各环节操作指南》、《关于小组管理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建议》等学习资料,为老师们系统学习提供了保证。请王晓玲、颜爱明等校内骨干教师以“‘两型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和“小组建设”为内容对全校老师进行了数次集中培训。学校还把每周星期四的下午作为教研组活动培训的时间,让老师们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相关理论。
4、科学决策实验方式,稳步推进演讲课程课题研究;
确立演讲课程的计划性;高
一、高二发放《演讲课程》,根据确定的演讲教学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并以课时、学分保证,充分发挥演讲课程的育人功能。
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学校将给教师学生客观的评价,充分利用演讲视频、演讲课件、演讲稿汇编资源包。活动推动,荣誉保证;学校颁发优秀学员证、校园演说家、最有价值秭归一中人等各类别的荣誉证书和奖励。汇编,刻录学子精彩演讲稿和演讲视频光盘,以纪念册和纪念光盘的形式作为高中阶段最珍贵的记忆。
5、反复调研反思提升,不断完善并汇编研究方案和资料。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成果
(一)学校层面:形成了秭归一中学校“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的文化品牌;科学课题模式逐渐完善,活动评价机制趋向科学
屈原文化精神的培育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屈原文化的内核是“终生求索,忠心爱国”,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植屈原文化,提炼出学校的育人目标: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通过演讲增强自信,克服紧张,让学生用语生动,表达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现力强,能积极正向地对待生活。该课程以自我为本,以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主线,针对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设计了系统的演讲与口才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及突破自我的训练,所以训练演讲技能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的心灵之旅。由于训练采用互动的模式,所以整个训练生动有趣、大家在很快乐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带动我校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演讲课程完善了秭归一中课程体系,配合、丰富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秭归一中具备基本素养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生命健康课程、礼仪修养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和特质塑造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责任与使命课程),我们的育人目标指向合格的人和有建树的人才。“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效的助推器。
3、设置可效性课程:
系统规划,团结联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以语文教研组和三个年级组为依托,让课程有延续性,有生命力。
语言可以制造各种情境,是力量。通过实践告诉学生即使你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你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说甜美的话,因为这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天对自己输入不同的语言,生命的质量将会完全不一样。
(二)教师层面: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然,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很多老师勤于笔耕、乐于钻研,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唐艳、韩春燕、袁俊容、严丽等87位教师获省、市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课件竞赛各种奖励,王艳丽、姜建发两位青年教师在全省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大师中分别斩获一等奖,全校教师 共有300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134名教师获教学质量奖,303名教师获辅导奖,71名老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4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评为县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8名教师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被评委宜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
(三)学生层面: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自本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展示的各种小创作、小发明成了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内外人士争相观赏的风景;近三年来我校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多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10多名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
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实验,都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不顾,社会、家长更关注的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身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的部分反映。因此如果新的课堂研究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课改就是失败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年,我校高考捷报频传,秭归一中高考各项指标再获重大突破。大文大理上省一批线328人(理工类223人、文史类105人),上线率达到50.6%,创历史新记录。体艺类本科上线61人;本科上线率97.1%。我校文化课600分以上41人,理科状元陈理坚682分,全省第191名;文科状元向金玮629分,全省第58名;二人均达到清华、北大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线。理科考生宋朝阳顺利通过空军招录全程体检,政审合格,文化成绩646分远超空军录取线,有望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实现秭归县空军飞行员招录零突破。可见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大踏步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 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资源包的筹备与完善;
2、对学生的评价:完成学时与活动安排;
3、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第四篇:电子综合设计结题报告
12级创新实践班结题报告
电子综合设计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成绩
一、本课程的目的
二、本课程的内容
熟悉和了解原理图的输入和设计,PCB版图的设计,电路仿真
三、实验内容 1,单管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载入管脚封装和网络时常见错误的修改与排除方法 2.理解手工修改导线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 3.了解添加电源端点的方法
4.掌握添加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的方法
