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4: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

摘 要:基础护理学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单一,与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因此,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3年3月起着手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经过2年多的研究,已经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课程改革 结题报告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15-04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基础护理教研室承担了“《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课题任务,在系主任的指导下,在部分老师及学生大力支持下,认真完成的资料收集及分析,拟定《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电子教案、习题库、撰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现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简要总结。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实用”为中心,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1]。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使教学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和大量文献报道:(1)高职护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到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2)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护理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整体护理工作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传统教学存在以下缺点:

(1)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2)传统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3)传统教学课程编排不能围绕着一个学习任务作为目标,未按照医院实际护理工作流程设计,课程内容彼此联系不紧密,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4)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进入医院后,临床老师一致反映学生责任心缺乏,工作适应能力差。(5)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临床老师认为学生对病人的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新型课程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使得护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的需要,最大程度的接近临床,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茫然。课程研究的内涵与目标

2.1 《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是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指导,以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模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工作的职业情境,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熟练,具备组织完成护士各班工作任务的能力,真正做到适应快、技能熟、职业素养高,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础,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2)教学内容。

面向医药卫生领域,一是针对护理专业岗位群的、专项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的技能训练(专业能力);二是按照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行动过程训练(方法能力);三是按照团队建设过程,让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训练(社会能力)。

(3)教学要求。

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学生完成一个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阶段性任务,最终学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的工作过程。

(4)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设置情境和要求,采用行动导向型参与式教学方式,模拟式教学、体验式 教学、情境式教学,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5)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础护理操作视频影像、多媒体和教学网络平台辅助等。

2.2 课程的研究目标与指导思想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目标是: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开放性好、动态发展、实施过程规范性好、模拟职业性强、实用性好、现代化手段突出、高职特色鲜明。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使学生熟悉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即建立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的课程方案。课程研究的内容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学习目标、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方法、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即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要反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2 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要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了将学习目标分解落实,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制订教学中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分目标。

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

3.4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式教学方式,具体来讲,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堂设在课堂和实训基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讲授答疑等教学方法。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3.5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组织形式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选择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综合运用。要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为此,应该编制课程标准和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编制实施的条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等,以规范和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过程,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业评价要以过程为主,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研究的步骤

该课程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流程,具体有6个阶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发步骤。

(1)课程调研阶段。

目标:

①归纳医院护士实际工作流程。②找出课程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③分析确定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各个任务间的衔接关系。

内容:

1)调研并分析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流程、班次和岗位设置情况。2)调查并分析该课程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对应的工作任务内容。

方法:

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召开研讨会、小组工作等。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

(2)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阶段。

目标:

①分析确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②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素质要求。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调查主要工作任务内容并分析其工作过程。②调查并分析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③描述《基础护理学》典型工作任务。

方法:

召开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课程研讨会,收集医院对护理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同时专业教师深入医院调研或顶岗实践,与医院专家一起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3)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阶段。

目标:

①确定课程的知识总量。②构建学习情境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③建立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④制定课程标准,进行辅助资源建设。

内容:

①追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②研讨以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及排序问题。③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时要求、课程师资标准,以及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等内容。

方法:

召开研讨会,通过对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设计,产生学习情境,按照病人入院护士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研讨课程内容、师资标准。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行业专家。

(4)课程教学设计阶段。

目标:

①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②确定课程教学实施条件。③完成工作任务设计。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内容:

①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②研讨教学实施的师资组成与分工、教学软硬件设施及配备。③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任务(工作任务)。④研讨教学评价标准与评分及评价实施办法

方法:

课程组教师下医院,与医院工作者一起收集和整理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研讨课程评价标准和办法。最终形成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5)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阶段。

目标:

①完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设计教学进度表。②设计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③组织课程具体实施。

方法:

①由课程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细化课程实施方案。②由课程组准备和营造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6)教学过程分析阶段。

目标:

①总结课程研究的成效和不足。②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

①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单元的合理性、排序和组合的有效性,进行修订完善。②评价工作任务设计的质量,进行修改完善。③评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修订完善。

方法:

①由教师团队和系办人员通过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访谈,对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课程实际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②按照基础护理学研究的步骤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包括:护士职业岗位调研表、护士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表;教学指导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业评价方案等。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建设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该课程设计了5个阶段任务,22项阶段子任务。学生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即入院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护理。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融入训练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遵循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适应职业工作需要。

例如:该课程内容选取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医药卫生岗位有: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福利院护理。因此,该课程以主要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序化课程内容。

