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时间:2019-05-12 13: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请结合专题所讲述内容,分析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以及最有可能采用的调

节策略

通过本次国培学习,在听了马红宇教师讲的小学英语教师调节策略的讲座,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因为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怠慢,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

社会与现实差距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教师节”的成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教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老师最大的烦恼是学校和家庭很难两头兼顾。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在学校花的精力多了,自己的家庭自然就照顾不到了。有些老师把别人的孩子送进了重点大学,自己的小孩学业却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当了一辈子老师,自己却住的房子还是漏水的危房。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处理不当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

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日常工作中,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合理的考评制,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2.当前教师工作的低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繁杂纷乱的教育内容,瞬间即变的教育环境,他们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胜任教育这一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我国的教育失去了内在的原动力,也使教师们日渐疲惫。

3.教师劳动付出与报酬不一致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4.角色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无论从角色职责,还是从社会文化的继承而言,教师一直是社会提倡的价值模范,且被作为一种价值传播的工具。但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于是就产生了角色价值观与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另外,一些个人因素也在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倦怠,例如,研究发现,男教师较女教师更易产生倦怠,初中及高中教师较小学教师压力更大,单身教师比已婚教师的倦怠程度更高,任教于较大城市学校的教师比中小城市的教师倦怠程度高。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以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的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的挫折阶段常发生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即大约是任教后15年左右,这时教师可能会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足程度逐级下降,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帮助。在这一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可以邀请着名学者、教师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教学效能感等。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帮助与支援会有助于教师摆脱倦怠,走出低谷,提高与完善自己。

2.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无疑,他们也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3.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情绪,既是预防教师出现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满腔热忱,才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才能热爱学生,并从这种爱中得到极大的职业享受。教师要想做到“乐而为之”,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职业倦怠信念源于挫折,挫折是在目标行为受阻时产生的。为防止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

(3)注意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健康心理状态是由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熏陶而成的,要想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首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教师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榜样。同时还要对教师付出同志式的爱心、诚心、细心与耐心。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并时常为教职工之间的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铺路搭桥等。

(4)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等。

4.完善教育领域内部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生活中,完善的竞争机制能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活力。当然,教育领域内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它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而是培养人才的竞争,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竞争。

在教育领域内部,要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必须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并且要做到公正、公开。当这些配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发表论文,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发表论文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论文发表,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许多大外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属于教学型的人才,多年以来紧紧地围绕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指挥棒转,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过级率几乎是他们工作的全部意义。他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失去了进修学习的最佳时机。令人深感困惑的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的存在,却没有合适的办法加以解决。(一)社会存在的原因。

1、.教师的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不同的国家中差异很大。在发达国家,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师成为一个吸引人的职业,硕士、博士做中小学教师已不鲜见。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状况来看,社会地位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人还没有真正重视教育,没有真正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没有真正理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并且教师待遇偏低。

2、社会的期望值和现实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平衡加大了职业压力。

历史以来人们对教育都有过高的期待,尤其现代化的社会,职业竞争的激烈化让家长望子成龙的心也转化为对学校对老师的殷切希望。尤其是英语学科,社会和家长对英语都很重视,但社会又缺乏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使得社会、家长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期望都寄托在英语教师身上。这无形之中加大了我们的职业压力,除了整日奔忙于教室、讲台、办公室之间,无暇顾及其它之外。为了超前于学生,我们不得不挤用本就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来进修。同时应试教育仍在存在和流行,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都使我们身心疲惫。所有这些都使我们不堪重负。在广州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专家用心理健康测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另据杭州市教科所2001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千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教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之外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老师最大的烦恼是学校和家庭很难两头兼顾。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在学校花的精力多了,自己的家庭自然就照顾不到了。有些老师把别人的孩子送进了重点大学,自己的小孩学业却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当了一辈子老师,住的房子还是漏水漏电的危房。

(二)教师管理机制原因。

现在学校管理往往强调科学决策、从严管理,有的强化“量化管理”,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造成了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校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分值给教师排队,这种考评办法往往使任教基础较差班级的教师得不到认可,而这些老师往往比任教基础较好班级的老师付出得更多。再者,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也不是教师能完全左右的,而是由学生的个人素质、努力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道德,学校的校风、班级组成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次,有人做过统计,我国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时。除此之外,每个学期我们都有一大堆的计划和总结要写、无数的表格要填,每个星期还要教师们开各种各样的会。有时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的培训和活动。

