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中期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为了落实《纲要》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要求,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的课题的研究,该课题于2006年由中央电教馆立项,并被列入国家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予以研究。扬州立项后,我校课题组立即展开工作,并在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开展师资培训,积极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掀起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创新的热潮。
一、完善组织,制定计划
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白塔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组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其中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信息技术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形成了以教研室牵头、协调、管理,教科研骨干带头,信息技术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并提供主要技术支持的研究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系,层层抓,抓层层的工作局面。
围绕此课题研究,我校制定了年度和学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措施具体,操作性强。学校开学第一周抓计划的制定,学期中途抓计划的落实,期末抓各项工作的终结性考核评估。
二、更新理念,创设环境
1、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与日俱增,不能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学校,将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同样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教师也将被淘汰。唯有不断学习,自加压力,勇于探索,提高素质才是根本。
学校领导与教师们一起学文化、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不离手、不离口,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了,《信息技术与新世纪的中国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改革》等书籍,强化理论,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飞跃,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并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
经过刘玉芬校长的多方努力,我们还邀请了省信息化教育专家组成员、辽
阳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王学齐所长专程到我校作报告,并和教师们互动交流,使我校教师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王所长还对我校的科研课题如何开展作了指导和建议,对我校已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此外,我校还邀请市电教主任刘勤、朱君、王柏清老师等多次到我校对该课题作指导。经过专家引领,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保证了我校科研课题的实施。
2、信息技术培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word、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
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
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第三,把教师培训与各种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说课比赛,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网页制作,论文评比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在职的每一位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中来。鼓励引导教师建立博客并指撰写经验材料。现在我校已有20余位教师在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各具风格和特点,都充分体现了各位教师的个性和爱好,教师们把博客当成了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笔记本和教师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外宣传和学习的纽带。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建设
我校的教育资金虽然不足,但校领导非常重视对现代教育设施的建设,本着“整体规划,超前发展,年年投入,先急后缓,分步装备”的原则,逐步完善学校电教配套设施。两年来,在市教委、区教文体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终端为150个节点的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是一个全新、高效、功能强大的21世纪现代化校园网络教学的应用体系,并实施了四大工程:
(1)、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网);
投资近80万元建立了中心机房,全校22个班级均配置了多媒体电脑,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近30个办公室、专用室配备较为高档的微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形成了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系统。
(2)、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含摄录编设备),两台数码摄像机及DV电视制作系统;
(3)、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4)、打印室(含复印机、速印机1台、多媒体微机2台、激光打印机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等)。
4、加快资源库的建设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购买部分素材库的基础上,我校采取全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
我校组建了资源库建设小组,根据学校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程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资源库建设小组,最大程度地把熟练的教师组织起来。
小组成立后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人员分工。我校是根据筹备组成员的水平,以及成员所教学科进行分配,让相应的学科人员尽量能在自己的学科中发挥其作用,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对其他教师而言)。
(2)、人员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小组成员进行资源库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培训过程也让其他教师参与
(3)、管理员工作。管理员在人员培训前把分组、菜单设置、系统设置处理好。并把资料及时进行整理。
三、加强整合,探讨活动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习活动的另一主线,重点放在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完成各种探究任务,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工具。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重点是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产生对计算机工具(知识与技能)的需要。让学生在用中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完成信息收集的任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获得最多最佳的信息制造“会话交流”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综合提取信息,正确的概括要学习的文字、音像等知识,查阅各类在线图书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在活动课程的内容设置安排上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参与性学习环境。充分体现活动课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中更让学生参与各项实验、练习,操作。对于一些不便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就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一种适合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己根据课题内容制作学习专题网页,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通过网上探究去参与活动过程,完成活动任务,并通过网络提交成果,并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我评价和展评。这种方式的活动,可以更充分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竞技式活动的开展利用网络或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研究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开展活动,比如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开拓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游戏式活动的开展。
(五)息技术支持下研究式活动的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其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十分喜欢。学生在以有的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开完成研究过程,获得研究成果,并制作相应的专题课件或网站,或者编辑成电脑报进行展示,提出各种问题,并在活动中给学生留下空间进行研究和答辩。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平台。
四、取得的成绩及存在不足
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学校要求所有课题组人员在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投影片、录音、录像带等利用率不断提高,而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课题组成员无论是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或平时的常规课,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能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师个人制作的课件各具特色,针对性强,效果好。课题组成员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石启宝老师的课件获省一等奖,他指导魏传风、刘新的综合实践网络课获省评比一等奖。王海兵、张寰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获市优秀课。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自己编程,建立了白塔小学综合实践专题网站,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各课题组的研究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和的研究”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中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具有多种形式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学生亲手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三)、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套较完整的资料,它能使整个研究过程,各个研究环节重复再现,更能够反映出学校的整个研究情况。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收集了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文字资料,还收集了教师制作的课件、论文等有关资源。
存在的不足:
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和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尝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甜头,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我们这个地区,技术环境和资源不足,投入过大,课题运作起来很难,所需要的资金、硬件设备均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推广了。所以,教师们经常会这样的问:能普及吗?我们衷心期待省、市教研室、中央电教馆和广大同仁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共同做好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2006年9月我校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的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研究》。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课题组在各级政府以及各级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课题组工作做以简要总结。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6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学校组建课题组
