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

时间:2019-05-12 14: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

第一篇:《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

《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2009学年第一学期

《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在两级总课的统领与指导下,课题组共八位成员(茶幼7位、朝幼1位)携手共进,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来完成研究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深入地对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培训,提升研究水平

培训是基础工程,写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边学习边实践。

1、课题组主要成员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多种培训,明确了课题整合的方向性、课题研究的指导思路、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为做好课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我园还邀请了市教研室庄春梅老师、区教研室胡敏主任等来园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指导,课题组成员潜心学习如何将互动渗透民间游戏中,教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如何在游戏中增进师幼互动。

3、课题组组织成员积极参加唐静工作室的各项活动,通过观看各种教学活动,每位成员学习揣摩每一个教学设计意图,分析设计的方法及技巧,教学中的互动方式等,试图在民间游戏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将互动真正融入民间游戏。

二、借助活动,夯实研究基础

1、每月研讨活动务实开展。课题组积极挖潜,利用自身资源,同伴互助,以活动促研究、以问题促研讨、以反思促成长。每次园内开展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始终围绕互动话题展开积极讨论,细心观察游戏中的互动行为、分析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强化了教师的互动教学意识,树立了现代化教育观,浓厚了研究氛围,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定期开展民间游戏节。我们积极将民间游戏活动向家庭推广,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展民间游戏节,让孩子与家长共同玩多种多样的游戏。在活动中,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民间游戏,并及时吸收家长合理性的建议,不断对民间游戏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建构互动。

三、互动促思,成果喜获丰收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勤于动脑,乐于动笔,积极撰写教育随笔、教学论文,踊跃地投稿,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我园在过程研究中,积极搭建校园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论文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学期来围绕课题研究的论文和反思的文章有好几十篇,其中部分论文在省区市级评比中获奖和交流。现在在我园,已积累了一部分我园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设计、经验论文等资源,形成了研究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的一般策略。

此外,本学期课题组老师的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顾智敏老师撰写的论文《与专家进行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获省新视野论文二等奖;《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获省学前教育学会三等奖;《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快乐之旅》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运动会的**——关注细节、有效管理》获市二等奖;《拾级而上的攀登》、《让孩子的心灵舞动起来》获区教育学会一、二等奖。

由郑凌云老师撰写的《其实蜡烛也是美丽的》2009省师陶杯三等奖;《让孩子倘徉在表演游戏中》获区幼教学科三等奖。

由蒋君老师撰写的《借助自然角激发幼儿主动探究》获江苏省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获区幼教学科三等奖。

由朱玉琦老师撰写的《学海无涯乐作舟--创新美术活动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美术创造欲望 》获得区“教海探航”幼教学科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题研究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究。我们将一如既往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深入,更透彻。

第二篇:《民间游戏中的有效互动》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最终版)

《民间游戏中的有效互动》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

经济等word文档

一、指导思想

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幼儿通过玩民间游戏产生的有效互动更能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本园将继续以区教科研计划为指导思想,深入开展民间游戏,全面推进特色教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进幼幼与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二、工作重点

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结合我园课题实际研究情况,在上一学期课题研究基础上,本学期有研究重点我们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的游戏需求,提供合理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利用材料进行游戏。

2、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有针对地指导幼儿积极开展民间游戏。

3、注重积累课题研究资料,写出有质量的研究文章。

三、主要工作: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将自学与集体理论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学习中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为课题研究提供信息。

2、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条件,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民间游戏的教学与渗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自身的指导。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何指导幼儿有效的开展民间游戏,在民间游戏开展过程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在研究学习中不断探索、实践,自觉融入到民间游戏的研究中来。

3、开展丰富的课题组活动,提高教师的课题实践能力。本学期具体的课题组活动,我们计划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公开活动观摩、问题研讨、民间游戏汇报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探讨,在交流中分享、互助中反思、改进,不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与孩子在一次次活动中共同成长。

4、注重资料的积累。鼓励教师在民间游戏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善于反思,勤写教育笔记,积极撰写经验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本学期,课题组教师每月完成一篇民间游戏的有效互动活动设计,认真完成有效互动的观察记录,学期末围绕课题撰写课题感悟。此外还要求课题组成员的课题资料及时反映在课题博客上。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拟订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2、课题组成员继续开展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的课题研究。