5.了解数字电路pcb板制作过程的常见错误和排除方法
6.熟悉Protel 99 SE电路图设计窗口,学会窗口设置的方法。7.学会图纸设置的方法。
8.学会网格、电气接点和光标的设置方法。9.学会系统字体、文档组织的设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
新建原理图文件Computer.sch,并启动原理图设计编辑器,如图1-1所示,单击computer.sch启动原理图编辑器(1)
启动Protel 99 SE,创建设计数据库Computer.ddb。
(2)
打开状态栏和命令栏;打开工具栏,将它固定在屏幕上方;打开布线工具栏,将它固定在屏幕的下方;打开绘图工具栏和常用器件工具栏,将它设置为浮动窗口。关闭PLD工具栏、信号仿真源工具栏和电源及接地工具栏,如图1-2所示。
图1-1 启动原理图设计编辑器
(3)
加载常用的原理图元件库:Miscellaneous Devices.ddb、Protel DOS Schematic.ddb、Intel Databooks.ddb和TI Databooks.ddb,如图1-3所示。使用浏览元件库窗口查看元件库中所有元件的元件名及其电路符号,熟悉原理图元件库,如图1-4所示。
图1-2 打开、关闭工具栏
图1-3 加载常用的原理图元件库
图1-4 使用浏览元件库窗口查看元件(4)
将图纸尺寸设置为标准图纸A4,图纸方向为横向,图纸标题块设置为“standard”形式,图纸颜色为默认设置,可见栅格和电器栅格设置为2,如图1-5所示。
图1-5 设置图纸格式
(5)
将网格设置为线状网格,光标设置为90度大光标,如图1-6所示。
图1-6 设置网格和光标
(6)
建立文档组织。在如图1-7所示的选项卡中详细填写所有信息。
图1-7 建立文档组织选项卡
四,实验电路图
2.电路仿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protel 99 se进行电路仿真的步骤。
2、掌握常用的电路仿真方式及其应用。
3、了解电路元件的PSPICE仿真模型及创建仿真元件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装有protel 99 se 软件的PC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编辑原理图;2放置仿真激励源(包括直流电源);3放置节点网络标号;4选择仿真方式并设置仿真参数;5执行仿真操作;6观察、分析仿真测试数据。电路仿真基础,元器件参数设置;
编辑仿真用原理图只能用.Sim.ddb中原件
一个节点只能有一个网络标号,在希望观察电压的节点外注网络标号。 在原器件未固定钱,按下tab键进入原件属性设置窗,在窗口内,单击“Attributes”标签,设置原件大小,序号;再单击”Part Field(仿真参数)标签,5
输入原件参数在设置原件参数域时,对于可选参数,一般用缺省值,除非对原件属性各项含义非常熟悉,并认为却用必要修改。
四,实验步骤
四、收获与体会
现在的电子技术发展方向于数字化,它就是把现实中的模拟物理量转化为二进制数字信号来处理及传输,其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大。配以软件,数字电路的功能就非常的强大。现实的电子产品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字电路,如数字移动通信电话机,数字电视机,电脑„等等
这一课程学习使我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了进步的了解,并增强了对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了解电子综合设计.同时也发现自对数电知识和电子设计软件掌握得不够。因此使我进一步熟悉了软件的使用,同时在电脑的电子设计和绘图操作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我认识到电子逻辑电路软件每一步都要细心认真,因为任何一步出错的话,都会导致后面的环节发生错误。就一定要细心确保全部无误,否则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导致生成错误,做成实物后就无可挽救了。在电路的焊接中,焊盘的大小,线路的大小,以及线间的距离等参数都要设置好,因为这关系到下一步的实物焊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锻炼我做事细心、用心、耐心的能力。这一课程学习,使我向更高的精神和知识层次迈向一大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执笔人 徐淑芳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小学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不高,而要实实在在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研究的意义
1、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将立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探索一般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有利于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研究提供现实的案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为解决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途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到生活中去,因而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潜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1版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5、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一课题的研究一定会探索出一些适合教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过程中的访谈、教研等活动,也将和全校教师一起讨论,这也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必将为以后更好地实施打下基础。
二、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德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贝利,美国的慕儿等人的推动下,数学活动教学逐渐兴起,贝利坚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980年,美国以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以理事会名义公布了其《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的转变。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发了中小学数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方面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
在国内,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各学段的课程内容标准中都有综合与实践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是: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是: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很重要。
3、“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教学中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探讨我们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和学,对于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的方法的研究;
2、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的方法的研究;
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
4、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
5、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6、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使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网站进行查阅;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查阅。利用好各种图书及网络资源,阅读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质量。
