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乡活动总结
下乡义务维修活动总结
为了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使大学生能提早适应社会,回报社会。希望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技术,为社区的居民们做些利所能及的事,切实为居民们解决一些因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而带来的不便。因此我们于4月17日9时在黑龙寨(茶园村)开展“下乡义务维修”活动。
整个活动进展的顺利,村民们都非常的热情,对我们的维修经验,维修技术没有丝毫的怀疑,纷纷将家中坏掉的电器搬到维修点来,我们的工作人员细心,耐心地寻找电器罢工的原因,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排查每一部分。送来维修最多的是电磁炉和电饭锅,不过因为没有准备彩电、电脑方面的器件,因此送来维修的彩电和电脑没法修好,这让我们感觉很遗憾,这也是我们考虑不足之处。
总的起来,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整个过程得失参半。我们在此次活动中收获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得到小区居民们的认可,得到他们的好评,同时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的技术的得到了检验,禁得住考验。总之,此次活动我们的收获很大。
电子设计协会
2016年4月17日
第二篇:07三下乡活动总结.doc
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
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已经圆满的结束了,短暂的三天虽结束了,但本次下乡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同学们也满载收获的回校了。
记得7月23日早6点我院一行17人乘轻轨前往火车站,带着科技、文化、卫生三样法宝,带着下乡的热情,带着捐赠的衣物及血压仪,带着农业知识。一行17人与8:20乘火车前往松原,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对即将开展的以“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的三活动充希望。于30分到原,同时始了忙由我院
为主下乡满了10:达松也开碌,石老师及院分团委副书记杨洪祥、贾明川分为任务。由于农村条件艰苦,而且同学们一致主张自己购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15名同学各自进行了采购任务。采购的任务并不简单,由几位经常在家做家务的同学分组惊醒,看着大家为几角钱和商家砍价的样子,大家都真正的体会到了乡村的生活,真正感受到了独立。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3点,大家带着采购的食品乘客车驶向了偏脸子村,一路上坎坎坷坷,车很颠簸,人也很多,回头看看大家由于一天的辛苦竟在如此颠簸的车上睡着了。一路上我院社会实践部部长马艳雨也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向我们解说了一路上的行程,在车上有很多弄面同志问我们大家的此行目的,我们说是三下乡,他们都很惊讶,看着他们脸上的喜悦真的很欣慰,大家都说再累也值得。大约在5点我们到了偏脸子村。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由马艳雨同学带领着到了本次活动的驻地——马艳雨的二婶家。到了住地,主人很热情的招待了大家。大家也没闲着,同时由马艳雨带领老师及团委副书记杨洪祥到村长家协商第二天的活动事他同学分组进行晚准备。孙及许文婷带领大家做饭,大
宜,其成几饭的子跃同学洗菜、约晚上7点钟由大厨杨洪祥及几位副厨的精心准备晚饭开始了。村委主任也来到了住地与我们一同吃饭,并慰问我们是否适应农村的生活,不只是大家饿了,还是饭做得比较少,很快桌上的饭被一扫而空。看着彼此吃饭的样子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吃过饭后送走主任大家坐下来谈了各自的很多感受后,为了第二天的活动养精蓄锐都早早的睡了。
7月24日早6点由社会实践部全体成员及学生会代表张冰晶在是老师的带领下一行7人坐车下田体验生活,在大地中马艳雨向我们揭示了很多农业知识,大家对农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长了很多的见识,随后回到了住地吃早饭,大家带着捐赠的物品前往三下乡实践基地偏脸子村回族小学惊醒捐赠及农业知识讲座活动。学校的潭向东老师协助我们做准备,布置好会场后,于7:30分本次“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的三下乡活动正式开始了。
首先由社会实践部部长杨宇博同学宣布活动开始,接着有小学校长谭向东讲话及水利与环境学院副书记杨洪祥同学发言,之后由杨宇博同学宣布捐书仪式正式开始,在捐书捐物的同时由文体部部长许文婷的带领下,同时开展了免费测量血压的活动,许多村民都积极参加到此次活动中由孙动动及校社会实践部部长进行了全程的摄像、照相。同时马艳雨同学进行了本次下乡活动的解说,讲了我们的来意,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看着村民脸上的笑容,大家都开心的笑了,随着捐赠仪式的结束,大家也与乡亲们合影留念并与学校的学生在一起交流,随后在村主任治安员的带领下到贫困的农村家庭及看望孤寡老人,当走进院门时,进入眼帘的小土房,村有关领导介绍此家情况,次家的主人由于疾病无自主生活能力,仅有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家务,考村民的帮助及村委会的帮助勉强支撑家庭,看见下乡人员的到来,老人激动的哭了,一再的感谢,石老师也将捐赠的物品递交给了他,并嘱咐他多注意身体,看见这个场面大家眼睛都湿了,泪珠在眼眶中来回的转。第二家是一个孤寡老人,家中的工房也已经塌了,由村委会出资建的房子仍在建设中,看着老人艰苦的生活环境大家心中却酸酸的,老人看到这么多人来看她,激动地而落泪了,随后又走访了几家贫困户,然后回到了住地,同时本次下乡活动也告一段落。
大家心中的石头放下了,下乡的任务完成了,大家可以放松了,随后乘车到查干湖游玩了一会儿,大约晚上5点回到了住地准备晚饭,在饭桌上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7月25日大家满载下乡的“收获”坐早班车回到了松原市。
长春工程学院 水利与环境学院 2006年7月27日
第三篇:三下乡活动总结
“三下乡”活动总结
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虽然我们十分疲倦,但我们收获很大。这次三下乡活动使我深入了解了舒城农村的基本情况,体会到当地农家老人的质朴真诚。在整个六天的行程里,每天我都有新活动,新感受。
