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环保组织怎样进行学习培训
学生环保组织怎样进行学习培训
作者:郭兆凯 QQ:2386123055
[摘 要]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计划、实施、反馈等环节的工作,学习培训也不例外。本文从学生环保组织的角度,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模式,规范了学生环保组织的培训项目的实施。
关键字:能力建设 培训
在学生环保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邀请一些专家教授或者其他某方面的知名人士对组织的成员进行培训,或者开设讲座。但是,我们的学习培训经常是不很满意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这是一次活动,能够为社团增加一点竞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的)优势,而没有想到会带来什么效果,大家满不满意,更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发展是否需要这样的活动。
我们对任何一次培训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需要考虑一下应该如何做一次培训,他会给组织或者成员带来什么效果。下面先谈谈学习培训的一般步骤。
任何的培训都应该包括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计划、培训反馈总结等三方面的工作,学生环保组织的培训也不例外,不管大型的还是小型的学习培训都应该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制定培训计划是确定培训的依据,确保组织对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组织实施计划是实现培训、达到培训目标的过程;培训的反馈总结时进行培训分析,提高培训质量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了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特别是反馈总结阶段的工作经常被忽视,只重视培训这一事实。
1.制定培训计划
内容:确定培训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1.1确认培训需求点
培训计划是培训组织实施的主要依据。而培训需求点的确定则是整个培训的首要工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项工作不规范、不细致,就会难以编制和确定培训计划,使培训工作难以成为完整的一个系统,影响整体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工作将被组织的管理工作推着走,丧失前瞻性,使之顾此失彼。
现在有很多的学生环保组织在确定培训计划方面做得不好,主要是没有考虑培训的需求点。经常是随机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证明协会有“能力”请到某位著名人物,能够引起一阵轰动,能够为组织竞争学校的优秀学生社团增加一点竞争优势,而很少考虑到组织发展或者成员的需要。更多的是邀请专家做讲座,很少有对能力方面进行培训。这导致讲座的满座率不是很高、听讲的人员的专心程度以及最终效果均较差。
确认培训需求点,就是要确认有哪些或者什么地方可能需要进行培训。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岗位。比如招收了一批新成员,我们需要对新成员进行类似入学教育一样的普及性培训,以增强新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凝聚力等;对于组织的管理层,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等方面的培训;对于环境教育组,我们可以开展针对性的环境教育能力培训;对于调查小组,我们可以开展PRA培训,调查方式、数据整理、调查结果分析等系列培训……
该项工作重要解决的是哪里需要培训。该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各培训职能的实施和发挥,使整个培训工作变成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确认培训标准
了解到什么地方可能需要进行培训后,就要确认是不是真的需要培训。这就需要确定一个需要或者不需要培训的标准来。有了参照物就好进行比较了。
1.3比较分析、确认培训内容
通过比较才能了解现实与理想、预测的未来与理想的差距,如果超出了标准就不需要进行培训了,达不到标准就需要进行培训。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培训需求分析。既然培训是对人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就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综合素质,另一个是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确认哪些人需要培训,需要提高的是能力还是素质,是哪些方面的能力或者素质。这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进行分析判断,要尽量避免确认偏差,保证培训的效果。同时需要根据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
1.4编制培训计划
有了需求,就要培训。要保证培训的质量,就要制定一个培训的计划。要制定培训的计划,还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选择培训时间、确定培训方式、编制培训预算、确定培训教师、确定考评方式、计划变更或者调整方式(应急措施)等。
需要马上实施的培训,就要从费用、时间上来考虑确认,采用何种培训,什么时间培训等。
确定了培训内容后,接下来就要确定培训方式。这是确认培训方式,无非就是两个选择,一个是外派培训,就是派出几名成员参加其他组织组织的培训,另一个内部组织培训。选择那种培训方式,主要从培训效果来考虑,看哪种培训更有效。对于一般的学生环保组织来说主要是偏向自己组织的培训,但这样的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在经济、物力等方面都接受不了。当今社会的交流程度越来越广泛,外派培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个学生环保组织的学习培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又是一个对外交流的机会,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国内外大型的环保组织在这方面做的培训是非常多的,学生环保组织可以就近选择型的接受一些培训,当然,由于名额有限,在我国学生环保组织的特殊情况下,一般应该由组织管理人员或者骨干成员去接受培训,然后回来再进行内部的交流学习,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拿出来组织内部成员一起分享。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要实施的培训尽量让有关人员都参加,尤其是内部组织的培训,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降低单位投资成本。受训人员应该分为主要受训人员和次要受训人员。
根据培训的内容,选择和确定培训教师,决定是从外部聘请,还是组织内部相关人员担任,但均是以保证培训目的的实现为前提和标准。
培训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整体计划的执行费用;另一部分是每个培训项目的执行或者实施费用。费用核定与控制是培训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既保证培训目的的实现,又要注意成本的控制。
计划变更或者调整方式(应急措施)的确定是考核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负责任 的危机处理能力的,并且这是做任何项目计划时都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否有能力迅速找出产生危机的原因并立即处理;是否预先设计好各种不同的紧急状态的处理程序,在面临无法预知的危机是能够适时处理;是否完全掌握危机的状况并记录发生的过程及处理方式;是否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知道先后顺序。这后面两个方面的情况是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做的。
2.组织实施培训
内容:实现培训,达到培训目标。
2.1组织师资力量
组织师资是完成和实现培训的关键,缺少了这一部分工作,学习培训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没有实际意义。
2.2培训资料的编写,选择、确定、购买
