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3:1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长葛市第七初级中学 李保锋 王俊凡

长葛市建设中心校 陈会娟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在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低下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困境,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1.学生不会阅读。学生面对文本漫然而读,读后收获不大,使阅读流于形式。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而班里的好多学生读书时总是忘记拿起笔,以至于多数学生读书囫囵吞枣,囫囵吞枣固然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似乎是必然的结果。2.教师缺乏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设计好的静态的教学流程主导动态的教学进程,让学生亦步亦趋跟在老师后面学习,没有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3.教师漠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和阅读感悟,过分重视预设、敷衍生成,学生探究文本的潜能无法释放,与文本对话流于形式。淹没了学生的才情,冰封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得不到彰显。上述弊端用钱正权老师的话说就是‚目标一元化,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这些这些‘统一’的东西像一根无形的链子束缚着学生的阅读心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亟待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研究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批注评点是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质疑,这既是一种阅读鉴赏,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文本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更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学原理》中说:阅读是由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的。而今天很多的阅读教学却以老师一人的阅读或者是教参上的专家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预设的,几乎所有的讲解都是老师灌输的,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生记忆。这样的阅读教学,违背了阅读学的原理,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阉割,创造力被扼杀。基于这种现状,一种最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应运而生。

三、研究的方式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式:

多人同课 研究方法:

1.实践探索法 2.经验总结法 研究步骤:

1、第一实验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10日——10月10日。组内教师阅读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书籍以及有关‚生本‛教育的文章,撰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学生和教师阅读时的现状,并进行科学分析,制定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

2、第二实验阶段(实践阶段)2013年10月11日——12月30日。根据阅读批注的特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批注式阅读,认真做好教学记载,及时反馈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实施方案。

3、第三实验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月。对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过程进行文字整理,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组对阅读批注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

四、研究团队

1、参与人员

在确定课题之后,我们推举我校的教研能手李保锋老师作为我们本次课例研究的主持人,我和陈会娟老师则有幸成为小组的成员。

2、研究方式:

多人同课。

3、研究主题

批注式教学的探究

4、课题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

5、执教老师

陈会娟、王俊凡、李保峰。

五、课例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为了让课例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收到切实的成效,避免因前期准备不足而流于形式,我们一致认为,应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了解学生学情,储备研究能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研究七、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调查入手,在各班级中,普遍观察,采取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不同分数段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差异,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班级学生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同时我们注意理论学习,搜集了有关本课题的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注意随时吸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

2、规范批注方法,提高学习技能。(1)认识批注符号。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用能代表某种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帮助阅读。提高效率,我们与学生共同商定使一套符号系统,保证班级每个学生在圈点勾画时符号一致。便于交流比如:在生字上加圈‚O‛;在难字上加‚口‛方框;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画波浪线‚~~~‛;在需要着重领会、深理解和记忆的语句下面划直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或词语末尾打问号‚?‛;等等。(2)学习用文字批注,所谓文字批注,我们认为是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文字批注‛是学习最重要的第二步,是学习是否有质量、有收获的关键,也是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自我培养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当在思考上。‛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批注的时候,我们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对文中所感处,如词语、句子、段落、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修辞手法 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等进行批注,同时要求学生尽量把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大都非常认真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文本批注的尝试与学习。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我们研究小组又.开始商讨,确定课例名称,经过集思广益的商讨,我们最终把研究内容定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

(二)实践阶段:

第一次备课、上课、议课

为了让第一次上课收到预期的效果,11月12日,我们的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上课前的集体备课活动。此次备课活动,有我们的教研组长李保峰老师主持。在备课一开始,李老师先让每位参与的老师认真研读了教材,然后让这次执教的陈会娟老师以说课的形式谈了她本节课的教学构想。陈会娟老师是年轻的骨干教师,教学严谨、勇于创新是她一贯的风格。陈老师开门见山地谈出自己的设想:她说《背影》这篇散文,它文质优美,质朴感人,寓深情于典型的细节,质朴的语言,平淡的对话之中。但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批注式阅读方法,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深入解读、所以 将教学目标定位: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批注的意识和方法,让学生初步形成批注的意识与习惯。第二,通过阅读文章的精彩段第六段初步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情。鉴于此,她把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即指导批注、展示交流、感悟真情。针对陈会娟老师的教学三步曲的设想,我们展开了讨论,在肯定她的教学思路的同时,同头课的教师汪凤岩老师提出了她的质疑: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放得开而收不住?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层批注,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效果吗?八年级的何桂红老师也毫不保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指导学生进行精彩段落第六段的批注这一环节是解决课堂重难点的关键、教师必须做好切实的指导,既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与思考,又要避免学生阅读的肤浅与片面。九年级的石二平老师也说通过这节课营造轻松气氛,消除学生批注阅读的畏难情绪和心理……真没想到,参加备课的教师各抒己见,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议,让边听边做记录的陈会娟老师忙的不亦乐乎、原定为一节的集体备课竟然一直到放学的铃声敲响。