(3)仿真模拟的教学设计。建立模块式学习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每个模块依据实际工作任务与内容,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课程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以患者入院为例: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患者入院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患者入院工作流程,基本流程就包括了5句话,学生学完以后仅仅只是记住了入院过程,但对每个过程中护士的职责,工作任务,要求都不清楚。教学情景设计以学会办理入院手续为目标,设计了5个项目。

项目一:铺床技术,要求学生明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学会为不同患者准备床单位。

项目二:运送技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轮椅、平车、担架运送患者,保证患者安全。

项目三:卧位与安全,要求学生能为不同的患者安置不同的卧位,保证患者舒适,利于疾病恢复。

项目四: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异常生命体征,学会护理异常生命体征的患者,学会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项目五:医疗文件的书写,要求学生规范完成医疗文件书写,特别是体温单的绘制。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该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堂设在教师和实训基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等。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5)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实施中,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6)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案。该课程构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即考核平时学习态度,又考核职业素养,即考核个人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学生学习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个方面。

这是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项目及分数分配说明:学生最终成绩包括3个部分:①理论考核(60%):即期末卷面成绩,试卷与对照组相同。②平时表现(10%):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的组织,情境的设计,角色扮演表现等,由教师和学习组长共同打分,取平均分为此项目最后成绩,期末记入学生成绩单。③实践考核:其中个人考核(20%):随机抽取3个实践项目,小组考核(10%):即随机抽取某一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分数代表所有小组成员的分数。课程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学习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护士真实工作流程、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据同学们反映,这样的课程学习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他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满怀憧憬。

(2)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的转变《基础护理学》课程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在学习中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教,学生做”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2]。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在讨论、技能练习、考核时都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的表现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协作能力。

(4)拉近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基础护理学》课程组成员多次深入医院进行调研,对医院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了护士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力。课程开发建设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1)班级人数偏多:每班人数都为50人,所以,在小组讨论、模拟演练时,有时课堂局面不好掌控,课堂略显混乱。另外,由于小组多,小组发言时间占用也较多,影响课程进度。(2)费力耗时。该次课改是在原课时144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花在教学准备和课堂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情境演练和操作技能考核时,均感受到学时的限制。(3)形成性评价标准不一,人为因素较大。形成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3]。但在进行形成性评价中,也存在评价标准不一,方法不成熟,人为因素过大等情况。

该课题进行了2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教学改革的路是艰辛的,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进步。今后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冯晓峥.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8-70.[2] 画妍,徐莎莎,刘喜文,等.临床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学》浸入式临床见习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3):61-63,73.[3] 刘文娜,刘姝.妇产科护理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0):91-92.

第二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研究”结题报告

《课程改革中改进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为西宁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我课题组于2008年4月中旬向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交申请,2008年10月底,由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该课题为市级立项课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坚持正确的教科研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积极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进,着力于 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2008年年初规划课题开始,经过开题论证和一系列研讨活动,到现在的结题阶段,实现了从选题到开题、从方案到行动、从实践到结论的不断跨越,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究背景

2001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来临,本课题正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及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而提出。这既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学生人数超过三千的大校,且长期以来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农民工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各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西宁市众多中小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在中小学的教育衔接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我校于2001年便开展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系列研究、实践活动。通过系列研究、实践活动,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变化。为此,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等。而此类问题恰恰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课题旨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新突破,并期望在全市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以转变教师教学方法和形式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的新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较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研究内容:

1、转变教师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式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合作作用。

2、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基本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

3、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探索激励型、发展型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益。

4、通过教师的积极实践和反思,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素养。研究重点:

以课堂教学中经常的、普遍的、反复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突破点,采取客观、科学、实用的态度,深入探索教学方式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有意义的现代教学方式,并同新课程精神有机地结合。

四、研究的有关措施

1、及时收集相关的理论性文章,组织学习,帮助教师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引导他们切实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绩效。

2、在研究的主体上,我们将以老师为课题研究的主体,引导教师广泛参与教育科研,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举办讲座、培训、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定期作好阶段专题总结,对在课题研究中成果明显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研究过程

1.展开研讨,精心选题。

自从开始选题,我们就邀请了校教研室领导围绕课题研究展开了系列的探讨,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校领导的关注,确立了符合我校教育教学情况利于操作的课题,经前期认真准备,我课题组于2008年4月中旬向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交申请,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2、召开课题发布会,坚定信心。