学校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刘玉芬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使研究工作更具科学性
课题组成员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主要学习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
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2)、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研究工作更具实效性
第一,加强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级培训。我校教师100%通过了信息技术一级考试,92%通过了二级考试,87%通过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其中课题组成员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并参加了英特尔培训。学校教育网开通后,我校又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FLASH动画、网络应用、个人网页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制作、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基本技能。
第二,把教师培训寓于各种教研活动中,通过参与英特尔实践优秀课评比,网络优秀课评比及课件、网页制作等竞赛活动,使教师们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热情高涨。
3、加大硬件与软件建设,创设研究与学习环境
第一、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软硬件建设,为师生提供开放式的研究与学习环境。几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1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终端为150个节点的校园网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是一个全新、高效、功能强大的21世纪现代化校园网络教学的应用体系,并实施了四大工程:
(1)、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网);
投资近80万元建立了中心机房,全校35个班级均配置了多媒体电脑,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为近30个办公室、专用室配备较为高档的微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化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形成了高效实用的校园网络系统。
(2)、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含摄录编设备),两台数码摄像机及DV电视制作系统;
(3)、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4)、打印室(含复印机、速印机1台、多媒体微机2台、激光打印机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2台等)。
第二,在软件方面,购置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软件、光盘、投影片、录音带等。同时教师自制教学课件以充实资源库。
第三,我校于2007年开设了网站,设有课题研究专栏。
4、调查分析学生现状,使研究更具针对性
我们对四至六年级的10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家中有电脑的学生有638人,占调查总数的60.1%,并且都上了宽带网,这些学生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的占41%,玩游戏的占36%,学生们对网络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即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第二阶段中期研究阶段(2007年7月-2009年7月)
这一时期课题组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1、积累过程性资料
(1).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研究的实施方案;
(2).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研究的学计划与总结;
(3).实验教师的培训计划与总结;
(4).课题研讨交流资料及研讨记录;
(5).整合课例的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具体实验操作,构建整合模式
(1).集体备课,实验教师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深入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标、分析教材,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带着个体的思考参加集体备课,确保课前预设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课题研讨,因为研究,教师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要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经验、体会进行交流研讨,不断解决问题,提升思路。
(3).互听互评,每位实验教师都要上汇报课,其他成员听课并评课,大家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积极构建整合课堂教学模式。
(4).撰写论文,每位实验教师把自己对实验课题的理解,或体会,或实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其中刘玉芬校长、辛勤、刘欣、魏传凤等几位教师的论文分别获省一、二等奖。
(5).制作课件。每位实验教师都要制作教学课件,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又可以参加课件制作大赛。其中石启宝、刘欣、魏传
凤等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一、二等奖,韩艳红老师制作的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6).整合课例。刘欣、魏传凤、胡敏三位老师的网络课分获省一、二等奖,韩艳红老师的整合课获省三等奖,王海兵老师的电教课获市一等奖,高洪霞、韩艳红老师的说课被评为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优秀实践课。
(7).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生通过校园网与同学、老师合作、利用网络技术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创设个生化的学习的平台。
三、第三阶段后期研究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1、制定结题工作计划,进入结题阶段。
2、进一步完善整合教学模式。
3、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4、整理资料,形成成果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万古镇石牛小学王静
【摘要】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文章提出,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终要达到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大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文章还特别举例,以此具体说明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付诸实践。此外,为使整合过程更加完善,文章还指出了整合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题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有关论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文章与论著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的研究,因而至今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不是立论依据不足,就是未能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呢?老师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结果通常是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整合(即整合的目标)?什么是整合(即整合的内涵、本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即整合的步骤、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
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
通过以上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对整合目标的确定,是首先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性质、功能入手,在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自然地(而非人为地)导出其目标。因此只要稍加精炼与加工,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从上述关于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中,引申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应当指出,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4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一类改革不一定能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教学结构改革才必然触动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要通过以上三个基本属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达到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目的。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用耳朵在听讲、用手在记笔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其缺点则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容易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权威,总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既有创新精神又有系统、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除此之外,媒体也要由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演示教具,改变为既要能辅助教师教更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即还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则应由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改变为学生多种学习资源中的一种(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迷信教材和迷信教师。
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忽视教学结构改革,从而使这种教学结构赖以支持的传统教育思想(片面追求知识传承与“重教轻学”)、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传递接受式教学)、学习理论(只重视刺激-反应-强化,忽视内部心理过程)一直未曾受到冲击,其严重后果就是抑制了一大批(甚至几代)创新人才的成长。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这种教学结构的改变,如上所述,有赖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营造的理想教学环境和由此形成的全新学习方式。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意义所在,本质所在。
三.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具体方法
由上述可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核心是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日常教学和实验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式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特别是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一过程,动态地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在以上例子中,我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信息技术,自己做一份圆面积公式