3、开展民游有效互动的游戏展评活动。

十月份:

1、加强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的理论学习。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每月课题实施情况汇总。

十一月份:

1、专题研讨: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每月课题实施情况汇总。

十二月份:

1、园内研究课活动。

2、课题组教师理论学习交流。

3、每月课题组实施情况汇总。

4、开展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的专题讨论。

一月份:

1、理论学习:试析民间游戏有效互动的教育价值。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经验论文交流。

4、各班民间游戏汇报活动。

5、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茶山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0年九月

第三篇:让民间游戏合理有效的融入课堂中

让民间游戏合理有效的融入课堂中

民间体育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与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例如 :武术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

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渊源流长,我国古代的“蹴鞠”、“马球”等都是当时流传盛行的游戏。如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的“篮球”、“排球”等,最初在美国也只是一种游戏活动,几经修改,最后才演变成现代的篮球、排球运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社会学依据:游戏活动的组织,增加了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有积极的影响。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教育学依据:通过游戏练习,特别是专门设计创编的游戏,以辅助我们的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生理学依据: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者积极参与并全身心投入,从而使身体形态和机能发生良好的变化,促进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健康水平。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心理学依据:在和谐、平等、友爱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苦、累、难、险、失败和成功等多种主客观因素,游戏中学生还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从而形成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人生观、世界观。

《体育与健身》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们玩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游戏正在消失。而现在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且身居高楼,平时很难找到嬉戏的伙伴,更无缘民间(弄堂)游戏,在课余时间,他们甚至不知道可以玩些什么游戏,整天被学业、电视、电脑包围,体质下降、性格内向成了他们的通病。这些状况的出现,无论是对学生的情趣培养,还是人格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不仅使教育途径狭窄了,也使教育形式单一了。我们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丰富课余生活,有机地将民间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整合。

一、民间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各异。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选编民间体育内容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民族性

民间体育由于深深扎根在民众的土壤中,往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体育文化的记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地发展了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和方法手段。因此,民间体育的项目,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进行筛选或改编,使其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要求。

2、通俗性

由于民间体育往往产生于民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又是耕读工作之余的休息调整手段,往往通俗易懂,一学就会,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趣味性

民间体育往往具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新鲜活泼,趣味性强,寓运动于快快乐乐的玩耍之中,能使学生们既强健了体魄,又愉悦了身心。

4、继承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间体育往往也会发展变化,但其变化的脉络往往较为清晰,继承性好,便于在前人的丰富创造力、想象力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推陈出新。

5、科学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两次高峰之间的缓慢阶段,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民间体育游戏在改良后更符合这个阶段小学生生心发展特点,运动量一般不大,大都是一些灵敏性练习,身体活动呈断断续续的形式,活动和休息经常是处在交替当中,因此儿童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游戏而不感到疲劳,在游戏期间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民间体育游戏大都是在要求快速反应中,利用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来进行的,因此既与新教材教学要求相匹配,而且更符合小学生生心发展特点。如果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活动,就能促进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肺功能的提高,有效地发展身体协调、灵敏、速度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二、民间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基本内容

《体育与健身》新课程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为我们科学运用教材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我们针对小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弄堂)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选择部分游戏“走进”了课堂。具体的民间游戏如下:

切西瓜;马兰花;木头人;丢手帕;炒黄豆;玩风车;盯核子;挑游戏棒;石头、剪子、布;踢纽扣串;造房子;拍毽子;甩纸炮;掷纸飞机;翻绳;戏绳;捉迷藏;老鹰抓小鸡;丢沙包;二人三足;贴膏药;打弹子;跳长短绳;跳橡筋;武术;甩木块;踢毽子;拍、打三毛球;掷飞碟;踏板车;掼接子;跳“山羊”;斗“鸡”;刮四角片;鞭打旋转木;抖空竹;打腰鼓;打野鸭;拔河;滚铁环;跳竹竿;踩龙舟;放风筝;中国象棋;四国大战等。