7月13日,也就是下乡的第一天。我的心情有点激动。这里是完全不同于大学校园的另一片天地。这里有炽热的阳光,巨大的昆虫,成群的蚊子。下乡第一天下午我们就去了当地敬老院。敬老院的老人们的生活都有着落,这令人很宽慰。虽然有几个老人对敬老院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太满意,但从后面几天的调查来看,敬老院的条件比起那些在农村破旧砖房里生活的孤寡老人的条件是好多了.在几天的调查中,我深深地理解了敬老院院长的那一番话:“没什么好抱怨的,国家给钱给房子就够好了。”诚然,敬老院的条件的确可以现进一步提高,但对于那些同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来说,敬老院真算得上是一个天堂.7月14日,下乡第二天.我们前往大别山区参观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清晨,我们便早早出发,从广袤的平原驶进跌宕起伏的大别山区。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碧绿的梯田,嶙峋的山石,蜿蜒的公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纪念馆矗立在一座丘陵脚下。台阶陡而高,门框正而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爬上台阶,迎面就是一座敬亭将军的铜像。纪念馆是四合的构型,一草一木都使人敬畏,使人唏嘘。
讲解员是一个大伯,他带我们参观了战史陈列馆等几个分馆。通过讲解我们大致了解了红二十八军的战史以及名将高敬亭的生平。高敬亭将军背负国仇家恨,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屡立战功。虽然高敬亭将军最后因党组织决策问题被错杀,但他的一生仍旧是抗日报国的一生,仍旧是忠诚于党的一生。我们还了解到,除了高敬亭将军,新四军第四支队为国捐躯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多,他们长眠于青山荒野之中。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守护了他们的下一代,守护了泱泱中国。我想每个人都要从被寄予希望的人变成了寄予希望的人。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被守护到守护的过程。每个中国人都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守护自己的下一代,守护古老的华夏文明。
此时,7月14日我们还来到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纪念塔下瞻仰。三段陡峭的台阶并一个加高的石墩使纪念塔直插青天,屹立在丘陵山谷之中。这是后人为纪念无数为中国解放而牺牲的人们建立的,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7月15,16,17日,下乡第三、四、五天。这三天我们团进入了问卷调查的关键时间。每天我们都深入周边农村调查当地留守老人的生活情况。在每天的调查中,每次的交谈中,每次的回答中,我们都有新心得,新体会。三天下来,我积蓄了太多的感慨,惊叹,欣喜,暗然。我有太多太多的要说,去表达当地农村老人的喜怒哀乐,去表达当地老人的期望与要求。
在三天中,有许多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这许多老人中,总有那么四个老人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第一个老人是在高塘村调查遇见的。当时我们小队初出茅庐,对如何调查以及如何起头都不是太了解。但就是这个老人,他主动找到我们要求配给我们。当时我们小队顿生感激,在交流中,我们又发现老人声音已经哑了,但他竟已有高中文化,可以通过学习书写与我们交流。老人很是积极,虽然人已苍老,但他仍保持一颗热情向上的心。正是拥有这样的热情,他才能如此敞开心扉的帮助我们,正是拥有这样高的方化,他才能如此开明地填写问卷,没有一丝犹豫。每二个老人叫陶方英(名字硬是要与我们说),她的儿子因工殉职,他现在孤苦无依,亟需救助,但她不知什么原因,不能享有低保,她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帮她。第三个老人是个共产=党员,他叫甘颜发,开了四十多年的车,也不知什么原因,不能享有低保,他只有一个女儿。由于脑血栓,他半身不遂,生活很是艰辛。以上两个老从使我意识到我们的农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老人需要救助,我们的社会救助仍需完善,农村低还有待合理化。第四个老人是在孔集遇上的,他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养大你们不容易啊,要善待老人啊”老人的话很朴实,却深深的触动了我,老人为家庭为子女会出了一生,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报恩。
7月18日,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乡镇企业。从地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当地的乡镇企事业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有相当的产值,但我感觉这些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他们的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仍可做很多工作。
一周的三下乡活动即将结束,这次“三下乡活动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活动,我第一次体会了农村生活,吃了不少苦。通过这次活动我再一次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虽然活动结束后,我们这个团就将解散,但这次经历我会一直铭记,这次活动的宝贵经验将使我终生受益。
第四篇:文化下乡活动总结
文化下乡活动总结
2015年,灞源镇中心校本部,精心组织,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规模由小到大,成效越来越明显,反响越来越好,农民群众越来越欢迎,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现我将开展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确保2015年送文化下乡活动有序开展。文化艺术下乡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佳方式,体现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因此,我们安排了何谨老师下乡教广场舞。我校送文化下乡活动取得显著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同时加强对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考核,将下乡活动内容细化、量化、纳入文广新系统各部门工作计划,保证了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文化下乡,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在家门口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普通话的推广,安全常识,交通知识的讲解让群众受益匪浅。每到一处,不让群众拿出一分钱,只要搬上凳子前来学习就行。