推导过程的简易动态课件,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的印象。从而达到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却可以实现虚拟现实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活动课“装修招标”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房间,并配以语言描述:“只要你定出合理的预算,房间就交给你装修,看谁能招标成功。”然后,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一步步去实现,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量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装修材料,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合作、填写,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主体教育、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 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 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 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 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Internet 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 我先制作课件, 让学生打开系统后系统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富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 让学生从网上在线学生名单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根据老师提前作出的协议, 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在教授“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 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 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 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 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信息传载功能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方法真正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一起了。这些方法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不单纯是老师主动,学生也主动起来了,真正执行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不拘一格,创造出适合自身教学环境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结构。
四.实施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日趋有效的今天,学生虽然在教学中越来越占主动,但老师在其过程中也要占主导,起引导作用的。在此,为了更加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实施,在此提出广大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整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制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2.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现象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与某学科某年级某节课的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却没有学到多少;如果片面地强调学生自主,就可能出现学生在网际资源的搜索中一片茫然,一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注意教师“导”的作用,这种导的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策略中,也体现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
3.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体成功的重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媒体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机械地反馈。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小组协作、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活动、讨论、质疑,让学生从机械的人机对话中走出来,避免“心灵封闭”现象的产生,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总结
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
时也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奋斗于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
洋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9.33-39页
[2] 袁振国.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287页
[3] 胡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高等教育期刊.2003.07期
[4] 王红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高等教育期刊.2007.05期
[5]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04期
[6] 张成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当代科学教育.2006.03期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13-14-2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指导和()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和()四大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三条主线的是()
A.学生与自我B.学生与他人社会
C.学生与家庭
D.学生与自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知识性
D.自主性
E.生成性
F.开放性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课程
5.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B.面向学生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 C.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学生发展
D.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尊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
B.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特色
C.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D.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学校中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或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活动主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2、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作用。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13-14-2
五、分析回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王老师在<零花钱该怎样花>主题活动设计中,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同学们零花钱的使用情况。(2)、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理财,合理使用零花钱。你认为该活动目标设计的是否全面,为什么?
2、“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3、你对下面的说法有何看法? 有人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过程,轻结果,也可以不要结果的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关注活动过程,不必要考虑活动结果或成果如何。”根据你对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解,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资料:
一、填空
1)地方、学校;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学生、自然、他人和社会、自我;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13-14-2 还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则起着指导作用。但是,自主不等于自由。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放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去实施,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结合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没有实践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学生们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这一过程,而不能盲目的追求直观性、直接性的结论。
关注过程不等于不要结果,而应兼顾结果。因为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但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只能兼顾结果,而不能刻意追求结果,但也不能不要结果。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宋光利(此文获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三等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整合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提升了语文能力的生成作用。实施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需把握教材使用、学习内容、学习空间三个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因动手实践而精彩。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学科间的整合,如语文与美术课完美结合,让学生给古诗配画、写绘画日记、或用绘画表达课文内容等,就是要学生在绘画中放飞思维,在想象表达中创新思维。再如,语文与品德课结合,进一步丰富文本,升华情感,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多彩的春天”,第二组“家庭生活”可与品德课上的“美丽的春天”、“温暖的家”结合起来学习。其次是教材内部的整合,分两个层次:一是单元内的整合,强调归类学习,以一篇带多篇,将存在相同之处的几篇课文安排在同一时间学习。如“走近鲁迅”单元,可精讲《少年闰土》,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其余几篇课文。二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教学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编排顺序学,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使用,如写人物的可调整在一起,写景物的调整在一起,散文调整在一起等。
2、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观察研究校园植物,利用图书室、微机室查阅资料,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在家中动手实践,到野外亲近大自然,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等,把校园、图书室、社区、家庭、旅游景点等变成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的课堂。比如今年春天我们这里下了自去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好机会,就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神采飞扬。
二、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创新了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就要在“用”字上下工夫。我以教材为本,创新学习形式,精心设置作业,升华实践积累。低年级段主要进行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擂台赛,写观察日记,故事大王比赛等。高年级段主要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故事,改编表演课本剧,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创编故事,锻炼想象能力;编写导游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作实践基地的讲解员,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编写解说词,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立足实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对当地的植物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或结合自己最为喜爱的一种植物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产地、特点、分布情况„„摘编植物趣闻小报,收集古今中外赞美、描写植物的美文、诗篇做成文摘„„植物的研究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升华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开展自编书活动,每次班级征文活动都要编一本书,每一个学生每学期的习作本就是一本书。翻开学生的书,一篇篇精彩的课内外习作、读后感和调查报告展示着他们的实践天地。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的合作中,从编辑目录到插图设计,经历编书的整个过程。它将学生的识字、阅读、观察、写作、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单纯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二为一,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着实践活动的成就感。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