第二天,陈会娟老师带领七年级(1)班学生,如期在学校多媒体室展示了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背影》的教学尝试,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

二、批注标题

师: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对标题进行批注,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提升阅读兴趣。在阅读完全文后,能更好的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也是一种比较自然轻松的导入方式。

三、快速通读全文

通过阅读全文后,学生基本上解决了对标题的前三个疑问。师:刚刚有同学问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大家知道吗? 生(沉默)

师:看来粗略的阅读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进入集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读得慢一点,仔细一点,把你认为精彩的或让你感动地地方标出来,并把你的阅读体会写在旁边。

四、重点段落批注

在巡视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完全无法下笔学生凭第一感觉把写得好的地方先标注出来,再进一步思考。给能写出一点感受的学生一些提示,让他们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点。

五、展示交流

师:刚刚我看了几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我们来展示一下。你看,他们写了密密麻麻的一页,真是太棒了!(将两位同学的批注向全班展示)师:现在进入我们的交流阶段,谁愿意先来展示?

生:‚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中的‚轻松‛二字体现了父亲买完橘子回来后的神情。但实际上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他的‚轻松‛是装出来的。

师:你注意到了一个很容易忽略的词语,目光很敏锐啊。那父亲的轻松是装给谁看的? 生(齐):儿子!

师:那为什么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呢? 生:不想让儿子为自己担心。师:这么精彩的批注,没有注意到的同学们也把它记下来吧。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朗读一遍,读出轻松的感觉来。生1朗读(语速很快,语调较为平缓)

师:看来你还有点紧张,不够轻松。我们要读出轻松的感觉还需要将语速放得—— 生:慢一点。

师:对了,特别是‚轻松‛二字,更要放慢语速。再请一位同学试一试。生2朗读(放慢了语速,普通话不够标准)师:这位同学已经有进步了,我们为她鼓鼓掌。生:(鼓掌)

生:我找到的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被感动而流泪,也体现了他在这时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师:你找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点。

生:‚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还能体现我不舍得离开父亲,对父亲的留恋。师:你对刚才同学的回答进行了补充,把情感剖析得更全面了。

生:‚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里能感觉到父亲走得很费劲。师:那具体从哪里看出费劲呢? 生: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读得更仔细了,找到父亲的体形特点,胖子爬月台当然更困难了。

生: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对‚我‛的关爱。

生:‚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写出了父亲的外貌,还写出了父亲走过铁道的困难。师:你有了新的发现,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并再一次印证了父亲买橘子的困难,读书也很流畅。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读出本段中很多语句体现了父亲的艰难。但大家有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语句就体现了艰难,你的这种感觉具体是从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得出来的?刚才有同学找到了‚胖子‛一词,说明她比同学们读得更加—— 生:仔细。师板书:读(细)

学生能够体会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却只能谈大概感受。适时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关注能够具体体现父亲艰难的词句,并养成读书认真细致的习惯。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得更细一点,看能否具体到某个句子或词语。那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父亲爬月台的片段,其他同学再思考。生(读)

师:那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生:‚蹒跚‛一词写出了父亲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能够体现出父亲走路的艰难。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最能表现父亲走路姿态的词语,读得很仔细。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一起来朗读父亲爬月台的这一部分,试着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地方读出来,特别是能体现出父亲艰难的词语。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觉得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 生:‚攀‛‚缩‛ 生:‚微倾‛ 生:‚努力的样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认为应该重读的大部分是一些—— 生:动词!

