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生课堂”优秀心得体会
“三生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三月,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培训活动,聆听了教研员对“三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分析,收获颇多,尤其是“三生课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三生课堂”是生活的课堂,追求本真和趣味。
作为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都平等地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生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象来学习新的知识,切切实实地体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促使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真正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让教学再现生活。
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会解释”时,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原先经历的场面。我们要根据教材创设一个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
2、让生活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
认清教材的新特点,现在许多教材在选择内容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三生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追求自然和碰撞。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成性”,让生成打破自己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绽放异样的光彩。
1、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交流,有自由思考的空间,然后再要求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那么就能引发出一些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教师再及时地给予鼓励,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那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因为在这样的场景中,带来的是妙语连连,笑声连连,掌声阵阵。那么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中获提知识,锻炼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2、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 识地创造氛围,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学习技能。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三生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追求尊重和智慧。
生命课堂是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的真正课堂,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深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得到收获和快乐。生命课堂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回顾自己的探索之路,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如何构建“生命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光彩。
1、蹲下身子和学生交谈。
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必须完全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的权利。平时课堂中我也总是三令五申,不准学生这样,不准学生那样,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学生面前,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入学生中间,蹲下身子和学生交谈,告诉学生,有的问题我也不很明白,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
2、对学生露出微笑。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的源泉。实践生活中我们也感到,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人的思维异常活跃,就连平时较沉默的人也会出现妙语连珠的局面。上课时,如若老师紧板着脸庞,学生就会恐惧不安,难以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反之,老师笑意洋溢,犹如春风拂面,孩子消除了紧张、害怕,在无拘无束之中,思维自然活跃,智慧的火花自然产生。
因此,教学活动中,我要尽量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第二篇:三生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让参与式教学走进“三生”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讲台为中心,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从而降低了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这样就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一、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设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中,不仅要设制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而且还应该用新颖的环境设制,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之中,全身心“参与”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设制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师必须和学生成为朋友、兄长,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他们产生想说、敢说、想做的欲望,从而滋生出参与学习的动机,慢慢就会自觉地行动起来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种欢快和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动、激动和惊奇,那么就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寓言、故事、和游戏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带入课堂,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爱他学习的课程,从而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地了解生命的重要,激发他们学习“三生课”的兴趣。可以让同学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等,同学们的兴趣顿时就会被调动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对三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们以后学好三生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利用新颖设备,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将形、声为一体的现代技术引入课堂,让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课本内容显现出来,同学们会表露出非常惊奇和积极活跃的表情。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为他们今后学习好“三生”课带来了欲望。
最后,结合实际,积极参与
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有用,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知识对生活的运用”,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要使学生所学知识生活化、实际化,让学生感受到学的知识有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参与感恩同学,体会一下学习激情和快乐!感恩朋友,体会友情的可贵!感恩领居,体会到一种温情!感恩老师,更好地认识世界等等。在活动中即让学生学会了小组探讨、观察等方法,又让学生积极参与对生活的体验,知道怎样生存和感恩。