2008年10月底,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批准为市级立项课题。课题组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发布会,邀请专家及校领导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同时开展本课题的宣传动员,在全校、全组范围内建立起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氛围和支持系统。建立与课题配套的教学常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评价机制。选取课题研究的对象,组建培训者队伍,采取专题讲座、问题诊断、课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训一体化模式,对全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共同认识,坚定试验信心。

3.加强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强化研究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注重自我反思,实践改进,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实践研究中,我们把学习、反思、改进,贯穿于实践研究过程的始终;注意个人学习、校本研修、课题组学习相结合。为使研究教师更进一步的认识课题研究的背景,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我们编定印发了《课题研究资料读本》,并集中组织课题成员又一次研读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了相关著作。通过阅读、讨论,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课题组还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定期召开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实现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发展的目的,为课题研究实施的有序、有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注重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坚持从实践出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围绕研究专题,通过对试验课、实验课的剖析、反思、研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加强规范,做好研究的总结分析。

为了使课题研究务实,各研究小组在务必在多次讨论研究后,方可形成研究方案。待形成后及时开展相关的论证活动,认真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和计划,各成员结合研究方案进行尝试研究,并于阶段中期就个人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研讨、改进,推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研究成果,阶段研究结束后,各研究组认真总结,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六、研究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探索既符合新课程精神又符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新突破。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教师定位有了转变。

要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我们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心理上、认识上形成共识,学会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兼顾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转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体验快乐,交流彼此的情感,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就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学生为本的思想,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从“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混合打”的角色。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践研究中,通过课堂教学探讨,对教师、学生调查问卷等方式,我们发现并克服了很多问题。比如:课堂上一味的老师问学生答,或者老师自问自答,忽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单方面质疑解疑,课堂练习单一重复。

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转变。变“组织教学”为“兴趣激发”教学;变“讲授知识”为“合作探求”;变“统一教学”为“分层次教学”。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创新运用知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成果汇报,教学评价等。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转变,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数百名学生曾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的不同奖项,为学校和个人争得了一定的荣誉。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研究,广大教师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教师不再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组织者、指导调控者以及学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激发者。与此同时,研究教师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懂得了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认识到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践反思铺就了教师的成功之路。两年来,我课题组成员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有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国家级一等奖,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省市级奖项。

七、反思和展望

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都还是初步的。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产生不少的困惑。我们的课题研究还要在以下方面多下工夫:

1.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从理论上的把握,到实践中验证,对我们而言,还需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继续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

2.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课例分析深入下去,使观念、认识外化为教学行为,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行动起来,实现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和优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伴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超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课程改革中改进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2010年9月

第三篇: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步步高点读机:http://

教育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着重于继承和传播现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传播方式封闭、单一,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类正开始向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和知识社会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社会的变革、人的发展呼唤教育的革新,它要求教育走向开放,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适合人的充分发展。同时,又要求人要有与时代进步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精神和民主、合作、进取等开放的品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追求。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就要为全体幼儿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给幼儿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要替幼儿生动、活泼发展拓展空间。幼儿园开放性课程就正如莫利生所说的:是一种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活动的态度),一种自由(孩子在大家共商和行为指引范围内拥有的自由),一种儿童自己的活动(孩子自己有决定学习活动的能力)。因而,实施开放性课程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舞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立足于我国幼教改革的现实,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幼教科研的众多优秀思想和成果,具体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范畴、目标以及基本的实践规范和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等等,这些要求都贯穿着鲜明的开放教育思想。渝中区幼儿园从1996年起着力于“城市幼儿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性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幼教工作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我们又面临许多幼儿教育值得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实施途径封闭;活动过程重单向传递等等。如何将《纲要》的先进思想转变为幼教工作实践,缩短现状与《纲要》的差距,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渝中幼儿教育,使渝中幼教涌立改革潮头,适应中心城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如何使我区各幼儿园初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更加丰富与完善;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等。为此,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构建并实施开放的、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开放性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渝中幼教再上新台阶。其具体目标是:

1.研究开放性课程的特点,为各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提供指导意见。

2.研究开放性课程的目标、内容,提出课程内容建设的原则;探索开放性课程教育资源利用、开发的途径、方法。

3.探明开放式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方式,研究其指导策略,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

4.探索开放性课程多元评价的有效途径、方法。

(三)课题界定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开放性课程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为前提构建的多元、动态,以培养幼儿开放精神、开放态度、开放活动能力为重点的的课程。它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开放:

(1)课程目标的开放。强调课程目标的过程取向,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结合各园、各班幼儿的实际以及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特殊需要来确定目标。

