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研究》结题报告课案
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
《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子课题——
《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吉林省桦甸市苏密沟永兴小学杨福臻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令人痛心的事实。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地强调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但是新闻媒体不断曝光出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未成年人意外事故。
2005年11月14日凌晨,山西沁源第二中学学生出早操时,一辆拉煤车冲入学生队伍,造成21人死亡、18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
2008年2月13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一小学的8名3到5年级的学生,在守望乡卡子村土锅塘村的闸塘上溜冰,冰面突然发生断裂,8名小学生全部落水,其中,4名稍大的孩子奋力爬出冰窟得以逃生,另外4名溺水死亡。
1994年12月8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团到克拉玛依市检查工作,克市教委组织中小学生在友谊馆为验收团举行汇报演出,部分中小学生、教师、工作人员、验收团成员及当地领导共796人到馆内参加活动。16时20分左右,由于舞台上方7号光柱灯烤燃附近纱幕,引起大幕起火,火势迅速蔓延,约一分钟后电线短路,灯光熄灭,剧厅内各种易燃材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致使众人被烧或窒息,伤亡极为惨重。共死亡325人,其中小学生288人,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37人,受伤住院130人。2006年 4月4日中午,苍南县民族中学和苍南县大观中心辅导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在校门口一街边小吃摊吃了牛肉羹。13时许,两所学校的30多名学生突然出现不良症状,被医院确定为食物中毒。
2007年4月12日,曹县某中学初二学生发生矛盾,双双约定当晚在茶水房 边“较量”。甲生瘦小担心吃亏,特地准备了一把尖刀;乙生自恃身强力壮,未加防范,结果被甲生一刀刺破肝脏,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
2005年9月12日,广州天河区某学校初一3班学生上课时,教室内一正在运转的吊扇掉下来,4名同学被击中,其中一名学生后脑受伤,缝合了14针,并留下了头痛、呕吐等后遗症。
血淋淋的惨案证明意外伤害是未成年人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2.地理位置和生源现状。
永兴小学位于桦甸市南端,毗邻靖宇和辉南,距离桦甸市29公里,道路多年失修,坎坷不平,乘坐公共汽车到市里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永兴小学辖区范围大,学生来自九个自然屯,有100多名学生,除了永兴村其余八个自然屯的学生上下学需要通勤,路途最远的8公里,其中三道沟里和三道沟外两个自然屯的学生上下学要过河。学生通勤给学校教育造成了不安全的隐患,而且现在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庭的不稳定,离异现象频发不止,单亲儿童与日俱增,高科技的电器使用,也使孩子受到严重威胁,校内外意外事件,学生溺水、服毒、交通事故、食品中毒……接踵而至的意外事故频发不断,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影响学生自身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学校的安全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提高农村小学学生和家长的意外事故防范意识,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教育本质。
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各种危机濒临而至,世界上的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避免经济与生态中的灾祸,要从生命安全教育做起,学校教育要重视和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本课题力图通过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危机勇敢战胜困难,关爱生命,奉献社会,这将成为我们科研工作的宗旨。
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学校教育要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还要把自救和互救素质教育之中,多教给学生一些自救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救能力,让孩子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达到“牵一发,而动一身”的安全教育目的。
(二)课题研究意义
1、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通过研究,宣传意外事故防范的重要性,把研究成果辐射到周围的环境中,提高大环境下学生对意外事故防范的认知能力。
3、协调学校和职能部门,重视学生意外事故防范能力的培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4、通过实践与研究,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感悟生命的价值观,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人类对安全的认识。
5、强化学校对意外事故防范的管理,让学校安全教育再上新台阶。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小组全体成员的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
2000年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我国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平均每天死亡数为40多名,相当每天减少一个班级的学生。触目惊心意外伤害数字,让校园的警钟长鸣,严重地暴露出人们对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漠视。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2.理论依据
几十年来,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煞费苦心,学生不仅掌握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是改革创新的同时却忽视了意外事故防范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腾飞,提高未成年人自控、自救、自护能力势在必行。教育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强化对意外事故防范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教育均衡发展。
3.政策依据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管理规定》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到教育工作的首位,做到有始无终。
根据以上现实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研究《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势在必行。学生生命安全事关家庭幸福、校园平安、社会稳定。
三、研究内容
1.防范意外事故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教育。2.增强意外事故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3.如何学习预防意外事故的安全知识与应用。4.怎样应对意外事故的突发事件。5.防范意外事故的技巧与方法。解决对策
1.采取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农村小学日常安全现状及原因。2.召开家长会进行意外事故防范讲座。
3.召开主题班队会,讲解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4.开展意外事故防范竞赛,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5.开展安全演练,检验学生安全防范能力、自救互救能力。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完成对于小学生防范意外事故“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学校(教师)对于培养小学生防范意外事故“珍爱生命”价值观的经验与教训。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防范意外事故“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4、探究学生防范意外事故“珍爱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教研。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知识文献,组织课题研究教师认真学习,作好记录,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利用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教师、家长了解掌握各类意外事故的认识程度,分析学生防范能力差的根源所在。
3.探究法:通过宣传、学习、演练等方法,探究防范意外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能力。
4.实验法:通过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竞赛,强化意外事故防范的演练,强化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培养防范能力、自救和互救能力。
5.案例研究法:结合校内外发生的意外事故,教育广大师生及家长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常态化。