师:那为什么要重读这些动词呢? 生:因为这些词最能体现出父亲的艰难。

师:同学们刚才都是对了一段的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够细致到具体的词语了。有进步!那大家把这些词语圈划出来吧。

师: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词语最能体现艰难? 师板书:思 生(沉默)

师:看来有点难,我们来做一个换词游戏吧。如果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去爬月台,我们会采用哪些动词呢?‚他用两手——‛ 生:撑着上面

生:两脚再往上一蹬,就上去了。

师:那你们现在想想为什么‚攀‛能体现出很艰难?和‚撑‛有何差别? 生:好像很重。生:好像很用力的样子。

师:对了,我们爬山的时候经常用‚攀‛,非常用力。那‚两脚再往上缩‛的‚缩‛字给你们的感觉是? 生:很小心。生:动作比较慢。

师:再加上‚向左微倾‛就更能体现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了。生:父亲动作如此艰难,就更能体现他对儿子的爱。师:你还把作者描写的目的读出来了,很棒 六、二次批注及交流

师:同学们在这次阅读中都能从对父亲的一系列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板书:父 儿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儿子。下面要求大家按照老师刚才所讲的读书方法,读得仔细一点,认真思考,找出文段中对儿子的描写,看能否读出新的体会来,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看谁读得细,写得好。师板书:写

生再次批注,老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谁先来展示?

生:‚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能体现儿子对父亲的依依不舍。师:能否在具体一点?

生:‚等‛和‚流泪‛这两个动作能体现作者的依依不舍。师:有进步了!

生: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这是‚我‛第二次流泪,作者在临走时想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才会依依不舍。

师:那你能否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把你觉得能体现依依不舍的词语重读出来。生(朗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读得真好,‚等‛‚再‛‚又‛这些词语要重读。同学们一起来一遍吧。生齐读

生:‚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里‚我‛拭干眼泪师因为怕父亲知道自己看到他爬月台的艰难。这里能体现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也为后文父亲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做了铺垫。

师:大部分同学只注意到了儿子流泪,而忽略了儿子流泪后的动作。你从这个拭干眼泪的动作却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贴,真是太棒了!

七、小结及思考

师:这第二次阅读后,同学们不仅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贴。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是想通过背影来体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也就是说父亲关心儿子,儿子理解父亲都是通过描写这一个背影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背影‛父亲无法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也就无法如此深刻地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这也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师板书: 父 儿子

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了《背影》这篇文章的精彩段落。这篇文章处处都在写爱,全文却无一个‚爱‛字。作者的‚爱‛隐藏哪里呢? 生:文字里。

师:对了,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放慢脚步,读得—— 生:细一点!

师:读的过程中还需要—— 生:认真思考!

师:并把我们的所思所感—— 生:写下来!

师:写下来之后同学和老师之间还要展开讨论和交流,把我们的想法大胆地—— 生:说出来!师板书:说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后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观课的教师及时进行了议课交流,我们的教研组长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还是较好的、首先它通过本节课强化了学生批注的意识与习惯、其次通过采用批注式教学阅读第六段,引领学生初步体味出隐蔽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李老师让老师本着‚少夸优点,多提建议‛的原则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头科的汪凤岩老师首先说,陈老师通过对标题进行批注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提升阅读兴趣。在阅读完全文后,能更好的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也是一种比较自然轻松的导入方式。但是忽略本课的作者作品介绍和生字词的疏解是否恰当呢?应该加入让学生进行预习批注、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九年级的石二平老师则指出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李炳灿老师也指出批注是自主自悟的过程,而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程度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体现出来,从而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批注交流过程中穿插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贾俊义老师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不够明朗简洁,各个教学环节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模式。另外在交流批注、展示成果这一环节,老师应多点拨深化、重点引领学生抓住‚望父买橘‛时对父亲的衣着、体态、步履的描写和体现买橘子艰难过程的动词,展开批注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作者栩栩如生的语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更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贾老师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最后,我们针对贾俊义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出改进意见,首先应该把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环节。另外在‚望父买橘‛的交流展示阶段,老师应和学生一起梳理出有效问题形成一个交流的‚话题‛,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质朴的语言进行‚定向批注‛,从而让学生感受父亲形象感悟父爱真情。作为课例研究的小组成员我们在感激之余虚心接受了老师们的建议,准备再次试讲。

第二次上课、议课 备课

为了弥补上节课留下的遗憾,11月22日下午第一节我们进行了整改后的第二次试讲,而我有幸作为这次试讲的老师向参加听课的老师们做了汇报,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课文,圈点批注,疏解生字词。

3、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

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师: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不错,请大家齐读两遍。

三、批注标题

师: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感知批注

四、整体感知,交流话题。师: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生:本文四次写到‚背影‛。师: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生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生:第二次,望父买橘。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望父买橘的精彩片段。师: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生:我觉得这一次的背影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朗读展示。

五、批注研讨

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同学们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第六段内容进行文本解读,15分钟后我们交流展示。师不时巡视,适时指导。

六、师生交流

师: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刻画的,生: 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作者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为什么突出黑色?