教材在培训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选择一套适用的培训教材将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大纲和教材一般应该有培训教师来确定、编写为宜。因为他们最了解培训内容,也知道因人而异,对不同素质的人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
2.3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
选择好的培训方式、培训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实现培训目的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他将有利于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
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参与式教学方式。这是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培训方式。但是,这不是在每一个培训中都是很适用的,只能说在学生环保组织中的大多数培训中是适用。诸如在专题报告、讲座中就不是很适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中间穿插一些参与式的提问,面对面的交流来提高大家的培训的理解和掌握。
2.4确定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什么时候举行,在什么地方举行,有多少人参加,是哪些人参加,是不是和学校的一些活动由冲突等因素是我们培训组织者应该了解的。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培训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了。
2.5实施培训
培训是培训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场所对所确定的受训人员进行培训。
2.6培训的考核
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是考查受训人员对受训内容的接受情况,也是督促受训人员认真接受培训的一种方法。培训考核是确定受训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的的检验方法,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就无法谈及培训效果,也就失去了培训的意义了。
培训奖励也是督促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一种强制和激励措施。这是保障培训效果良好的一种重要手段。培训奖励应及时进行,托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失去强制和激励的作用。为了加大力度,有时受训人员的考评与奖励也在培训过程中实
施。
3.反馈总结
内容:培训分析,提高培训质量。
3.1培训评估资料的收集
评估是任何管理工作必备的程序,它是组织管理中对培训修正、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手段,是完善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评估资料包括组织评估和教学评估,同时需要对培训教师、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评。
对教师考评,是由该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责任人,组织受训人员对培训教师进行考评,以便为下一次相同内容培训的培训教师的选择做准备。这种考评一般采用问卷的形式,不记名填写。
培训组织管理的考评,是由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组织,由受训人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的后勤保障所进行的考评,以便改进组织的培训组织管理工作。
3.2培训的总结
培训总结就是培训的分析与改进。寻找确定培训中的不足,有利于改善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保证培训目的的实现。
总结,即是该项培训组织管理责任人对该项培训的善后处理及总结,为今后培训效果的提高提供依据。同时要将培训的相关资料编辑归档。
3.3应用反馈
应用反馈也成为延时反馈,也就类似于回访。即在培训后,受训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其受训作用进行考察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受训人员、受训人员主管部门的调查了解,以此来改进培训工作。
当然,任何一项工作均离不开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培训场地的保障,培训设备、用具的保障等,大型的培训还需要考虑培训用餐、住宿、交通、休息等方面的保证。
了解了培训的一般流程后,我们还需要对培训项目的工作进行分工。每个部门有其相应的职责,每个负责人有其相应的责任。职责最重要的就是责任,首先,他表示了一个工作项目的最终完成人,或者工作交接人,不管该项工作有谁参加过,他们具体都做了些什么,但最终完成收尾工作的是职责的承担者。其次是该项工作完成好坏的奖惩承受人。工作完成好坏,职责的承担者必须要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奖惩。具体这一工作为什么没有做好,是谁的责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像一个失败的战役的指挥官,战役的失败首先它要承担全部责任。至于追究那个军、哪个师没有打好攻击战或者阻击战,惩罚那个军长或者师长,并不能开拓战役指挥官的责任。第三,是该项工作的组织管理者。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谁对从事这一项工作的所有人员进行管理呢?就是该项工作的职责承担者
第二篇:美术课怎样进行组织教学
美术课如何进行课堂的组织教学
松滋市实验初级中学 向琼艳
在美术教学中课堂纪律总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学生在上美术课时思想上本身就比较放松,有时候又要准别相应工具,容易弄得教室闹哄哄的。美术老师又不能过多训斥学生导致学生讨厌美术课,又不能太过温和导致学生课堂随心所欲,纪律涣散。课堂纪律我们不能一味指望班主任的管理,我们要在细节上多去下功夫。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做既能让学生喜欢美术课又能让学生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关注教学时课堂组织纪律细节。
1.上好见面课。新学期老师第一节课要和学生举例子讲美术课的重要性及广泛的应用,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美术。再提美术学习的要求。我会提纪律上的,工具上的要求。如不许将其他作业或书本摊放桌上,作业时不许交流;作业上的要求,如,不许撕美术本;不许在美术本上写画其他课堂之外的内容;作业次数要符合要求,告知期末美术成绩要和平时成绩挂钩,课堂上必须用规定美术本作画,没有的不管什么原因重新购买。并且在期中考试后集中检查美术本。工具要求,带工具由科代表统一口头或微信群通知,各组长督促。
只有事先提了要求,平时课堂去实施时就有理有据好管理一些。
2.老师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教师的课生动,有条理没有废话,学生爱听,听得有趣自然就专注听课安静了。上课前在教室外面站立等学生上位坐好安静了再进教室。如果个别还在讲话做动作,教师就盯着他直到他坐好静下来,进教室后喊起立后,教师要环视学生,重点是看四个角落,前面的和后面一排的学生,看有没有没站好没安静的学生。因为角落和前排的学生都是比较调皮的学生,你看他相当于告诉他老师随时盯着他呢,你若不和他的眼睛对视,学生就觉得老师没有注意我,就会讲话违纪。坐下后要等几秒钟再开讲,也可以把刚才哪些上位动作慢,安静最慢的学生点个名,哪些表现表扬一下,严重的可以扣他们小组的每日量化评分。学生都比较爱惜自己和小组名誉,就不会再违纪,下次上课也就会快速安静下来。
如遇有的班级纪律不好,不要训斥,更不要说哪个班比你们强,这样的话,学生最反感,最不喜欢老师这样说他们。而要反过来说他们某方面比别的班都强,学生最开心,也就喜欢你,愿意听你的话。比如现在的九年级有个班,在八年级下学期时各科老师反应纪律差上不下去,可是我上美术课记纪律特别好,个个都认真画,作业质量年级最高。是因为有一次我上美术课在讲课时也是闹哄哄的,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班的同学很有点与众不同。学生们就静下来了,我说:你们,老师在上面讲你们在下面闹,看似没有听,可是我从上次改的作业上看,你们完成的比哪个班都质量高,你们表面嘻嘻哈哈,做起事来其实相当认真,如果把爱讲话的嘴巴管住了,你们比哪个班都强!学生们开心极了,即表扬了他们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从那以后我来上美术课他们就非常认真纪律特别好,不比上正课纪律差。