(三)英语学科的原因。

中学学科增多,学生难以各科兼顾。英语教材内容偏多,无法实施超越课本教学;大班上课,语言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语言交流能力难以培养;缺乏语境,课外学习效率低下,自学能力难以培养。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基础本来就差,在有些观点“学得好,不如干得好”的影响下,对于不常用到的语言文学,学生更加不肖于努力学习。中学英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于教学,工作的投入与所得不相匹配,我们似乎与学生一道体验着外语学习的挫折,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

综上所述,导致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社会,管理休制,学科以及教师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它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为了确保我们的知识、技能得到正常发挥,我们应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困境。

(一)社会及学校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给教师生活留点空白。

对于社会而言,首先,要切实把教育重视起来;其次,要改变以升学率的高低和“量化考核”为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对于学校来说,要营造“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的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和“留有空间让教师活动,留有时间让教师读书,留有问题让教师思考”的和谐宽松的环境,倡导“少一分说不准,多一分提建议;少一些强制,多一些自愿;少一些常规,多几分机动;少一些指责,多几分宽容”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当然,作为教师对于社会的观念、教育管理机制的僵化我们只能呼吁,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一些做法,减轻职业压力。

(二)积极寻求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方式。

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征。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学会自我调节是非常必要的。要正确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寻找教师工作的乐趣,教师要制定出合适的职业心理定位,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化在学生成长的喜悦中,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要善于调节情绪,运用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换注意力以改变心境。当面对缺乏成就感的教育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我获得了成功”,“工作着就是快乐的”。经常在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我们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而乐观的情绪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绽开笑脸、心灵变得阳光起来的时候,学生积极的配合为我们实施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了平台。这无疑是给教师赢得了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其次,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不少教师出现倦怠的心理是由于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我们在抱怨工作的投入与工作中的所得不相匹配时,有时花点心思,我们在上课时,就会心情舒畅。例如,我在给初一学生讲解be动词的用法时,我列举了各种人称下的不同变化,还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但在交上来的作业和考试中仍有不少的同学出错,经过反复的分析思考,我意识到自己对这种个人自认简单的知识没有换位到学生的角度思考,过于死板的教学让学生对经常接触而又容易出错的知识没有掌握到技巧。因此,我翻查资料并总结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我是am,你是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要用are。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准确地总结了be的和用法,学生也因它有趣而乐于背诵。

另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也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机遇的挑战。就多年以来没有好的办法督促学生记好单词的问题调整了教学技巧——让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五个人作一个小组,学生自我推荐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对每个小组成员面对面听写单词,以及监督管理组员的背诵课文,考试错误改正等,小组之间互相比赛,在考试或课堂互动中表现好的小组,我都给予高度的赞扬和奖励。渐渐下来,学生的对英语学习兴趣高,个个都拥跃向上,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我不费多大的力气,却取得了效果。所以遇到问题我们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

再次,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既要躬与实践,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教学探索的新理念,把每堂课都上成一节崭新的课;二要常写教学随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思考和感悟;又要勤于读书。以及向他人学习。我们可以钻研职业用书(教科书),也可读一些专业性的刊物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如条件许可上网交一些网友,通过发电子邮件、写“博客”日志交流心得等。

(三)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学会自我减压,自我调节。

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我们要学会从情感或身体紧张中放松下来,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调整、改变行为态度,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感、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在保证“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同时,追求“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的、现实的、辨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最后,我们积极呼吁社会关注教师的职业,对老师有正确的职业期望。同时作为信息现代化的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积极调整。希望今天的话题能帮助大家找出一些缓解职业倦怠,减轻个体压力,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许多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不良现状越来越多,其中,倦怠心理就是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2008年湘西自治州教科院通过非学历远程教育网对2450名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和研究,初步统计教师职业倦怠人数已呈上升趋势,觉得身心疲惫的教师比例突破80%。这些数据表明,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索其成因,建立应对策略,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产生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

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厌倦。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园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因素

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

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

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国家统计局表明,2004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16435元,在19个行业中位于第13位。