二、设制合理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了参与的欲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在教
学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实际,从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出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热爱学、学懂、学会。学习完之后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老师正确引导,让他们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让学生都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适当赏识,鼓励学生参与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让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和能力,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实践,主动体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口语交流,动脑思考,从而在参与中获取知识,不断发展自我。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实践,积极参与,热爱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一种超越血缘、亲情的,是崇高的、理智的、公平的,而不是论学生的性别、丑俊、贫富,学习优劣。教师对学生的爱都是“暗含期待”而不是一锤定音,充满激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教师是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赞扬和赏识。
四、实践运用,让学生做主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同学都想展示自我,教师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让他们自行尝试,自行实践,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从而深化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学习,力争更好。如在学习完一节内容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4--5人,分别讨论本节重难点,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即上台当“小老师”,若小老师讲的不妥,其他同学可提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既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又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煅炼,对所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更加深刻。
新课程理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和发展。
第三篇:三生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汪利美
2013年10月20
日
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三生教育”从提出到秋季开始实行,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可以实现一个质的突破。
“三生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目标点,其目的是通过认知以及实践让学生包括教师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健康的提高生存价值,明确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推而广之关心朋友、他人的生命安全;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比较有社会公德心,能应对生存压力,以及乐观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建立有效地“三生教育”机制,应当从三个角度出发开展:学校,家庭,社会。
一、基于学校的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输出的主体,需要从理论上承担三生教育的推广,发挥教育职能的主体作用。完成对于三生教育活动的开展,最基本的是从学校课堂做起。学校在根据教育局的规定使用基于基本教材作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享有最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也能让学校“三生教育”不千篇一律。
从“生命教育”出发,学校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通过教材,图片,游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过程,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对于所有自然生物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情感;从“生存教育”出发,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应对自然的生存常识和应对社会生存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危机,培养学生危机处理能力。教会学生豁达的态度,从容的精神;从“生活教育”出发,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一点一滴的灌输中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自觉不自觉的环境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逐步增加深度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心态,有正确的能力把握休闲与工作的平衡性。
二、基于家庭的机制
作为学生在课后的“三生教育”衍生部分,家庭教育机制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实际课后操作上比学校老师起到的作用还要重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是永久的。父母的言行在学生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榜样作用。所以父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学校也有义务帮助父母完成一定知识的建构以促进父母在课后对于孩子的教育的准确监督与指导。
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提供主要的理论指导,而家庭负责学生的课后持续发展,使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此外,家长还应当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学校可以组织适当的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正确理解“三生教育”思想,同时掌握科学指导孩子的一些方法,巩固孩子在“三生教育”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三、基于社会的机制
社会教育同样是个重要的环节,无论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离不开社会教育找个大环境,所以这是整个“三生教育”操作最为复杂的一个集合部分。社会环境对于“三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教育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个团体支持“三生教育”的开展。
某些特定的时间允许向学生开放特定场合。比如政府部门可以开放警察局、医院、消防局、政府部门、邮局等场合,而商业部门可以开放某些公司给学生进行参观,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利用。
另外有所针对性。针对城市学生还可以组织一些吃苦活动,比如把他们带到乡村进行一些生活体验;针对乡村学生可以组织一些城市教育,比如让他们体验城市的各种物质信息。政府部门在帮助学校开
展活动的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联系社会各个团体为学生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利用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影响社会人群,改变社会不良风气,从而在长远目标上为和谐社会的开始做好铺垫。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身心健全、乐观向上、积极开朗、人格完整的学生。
第四篇:三生课堂阶段性小结
三生课堂阶段性小结-------生活化
双南小学
教学活动是人类活动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密切呢?