上课时,讲的内容不要太多,要精讲,多留时间完成作业。美术课讲多了学生不爱听。讲课时要不断盯着学生的眼睛,一但有低头讲话的要立马提醒阻止。讲课中通如果不安静可表扬最安静的小组,教室会立马安静下来。也可以让正在讲话的学生复述或回答问题,这样学生怕出洋相就会很快安静下来。若有的点了一次名还讲话,点第二次名时就警告他事不过三,再讲话就请他出去站或找班主任去,这样若他再讲话请他出去他也会乖乖听你的,不会与你作对。若有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一定要管,讲不听的把他作业收了下课还给他。这些细节若不管做其他的作业的人会越来多,造成美术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二、作业要分层要求
学生绘画能力高低不同,有的学了几年,有的从来没有画过,如果画一样的,或一样的要求,必然会造成有的学生无法动笔,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不爱画,课堂上就没人画,纪律就不会好。可以准备难易不同的相似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或者画同一个内容做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要求高一点,形精准一点,刻画深入一点。基础差的要求低一点,达到一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学生都能画并且能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这样上课人人都有事可干,人人都愿意画,会画,课堂纪律就会好维护一些。
三、在教学中作业布置要细化并落实步骤。
不管是初中生还是小学生绘画步骤要一步步落实,不能讲老师完步骤就要学生自己画。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会无法完成,即使完成质量也不高。教师最好一步步示范,示范一步要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出现的多数问题集中讲,做的好的表扬,再进行下一步。这样一步步落实学生跟着完成的效果就好。完成的作业分数打的高学生就开心,就更有兴趣上美术课,今后就会更认真,形成良性循环。
四、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要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完成,学生抽课余时间作业几乎不会落实。我采取本堂课学生完成作业时,教师当面改上次作业。这样的好处是:因为要当面一个个改,学生也蛮担心自己画的太差或者没有画而羞愧,上课也会认真完成作业,同时也可当面指出不足。
打分的分值也可以都有微妙差异,学生很看重分数,比同学高一分低一份都很在意,不要都打一样的分数。
五、认真组织期末考试,并公布成绩。
期末美术成绩我们是统一出卷,并且上交美术本,成绩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挂钩。绘画打分以考卷上画的和平时作业为标准,参赛的和平时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会有加分,因此我的分数没有上线,会有100多分的情况。考试的成绩我会张贴在教室内让所有老师同学看到,这样优秀的打了高分,今后会更认真,低分的同学他会后悔没有认真,有利于下学期的课堂纪律。
美术课堂的纪律维护,我们不能全靠班主任的管理,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这些细节,教学就会更舒心。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上学有所获,课堂纪律也能很好的维护。当然,遇到那些本身就没有管好的班级,可以私底下和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帮忙管理。
希望美术老师们能够管好自己的课堂,上课舒心,学生开心。
第三篇:托福写作怎样进行组织架构
官方网站:
托福写作怎样进行组织架构
ETS看重的托福写作组织格式其实是要使读者读起来不会产生误解和迷惑,并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上的严谨而死板的托福写作考试行文结构,数碗数碟一点二点三点那种模式。这里也提到了三个关键点:
A.Unity-统一性。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和例证,目的是要为论证同一个观点服务,而不是在简单地用不同表达重复同一个问题。形式上生硬套用“firstly”“secondly”等字眼并不能保证文章就是unified的,必须重视实质上的统一。
B.Progression-渐进性。结论是在论述中慢慢形成的,作者所写的任何文字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切忌跑题,不知所云。
C.Coherence-相关一致性。文章前后是相互呼应的,段落之间是自然联系的,文章各部分之间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这个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因为ETS在意的是文章的整体感觉,而不是你到底用了几个观点来论述你的观点。从OG中的高分作文范例可以看出,即使整个论述只有1条主线,只要前后联接得自然流畅,并能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向结论靠近,就是好文章。
举个例子,像那篇“when young adults should leave their parents”,其实文章的只围绕了一个观点进行:“不少早早离开家里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其实思想上并不够成熟,他们实际上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上的复杂和挑战”,评分者认为作者很好地“develop”了自己的观点,主线十分突出,论述很充分(既解释了为什么思想上不够成熟-因为21世纪竞争越来越大了,又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更多时间去充实自己。
因为年轻人需要更充分地学习各种独立生活的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以后充满挑战的生活做准备云云„),过渡很自然流畅(用一句“so living independently at an early age is not suitable for all young adults”就自然地将话题进一步展开),还引用了一些观察资料作为客观证据(an observation shows that many University graduated students are unemployed.Therefore, they will not be„)。
Tips:好好研究下OG上的高分范文,体会rater的评语。个人感觉IBT的喜爱的文体来得有点更加自由,但相信托福写作考试时要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得低分的可能性相当低了。
第四篇:怎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怎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学生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自觉有效学习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
自我监控的基本特征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和迁移性,然而学生的自学监控主要是显示学生的自我评价。所谓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我们将以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继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作为一种评价形式,是指通过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
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故事”,它是儿童发展水平,努力及进步过程以及反省与改进状况的,较为理想的评价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
(1)成长记录袋材料的收集和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的,应依据教学目标或学生发展的目标,来确定收集和选择的标准,甚至是材料的内容和形式。
(2)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成就,进步与不足,描述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反映其学习的态度、兴趣与情感。