(2)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内容在范围、来源、组织、结构上多样化并富有弹性。

(3)幼儿活动过程的开放。开放幼儿活动的空间、时间,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各种行为。

(4)课程资源的开放。让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都成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5)课程评价的开放。实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开放、多元,重过程评价、重日常观察、重个体的纵向发展。

3.本课题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转变教育观念为突破口,通过研究实现办园水平和保教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是开放性课程的基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儿童是学习活动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发展他们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选择和创造能力。人本主义思想还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儿童活动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

2.开放教育理论开放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把人定义为“沟通的动物”,人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取决于人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开放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这将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开放教育主张教育的多元化、灵活性、可选性,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拓宽“沟通”渠道,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儿童智能的真正含义。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智力是多元的,它包括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既包含认知因素,又包含个性因素、动机因素以及情绪性因素。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考虑发展和利用每个人的独特性,关注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全面发展的平衡点,注意为幼儿创设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4.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陈鹤琴先生从办园的宗旨、培养目标、幼儿园课程、幼儿的发展、教师的要求等逐一进行探索,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他倡导“做中教、做中学”,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这些理论,对我们当今的课程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

重庆市渝中区15所一级幼儿园、4所二级幼儿园全体幼儿和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三)研究步骤与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1年10月——2004年12月,经历了三个阶段:

1.学习、培训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1月)

研究初期,课题组组织了两个方面的培训学习:一是组织教师、园长的培训学习,邀请了市教科院和西南师大的专家举行现代教育理论讲座,并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进行专题培训和讲座;二是组织研究骨干学习研究方案和修改、论证研究方案,提高了研

究人员的认识,促进了研究人员观念的转变。

2.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2月——2004年9月)

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推进研究:一个层面是幼儿园的研究,重点研究主体教育、创造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愉快教育、未来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化的园本课程及实施策略;二是从区域层面组建三个子课题组开展研究。我们建立了:开放性活动与师幼互动生成课程内容研究的子课题组、开放性课程评价研究子课题组、开放性管理机制与教育资源研究的子课题组。这样,使研究能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保证研究质量。

3.成果形成阶段(2004年10月——2004年12月)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论文和案例,展示成果,鉴定结题。

三、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和确定了开放性课程的“三性”特征

通过研究,我们提取出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三性”特征:

特征一:多元性

多元性是开放性课程突出的特征,它体现在:

——课程文化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注重吸纳各种先进教育思想和文化,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使幼儿与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的熏陶下,成为观念开放,具有民主、合作、进取等方面品质的人。

——课程内容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提倡多种课程并存,反对统一、封闭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开放,各园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园特色。

——课程实施主体和途径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是一种广泛人员参与的课程,除教师外,幼儿、家长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课程实施的途径也由幼儿园向家庭、社区、社会延伸。

特征二:动态性

开放性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从课程目标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活动的进程,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而变化。从课程内容看,它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关注、对幼儿体验的关注,从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中去生成、开发课程内容。从活动过程看,它主张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形成积极互动的过程。

特征三:发展性

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是开放性课程的宗旨。开放性课程就是要创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强调师幼互动、互促,共同成长,整体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以上三个特征的提取,对引导教师把握开放性课程的特点,指导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总结出

第四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单片机课程改革研究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应用相对广泛的技术,它综合了软件编程和硬件电路设计等技术,技术含量比较高,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 要课程,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1]。现代高职院校都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单片机技术日新月异,部分高校 的单片机课程却一直延续至今,没有针对社会需求作出相应调整。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等方面对单片机课程进行实践改革。单片机教学现状

单片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以课堂原理讲解为主,结合少量硬件实验。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 主动求知;由于教学环节的软硬件分离使学生不能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单片机;传统教学过程中未引入工程实践设计,导致学生缺乏整体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普遍较 差[2]。

1.1 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高校配备的实验设备一般综合十几项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类实验设备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动手环境,学 生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太少。在购买实验设备时,生产商很少配备相应的完整电路原理图,学生在理解、消化实验原理时存在很大困难。而且电路固定在实验板上,学 生只能通过改变实验程序而起到灵活变通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一般实验板价位都在200元左右,普通的同学没有个人购买能力,从而减少了平时实验的机会。单片机实验室资源有限,轮流对每个开课班级开放使用,造成学生平均使用时间有限。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时间。

1.2 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教授方法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其中主要以汇编语言为主,教材都是老版本内容,所谓新编写教材都是死搬硬抄的老内容。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汇编语言有如下局限性:

