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时间:2019-05-13 01: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自2014年10月被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以来,我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严格依据课题研究的步骤有序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活动。不断的总结经验,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措施的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走遍天下都不怕;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兴起一股学习外语热。这样汉语在国人心中的位置渐渐被弱化。,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知识目标为本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的健全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些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语文教学中,对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过多追求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南辕北辙: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一致,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相符;三个维度的目标油水分离: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分离,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分离。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现行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任课教师要认真地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使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呢?这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从这点出发,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中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并获得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等美好的情感和公私、义利、苦乐、荣辱、幸福和生死等价值观。

2.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文章中表达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3.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在读书中接受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并获得文学滋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4.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与认识,树立科学的语文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践行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途径。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洽,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能主动、积极、准确在文本中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在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使学生树立争取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解决的问题

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策略,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1.《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2.《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相关论文 3.《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4.《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

三、所做工作及收获

1.对本校学生对待学习生活、尤其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状以及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进行访谈摸底,发现问题。通过观课、议课、研讨等活动了解我校7—9语文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以及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情况,了解现状。

根据访谈师生,深入课堂,了解本校7—9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立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并制订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理论。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了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1)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学习人本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格因素,把情感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限于教学生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人格。近几十年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人本主义理论要求有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丰满的人性”、“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急剧发展的需要。

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组内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反思课堂教学,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设计“关于《我心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调查问卷”,了解我校7—9年级学生对语文课、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等,还设计了《我心中的语文课堂》的观课、议课记录表,从师生双方探寻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引起教师的反思,以便改进自己的课堂,更好的从师生双方面针对问题的原因探寻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我心中的语文教学》的学生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是七至九年级学生。课题组按照每班三十份发放,共发放100份问卷。有负责教师指导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负责发放、指导学生填写的教师及时回收并汇总问卷。

对问卷汇总后,课题组发现:

在一百份问卷中,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喜欢语文,只有极少数学生比较喜欢或不喜欢语文。

在一百份问卷中,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表示喜欢语文课是因为喜欢语文教师。

在一百份问卷中,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语文课是因为不喜欢语文教师。(此项调查)

在一百份问卷中,学生语文课不发言的原因的十一个选项中,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但其中“害怕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没有勇气”,“思考时间少,没有想好,来不及回答”,“紧张,不敢回答”,“怕说的不对,被老师否定或批评”,“第一次回答没有理解对,以后就没有勇气了”,“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老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选项较集中。

在一百份问卷中,“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课堂”的选题,大多数学生都多选了 “老师多鼓励,不让其他同学嘲笑回答错误的同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老师幽默些,课堂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要活跃,不严肃”,“老师课上态度和蔼,多微笑”,“老师多问问题,多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师生互动多的课堂”,“有竞争意义的课堂”的选项。

通过对《我心中的语文教学》的观课、议课记录表的汇总,我们发现本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存在的问题有:

(1)一少部分教师仍然只注重知识、能力灌输与培养,注重试题的训练,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的积极参与度。课堂上仍然有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很多的时候,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讲解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与思考的现象存在。一个班,仍有将近一半学生课堂上不是面无表情,就是低头不语。

(2)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设计的优化不够到位,没有抓住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利契机。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太过零碎,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及联系文本又能触动学生的体验和心灵。

(3)教师课堂上不能充分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理解,教师缺少抓住学生语言表达中的思维点巧妙引导。

当然在观课活动中,我们发现本校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出有很多令人欣喜的亮点:

(1)课堂上教师能通过各种导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一名教师在教学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时,我的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深度和广度。

师:“别业”怎么理解? 生:别墅。

师:(故意)别墅?唐代的王维住别墅里?

唐代“别业”与现代学生熟悉的别墅相联系的这一问,在学生中激起了千层浪。

生:对呀。

生:原来唐代的王维是个富翁。这一句话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生:是呀,现代有钱人住在别墅里。

师:对呀。可是王维到底是不是富翁?这个唐代的富翁到底富有在哪里呢?你能结合对王维的理解和他的诗句来谈谈吗?

这一问,学生开始一愣,继而沉思的沉思、翻书的翻书、读诗的读诗,有的学生甚至已迫不及待的想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但品析王诗的词句,也更加理解了王诗的主旨。

(2)课堂上,教师能通过各种环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3)课堂上,师生是朋友。

4.再次通过观课、议课、研讨等活动研究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途径和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优化学生为主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通过经验交流、论文撰写等进一步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近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并组织学生完成了“关于《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语言参与不积极的原因》的学生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语言参与的积极性”为专题研究的议课记录,在实践中探究教师语文课堂上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的问题(教什么存在的问题,怎么教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做得好的方面。我们在说课、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中形成了10份教学设计、5份教学案例、7份教学反思、7堂课堂实录、3堂微课,撰写了8篇论文。