(二)完成课题的基本途径
1.加强领导,强化培训,构建意外事故防范的网络。
课题研究初期,强化科研队伍的培训。充分利用知识讲座,运用网络知识,指导科研队伍中的科研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每位教师了解意外事故的种类,以及防范意外事故的方法,提高科研教师的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意外事故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科研教师根据本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合理适用的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完成调查问卷后,科研教师及时进行数据整理与反馈,掌握第一手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资料,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抓住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实施有效的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新途径。
(1)利用课堂教育教学,在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渗透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的教育。
(2)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意外事故防范活动,让安全意识扎根每个孩子的心中。
六、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11~2015.12)
1、课题申报和立项;
2、前期资料收集、成立课题组;
3、确定人员分工;
4、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6.3~2016.11)
1、全面实验课题的研究;
2、各阶段的计划和总结工作;
3、各项试验活动的开展工作;
4、归档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验收、结题阶段(2016.11~2016.12)
1、研究资料归档工作;
2、成果汇总工作;
3、申请验收工作;
4、撰写结题报告、结题工作;
5、成果推广工作。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将此课题列为学校重点课题,并在校科研室的牵引下,保证课题的切实施行; 2.学校保障科研经费;
3、将此课题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保证各项研究活动的开展。
八、课题研究成果 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
紧密结合农村小学的安全隐患,研究可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界定全天候监管范围,锁定管理对象,签订安全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位。促进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杜绝校园安全隐患,防止校园意外事故发上。
2.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
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教师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了意外事故的防范与监管,杜绝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采用创新的理念,将意外事故防范工作巧妙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提过学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
丰富学生和家长意外事故防范的知识,增强学生意外事故防范意识,提高了学生在意外事故面前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有效地遏制意外事故的发生于蔓延,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健康愉快地发展。
4.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难以预料,甚至防不胜防,往往因为一念之差,就会出现意外事故。教师也不例外,往往能为学生考虑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实在是难以预料什么时间发生。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只有提高学生对意外事故发生的应变能力,让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才能真正做到安全。
5.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通过理论的学习,科研的实践,促进每位科研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了学以致用的工作能力。在科研过程中,教师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我们科研小组的科研教师,紧密结合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有关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方面的论文,于奎富撰写了《浅谈体育课上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郝秀娟撰写了《浅析未成年人意外事故防范措施》,瞿素华撰写了《浅谈“意外事故的防范”》,赵国华撰写了《班队会在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中的作用》,马玉杰撰写了《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研究与思考》,郑福荣撰写了《浅谈农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单继敏撰写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金瑞红撰写了《呵护生命从我做起》,杨福臻撰写了《警钟长鸣—意外事故重在预防》。
在科研工作中,我们科研小组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因为农村小学条件差,科研设备不足,开展意外事故演练的机会少,科研收益没有达到预设的理想,有待今后科研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6年11月12日星期六
第二篇: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为我们的孩子安排了一篇篇充满童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增强了可读性,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同时渗透了许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语文老师觉得有点力不从心,班级里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新课程教材倡“多认少写,提早阅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多,由于学生个体记忆水平的差异,语文阅读技能的悬殊,从而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便逐渐产生了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课堂上,他们是旁观者,由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阅读能力欠缺,课堂上不愿发言,既是发言了,也是闪烁其词,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又谈何理解和体验呢?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感到学习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所以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必须的。我们要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困生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确立了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课例研究团队
研究主题: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研究课例: 四年级语文《猫》、六年级语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题主持人:闫秋君 课题参与人:张要辉、陈金彪 讲课教师: 张要辉、闫秋君 研究方式: 多人异课。
五、课例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
(1)、搜集资料,了解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转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确定实验对象,制订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按方案制订课题实施工作计划,开展研究。(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分析和阶段总结。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六、课例研究探讨历程
第一次授课——张要辉讲授《猫》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欣赏了几张猫的图片,哪些小朋友家养过猫?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二、复习检查
出示词语:稿纸、任凭、遭殃、蹭、无忧无虑、丰富多腔、屏息凝视、枝折花落
1、指名读。
2、师纠正读音。
3、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猫的哪几个方面?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学习1自然段。(1)、古怪是什么意思?