生: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师:师: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生:(蹒跚)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 生:父亲爬月台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 生:‚攀‛、‚缩‛、‚倾‛ 师:为何用‚攀‛不用‚抓‛?

生: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师: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生:‚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在原文中作批注。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生: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师: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七、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八、感恩亲情

师: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师: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课后,我们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又及时地进行了课后议课交流,交流之前,我先简单的做了教学反思,总体上,本节课我把批注式阅读贯穿在各个环节,但我发现在这各个环节中,仍有一些疏漏和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对‚买橘背影‛批注交流环节,学生虽然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进行交流,但师生一问一答,显得机械,没有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人觉得复赘而不高效。在我反思的基础上,大家又各自发表了看法和建议,最后一致认为:

1、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应该找准合理的切入点进行有重点的批注。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批注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要以点代面,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在展示批注交流环节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教师的参与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他们分析、探究问题。肯定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对于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

3、在拓展延伸,感受真情环节,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深化文章的主旨,掀起课堂的高潮。一番商讨之后,我们第三次的上课方案成型了。

第三次上课、议课

12月10日,我们本次课题的主持人李保锋老师亲自带领七年级4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三次上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经典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课文,圈点批注,疏解生字词。

3、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

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师: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不错,请大家齐读两遍。

师:由《背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交流话题。师: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生: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师: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生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生:第二次,望父买橘。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望父买橘的精彩片段。师: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生:我觉得这一次的背影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朗读展示。

四、课堂学习-----批注式阅读对话。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同学们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第六段内容进行文本解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师不时巡视,适时指导。

五、引导专题批注,师生交流展示

师: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刻画的?说出你的理解。

生: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说明当时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生:走路的姿势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蹒跚说明父亲年龄大,腿脚不便,这样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生:爬月台时的动作。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师: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攀‛、‚缩‛、‚倾‛ 师:为何用‚攀‛不用‚抓‛?

生: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师: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生:‚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在原文中作批注。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师: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生: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师: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六、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生:我爸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会陪我一起度过难过陪我哭 ;我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过马路时牵着我的手,我说我长大了,她却说在我眼里你永远都只是个孩子。

生:第一次住宿妈妈嘴上说终于省事了 走的时候还是交代好多什么和同学搞好关系。生:考试没考好,然后爸妈怕我难过,对我说没关系的把电脑开了让我玩电脑,其实他们心里很着急。现在真想说对不起爸妈。生:还小的时候那天晚上发高烧,外面在下雨,我妈妈脚不怎么好,还背着我去医院,感觉好辛酸。

七、感恩亲情

师: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师: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课后,我们进行了议课,交流中老师们认为,这节课较前两次节课,完善了很多,改进了很多,是较成功的,它把批注阅读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课堂的高效。特别是在拓展延伸,感受真情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含泪倾诉感悟亲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掀起课堂的高潮。听到这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肯定,我们三位再衷心感谢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不由得会心一笑,真有如释重负之感呀。

六、总结反思

在历经了一番艰难曲折之后,尽管我们的这次课例 研究画上了句号,但静心反思我们的研究历程,特别是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生批注重感悟少质疑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尽管将‚质疑法‛作为一种方法总结了出来,但在实践中,学生的质疑批注从量和质上都不太理想。尤其是在自主批注时,甚至更多的学生只有感想没有质疑。这方面是我们的课题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2、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原本就有强有弱,这直接导致批注质量的差异明显。交流中,如果能力低的学生再不主动汇报,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对这些阅读能力较低的同学,如何在自读批注和交流环节中予以关照,达到阅读批注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我们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