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是初中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也有微机水平高的其他学科教师。主要成员有的担任校教科室干事、学科带头人,他们中基本都是县级骨干教师,也都在一线教学。这样就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确保有效落实,课题组一步一步按照精心制定的本课题的实施方案落实。我们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组织进行尝试研究,采取个体实践、同伴互助、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学习研究。在学习理论之后,我们让在教师在自己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进行运用,个体实践作公开课展示,全体研究人员进行仔细地观课、议课,集体研讨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在听课中观察实施情况和详细记载影响落实的因素。课后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课题组对课堂中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总结,对影响落实目标的情况深入探讨,形成了研究资料。然后继续改进提高,再观、再议、再提高。教师们对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途径和策略进行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打印。

在课堂上,通过品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课堂上以引为主,适时点拨,以读代讲,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和多媒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都有利于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家认为很有收获。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可谓受益匪浅。通过这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我们老师认为:我们以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无视能力与情感的培养。这对于素质教育是不合适的。通过研究,我们新的认识:语文教学中目标的落实,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真切的体验情感、形成能力、学到知识,才能够实现育人目标。

通过上一阶段的研究,我们探究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认真研究教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真切的体验情感、形成能力、学到知识,实现育人目标策略: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2.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更新语文教师观念。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包括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 能力、挖掘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组员大多都是语文教师,又兼班主任,教学任务繁忙,班主任工作繁杂,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时间。

2.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观课、评课、指导等方面显得欠缺。我们的主要研究思路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在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为研究、案例研究(问题、访谈、听课等)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实践证明,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校在落实三维目标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行为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是比较吃力的,因为,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不同所表现的问题也不同。而我们所学习和领会的文献理论太有限了,运用难以做到恰如其分。毕竟是农村教师,大部分是自我摸索教学的,没有多少理论指导。教师的各方面因素使案例的提供缺少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使学习和研究显得不相符和,着眼点少。

3.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设计与落实不理想。因为对短时教学成绩的急功近利,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中虽然关注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灵活点拨,有些课堂仍然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4.制定出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对策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目标的落实,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有一定的改进。提高了教师对目标的重视程度。参与学习的教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落实目标,表现出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但是,大部分老师是通过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在案例分析中只是对已有经验的运用和验证,没有新的发现和总结,缺少创新。

5.“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在读书中接受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并获得文学滋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这项研究内容是研究空白。

下阶段我们打算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实施方案以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方案更人性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五、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1.继续在实践中探寻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途径。2.在继续集体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以个人对目标的学习、领悟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继续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组织研究,对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目标的有效策略、途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主要从观看优秀的课例去学习提高,请专家点评指导。课题组及时发现典型,适时在教学中实践并推广成功经验。

3.完成本课题过程资料的分类、汇总与结题资料的撰写。

4.申报课题结题。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

摘 要: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也是语文学习超越工具性,达到意识层面,实现塑造灵魂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36-02

一、语文教师要更新三种观念,树立三种意识

1、更新“知识权威”型教师观,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在当下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但他们心理、智力等都正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师,理应比学生知道的更多,理解的更深,判断的更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敬重自己的老师,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2、更新“以考为本”教学观,树立全面育人意识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是这一观念的落实。我们宁愿少培养一个语文考试的“尖子生”,也要多培养一批明理诚信,感恩图报,积极上进的的好公民。

3、更新学生观,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当我们对这几句话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就知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些什么。从而真正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1、潜心研究课文,找准学生“兴奋点”,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失败的。就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而言,有的以生动有趣见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激情四射取胜,如《雷电颂》;有的以雄辩滔滔为尊,如《孟子二章》。所有篇目无不特色鲜明,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状况和已有生活、情感体验,找准“兴奋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情感参与,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2、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用心倾听学生

教师讲的过多,就剥夺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权利,教师要做一名倾听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一些合作学习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一些人和事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所秉持的思想、观念才能一览无余展示出来,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会与学生对话,走进学生内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学生誉为思想的“助产妇”,他的教学活动几乎全部以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最终自己找到了真理,获得了知识。苏格拉底的作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既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和学生对话,要俯下身子,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走进学生内心,帮他们剔除心灵中的杂草,为他们的扫除心灵中的污秽,在心田中撒播下美德的种子,让阳光和雨露滋润它们成长。

三、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

1、心安排、认真扎实地搞好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渠道收集资料,正确使用工具书,调查走访,设疑释疑等等。同时,预习环节做好了,许多知识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2、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情节结构,把握好人物性格,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剧组,让他们将课文改写成剧本,分配好角色,先进行了排练,然后用二节课时间进行了汇报演出,这堂课尽管花了时间,费了力气,但教学效果非常好,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进来,积极性空前高涨,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是他们上过的最有趣的一堂语文课,永远也还会忘记。通过这样的活动,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多布置一些综合实践型作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其实课文也是个引子,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多布置一些饶有趣味的综合实践作业。如学习童年趣事这一单元内容,让学生回去后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件他们自己童年的趣事,第二天在课堂上复述,让学生感受不同年代生活的差异与童年的美好;学习保护动物这一主题单元,让每位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我愿变作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动物的乐与悲。通过这些活动,语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4、认真对待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做好写前指导和作文讲评