(3)学生是“记录袋”的主要建设者和使用者。记录袋主要由学生自己整理。记录袋的设计、成长记录本的填写、成长材料的收集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由此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4)教师、家长是成长记录袋建设和使用的指导者、引导者。在记录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全程关怀,恰当指导,帮助学生对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向学生做出解释和反馈。
成长记录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记录儿童成长历程。
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广泛的学生作品及其他有关汇报,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表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除此之外,通过成长记录袋还可以促进与反映学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学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建构知识和运用策
略的能力、程序性技能(较多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与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学习的技能。而且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构建过程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成长记录袋的运用能有效的克服和改变评价标准单
一、片面强调学生成就,忽视其他方面潜能发展的做法,在课程目标上突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集中展示儿童的作品
将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装进成长记录袋,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培养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成长记录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一主要原理在于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儿童也不例外,他们需要他人的关注与奖励,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当学生将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收入成长记录袋,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或家长会上展示,其寻求赏识的心理需要,可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满足,而向高水平迈进的成就动机,也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与态度,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
3.共同诊断存在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孩子出生时并不像洛克描述的那样只是一块白板。可以让他人在上面任意的刻画。而经过6年的生活经历,初入学的儿童更是具备了相当的“阅历”,这样“阅历”也使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由于气质的差异,或是由于早期各方面的影响,可以造成学生动作迅速、学习兴趣或态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传记的教育评价追求的是甄别与选拔动机,因此,由于学生背景而造成的这些差异往往
被忽视了,“因材施教”也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成长记录袋,由于需要收集与考查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作品,因此对作品的分析与解释,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原因。通过分析和反思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学生作品,学生本人和教育者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薄弱环节,这对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育需要合理利用包括成长记录袋在内的多种发展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参与是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特征,这与传统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做法完全不同,在成长记录袋创建和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成长记录袋,可以参与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他人分享,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提供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还能够让学生对不满意之处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好成绩。这一切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
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是实施成长记录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标准、班组或小组讨论、调查表等方式,引发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在成长记录袋中,应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尊重和发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其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5.有效引导儿童的发展趋向
成长记录袋中,积累了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丰富作品和相关论据,可以用以发现学生的进步和诊断学生的不足,明确其努力的方向,既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帮助教师设计与改进教学,从而使之成为融合教学、学生与评价为一体的教育手段,能够更好的引导儿童的发展趋向。
基于以上观点和论述,我们课题组从学习目标上给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评价内容有:(1)他是否喜欢这一主题活动。(2)你收集的资料、信息的途径有哪些(3)你在该主题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4)你对主题活动成果是否满意。其次是学生互评,评价的内容是:(1)他收集资料、信息的途径是否正确(2)你们认为他的活动成果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3)你们认为他通过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有哪些进步。第三是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1)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是否有兴趣
(2)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哪些(3)活动成果是否有创造性。
我们通过行之有效的成长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并悟出了学习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