3、批注与文本的结合,批注容易使学生思绪飞扬,也容易‚离题万里‛,批注与文本结合除了教师设计问题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4、怎样让批注阅读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困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6、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如何指导是比较重要的,指导学生答疑解惑是重点之一,要不要限制讨论范围,如何限定还有待研究。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1、教师课前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惟有如此,才能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能在脑中拥有多条教学‚路径‛,具备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能力,才能敢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

2、继续培养学生批注阅读能力,逐步完善教师教学步骤、环节评价措施等。

3、把批注式阅读与实现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4、继续研究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批注能力。

第二篇: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为我们的孩子安排了一篇篇充满童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增强了可读性,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同时渗透了许多科学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语文老师觉得有点力不从心,班级里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新课程教材倡“多认少写,提早阅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多,由于学生个体记忆水平的差异,语文阅读技能的悬殊,从而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便逐渐产生了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课堂上,他们是旁观者,由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阅读能力欠缺,课堂上不愿发言,既是发言了,也是闪烁其词,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又谈何理解和体验呢?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感到学习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所以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必须的。我们要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让学困生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确立了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课例研究团队

研究主题: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研究课例: 四年级语文《猫》、六年级语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题主持人:闫秋君 课题参与人:张要辉、陈金彪 讲课教师: 张要辉、闫秋君 研究方式: 多人异课。

五、课例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

(1)、搜集资料,了解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转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确定实验对象,制订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按方案制订课题实施工作计划,开展研究。(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分析和阶段总结。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进行深入研究。

六、课例研究探讨历程

第一次授课——张要辉讲授《猫》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欣赏了几张猫的图片,哪些小朋友家养过猫?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二、复习检查

出示词语:稿纸、任凭、遭殃、蹭、无忧无虑、丰富多腔、屏息凝视、枝折花落

1、指名读。

2、师纠正读音。

3、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猫的哪几个方面?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学习1自然段。(1)、古怪是什么意思?

(2)、看看猫古怪的性格体现在什么地方,画出相有关的句子,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A、说它老实吧……理解无忧无虑 B、说它贪玩吧…….理解任凭 C、说它尽职吧…….理解屏息凝视

小结:说它“老实”可是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可是又很“尽职”,这本都是矛盾的特点集猫于一身,由此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学习2—3自然段。

(1)、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了猫的性格有些古怪?(2)、指名说,找出相关语句。

(3)、品味“蹭”,蹭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可能在想什么呢?

(4)、比较句子。出示: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读出了什么感情?

(5)、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象……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6)、指名学生学学猫的叫声。(7)、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味道。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自学第四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2、交流:

3、尽管小猫如此顽皮、淘气。但我会责打它们吗?(不会)我会讨厌它们而不要它们吗?为什么?

满月的小猫就像孩子,它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是太可爱了。

4、师和学生一起来读,师引读: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一根鸡毛,一个线团……一玩儿起来……它的头撞在了门上…….六、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的进行描写的?

第一次课后研讨交流:

要辉老师在教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要辉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辉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还可以进行拓展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动物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第二次授课-----闫秋君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作者周晔一起回忆鲁迅晚年的生活。

二、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回忆了我的伯父的几个小故事,生说师板书。(读水浒、笑谈碰壁、帮车夫、关心女佣)

2、作者在什么时间写这篇文章?(伯父去世第九周年)

3、第一段写了什么?深受爱戴,你从哪儿看到伯父深受人民爱戴?(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都有)

过渡: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老师相信通过自学,大家一定会深切的感悟这位伟大人物的高贵品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选取你最想了解的事件,想读就读,有感情的阅读,用声音表达你的感悟。

想说就说,说出最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并感受鲁迅的高贵品质。各组比一比,谁的重点句子抓的主,体会的正确深刻。

四、交流展示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1、谈论读《水浒传》。

印象:幽默、对晚辈的慈爱、关心,委婉的批评,为晚辈着想。(1):“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含义深刻的句子。(2):送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我至今还保存着。

过渡语:这样一位让我又敬又爱的伯父,如今离我而去,想到这作者的心情谁能描述,引读:我呆呆地望着……一滴一滴的掉下来。

2、笑谈碰壁。

印象:爱憎分明,为全中国的老百姓,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理解:“碰壁”,“四周黑洞洞的”

读:以分角色读的方法展示对这部分的理解。

3、救助车夫。

印象:同情劳动人民,为穷人想得多,想得周到。

动作:

