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
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邢台市宁晋县唐邱中学郅庆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已显的尤为重要,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 2010年3月申请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透的研究》课题,现作开题报告如下,请领导审阅。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由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而各学科都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生活来学习,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数学的“课题学习”。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课程改革中,如何从理论上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和功能价值定位,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在实践中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科课程(一体化),无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于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进,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其操作意义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评价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学科教学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建设,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促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 1
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这种新形态的课程对实现“四大支柱”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改
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好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特色:力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创新综合学校课程有机的整合,促进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初步探索切合学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互
渗透的途径与策略。
(2)、通过研究,探讨学生的素质教育,凸现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和谐的氛
围中健康成长。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
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4)、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
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5)、促使我校新课程的探索再上一台阶,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教学研究、基本技能的培养研究。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深化研究。
3、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实验研究法,把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与课堂实践相结合,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凸现个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其次是,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主要是依靠网络,图书室
和教师现有的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我校得到了县教育局、县教科所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
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学校提供接通宽带的计算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近几年我校一直推广目标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且课题组成成员多数具有本科学历,多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事业心强,工作热情高,业务过硬,成绩突出,都是推动课改的有志之士。
课题研究分工:
郅庆海负责全面工作,搜集资料,指导参加成员研究过程。
范彦强负责数学学科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李旭超负责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蔡艳负责历史学科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李欣负责政治学科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李志敏负责物理学科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师丽莹程占果负责语文学科中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张书芳试论村生物教学与综合农实践活动课的结合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全体科研组成员均是学校骨干教师;本科学历的有5人,可谓是年富力强,且
教龄都在十年以上,有丰富的思想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它的实施过程,是改革、开拓、创新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我们相信,只要勇于探索,互相交流,综合实践课程一定能充满生机,成为真正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课程。
整个研究过程我们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研究经费预计800元左右,已自
筹完成。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2010年3月开始实施到2012年4月完成,研究周期暂定两年。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4月)
在此阶段,搜集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方法及经验,整
理出研究的理论思路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题展开研究。
(2)、研究阶段:(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
在此阶段,依据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其中包括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公开课等,并由负责人统一指导、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各教师认真总结研究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完成研究报告。
汇编论文,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总课题组进行结题鉴定。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主要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研究报告。郅庆海负责,课题
组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在数学课中的应用与思考范彦强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李旭超
怎样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历史学科相互渗透蔡艳
思想品德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李欣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学物理李志敏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语文课相互渗透的研究师丽莹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的相互渗透程占果
试论村生物教学与综合农实践活动课的结合张书芳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是我校中青年教师在新课程
理念指导下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参加人员都有一定的基础,多数教师是我校一线骨干教师,他们在学校领导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条件已完全具备,特此作此开题报告。
主要参考资料
[1]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 作者何克抗主编吴娟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7年6月86—125页
[3]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M]
[4]《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M]郭元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1-186
页
[5] 李仕海 浅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J]中国教育报 2010年10
月
[6] 巢宗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出版社,2004:32~38.《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郅庆海
单位:宁晋县唐邱中学
2010年6月18日
第二篇: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 李立伟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视为不可切割的两大块。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近几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其课型的结构、特点和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好评。在此,将我组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这里主要指初中语文)所做的探索做一梳理和反思,以期推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明确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确定初一年级重在激趣、养习、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二年级重在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初三年级注意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活动中各项内容的选择、各个活动程序的设计都应该紧扣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不枝不蔓。切忌把综合实践课搞成表面热闹而收效不大的“大杂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充实
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给我们设计了比较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且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素材,经过精心设计都可以演绎出生动有趣、具体实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来。我们曾经开展过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有以下几种类型:(1)结合课文内容、巩固语文知识。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给课文配图画,举办辩论赛、读书知识能力竞赛等。(2)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发展。如收集赏析优秀的广告词,搜集整理酒泉风土人情故事材料,深入社区做“错别字普查”的社会调查等。(3)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关注学生成长中热门和焦点的话题。如当代流行歌曲欣赏,怎样看待“追星”现象?(4)继承传统文化、学习民族语言。如现代汉语成语系列活动、语文楹联系列活动、唐诗宋词系列活动、格言集锦、谜语竞赛、诗朗诵等。(5)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来临,开展纪念性语文实践活动。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新颖