2、观察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课题准备通过走进课堂,听各学段老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分析数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方式,观察他们教室的布置和教学的环境等等,从而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3、访谈法。
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学校数学教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家、领导和老师,深入了解他们对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建议,听取他们对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意见。
4、行动研究法。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修正、完善对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和发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研究方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方案。
5、集体讨论法。
主要通过一些课堂实例,集大家老师的智慧,探讨各个学段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情况,总结已有经验,选取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7年2月)
制定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围绕课题选择方法开展研究,和课题组成员沟通、交换意见,交流研究进展,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认真执行。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
1、课题组成员认真回顾学习、研究、实践的全部情况,仔细整理研究资料,肯定成功,找出不足,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2、学校专题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总结,完成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专集,完善所有课题结题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学案例
将研究组成员的各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
(二)相关论文
1、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相关论文及经验反思;
2、结题报告。
八、课题初期研究的成果。1、2015年笔者任教六年级数学,曾多次开展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教学,试着让学生动手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的"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感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并且当场指导学生写出了数学日记,徐哲同学的题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日记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再比如教学“数学好玩”中的“反弹高度”,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索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也让学生写下数学日记,戴天乐同学写的题为《球的反弹高度》也荣获了县数学日记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2、本人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准确地把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要突出“综合”,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方法的综合。二要突出“过程”,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设置,体现了数学学科教育的进步,它对于数学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构建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策略。1.小课题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课题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发现问题,拟定方案→实际测量,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发展能力”的基本流程进行开发与设计,调控与指导,引导和补充,调整与再设计。2.小操作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在小操作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猜想尝试→探索规律,操作验证→汇报交流,回顾反思→应用规律,发散拓展”的基本流程进行操作,并能做到:操作前猜想,操作中思考,操作后反思。3.小调查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调查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方向,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整合数据,综合分析→形成报告,提升能力”的模式进行操作,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参与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评价等等。4.小游戏竞赛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一些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游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引入游戏,激发热情→玩中体验,明确规则→实际活动,综合运用→师生评价,交流感悟”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5.小设计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小设计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问题,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制定方案→设计活动,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6.小测量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在小测量类综合与实践研究过程中要按照“明确目的,调查情况→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操作,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测量活动。
(三)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将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学校数学组教师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在校外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能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插上“数学”的翅膀飞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和学生共同研究了“小小设计师”、“滴水实验”、“密铺”、“反弹高度”、“绘制校园平面图”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项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数学教师素养的群体优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题组成员坚持以求实精神抓好教育科研,用务实作风开展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徐淑芳老师撰写的题目为《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论文,荣获开化县2015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文一等奖;徐淑芳老师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日记获县一等奖;指导两名同学的数学想象画获县二等奖;赖金凤老师指导的数学报获县三等奖。