◆ 语句抽象,可读性差,学生难理解; ◆ 编程效率低,学生学习难度大; ◆ 代码结构复杂,难以维护、更新;

◆ 对硬件结构依赖较大,难以实现在不同种类和系列单片机之间移植[3]。

这些现实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往往培养的学生不少,但可用的动手型人才却少之可怜。另外,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使得以汇编语言为开发程序的单片机技 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已逐渐被高级语言程序所代替。所以,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3 教学方法老套

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团队协作精神。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大部分时间可能都在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每节课都是在糊里糊涂、半知半解中度过。由于单片机理论知识众多,传统 授课方式下学生学习效率特别低, 甚至有的同学在完成整个学期课程内容后都不晓得单片机到底讲的什么内容。这是单片机课程当今所存在的另一大弊端。单片机教学改革策略

2.1 实验板与Proteus相结合

由于单片机的实践性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软硬件结合,也就是将单片机程序和外围电路相结合。传统的单片机实验室教学,不仅需采购大量的硬件设备,而 且设备维护需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加上反复修改程序,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设计成本,并且学生课余时间很少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板实物操作。为此,在单片 机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单片机系统的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充分仿真单片机系统的工作情况,用虚拟单片机系统代替实际硬件电路。程序运行于虚拟的 MCU上,使软件调试不再依赖实物硬件电路,仿真结果达到 系统预期效果后,再进行硬件实物制作。这样既达到了实验效果,又经济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板实物与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验时间里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板实物的操作,同时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课堂电 路原理展示与分析,电路线路清晰,分析方便;课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购买实验板学习,其他同学通过Proteus软件也可以进行学习,同样可以达到实验 效果。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内容消化效果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2.2 以C语言学习为主

由于汇编语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同时,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几乎各品种单片机的厂商都发布了相应的C语言工具。C语言属 于高级编程语言,它与汇编语言相比较,就单纯的编程语言而言具有以下优点[4]:

一、C语言是一种编译型程序设计语言,有功能丰富的库函数,运算速度快,编译效率高,与汇编语言比较可读性好,同时又是面向用户的语言,能在不同机型上运行,可移植性好;

二、用C语言编写程序比用汇编语言更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程序开发者可以摆脱与硬件不必要的接触,更专心地考虑程序的功能和算法,而不是考虑一些细节问题,这样就减少了开发和调试的时间;

三、C语言具有完善的模块化程序结构,便于改进和扩充。

由于C语言具有以上得天独厚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单片机开发中去。另外,C语言在单片机应用中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一、对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具体单 片机的硬件稍作了解即可;

二、寄存器的分配及寻址方式的选择等可由编译器自动处理;

三、可以直接访问硬件但对硬件结构的依赖性很小,便于移植,通常只需将 程序中与特殊功能寄存器及引脚有 关的地方作修订即可,有利于单片机的重新选型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动手实践能力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紧跟当前行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专业技能知识。只有这样,当学生毕 业后踏入工作岗位,才能快速投入项目工作中,用人单位会对这种学校的学生求贤若渴。现在单片机相关行业的公司大部分采用C语言开发环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好 的就业前景,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不断的技术更新。通过与各高校交流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经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逐渐淘汰了陈旧的 汇编语言教学内容。这些都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由于学生的先修课程中已有C语言,因此该部分内容也不单独介绍。在各章由浅入深的例题中,带着 学生一边复习和巩固C语言知识,一边介绍C51与标准C语言的不同 点和编程注意事项,并逐渐让学生熟悉编写较大规模C语言程序的思维模式。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法

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每章节都安排大量理论内容,并在后面安排相应的配套实验。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少感性认识,提不起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得 不到锻炼,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现在高职院校都在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方式研究,这充分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我们在单片机课程中也采用了相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 教学方法。单片机项目教学法是围绕项目展开,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顺序,将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边学。换句话说,将整 个单片机的内容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项目由易到难安排,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一个项目产品,其中涵盖单片机相应的理论知识。当把所有的项目完成之 后,既积累了动手实践经验,又掌握了单片机的理 论知识点。

课堂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

① 项目描述。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对所要做的东西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项目

一般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产品,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② 项目模块化。将项目内容分成硬件设计、程序编写、调试程序等几个环节讲解,各个环