(2)、看看猫古怪的性格体现在什么地方,画出相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A、说它老实吧……理解无忧无虑 B、说它贪玩吧…….理解任凭 C、说它尽职吧…….理解屏息凝视
小结:说它“老实”可是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可是又很“尽职”,这本都是矛盾的特点集猫于一身,由此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学习2—3自然段。
(1)、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了猫的性格有些古怪?(2)、指名说,找出相关语句。
(3)、品味“蹭”,蹭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可能在想什么呢?
(4)、比较句子。出示: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读出了什么感情?
(5)、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象……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6)、指名学生学学猫的叫声。(7)、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味道。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自学第四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2、交流:
3、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为什么?
满月的小猫就像孩子,它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是太可爱了。
4、师和学生一起来读,师引读: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一根鸡毛,一个线团……一玩儿起来……它的头撞在了门上…….六、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的进行描写的?
第一次课后研讨交流:
要辉老师在教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要辉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辉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还可以进行拓展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动物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第二次授课-----闫秋君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作者周晔一起回忆鲁迅晚年的生活。
二、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回忆了我的伯父的几个小故事,生说师板书。(读水浒、笑谈碰壁、帮车夫、关心女佣)
2、作者在什么时间写这篇文章?(伯父去世第九周年)
3、第一段写了什么?深受爱戴,你从哪儿看到伯父深受人民爱戴?(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都有)
过渡: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老师相信通过自学,大家一定会深切的感悟这位伟大人物的高贵品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选取你最想了解的事件,想读就读,有感情的阅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悟。
想说就说,说出最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并感受鲁迅的高贵品质。各组比一比,谁的重点句子抓的主,体会的正确深刻。
四、交流展示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1、谈论读《水浒传》。
印象:幽默、对晚辈的慈爱、关心,委婉的批评,为晚辈着想。(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含义深刻的句子。(2):送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我至今还保存着。
过渡语:这样一位让我又敬又爱的伯父,如今离我而去,想到这作者的心情谁能描述,引读:我呆呆地望着……一滴一滴的掉下来。
2、笑谈碰壁。
印象:爱憎分明,为全中国的老百姓,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理解:“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读:以分角色读的方法展示对这部分的理解。
3、救助车夫。
印象:同情劳动人民,为穷人想得多,想得周到。
动作:
扶上车
半跪着
洗干净
又掏出钱
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深深叹了一口气
神态: 露出痛苦的表情
表情冰冷、严肃
4、关心女佣。
印象:为百姓操劳成疾,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
追问:鲁迅与慈善家有什么不同?慈善家对穷人更多的是同情、怜悯。而鲁迅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处境,为他们着想。
五、结尾升华
师:鲁迅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补充资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两段。你能说出最喜欢的鲁迅的名言送给大家。
六、延伸作业
1、推荐阅读:《少年鲁迅先生》、《朝花夕拾》。
2、写出你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
3、与你的父母一起聊聊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第二次课后研讨交流: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闫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闫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闫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闫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七、结论反思
几个月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顺利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由于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课堂教学中实施转化对策的研究,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不敢谈取得怎样成绩,但我们的学困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符合课改理念,这与我们研究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一样的。大家都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积极参与、认真探索,保证实验顺利实施。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长葛市石固镇花园小学
闫秋君
第三篇: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情况:美国,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另外,韩国人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日叫做“感恩节”。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叩完头,他们一般还会双手呈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小孙儿给爷爷奶奶的一般都是小卡片,上面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感谢爷爷奶奶的话。可见国外很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且采取了各种形式。