三、民间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

1、民间体育游戏走进课堂教学

在现有的小学体育与健身教材中,关于民间体育项目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不高,我校努力挖掘民间体育资源,确定民间体育教学项目。开展民间体育教学实践,这是我校落实二期课改精神的需要,是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多种活动经历,丰富活动经验的民间体育项目教学研究。

①、同一个目标,用基本相同的教材进行整合

如 “石头、剪子、布”这一个民间体育游戏与跳跃基本内容中的“立定跳远”教材进行整合,创编了“猜拳跳远”的游戏; “滚铁环”和走与跑基本教材中的“耐久跑”进行整合;“造房子”与“跳单双圈”、“猜拳追逐”与“追逐跑”进行整合等。(详见教案1、3)

②、同一个目标,可以用多个教材来实现

如:为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我们选择甩纸炮、刮四角片、鞭打旋转木、掷纸飞机、掷飞碟等民间游戏与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投掷进行整合。(详见教案2)

③、同一个教材,可完成教学目标的多个方面

如:“丢沙包”、“打野鸭”游戏是围绕体育教学中的“走与跑”和“投掷”的教学目标,它既锻炼了学生奔跑、投掷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灵敏以及协调的身体素质。(详见教案3)

④、同一个游戏,在各年级段学生的教学中都可以开展

针对各年级段学生的生心理特点,通过改良游戏的方法、规则;距离长短以及器材的选用等,同一个游戏,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教学中进行使用。

如:“踩高跷”除了在距离、练习方法上可以变化外,器材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改良。(详见学生活动照片)

⑤、同一个游戏在教学中的衍生

如“石头、剪子、布”经过改良,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以不同的游戏形式出现。

第一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形式

如“猜拳踩脚”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出现,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第二类:以基本的活动能力为主的形式

如:“猜拳跳远”是以“石头剪子布”的形式进行的立定跳远游戏,可以自由选择手或脚进行,也可以二人或三人的形式进行游戏,并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选择距离长短为终点。这比原教材单纯的“立定跳远”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类:以放松为主的形式

如“猜拳过关”、“猜拳接龙”游戏在课的结束部分以学生在愉快中放松,使学生的心率尽快恢复正常为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详见教案4)

⑥、分年级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为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民间体育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学、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以及身心理特点,为各年级学生选择了适合的民间体育游戏。

低年级:踩高跷;切西瓜;掷纸飞机;踢纽扣串、造房子、拍毽子、捉迷藏等。

中年级:踏板车;打弹子;二人三足;跳橡筋、老鹰捉小鸡、贴膏药、踢毽子等。

高年级:打野鸭;掷飞盘;跳竹竿;刮四角片、掼结子、斗鸡、抖空竹、鞭打旋转木等。

⑦、分跑、跳、投等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民间体育游戏

走与跑:丢手帕、两人三足、老鹰抓小鸡、滚铁环等。

跳跃:猜拳跳远、造房子、跳竹竿、跳橡筋等。

投掷:甩纸炮、掷纸飞机、掷飞碟、刮四角片等。

2、民间体育游戏走进体育大活动(体锻课)

根据教育部、市教委文件精神,我校落实了三课两操两活动,为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玩、练为一体,深受学生喜欢的一堂课,每学期都精心安排每次活动,各年级段各班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及活动场地都能合理安排统筹。(详见活动安排表、场地安排表)

3、举办民间体育运动会及展示会

以“面向全体学生,重在人人参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本着“人人参与、发展个性;增加交往、师生同乐;积极竞争、顽强拼搏”为目的,每年举办民间体育运动会,并对全区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展示会”。其中有踩高跷;甩纸炮;掷纸飞机;荡踢纽扣串;踏板车;打弹子;二人三足;花式跳短绳;花式跳橡筋;跳竹竿;刮四角片;拍毽子;踢毽子;滚铁环;斗鸡;拔河;掼接子;师生跳长绳等项目。在比赛的同时学生们体会失败也感受到了成功,正是这种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们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竞争,在点滴的成功中增加对体育的兴趣,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4、民间体育游戏走进家庭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提高广泛性与参与度。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架起了家校交流的桥梁。在“民间体育游戏节”里,家长们当起了老师,教孩子们自己童年时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童年时的游戏。如:造房子、刮四角片、打弹子、丢沙包、炒黄豆等等。在游戏中树立了威信,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孩子们回家后不再是看电视、练琴或是画画,他们把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玩,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四、民间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基本特点