教师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了现代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了新的教学理论。
十、问题与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们探索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课题的研究也存在问题与困惑。
1.如何使课题研究深入化、校本化、特色化,我们思考着;
2.如何在农村小学建立规范的科研运作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我们深感困惑。
3.教师研究的理论存在局限性,缺乏专家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的说服性不够强。
总体而言,课题研究的前途是光明的,结题不等于研究结束,课改任重而道远,科研之路很长很长,课题组成员将进行后期研究,争取获得更好的成果,使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2]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王丽娟.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6.11 [4]
附件1.数学日记三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晴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数学课上,老师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我一听傻眼了。我只知道车轮应该是圆的,可从来没想过“为什么它必须是圆的?”这个问题。老师看我们被难倒了,便说:“要想知道原因并不难,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
玩游戏,谁不喜欢?我们先做准备工作:第一步,在硬质纸板上分别剪出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用来代替车轮。第二步,找出各个图形的中心点A,做上记号。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游戏!我们一边将做好的 “车轮”沿着直尺的边沿滚动,一边描出各个“车轮”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
谜底揭晓了!圆形纸板滚动后,圆心A留下的痕迹是那么直,就像一条直线;正方形滚动后,中心点A留下的痕迹不大不小,就像一条前进的小蛇;而椭圆滚动后,中心点的痕迹就像一座山坡,一上一下。我不满足于这三个“车轮”的痕迹,又试着用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结果它们的中心点留下的痕迹波动更大,大得让人吃惊。
哈哈,我终于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了。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车轮滚动时,车子才能平稳前进。想想看,如果车轮不是圆的,那车行驶时该多颠簸呀,车上的人还不难受死?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并不那么神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徐
哲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2014年11月18 星期二 晴
球的反弹高度
今天,我们班进行了一节不同寻常的数学课。
在这节数学课中,我们研究的是篮球与乒乓球的反弹高度,这可不是平平常常的数学理论课,而是一节别有情趣的数学实验课。
课的开始,老师让我们猜一猜:篮球和乒乓球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谁的反弹高度相对较高呢?我想,篮球又大又重,肯定是篮球;可是很多同学说乒乓球又小又轻,跳得才高呢!到底谁是正确答案?就让实验来回答吧。
小组实验开始了,我们组被安排在走廊上做实验。第一步就是小组分工。身为落球员的小杰迫不及待地捧起篮球向走廊走去;眼神犀利的小悦则是一位观察员;心细的小晴自然就是测量员了;而我则是一个记录员,拿出自己设计好的实验表格跟着大家去了。接着我们就步入正轨,开始了精彩的实验。小晴在墙上量好了一米高处后,便做上记号,接着小杰拿起篮球往标记上靠,然后将手一松,篮球便自由落下,这时只见小悦眼睛盯着篮球,目光一刻也不松弛,马上指出篮球反弹的高处,小晴拿出软尺,仔细的测量,结果是42厘米。就这样一次测量结束了。
第二次测量又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其他各个小组都已测量好数据,相继离开了。而我们这组,篮球的反弹高度还没有测量好指定的次数。于是,我们加快了实验速度。为了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木质的直尺来测量数据。但是,大家有些心慌,只见小晴不断地报出测量数据,很快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也测完了。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汇报两种球的反弹高度。在教室里完成实验的班长小组,他们十次平均数是: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的篮球的反弹高度约是51厘米,乒乓球大约是60厘米。其他各组也差不多,然而我们这组篮球和乒乓球的反弹高度几乎一样,都是42厘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让我们小组自查原因。我们四人回顾了实验过程,分析了实验步骤,还分析了外部条件,得出了如下原因:
1、风的阻力;
2、篮球的气不够足;
3、观察到的数据误差大;
4、实验时不够细心。
虽然我们这次实验失败了,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数学实验和科学实验一样讲究观察的仔细,数据的精确和实验步骤的清晰。真希望还有下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课。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1)班
指导老师
徐淑芳
电话
***
戴天乐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阴
绘制校园平面图
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已经生活了六年,眼看就要毕业了。今天,我要亲手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给母校留作永久的纪念。
学校虽说面积不大,但结构却十分复杂,要绘制成平面图可不简单啊。
首先是测量数据。校园里光光建筑物就有四幢,还有球场、跑道、操场、花坛等等,测量数据也不简单啊。我们组派出了戴莹、江诗盈、徐哲、徐刘航四人来测量数据。我们带上米尺、本子和笔,首先进行分工,戴莹和徐哲负责测量,江诗盈负责汇报测量结果,徐刘航负责记录数据。然后进行实地测量。看似简单的测量,问题可多了。测量教学楼时卷尺不够长,只好分段测量,小的花坛数据又很小,斜坡又陡又弯,真不好量。我们费了一节课的时间,总算测量好了。接着要整理数据。回到教室后,我们把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统一用米做单位,取整数。看着这么多的数据,我头都大了,如何着手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上就呈现出来 ——比例尺该如何确定?于是,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各种比例尺,都不合适,要么太大,要么太小。我陷入了困境,头脑里一点方案都没有。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走过来指点了我一下,我恍然大悟。我先把数据进行了分类,接着量出绘画图纸的长宽,与实际测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了最准确的比例尺——1︰500,这样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大步。很快,校园平面图在我们笔下渐渐成形了。
我们终于画好了平面图,虽然大家画出来的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原来学校平面图是这样的形状。但愿这是我们留给母校的写真“照片”,也愿母校越来越漂亮!
音坑乡底本小学六年级
戴天乐
指导老师
徐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