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

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学生和社会也带来极大的影响。

(一)对教师自身的影响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就会对自己的心理、生理、言语、行为、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等与教师自身有关的方方面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在心理上,常常感到压抑、悲观,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否定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同时常常感到怀才不遇,事事不顺心,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二是在生理上,职业倦怠心理会使人感到身体不适。比如睡眠质量不好、食欲不佳、疲乏无力、内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甚至会使人出现耳鸣、血压升高等现象。三是在行为上,对人对事都容易看到消极的一面。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无奈之举,对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马马虎虎、犹豫不决。四是在人际关系上,心理封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喜欢与他人交流,试图与世隔绝。或敏感、多疑,引起心理隔阂;或自命清高,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包容性,以自己的心理标准来要求他人,一旦别人不符合这个标准,便会产生不满心理。

(二)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倦怠的教师丧失进取心,吃老本,学科知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也没有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视学生为宣泄对象,甚至体罚学生。再者,倦怠的教师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成长不能给予必要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严重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对社会的影响

教师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任务,而倦怠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不仅从个体上影响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可能还会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由此波及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学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揭示出恶劣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和传播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不良影响绝不仅仅止于学生,也绝不仅仅止于学校和家庭,最终势必走向社会。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我国已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或克服,防止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蔓延。笔者认为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心理的自我调节

教师应当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倦怠心理,要清楚地认识到倦怠产生的根源。同时,教师应当从根源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到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些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业务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所致。

2、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改变消极心态。对人、对事都从积极的角度思考,养成乐观、豁达、包容的个性,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以营造温暖。宽松的人际关系。

4、学会肯定自己、鼓励自己。对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肯定。肯定可以来自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外部世界,而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并且是自己难以把握的。只有自我肯定才是持久的、可控的。

5、克服极端意识。有极端意识的人,事事都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设立一个难以实现的极端标准。例如事事都追求完美,稍有偏差就会灰心丧气。他们往往追求绝对公平,而只有相对公平、没有绝对公平的现实生活会让他们满腹牢骚。殊不知有缺陷、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6、学会自我放松。工作越忙、压力越大,就越要学会自我放松。放松的方式很多,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之后,舒展一下身体、举目远眺清新的绿色世界或做一个深呼吸;锻炼身体、踏青远足、欣赏音乐也是一种放松。

(二)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1、应当改革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弱化升学率的影响,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2、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从过去习惯的同类学生问的横向比较转向根据学生成长过程前后的纵向比较。

3、将“升学率”、“优生率”、“及格率”、做公开课的次数等过去惯用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指标与教师的评优晋升、奖金发放等涉及教师福利待遇的评选分离开来。

4、减少班额。中小学的班额普遍偏大,基本上在70人左右,教师任务繁重。

5、创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组建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师中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必要时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消除隐患,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6、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各种培训中更加注重对教师非智力因素的培训。

另外,教师协会和教育工会等组织要尽力争取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与支持。

(三)健全社会的支持系统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深切关注和积极支持。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努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促进教师地位的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生家长,应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对教师工作中难免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能以平常心对待,多一份宽容和谅解。

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预防和消除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需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人承受的方方面面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而教师更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教师忙、教师累、教师苦、教师穷、教师社会地位低。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据调查,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教师工作倦怠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倦怠的教师看起来筋疲力尽、不知所措。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

因此,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就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为教育管理者,就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深刻分析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才能真正让教师享受幸福教育。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教师幸福教育的前提

1、在认识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2、在意识方面: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书没有成就感,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3、在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萎靡不振,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方面:不爱学习,更不愿参会,厌倦教育教学工作,降低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教学呆板,教法单一,缺乏创新,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合作,逃避教学环境,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满腹,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不考虑他人和单位得失。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职业倦怠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

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消除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预防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采取一定的对策。

第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

教师在社会上还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压,呼吁全社会尊重和理解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并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第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针对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保证教师待遇逐步合理化,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吧!面对压力,心态很重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皇帝做久了,也愿意溜出宫潇洒一圈,哪怕是微服私访也好。职业有时就像围城,里面的希望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接纳自己的职业,接受现实。

教师职业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地位同所付出相比,不是很如意,教师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既来之,则安之。

其次,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复,而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妨学会理性妥协。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