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场地、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既可以是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也可以是年级组之间的较量,还可以是小组间的擂台或巾帼不让须眉的比拼。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强活动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另外,教师调控、引导、激励的手段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要注意兼顾和激发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准备——充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活动前的准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和独立工作、协调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逐步得到培养的。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成功。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是总策划和总编导的角色,但不可面面俱到、包办代替,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做具体指导,而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起指导参谋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要避免教师完全放任自流和过分干预两种情况。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的积极性,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如果选材不当,或教师限制过多,或教师不善于启发引导、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准备阶段就对活动失去信心,就很难保证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构——合理
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也须讲究课堂进程的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如我校有位教师在上《莲文化的魅力》语文综合实践课时,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步,赏莲。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莲的画面,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教师适当的解说,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莲的感性认识。第二步,画莲。观看了娇艳动人的莲花,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莲花画下来,可以每个小组合作画一幅,也可以每组选一个画画功底较好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协助完成。以上两个步骤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下一步“说莲”做了铺垫。第三步,说莲,这一步难度逐渐加大并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第四步,学生谈体会,教师作总结。几个教学环节一线串珠、珠珠相映,主题鲜明、层层推进,是一个认知上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能力训练上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不仅兼顾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进行了一次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审美欣赏熏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的“金纽带”,是“有字书”与“无字书”的联结点,是学生活用课本知识、走向社会施展才华前的一个练兵场。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备受我校师生的关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如何学习并在教学中实践它,我们也许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了目标、迈开了第一步,就一定会走下去,并收获路途无限的风光!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
李立伟
第三篇:“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
“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
【摘 要】小学是孩子们步入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对其文化知识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引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基于“大问题”思想下,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措施。
【关键词】大问题 理论与实践 教学 渗透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也是孩子们正式接受文化教育的开始,如何激发孩子们参与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当代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国家教育部强调地方应抓好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机制,从小学生开始抓好义务教学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这是小学数学教师们理应掌握的教育思想。
一、“大问题”理论
“大问题”理论是现代小学教育提出的新思想,是诸多教育研究者们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编制的教育方案,并且在现实教学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二、小学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编排情况,小学是整个教育系统最为初始的阶段,注重小学课程教育对孩子们未来知识水平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小学生刚刚接触正规文化教育,其对于各类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数学这一类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增加了小学生们的学习难度。伴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普遍应用,我们开始认识到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意义。
1.培养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兴趣是孩子们学生的最好老师,没有兴趣陪伴,最终一切教育活动是失败的。”由此可见,小学生参与文化知识学习需先培养其个人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教育模式,可以从学习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可适当地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论有初步地认知。“数字”是孩子们认识数学的开始,从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对“数”的认知,对其学习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大家知道我们一共有几个小手指吗?”,这一简单的问题,把孩子们带进了“数”的世界,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己掰着小指头,学数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认知理论,让小学生亲身感悟知识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并且对理论知识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
2.锻炼思维。“思维是活跃着的精神”,锻炼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其理解数学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应用数学思维也有助于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难题。传统数学教育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学生思维面域集中于教材知识理解,对知识应用缺乏足够的锻炼。数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互融合,创建了更大思维空间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基于数学理论知识前提下,教师可从数字、图形等多个领域实施教学,让孩子们在数学理论指引下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了小学生们的知识应用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其个人学习发展是大有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及时解决数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大问题”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近年来教育专家与心理学专家们共同研究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从学生主体角度分析了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思路,以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方案。基于“大问题”理论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坚持创新改革之路,才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作用发挥到最大。笔者认为,“大问题”理论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抓本质。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小学生数学教学要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本质,从书本教材里总结理论的内涵,同时编制一套与理论相接近的实践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质变”。
2.抓环境。“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2]。面对不断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需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尽可能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从数字、图形等多个领域实施教学,从而增强了小学生们的知识应用水平。
3.抓重点。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灵活应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大问题”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应抓住数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疑惑点,教材的省略点,知识的连接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
4.抓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其个人学习发展是大有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及时解决数学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问题”理论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若能锻炼学生思维展开教学,无疑降低了教师们日常工作的难度。
结论
数学是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学好数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基于“大问题”理论指导下,教师应不断调整数学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改思路,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泽辉.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9).[2]陈瑞辉.“生活中的百分数”教学片段实录――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艺术赏析[J].江西教育,2005(20).