民间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游戏活动,是劳动人民积累生活经验创编而成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民间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1、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兴趣是孩子们创造的源泉。民间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它的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活泼多样,与其它游戏比较它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与重复练习,遵守固定不变的规则的体育游戏,而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是主动的,可以自发的玩,可以自已制订和改变规则,使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尽情地享受游戏的欢乐。

2、多样性

民间体育游戏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无论孩子们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玩。所谓“一块小石子,一方小天地”。比起一般体育游戏,它形式多样,一种游戏多种玩法,可根据不同的场地和时间,选择适合的游戏形式开展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节约了资源。

3、广泛性

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无所不包:跳竹竿、跳橡筋、鞭打旋转木、踏板车、踩龙舟、抽陀螺、滚铁环、造房子、斗鸡、老鹰抓小鸡、丢沙包、跳绳等可发展走、跑、跳、投、掷、平衡、躲闪等大肌肉活动。翻绳、挑游戏棒、盯核子、打弹子、掼结子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这些诸多活动,孩子们可集体游戏,可分组玩耍。民间体育游戏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孩子的生活增加了神奇的色彩,开拓了广阔的游戏天地。

4、竞争性

民间体育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轻松、活泼的良好环境,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干预,当他们能顺利地玩游戏时就增加了自信心,在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基础上,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得到了挖掘,有竞争就有失败,在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面临失败的可能,但成功对于每个人的机会也是平等的。他们一般都能在不安中继续参加游戏,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游戏中慢慢的形成,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失败,也可以感受成功,正是这种情感体验,促使孩子们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竞争,在点滴的成功中增加对体育的兴趣,提高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的特点,弥补了当今小学体育游戏环节浪费、等待时间长、孩子主动性不足等欠缺,我们完全可以在小学遵循“古为今用,旧法新玩”的原则,挖掘民间体育游戏的精华,为培养下一代之所用,通过对其改革与创新变为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体育游戏,弘扬民族文化,这的确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体育的一大属性是快乐,也是最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课程,如果连它都教条化、应式化,那学生哪里还可以喘气呢?引进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回归“快乐体育”,让孩子们尽情地“疯”,不但能达到同样的健身效果,而且能感受充分的愉悦和快乐,能够起到调节大脑、减轻压力、活跃思维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再投入学习,还是保持心理健康,作用非同小可。

民间体育游戏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拥有非常大的市场外,在体育大活动、课间、校外等还有更大的市场。它通过让学生全方位地锻炼,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真正告别应式教育,回归“快乐体育”,而不受场地、时间、器材、人数等原因的限制,改编、创编部分游戏的方法、规则、改良器材,使之更科学合理,能让更多的学生所接受。

民间体育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体现体育新课程理念和性质。处理好民间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对课程改革的检验和提高。同时也是为了拓宽课程内容,满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合。通过有机的整合,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与健康资源信息,提高运用体育与健康资源。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式生动活泼,过程千变万化,富有趣味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它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能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健康,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7年10月 《小学生快乐游戏》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6月

《中国民间游戏》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小八腊子开会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8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

《上海市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继续钻研,为这一课题的继续实施进一步努力。

第五篇: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子课题一: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2012-04-29 14:45:11)

转载▼

标签: 分类: 研究方案

杂谈

课题《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子课题一: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民间体育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它给很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孩子们经常参加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形成,培养其民间体育活动兴趣。本研究通过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筛选、整理、改编、创新、整合,创设丰富的民间体育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民间体育活动,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区、家长、教师的作用,拓展民间体育游戏,充实了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了幼儿在园的生活。