国内情况: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作为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并以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加上社会上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儿童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情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着急,才急于说教,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可是这是普通的说教,这种大道理已无法打动孩子的内心。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采取多种形式。
(四)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以前的教育只是普通的说教,对孩子的心灵并未起到震撼作用。因此,我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创新目标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并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3、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孝敬父母。
(2)尊敬师长。
(3)关爱他人。
(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
(5)感激生命。
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
1、课题研究的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课题研讨氛围。
(2)理论提升。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
(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
(5)关注信息交流。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3、课题研究的途径:
(1)、教育阵地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
(2)、课程国学味。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
(3)、礼仪外显化。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
(4)、范围全员化。按不同层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
(5)、展示规模化。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定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0月
1、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2、通过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四、研究过程
(一)培养学生“感恩”教育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书本和媒体了解“感恩”的故事。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环境熏陶、主题班会、书信、专题板报、抄报、感恩征文、教育活泼、深入浅出的感恩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自觉报恩。
(二)积极创设“感恩”教育情景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广播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
(三)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表现。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
1、开展形式各样的感恩活动
利用“服务敬老院”“学雷锋”等实践活动形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通过征文、贺卡、爱心作业、爱心相助等方式表达对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学生每做过一件感恩的、有爱心的事,就在爱心记录卡上记录好,每月评比学生开展感恩活动。
2、举行感恩主题班会
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感激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因为他们才使自己能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感激养育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的爱才使自己不断长大,感激教育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的教导才使自己变得有文化、有修养。感激一切给予自己点点滴滴关心和帮助的人。感恩主题班会,给了学生一个倾述爱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如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可送上一张贺卡、一朵鲜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条信息、哪怕一句温馨又真诚的祝福也可以;帮助社会和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
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活动方式:
1、查阅书籍、上网搜集、社会实践。
2、课堂内以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
活动对象:五(1)班全体学生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小组: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搜集感恩小故事。
第二小组:通过电脑、网络搜集感恩小故事。
第三小组:“感恩故事我来讲”,学生讲自己的感恩故事。
第四小组:感恩行动——为父母做件事。
活动过程:
1、开一节班会“学会感恩”,使学生意识到应学会感恩,并确立 这次活动的主题“学会感恩”。
2、学生分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手抄报呈现)
3、各小组进行活动。
第一小组: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搜集感恩小故事。
第二小组:通过电脑、网络搜集感恩小故事。
第三小组:学生讲自己的感恩故事。
第四小组:感恩行动——为父母做件事。
3、全班进行资料的汇总(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
4、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展示小组的成果。
5、将搜集的内容制成手抄报。
6、组成宣传团进入其他班级进行宣讲,并提出倡议,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学会感恩。
活动总结
1、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他人和小组做出积极、客观的 评价。
2、老师提出希望和倡议。
经过了本次的总结交流,大家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大家认为感恩是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学会感恩的人,是最高尚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五、课题研究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严格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并定期进行小结,制定新的方案,有理有序的一步步进行着。期间定期开展相关理论资料的学习,阅读相关资料、书刊、杂志,查阅相关网站,调查国内外新的教学信息,做好记录、总结,不走形式,收集学生的典型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典型的教学案例,随时记下研究中的随笔、反思,做好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工作,成员及时的将个人收获体会与其他人交流。从学生现实存在的感恩问题入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感恩”情怀;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情感化为感恩行动。抓住每一次观摩科研案例的机会,同时积极进行组间听、评课活动,做好记录和总结,并从中取长补短,以逐渐摸索新的教学之路。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