一、教学即生活——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一)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例如:将课桌椅摆成一个大圆形,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让花草树木鸟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二)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1)学一学。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例如:《放风筝》一文中,作者用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放风筝情景:风和日丽,风筝翩翩起舞。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学生一起放风筝,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尽兴玩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定会自有感悟。
(2)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去观赏窗台上、花坛里的菊花、桂花,亲自观察它们的色彩、形状,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
(3)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称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刺猬和小獾互相赞赏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了解称赞的重要性,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像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玩一玩。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像的空间。如课文《影子》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三)扩展生活化的活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轻视行动。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学了《秋天的雨》,让学生作连环画,并附上解说词。在学《盘古开天地》以前,布置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神话传说,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生活即教学——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
第五篇:“三生教育”走进课堂
《“三生教育”走进课堂》杨文强
“三生教育”走进课堂
红河州绿春县平河乡车里小学杨文强
“三生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开展“三生教育”活动的首倡者、罗崇敏厅长曾对“三生教育”作过生动的阐述: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命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人生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我们一直都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但是什么是我们真正面对的生存呢?生存很困难!什么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呢?生命的品格!什么是我们要面对的生活呢?生活中既有机遇、事业有艰难的挑战,我们就是要把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联在一起,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做一点事。对于我来说,最好、最恰当的岗位就是站在讲台上,我觉得心里最宁静、最舒服的时候就是面对学生,只有要我看到的学生在,我的心里就觉得很踏实。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作为一个老师,使命不就是陪伴成长吗?在成长的每一阶段,去体会并欣赏成长中所有的欢欣和酸楚,去洞察并且包容地陪伴,在陪伴中引导,而不是板起面孔训诫。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那么我们无法埋怨这道中间的鸿沟。
人的一生生命只有一次,这谁也不能否认的。可有些人却忽而不见,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早上,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忘带了什么,于是飞快的往家跑。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一辆奔驰着的出租车撞倒了我,我倒下了,流了好多好多的血,那车却犹豫了一下便开走了。车里的司机叔叔,难道您没看见我吗?不,您一定看到了,那您为什么又把车开走了?路边的行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我不行了,来救救我吧,用您那饱经风霜的大手拉我一把吧!公路上行车的司机们,我不会忘记有乘客向您们招手时您那高兴的样子,可我,一个躺在大路上流着鲜血的幼小的生命在向您招手,装着没看见,甚至从我身边一擦而过,您没看见吗?不,您一定看见了,那您为什么不救救我呢?我流的血太多了,我想妈妈,想我的家人,我竭尽全力大喊:“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吧!”可妈妈在哪呢?她听得见吗?在我身边,一辆辆汽车与我擦边而过,而我只是弥漫在这烟雾之中。我试着举了举手,可我举啊,举啊,怎么也举不起来。“妈妈,你在哪呢?快来救救我吧!”我哭着,喊着,可妈妈她听不见,路上的行人也当没看见,没听见。后来,有个同学来了,把我送到校医务室,如果没有那个同学,我的生命早就没了,现在我也不会站在讲台上教育这么多的人了!尊敬的人们,请记住血的教训,让自己有一颗火热的心,让每个人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世间充满温暖!
还在读书时,有一次,我们班的班干部竞选会上。班里没人主张毛遂自荐,教室里很静寂。在大家沉寂的这几分钟里,老师三番五次地鼓励同学们,甚至于用上了激将法,却仍见不到一只颤抖着向上举的手臂或一个毅然走上台去的身影。我坐在桌子上,看着自己如何辜负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目光,那一声声饱含期待的呐喊;勇气与胆怯的较量,使我的心潮如翻江倒海,起伏跌荡,受到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阻挡,跃跃欲试,却总无法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老师一句针对性的“懦夫”让我更加坐立不安,然后形成一股动力,在耳边不停地呼唤着:“上去,快上去!”身子颤抖得厉害,我慢慢地放下手中那支一直在掩饰自己内心慌乱的钢笔,肃然起立,大步流星地朝着一处充满光明的地方走去。这时,在我耳边响起的是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与喝彩,那声音是多么熟悉,直叫我感动不已,顿觉一股暖流淌过心田,一种感动涌上心头,我热泪盈眶。心潮在一次次沸腾,在一次次澎湃,在一次次咆哮。站在讲台上,我几乎是含着泪水在发言的……尽管最后,我还是以几票之差落选了,但这并不代表我是失败者!下台后我躲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落泪,可当晶莹的泪珠划过我脸颊的时候,感觉它是前所未有的火热,因为我不是在为失败而沮丧,而是在为胜利而欢呼!我感谢上苍,感谢自己给予了自己无穷的力量,从而战胜了自己,克服了心魔,也跨越了一直阻挡我前进的障碍!我想,“人生的机会,总在犹豫中丧失”的名言不会在我的身上应验。因为我坚信,有了这一次平凡中不平凡的经历后,我会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去好好把握每一个机会,克服胆怯的心理。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门外发呆,邻人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不进去?”那人回答:“找不到钥匙啊!钥匙在哪里呢?”邻人于是告诉他:“门又没上锁,不然你打开看看!”但那人还是不相信,继续发呆„„!
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相类似的情景,遇到困难、问题,我们总是想来想去,左右徘徊,瞻前顾后。有时本来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了,最佳的时机错过了。等、靠、犹豫,甚至充满着怀疑和忧虑,以至于渐渐地丧失了信心,变得沮丧、气馁、麻木,进而消极、回避、退让,最后而毫无斗志。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诸如此类的说法、想法很多很多。而且我感觉这种类似的问题并不是因为课改的进行而存在,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视空见惯。当然,这里面显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问题、管理问题、观念问题、素质问题等等。但我想,针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教师是最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职业,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还应该是最具综合性、创新性、时代性、发展性和挑战性的职业。而在这样的要求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的是成功的自信,要相信自己其实令你担忧的事情可能并不会发生,相信成功的希望就在于充满信心的大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