二、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状

提起童年,每个人都能回忆起儿时曾经玩过的游戏:老鹰抓小鸡、滚铁环、跳皮筋、骑竹马、踢毽子、打陀螺、丢手绢、捉迷藏等,这些民间体育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的孩子,玩具是应有尽有,不少孩子常常是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电脑,很少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交往意识、合作精神往往欠缺。目前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单调枯燥、陈旧单一,多现代化玩具、少自制器械,已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环境,循序渐进开展活动,通过组织与指导,既可以充实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还能增强幼儿体质,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使幼儿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培养幼儿运动的兴趣,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

1、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游戏是竞技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

2、本土资源:当地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教育教学目标:通过筛选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民间游戏,使民间游戏与课程及幼儿一日活动有效整合,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2、幼儿发展目标:通过民间游戏的应用,促进幼儿在体能、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教师成长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实验教师的游戏指导水平和教科研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民间体育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1.创设宽松的户外活动环境

我园户外场地宽阔,草地成片、绿树成阴,柔软的塑胶地非常便于孩子游戏、追逐。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游戏环境和材料:在平整的水泥地、塑胶地上画上了富有情趣的、五颜六色的“圆圈”、“方格房子”等,孩子们还可以利用小树林,玩起“躲猫猫“、“捉迷藏”的游戏。在宽松的户外活动中,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使孩子真正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

2.创设丰富的室内环境

我园每班都有民间游戏的活动,自从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将民间体育游戏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活动和晨间活动中,幼儿每天可根据自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尽情地玩耍,在富有民俗氛围的、开放式的活动中,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二)循序渐进开展活动,增强幼儿体质

1.利用一日生活,合理安排游戏时间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除了晨间活动、体育教学、区域活动外,我们还利用晨间入园时、课间、等时间,积极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此外,我们还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把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2.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为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将一物一玩改为一物多玩,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一物多玩的活动,让幼儿充分尝试各种不同的玩法,如玩“石子荷花荷花几月开”三个班级对教案进行更深层次的修改,引导孩子用各种方法游戏,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在“玩绳”活动中,绳子除有多种跳法以外,还可以用绳子当小河,玩过河的游戏,这些都是孩子探索的结果,既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又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自信心,磨炼意志品质。

(三)加强组织与指导,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首先应全面了解幼儿,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其次合理选择游戏材料,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第三,精心设计游戏活动,灵活掌握幼儿的活动量;第四,提高幼儿认知,形成规则意识;第五,积极探索游戏指导方法、提高活动的积极性;第六,重视游戏的评价工作,培养幼儿的探索、竞争意识。此外,我园还开展每月一次的民间体育游戏观摩活动,观摩活动结束后每位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一般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找出游戏的利弊得失,提高了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四)家园共育,拓展民间体育游戏

我们通过调查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们重温童年生活,回忆小时候玩过的民间体育游戏,并详细记录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及所需的材料。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原汁原味。一年来,通过课题的研究,幼儿的体质、良好个性及意志品质和社会性等都得到良好发展,同时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转变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园还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不断沟通交流,架起了家园交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挖掘、整理、创新地方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对搞好幼儿教学,开发幼儿的智力,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尽可能多的发掘民间游戏资源,以更好地搞好我们的幼儿教育。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中,我通过调查我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体育常规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有效队列队形的看法来了解目前队列队形练习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我通过观察体育课堂上有效的队列队形取其精华并运用到实践中。

3、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我运用经验总结法不断探索、改进、建立适合体育课堂的有效的队列队形。如:讲解示范、接力比赛时的有效队形等,及时总结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概括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各种现象,形成各种有效的队列队形,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3—2012.8)

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个人分工,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9—2014.2)

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课题的实施研究,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完善,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进程。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3—2014.9)

总结子课题研究各阶段工作情况,整理各项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基础

1、子课题的组长葛丽华,是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评课选优二等奖获得者;副组长沈美芳,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早期阅读工作室成员,她们都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调控主课题的运作,并给予子课题具体指导与专业引领。

2、子课题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为子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3、研究小组有较好的行政支持力度与经费保障。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子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利用民谣,优化幼儿队列队形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论文汇编

十一、课题组人员组成和分工

1、子课题组长: 葛丽华沈美芳

2、子课题组员: 李庆锭陈怡璐

下载《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游戏中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阶段小结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