第五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如何按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好课堂小组讨论?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些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同。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逐渐成为了老师们教学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小组讨论给学生创设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会,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等。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小组讨论,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老师们在教学中都很愿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时候由于有些教师还不太清楚怎样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讨论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小组讨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我们看到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象:
一、讨论的问题不恰当
二、讨论的时机不合适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四、讨论中缺少合作意识
五、教师的定位不准确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认识问题。教师没有明确小组讨论的作用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责任,也就没有真正地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不明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使小组讨论有预期的效果。其实要使小组讨论正常开展,还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讨论的开展,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看看一些做到比较好的老师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要设计合适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设计难易程度适合讨论的问题,以保证讨论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独立学习或者教师进行全班教学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而一些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小组讨论。
要注意的一种倾向,就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也就是说不应该为了迎合时尚、追求形式去组织讨论,每一次的讨论都应该是有必要的才进行。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1.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
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
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问题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交流中明晰正误,最后通过自己探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答案多元的时候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学生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相互启发,交流,才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
3.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
4.在独立思考后的时候
小组讨论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讨论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三、要合理构建讨论小组(1)合理安排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讨论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既需要考虑组内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针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分工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1)提出要求
在开始小组讨论的初期,要提出要求:一能把自己思考后的想法清楚、明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三是能听出与别人发言的意思,学会质疑;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要求是促进学生学会讨论。
(2)鼓励合作
在开展讨论学习初期,有的小组可能缺乏默契,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或指导合作技巧,鼓励学生学会合作。(3)学会倾听
首先,全部都在小组讨论时,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一个组只能有一个人发言,组与组之间不要相互影响。有些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各组的讨论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五、要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以便更好地有效地组织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等待,不能观望,更不能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进程、认知的问题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1)重视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小组讨论,还需要老师长期的训练,老师不但要提供学习讨论的空间,更要教给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提出讨论的要求后,还要重视培养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训练,以便形成能力。
(2)恰当指导
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巧妙点拨会让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要指导学生如何回报讨论结果,并学会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3)随时调控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切不可认为没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去,除了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讨论,还要监控学生的讨论是否是有效的。
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及时纠正偏颇。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就应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去。教师既要做一名学习成员和学生共同探讨、交 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六、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教师评。尽量使评价更客观、准确、全面,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还要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的原则。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合作,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课堂中实施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