第四,寻求心理帮助。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最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就像练书法的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一样,但勤练字总比不练要好。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忘记忧愁。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职业倦怠。

第四篇: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赵 春 香

摘要:

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一部分介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教师的职业倦怠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第二部分重点从情绪方面、生理方面、行为方面说明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表现,并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三部分从工作环境、工作量、教师精神心理层面深刻挖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三点预防策略:

(一)国家要努力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二)学校要为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三)、中小学教师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生命中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注定有多少个周而复始,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就注定了在寒来暑往中迎接着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教师发展过程并非坦途,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不知不觉中,教师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心态:都是熟课了,还用背什么课,掂着课本,讲台一站,娓娓道来;习题、作业题不用准备,信手拈来;下课铃响了,意犹未尽,不管孩子们想飞的心情,自顾自讲个没完;孩子们期待的眼神,热烈的问候,也舒展不了你紧锁的眉头;学生之间产生了 矛盾找老师告状时,连头也不抬,说声:这点小事还来麻烦老师,自己处理;其他同行弄个课件,上节欣赏课、探究课,尝试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方法时,你是否想:有什么好,花里胡哨的,问题讲明白就是了;翻出不知哪一年发黄的教案,津津乐道某个经典题,可知学生一头雾水;学生课上突发奇想、课堂花絮及生成,一口否定,大讲不可;办公室内缺少激情,埋头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回到家还是口诛笔伐、大声说教,等等,这些行为说明,你已经职业倦怠了。

一、职业倦怠的涵义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洛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与耗竭的状态[1]。玛斯莱奇等也在编制MBI 之前,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操作性的界定,并发展出一个多维度的模型[2]。这样就把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三种成分:个体压力成分、人际关系成分以及自我评价成分这三个维度的心理综合征。

这样看来,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 为和心理。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在我国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尤其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中小学教师厌教和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后果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疲惫,情绪抑郁,焦躁不安,萎靡不振,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空虚,自我评价低,猜疑,自责,体力透支,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没有兴趣,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探究,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他人容忍度降低,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信心。

在生理方面,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是呕吐的情况;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 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以致全身酸疼,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出现。女教师还会出现生理紊乱、月经失调,精神忧郁等。

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减少工作投入,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没有成就感,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第一,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它使教师健康不良、心理产生障碍,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婚姻、家庭及人际关系。第二,影响教学质量及专业精神。它使教师产生冷漠的教学态度,缺乏教育爱心及沟通的精神,进而降低教学质量。第三,促使教师离职。当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严重到个人无法忍受时,可能做出离职的决定。第四,影响学生学习及人格发展的效果。它会影响教学效能,降低教学质量,危害师生关系,进而危害学生的学习成效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3]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预防

我们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看到它的表现及严重不良后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呢?我们又如何预防呢?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在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中,教师远离了创新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单一而重复,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室与办公室这两点一线间穿梭,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这些相同的工作内容。日子久了,天真活泼而富有个性的面孔,在教师的眼中逐渐变得刻板。有人用“推磨”来比喻一圈又一圈,一届又一届的教学工作,枯燥无味,沿着相同的轨迹,定格在学生和书本之间。尽管有人说教育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技术的境界在于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真创造。教学本应是彰显着教师的智慧,体现着教师创造性的过程,但在这样枯燥的工作环境中,起码的新鲜感都没有,创新又从何谈起?

2、过重的工作负荷下,教师丧失了激情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十分清楚,教师工作负荷的强度是很多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以小学教师为例,每周要上课20节左右,同时要完成同等课时的备课,中间穿插听同头老师的课,跨学科听课,除此以外还要每天批改一百本左右作业,每周要进行单元测试,写学年、学期、单元计划,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试卷分析,工作总结,单靠在校时间是无法完成的,挑灯夜战便成为教师的家常便饭。中小学班级容量过大,活蹦乱跳的小学生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刻考验着每位教师。这种高负荷的工作,初高中教师更为突出,住宿制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早晚钉自习、辅导作业。班主任更是雪上加霜,每周两到三次的全天24小时值班,来天还要继续重复忙碌的工作,教学、教研,班 级管理,宿舍管理,学生实践,家庭访问,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在这种夜以继日的对工作的应付中,教师被拖得身心疲惫,当年情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过去后,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4],于是便逐渐没有了追求,倦怠的心态便油然而生。