综合性学习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讲、练要好的多。而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积淀,反之也可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作文教学的根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有话可写,才能将文章写好。布置作文题目时,要认真思考,所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能驾驭得了的,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并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构思,做到主题集中、特色鲜明。在讲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写作构思和得与失,教师再给出建议,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好。作文是学生袒露心胸的舞台,抓好作文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环节。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其隐涵性和难以检测性,为其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我们仍可以通过观察法,情景模拟法,家访,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第三篇: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些目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澄清、剖析和探讨。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体验、自我探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联系起来。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2.按情意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一过程去设计教学。

1)设立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展多项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有哪些知名校友,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都在校园的哪些方位等,这个活动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中学生活。在《悦纳自己》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按手指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形成快乐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我与父母》一课中,又通过歌曲及事例引起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产生想学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其中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来内化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价值观的倾向性,但是这些赞同和反对还仅仅是一种受情感或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而改变。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为他们固有的价值观。而这种内化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深化才能完成。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教师给出了有关生命的正反事例,学生在倾听了教师提供的许多相关事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自杀”这个话题,学生们讲得最多,有的不赞同自杀,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有的又认为在某些时候,自杀又是必要的。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他们进行了一个课堂辩论,让学生自己去争辩。随着他们的辩论,从一开始各有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如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等为国家、社会的自杀行为是正义的,值得敬佩的。二是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这样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就把基于情感情绪而产生的态度价值观倾向性,通过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系统的价值观。

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类型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肩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任务。尤其是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愈益凸现出来,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改新理念,追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期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或认识。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启动力。早在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换句话说,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才有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作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集中,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开发;授课内容围绕高考、钻研教材;对上课前的导语、提问语、板书、课堂用语以及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有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到学习历史上来。创新教育必须以兴趣为动力、以自信为基石、以发展为鞭策、以创造为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大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实践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已是十分突出的现象。教师不再只是历史学科的“传声筒”,学生也不是被动学习者,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获取的知识量还要超出教师的水平,因为现代化的传媒给所有人的空间是平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即使是相反意见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经个人思考或探索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问题,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应重视和保留学生这种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激活点,巧妙地、适时地利用课堂有利的条件完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如孔子所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是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同伴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个人思考中所发现的疑难问题。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学习“工业革命的作用”时,教材中对其进步的作用已十分明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异议,工业革命就没有负面的作用吗?我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得出了较合理的答案。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创造了先进的武器,展开了对外侵略和掠夺,造就了先进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念走向了拜金主义;还有的同学说,由于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的使用,使人类对资源开始进行掠夺性开发,会直接造成能源枯竭;类似的还有人认为,环境污染、社会阶级斗争严重等等,都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浪潮而来的负面问题。如此,同学们懂得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既能掌握工业革命的进步作用,也能较好地关注其负面影响,对它们的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再如对拿破仑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肯定其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作用,分析其对外战争的争霸性和侵略性以外,再提出拿破仑建立帝制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也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人说拿破仑恢复了帝制,是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恢复了专制统治,因此,这种行为是历史的倒退;有人就说拿破仑虽建帝制,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皇帝,不能视之为倒退。我在总结时指出,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事物的发展(或历史人物)会带有特定的局限性。这样,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同学们慢慢就会理解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比较生硬的概念或理论,远比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更有效果。

3、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尚有其可读性,但由于篇幅有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可能都详尽,有些甚至只是一笔带过,因此难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浓的史料,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例如,讲授“伟大的诗人屈原”时,如果教师能够补充材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端午节时,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民俗的由来,另外,再指出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引出“驱邪、辟邪”的含义,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对屈原的印象、更加怀念这一世界文化名人的效果。

4、借助其他学科辅助历史教学,提起兴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学科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因此在教学中,经常互相运用其相互联系来解释和说明问题。但这里我却想举例说明用英语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来辅助历史学科的学习。在介绍一些比较生硬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为突破口,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垄断和垄断组织时,学生对“辛迪加”等类的概念只闻其名,而难解其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辛迪加”的英文单词“syndicate”,从词义来看,“syndicate”作名词解,意为“企业联合组织”;而作为动词解,其意为“把„„组成辛迪加,使处于联合管理下”。这样,学生对于“垄断”、“垄断组织”的含义,自然就明白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形成垄断,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其背景、条件、内容、实质、影响等内容,但仍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一运动与思想要以“启蒙”来命名,教师就介绍“启蒙”的英文单词“enligten”,从字面上看,其意为“使„„光明”,这样学生对启蒙运动反对黑暗(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光明(即追求自由、民主)的本质,就很容易把握了。

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和新空间,比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只要能启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自由探讨和研究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都可以大胆地采用和尝试。其实,所谓创新,不等于完全弃旧,而是要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中学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勇于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落伍,符合素质教育的潮流。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下载《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中期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