扶上车

半跪着

洗干净

又掏出钱

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深深叹了一口气

神态: 露出痛苦的表情

表情冰冷、严肃

4、关心女佣。

印象:为百姓操劳成疾,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

追问:鲁迅与慈善家有什么不同?慈善家对穷人更多的是同情、怜悯。而鲁迅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处境,为他们着想。

五、结尾升华

师:鲁迅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补充资料: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两段。你能说出最喜欢的鲁迅的名言送给大家。

六、延伸作业

1、推荐阅读:《少年鲁迅先生》、《朝花夕拾》。

2、写出你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理解。

3、与你的父母一起聊聊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第二次课后研讨交流: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闫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闫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闫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闫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七、结论反思

几个月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顺利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由于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课堂教学中实施转化对策的研究,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不敢谈取得怎样成绩,但我们的学困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符合课改理念,这与我们研究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一样的。大家都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积极参与、认真探索,保证实验顺利实施。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长葛市石固镇花园小学

闫秋君

第三篇:期待式教学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期待式”教学

《陋室铭》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将来自文本的间接经验整合,改造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教育焕发出发展人的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期待式教学”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或遵循原则

建构主义(皮亚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图式理论(鲁默哈特):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模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新型的、科学的初中语文阅读模式,即新阅读材料激活原阅读图

式,原阅读图式吸纳新材料,并生成新的图式。新旧图式之间的变量生成阅读期待,从而最终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用生命培养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教师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的每个过程通过评价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师生的语文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生命,使语文课堂显现出动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生态特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陋室铭》主题的期待式研究

2、《陋室铭》人物形象的期待式研究

3、《陋室铭》环境的期待式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2、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3月)

1、调查论证,选定课题。

2、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

3、制订研究与实验总体方案。

(二)研究与实验阶段:(2013年3月—6月)

1、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

2、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及外地先进经验。

3、认真开展课题及子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4、做好学期、学年、实验阶段的总结,积累资料、撰写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或教学论文。

(三)验收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组织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做好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总结工作,统计数据、积累资料,撰写研究与实验的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年内共设计教案60个,评课议课60余次,写反思、写论文36余篇,发表了不同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合作探究能力。有44名学生作文获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奖。其中一名学生作文获全国一等奖,10名学生作文获全国一等奖。课题组成员有一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园百佳荣誉园丁”奖,一人被评为市级教学新星,一人评为学科带头人,三人评为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被列为首席教师培养对象,四人获得市区优质课一等奖;编写校本教材二部;一名教师的论文发表于《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优秀论文选粹》。一名教师参编著作,参编了由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主编的《盈袖年华》。有力的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二)、构建了新型的、科学的初中语文阅读模式

通过这种期待式阅读模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对文言文的阅读,以前都是谈古文色变,现在由于阅读方法得当,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让学生能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三)转变了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师的阅读期待也大大增强

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阅读视野也不知不觉局限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再加上繁琐的工作,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这严重地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阅读期待的心理弱化。通过集中的实验培训学习,很多老师都开始转变老旧的教学观念,阅读教学向更广的方向发展,师生共同期待阅读,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创新、一种再造。

总之,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期待为突破口,变传统的课堂语文为发展性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了“生命的满足”。

第四篇: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报告

漫川中学 海广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国英.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教学月刊社,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4、杨蕙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无锡教研网

第五篇: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

近年来,批注式阅读教学从诞生到逐渐引起普遍关注,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实践领域获得良好的评价,成为一种受到基层教师欢迎的阅读教学模式。本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并结合笔者在北京市某区小学教师中开展的深度访谈,探讨当前推广批注式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为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出现的背景

批注式阅读出现在课堂中,首先基于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反思。随着对阅读行为研究的不断开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既有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包揽了从遣词造句到思想内容、从写作手法到篇章结构所有的解读的反思,面对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能力不升反降的情况,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种尝试,研究性阅读、新概念阅读等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纷纷涌现,个性化阅读、语感教学、自主式阅读、互动性阅读、快速阅读等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也逐渐成形。[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对阅读活动的“个体性”特点不断提高的认知中,批注式阅读教学成为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崭新形式。