我校“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贴近乡村实际,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实现了由部门参与向社会广泛参与的转变,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此项活动深入民心,文化下乡服务队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在活动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受资金限制开展的活动规模还不够大,影响还不够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把五下乡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为农民朋友送去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实惠。
第五篇:“三下乡”活动总结
三下乡活动总结及心得
为了落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同时也为了让我们医学学子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校团委决定在2010年暑假开展一次最适合我们医学院学子的三下乡活动。
2010年7月12日,在学校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以及通过我们团委干部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这次的三下乡活动。活动中,我们不仅为乡亲们带去了欢乐,同时也让我们所有参与的老师和同学受益匪浅。这次活动,让我们更了解农村农民们的生活,进而也增强了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下乡”活动确实是锻炼人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尤其对于我们大学生。它能让你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使理论性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中,真正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办实事。
一.运筹帷幄,全面策划;严格纪律,落实分工
为确保我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7月9日,我们一起开会分配了这次活动的工作以及对活动进程的大致规划,同时也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纪律和严谨性。二.统一思想,齐装出征;满怀热情,投身实践
7月12日早7:00,我们统一从学校出发,在车上重声了一下此次活动的安排和 纪律,并且统一穿上我们的工作服。8:00,我们到达活动地点,下车后,大家就马上投入到之前安排好的任务当中。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有:文艺演出、免费发放药品和书籍,免费为乡亲们量血压以及做推拿按摩、并且还发放了关于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问卷调查。
这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我感觉自己长进了懂得了更多,成熟了成长了。现在,就来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其实,在活动前,我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在确定自己要参加这次活动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大压力,当初我的任务是分配任务,统筹大局,但那是我第一次统筹这么大的活动,而活动也准备得非常仓促,一开始我就乱了分寸,幸好有各位同伴以及老师的帮忙,但我也知道,作为团委学生中的领军人物,我得学会如何应对类这些大型活动。
为了这次的三下乡,我们还准备了一些文艺活动,但其实活动前的第四天,我们还在参加期末考试,要排出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非常的困难,但是在我们文艺部的带领下,我们的文艺演出非常顺利,并且还受到了相亲们的好评。活动上,我们为乡亲们带去了一些医学书籍和一些药品,还免费的为乡亲们量血压、做推拿按摩,让乡亲们感受到我们热情服务的同时,也让我们操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感到自己学的东西太少,能够帮助和给予他们的也太少。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不断成才,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湖南中医药高专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去主动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现在我们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要把学习和成才当作头等大事,我们要利用医学这个平台,发扬医学精神,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要用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去展示医学大学生的风采,去为日后救死扶伤,以及人们的健康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这次活动也使我意识到“服务社会,实行自我”是人生的一件乐事。社会是需要我的。社会培养了我,然而我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为人民干实事,做有贴亲人民生活的事。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但总可以让温暖的花朵灿烂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