节再细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明了清楚,容易把握重点。③ 理论知识点拨。讲授项目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产品的工作原理。③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具体的项目产品。在完成过程中,如果碰到难解决的问题,项目组成员可通过讨论及查阅资料解决,这样既锻炼了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电子表设计项目。学生平时都见过电子手表,但不知道它如何工作和完成设计的。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很有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将其听课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将这个项目内容分成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两部分,硬件部分将整个电路分成电源、复位电路、晶振、外设的数码管显示等,这些电路在前面的实 验中已经涵盖,只是进行简单复习;软件部分主要有中断函数、主函数等,需要指出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在理论知识点拨中,详细讲解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 理、中断函数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几种不同工作方式如何通过软件实现。最后,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完成整个项目。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产品后,一定有很大的 成就感,从而对今后每节课的内容都充满期待,也对单片机这一技术有了更 大兴趣。

2.4 考核环节

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促使我们在课程考核方面做出调整。以往考核都涉及大量的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硬件结构、中断与定 时系统、存储器扩展等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可能为了考核成绩花费数个昼夜将这些内容死记硬背,但过后就忘了。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所以要考学生如何巧妙应 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因此,在期末考核中安排了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的设计项目,其内容包含单片机中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独立 完成项目,教师根据完成质量进行评定,并根据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做最后综合评定。这些措施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基 于工作过程模式培养学 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结语

通过对我们学院电子、通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表明:采用C语言单片机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与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 目教学方式,虽然对单片机硬件结构部分的介绍减少了,但学生整体的软硬件设计能力反而增强了,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实验板与Proteus 仿真软件相结合的技能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理论够用,重在实用。这是进一步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为此我们尝试适用于实际需 要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教材的改编,都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第五篇:《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前言

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课堂,课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发展。我课题组在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期间承担这一课题。二年来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这一中心,进行了备课、上课策略的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观点,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二年的研究,进行了教学现状的调研,经过学习培训,开展研究课研讨活动,以点带面,总结研究成果,摸索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

冲破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冲破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冲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冲破书本、讲授、作业的物理学习老套路。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灵活地学习洋思教学经验,在观察、探究、运用、创新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套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求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加大投入,农村落后的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必然被打破,那么,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为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现有条件下农村课程改革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今天,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殿堂增砖添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49页)。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罗素:《教育的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了二年的研究,取得了有益成效。

三、研究内容和要突破的难题

(一)、基本内容

1、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推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2、为农村中学班额过大,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解决农村学校模具、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4、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目的。

(二)、突破的难题

1、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师生中已经根深蒂固,怎样做到彻底改革?

2、怎样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单实用的物理实验器材。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工作方案

1、逐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利用学生小组的互动、合作和交流,为找到解决农村班额过大,课堂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3、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

五、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06年8月始——2007年元5月

任务:对以上所做的工作作初步的实践,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任务:对前面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探索,总结形成较完善的物理课堂改革教学理论,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8月 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主要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1、探究式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促使教师必须跟上科学的发展来研究物理教学,跟上课程的改革来研究教学方法,跟上创新的要求来大量充电。

2、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老师的权威地位,平等交流,充分倾听学生意见。

3、适当开放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索、实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猜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同他们一起探讨出产生困难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还可以节省时间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5、汇报劳动成果,在学生充分探究学习的前提下交流合作总结出物理概念获原理、定理、定律。让学生自己总结汇报,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6、老师归纳总结,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可能会有不足之处,老师要及时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准确无误的结论。

(二)、农村中学班额过大,首先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定预习提纲。其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课后,适当布置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自制模具、实验器材 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生活实践优势和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实验器材和模具,建立家庭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七、课题成果

课题实验研究开展以来,参与实验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普遍提高,其物理学科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培优补差工作效果明显。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同时锻炼了老师,提高了课题组每位成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本课题组成员共写了多篇论文、优质课教案,其中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论文成果奖,多人次被评为市级以上优质课。

八、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学习紧张与自制实验器材在时间上有冲突。

3、探究性学习用时过长,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以上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附本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

1、刘汉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市优质课一等奖

2、孙永进 《探究——欧姆定律》 市优质课一等奖

3、孙永进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 国家优秀论文三等奖

4、孙永进 《适当开放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5、刘汉银 《如何激发“后进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6、周宝英 《浅谈物理教学中其它学科知识的应用》 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7、赵莉 《初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作用》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8、刘汉银 实验前、中、后学生成绩对比及分析报告

9、孙永进 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

下载《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

    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西岗区音乐学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于2001年9月在小学先行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

    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青春歌一曲,演讲长精神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