二、孙立权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

1999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孙立权基于“语文教育的民族化”视角,提出“批注式阅读”这一概念,并开始在高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尝试。[2]孙立权认为,“语文不是一个知识性学科,而是一个经验性学科”,并认为“古代语文教育是经验型的”,因此,近代一百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是“知识型教学”,“是在走一条否定传统、异化民族语文的道路”,从而导致了学生厌学、语文难学的状况出现。[3]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以“语文教育民族化”为理论指导,并以“批注式阅读”和两年教背古典诗词300篇作为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实践操作。

经过一年探索,孙立权形成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课内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和课外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4]课内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准备形成。这一步骤主要涉及教学篇目选择的问题,虽然所有满足语文教学要求的篇目无论课内课外均可进行批注式阅读,但学习之初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方法,可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以长篇的略读文章为宜。

第二,教师批注。这一步骤主要涉及备课的形式。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师首先要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师把批注式阅读作为主要备课方式,不写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把自己阅读文本时的理解、感悟以及借鉴其他参考资料研读时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以备上课时使用。

第三,课堂教学。这一步骤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批注知识与技巧讲解。这一环节主要在刚开始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出现,以后随着学生对于批注知识与技巧的掌握可以取消。教师将一些经典的批注案例如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等复印并发给学生,或者将教师事先对文章的批注范例印发下去,结合这些经典批注或教师批注,让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让学生消除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畏学情绪,积极投入课堂。二是学生批注,即学生与读者、文本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三是交流验收,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流批注成果的过程。

课外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也由三个步骤构成:

第一,印发材料。给学生印发名家名篇,印刷时将原文置于左侧,右侧和原文末尾处空白,以备批注。

第二,学生批注。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批注。

第三,整理批注。把全班学生分为六组,每组每次批注后由一个同学将全组的批注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一篇新批注,然后把这篇批注印发给全班同学。

可以发现,孙立权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教育民族化”理论视角,探索并形成比较成熟、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对于其他语文教师而言,将其转化到自己的课堂中似乎并不是特别困难。因此,批注式阅读教学很快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教师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充实了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系。经历了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批注式阅读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必有课型。

和传统的批注式阅读主要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和文学史研究者的关注相比,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批注式阅读关注的焦点有二: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层面,主要关注如何在课堂上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解放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习惯层面,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批注式阅读的良好习惯,让批注成为学生的阅读方法。总体来看,目前的相关研究对批注式教学的含义、分类、作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其教学实施流程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初步呈现,但是,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尚有不足,对一些教学现象的认识还较浅显,而且,对实施流程中的一些细节的介绍略显模糊,还不够到位。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现状反思

尽管批注式阅读已经出现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然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笔者对北京市某区部分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谈到以下现象和问题。

学生批注过多,缺乏轻重感。有教师谈道:“让学生画圈注,他们能把一篇文章大多数文句都画上线,给他介绍了各种线的用法,到实际批注的时候,满眼还是一种波浪线。”

学生为批注而批注,批注活动缺乏意义感。很多教师指出:“上课的时候,让他们批注,他们会批注,但是,考试的时候、自己看书的时候,文章上面还是干干净净。”“有学生觉得批注没有帮助,反而成为阅读时的累赘,阅读速度变慢了。”

有些批注式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尊重,对于学生的一切个性化解读予以肯定,没有给学生界定清楚批注的是非边界,造成学生的批注有个性无理据。正如王宗海将“阅读批注的主观化倾向与阅读教材的客观价值之间的矛盾”列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所面临的第一大矛盾[5],受访谈的教师也反映在批注式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涌现出的个性化解读,存在着难以即时判断,进行正确评价和引导的情况。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并不理解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教师认为,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否成功依赖于教师的学养;也有教师质疑批注式阅读是否能教会。有老师提问:“难道我们自己的批注式阅读是通过教而获得的吗?难道不是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甚至只要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就能自然产生一种阅读的欲望,然后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使用批注帮助自己阅读的吗?”“批注式阅读到底有没有教的必要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教师执行了一段时间批注式阅读后,觉得效果不显著就放弃了,使其仅仅成为公开课上的表演或一时兴起的课堂实践。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反思

第一,对批注式阅读民族化、经验化色彩的强调,阻碍了批注式阅读研究的深入、推广和普及。

对于批注式阅读的民族化特点的强调,虽然凸显了语文阅读的经验性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批注其实是人类所通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忽视了对西方学界关于批注在教学运用中的研究成果的吸收。西方将批注式阅读称为“marking up a book”,也认为画线和笔记是一种阅读方法。[6]可以发现,很多优秀的阅读者在他们阅读的书籍中都留下了批注的痕迹,将自己所思、所想、所评记录在书籍的空白处,将批注作为自己阅读、鉴赏的辅助工具,把书读透彻、读明白。因此,批注式阅读其实是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阅读方法。