3、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

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并且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界限,给教师的精神空间带来的永无止境的占据,是一般人不容易承受的。学生和教学充斥了教师生活的全部,即使走出了校门,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学生和教学。在家过个周末,也割舍不了对学生的那种千丝万缕的挂念。经调查,一半以上的教师老做诸如考试不顺利、签到签不上的噩梦。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这种关注和期待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长期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往往很难较快又较好的完成角色的换位,这又往往会成为导致教师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即使一位教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影响学生,其影响的效果可能也需要很长时间才显现出来[5],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除此以外,徐福明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压力源的调查[6]发现,考试压力是最能体现我国教育特色的压力之一,他对教师、家长、学生自身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化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知识权威形象,同时增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深化教育改革直接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增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中小学会面临一个新的压力源,即聘任方面的压力,以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为主要特征的教师聘任制,给广大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现象已大量存在,有的教师挣扎在职业倦怠的边缘,教师倦怠的结果,不光会对自己的工作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毋庸置疑,倦怠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长此下去,恶性循环,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受到损害。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这种现象,积极探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怎样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一般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干预;另一类是组织干预。[7]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与解决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国家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事高地位职业,或关注人群特多如歌星、影视明星、媒体主持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就会有更多优越感,他们 也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会为他们引以自豪的职业奋斗,或者牺牲。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

诸如中央电视台最近推出大型公益节目《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就是特别正面的舆论导向,它以点带面,体现社会及舆论对于基层教师群体的关注与关怀,让多少边远农村教师感到温暖,激起多少基层教师的干劲!在国家政策上,尊师重教不要仅仅挂在口上喊,也不是一个每年9月10日教师节的问题,像日本,教师穿着职业装,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公交车上,迎来的是尊重的问候和礼貌的让座。假使那样,咱们的教师也会抬起头,自信的走在人群中,觉得自己对社会有用,对人民有价值,教师子女也会骄傲的对同学说:你爸妈是局长,我爸妈还是老师呢!试想,还有哪位教师因为自己的卑微而辞职转行吗 ?还有哪位教师因为社会的不公而愤慨吗?还有哪位教师没有成就感吗?还有哪位教师不觉得自己每天都像过教师节而感到幸福吗?还有哪位教师不热爱自己伟大的职业吗?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创造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2、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

近年来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使得学校领导层和教职工关系不融洽,学校缺少领导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搞“一言堂”,这样使教师工作起来不顺心,没有干劲。学校在业绩评定、职称考核上也会因为人为因素产生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工作和心理。因此,学校领导要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科学地控制教师的工作量,消减过渡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建立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更多的接纳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意见,向教师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教师工作业绩评定中力争做到公平公正,教师的优点、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而不要只看到不足[8];尽可能的解决教师的个人问题,使教师倍感关怀,协助教师处理自己的情绪;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像举办教师趣味运动会,师生同台朗诵会,周末party,假日旅游,定期体检等等,帮助教师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使身心更加健康。

3、教师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学校也是个大家庭,不能事事可自己的心。作为教师,最现实的要改变自己,努力适应坏境。

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当前的形势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自我调节。

理性情绪疗法、注意力转移法、宣泄法和放松法[9]等都是不错的疗法。理性情绪疗法[10]得推广的疗法,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听听音乐、聊聊天,上趟美容院、变个发型、给肌肤补充点水,这些都不失为自我调节的好办法。

教师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为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闲暇时散散步,逛逛街,打打球,骑骑车,爬爬山,游游泳,甚至上上网,找好友聊聊天,和家人、朋友聚聚会,唱唱歌,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良心理,一定要用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教会了学生,成长了自身;即便是做蜡烛,也要照亮别人,升华自己;即使做春蚕,也要破茧而飞,涅磐再生,这便是教师的精神,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心中充满对生活、对学生的期待、理解、感激,那么,我们心中有梦,人在路上!参考文献:

[1]Schwb R l.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In :Sikula J ,Buttery T J, Guyton E ,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 Second Edition.New York : MACMILLAN , 1996 : 53.[2] MasiachC