对于批注式阅读民族化特点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经验性太强,理论性不足。尽管有研究者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受美学、对话理论等,但是,作为一种直接面向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师进行操作时,需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因此,更为系统、全面地在每个教学环节探讨其教学和学习理论依据,是研究者应该完成的工作。以孙立权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为例,孙立权对于其总结是基于经验的总结,但是每个环节背后,既有的很多教学和学习理论均可以提供支撑,如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很多教师在进行模仿教学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批注式阅读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成为教学中熟练使用并让学生获益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由于当前批注式阅读非常浓厚的“民族化”色彩,导致研究者未能关注和吸收国际对批注式阅读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更快更好地建构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其实,国外一直将批注界定为一种阅读策略,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比如,针对学生批注过多过滥的情况,就有研究指出,若在进行画线和强调时,对学生提出一些限制性要求,如限制学生画线的数量(如一段只能画一个句子),学生的阅读效果会明显提高。[7]

第二,过于强调批注式阅读的传统渊源,忽视了批注内容的完整性,限制了批注式阅读的文体适用范围,降低了批注式阅读对于学生思想发展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批注、评点比较偏重文学作品,尤其偏重对文学作品中炼字、修辞的点评。这与我国文学传统中,评点批注已经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供人阅读、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被评点的文学作品有关。过于强调批注式阅读的传统渊源,导致在当前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比较偏重对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的批注。很多研究者也侧重强调批注式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文学写作能力的作用。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认识的一个误区,比较典型的观点是认为语文教学是靠作品的形象来感染、熏陶读者,引发其情感共鸣的;但是,语文学科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学科,并且,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适用于各种文体,说明文有知识积累和写法的批注需要,议论文更有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发展思维能力的批注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被诟病为导致学生缺乏思想性,正是忽视了议论文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在议论文中使用批注,能够更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理解有偏颇,存在忽视批注系统的完整性和滥用批注式阅读的倾向。

虽然在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介绍时,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批注式阅读包括符号圈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明显具有重视文字批注,轻视符号圈注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将古代的评点发展为现在的“批注”的过程中,仅有“评”而忽视了“点”。符号圈注应该是批注式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为自然的批注来看,文字批注与符号批注其实是相互补充的一个系统,二者缺一不可。文字式批注通常用于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思考的情况下,通过文字整理思绪;或者通过发表看法进行精加工,强化记忆。例如,符号式批注用“?”表示疑问,没有必要非得把问题写出来;用“!”即可表达对于文句的欣赏、文论的惊讶之情,也未必需要写出完整的句子。因此,灵活地使用符号式批注和文字式批注,能够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总之,当前的批注式阅读内涵还有待扩充,需要将符号式批注纳入批注式阅读和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阅读方法,从而真正让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批注式阅读并非任何时候都适用,而是有其适用范围的。“根据阅读时简约和细密的情况,阅读可分略读和精读”[8],批注式阅读主要适用于精读。闲时为了打发时间、消遣娱乐,并不需要使用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主要用在阅读时有学习或评论目的的精读。教师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强求学生什么都进行批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滥用批注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于批注认识的误区,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批注的无所适从。

总之,批注式阅读教学目前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然而,作为一种具有极大潜力和效用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引起研究者和教学者更为密切的关注,进一步完善其教学系统,使其能够被更为广大的教师群体理解并进行课堂实践。

参考文献

[1]孙亚杰,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3(6).[2]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3]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教改实验手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4(3).[4]孙立权.谈“批注式阅读”[J].吉林教育,2007(12).[5]王宗海.灵性与牵绊: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几组矛盾[J].教育探索,2011(8).[6][美]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赖丹凤、季娇译.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5.[7]Snowman,J.and R.McCown.“Cognitive processes in learning: A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LA.1984.[8]李文杨,薛汉忠.阅读分类与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0(4).

下载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 新疆伊宁市第一小学 高俊英 批注式阅读的定义: 课文批注就是边读课文边用符号和文字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记录自己的阅读疑问、......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