.Burnou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In :Schaufeli W B ,Maslach C, Marek T ,eds.Professional burnout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Washington ,DC : Taylor & Francis ,1993 : 19-32.[3] 绕从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8 [4]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0 [5]绕从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 [6]徐福明。中小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95-197 [ 7]郭思,钟健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4(4):932 [8] 绕从满。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0 [9]周成海。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第三章)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73-101 [10]胡谊。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231-232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诸多职业压力的一种。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是人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促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倦怠存在于很多行业中,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助人的行业中,比如警察、教师、律师、医生、护士、记者、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特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有资料显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也反映:近9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近30%的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工作倦怠,结果令人忧虑。

江苏省也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对18所学校(其中中心小学6所,初中8所,高中4所)随机选定700余名教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77份,这些教师涉及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职称,包括班主任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在各所学校普遍存在。25%的教师声称基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11.2%教师完全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重点中学持有此态度的教师比例较普通中学高,男教师比女教师高。只有41.8%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6.7%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耐心和爱心不足,认为部分学生无可救药,虽然大部分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内心有危机感,但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更新观念的动力大多不足,表现出相当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反思和研究,也不喜欢进行新的尝试,有21.4%的教师自述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对相关学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学生称自己遭受过教师的偏见、轻视或公开侮辱,80.2%的学生期望教师能多些微笑和亲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并不仅仅是身体劳累所致,更多的是来自心理的疲乏。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具体表现在:身体方面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缺乏热情,厌倦工作,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害怕竞争,盼望早日退休。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性的方面仔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模式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第一,工作时间过长。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

第二,管理制度僵化,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的激情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自尊心收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三,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当前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绝大多数,教师自身的发展评定则很罕见。

第四,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因学科教师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了孤独感,疏于和同事交往。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的影响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期望过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象征,很容易在课堂上树立起知识权威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高速增长,教师掌握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扮演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悲剧角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形象对教师而言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暗示。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手段,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才能够不至于落伍。这就便得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学习、摸索、尝试。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若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

第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分仍然是衡量教 2 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人格的养育、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社会,加上社会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只能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给教师,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教育学生的成效并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考分是问,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职业的失望感,从而产生倦怠。

第三,社会舆论压力大。近年来,一些媒体对个别学校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大肆渲染,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的负面报道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教师既要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又怕自己的某些举措会引来媒体的曝光、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一方面教师被推上“神坛”,另一方面教师又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倦怠产生的内在诱因。

教师工作的特点是单调、繁重和烦琐。通常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年龄段、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虽有变化但大体相对稳定,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亦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辈子都在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太有规律的工作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激情。虽然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因为受到教材、评价体制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要扮演朋友、父母的角色;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从社会角色来看,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变革者,又是社会准则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还得承担家庭的各种角色。如此多的角色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冲突,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教师工作的工作量之大有目共睹,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几乎每个教师都有指标任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会考、中考、高考,种类繁多。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烦琐。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工作独立性很强,常常单兵作战,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限制,教师的创造性不可避免地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和疲倦。

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有的淡泊,有的重功利,有的豁达大度,有的斤斤计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在这三方面都作出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性的学校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确定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诸多人际关系的交汇点,学校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的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经远远落后,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获得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要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就可以从管理层面铲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土壤。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健康交往,减少人际消耗和冲突,在教师感到倦怠时,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缓解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之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的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些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用传、帮、带等形式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 4 需求。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不宜太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教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1.保持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要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我膨胀,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怨自艾、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职业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调节心理平衡。

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遵循平等交往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

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热情文本。古之教者,心怀孔孟,传道为主,授业其次,知行统一,激情飞扬,少有倦怠。然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制度重组、经济......

    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绥化学院调查报告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 怠调查报告姓名:曹继雨 系别:体育系 班级:09 学号:200950550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表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应正确看待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

    教师职业倦怠

    2、请结合专题所讲述内容,分析个人有哪些经验未面临职业倦怠问题或克服了职业倦怠问题。 第一: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为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专家所讲的教师职业倦怠多表现为缺乏热情,对......

    教师职业倦怠期

    教师职业倦怠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一名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将经历新生期、平淡期和厌倦期等几个重要阶段。厌倦期教师职业观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它的危害不仅在于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在于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看到把工作不当回事......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现代人造成了压力。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 ,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