第四篇: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纲要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适用年级:金水区实验小学综合活动课程三年级 授课教师:区实验小学 扶晶晶
一.背景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对综合实践这门学科兴趣都很浓厚。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本学期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理解、调查、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动手等多种能力。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三.课程目标
1.知识层面: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2.能力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四.研究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这一学期的主要内容围绕“看动画片利弊、饮食与健康”这两个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五.学习方法: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
2.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调查、活动、实验等。
3.课堂外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培植合作的意识,习得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设置问题—制定计划—小组酝酿—实施活动(探究、调查、活动、实验)—研究报告—总结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明确要求 第3-4周 主题生成,制定计划
第5-8周 组活动,看动画片对学生的影响调查 第9-12周 小组汇报,分享成果
第13-15周 引入食品主题,调查食物的分类以及营养价值 第16周 交流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17-18周 自我饮食习惯调查 第19-20周 如何做到饮食均衡、适量 第21-22周 我是小小营养师 第23周 展示阶段 第24周 评价阶段 七.课程评价:
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1)考勤(10分);(2)课堂表现(20分): 2.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情况
(1)作业(20分);(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50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生课堂评价总分为学期末最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五篇: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作为人文社科系之一的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可以说它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记载和总结。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历史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所以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而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又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常见的有历史与政治(包括时政热点和社会经济)历史与语文(文学和文学史)历史与地理(包括识图和自然环境)历史与数学(如不同年法的换算和历史图表数据的换算等)等学科的综合渗透。
一、综合渗透之一——历史与政治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政史是“联体婴”。少了谁都不行。的确,思想政治在中学教育中是方向是灵魂,它凭借其科学的理论说服人,而历史则是以事实为基础上来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此政治成为历史教学的方向指导,而历史则是政治的事实根据。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而平常我们学习历史则一定要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起的。如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社会形态,然而这几个社会形态更是政治课堂上所要讲述的重要内容。又如,我们知道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有些学生就要问了,中国为什么要绕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呢?这表面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实际上真正原因还是个历史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对近代中国怎么样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那么学生便能一目了然的了解:近代西方列强是怎样开展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发财的,又是怎样阻止止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中国又是因为“闭关锁国”,加之清政府的无能,国民的愚昧等,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因为如此,中国尽管有着五千年历史,到今天经济科技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也就是中国绕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又如,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敏感的时政话题,那就是“台湾问题”讲到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收复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呢?追溯历史寻求根源:我们知道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如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南宋时,彭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清康熙时,派人打破郑氏后人的割据,于1683年将台湾纳入统一的大清版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设行省,刘铭传第一任巡抚;1943至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 一部分;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在这些充分的历史根据面前就不难看出当今政府及人民为什么如此迫切希望祖国,理解“血浓于水”的亲情。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并不是干巴巴的传授教学,它还有着谈古论今和权衡时政的作用的,即:联系古代历史影射今天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等。
再如,“十一五”期间,政府提出了三农问题,我们也知道从2006年1月1 日起,中国已经免除农业税,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所需的。但是综观历史,我们就不难看出,历史上从商鞅变法,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他们的治国措施中得到启示:历代统治者要适应发展生产力,无不都必须重视农业这个根本问题。如商鞅因为奖励耕战,最后使秦国强大了;汉高祖因减轻租税为汉朝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文帝,汉景帝和光武帝因减租,最后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历史可鉴,当今政府又怎能不重视呢?历史就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就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多层次的有机结构,但却又是互相适应,互相影响的。
二、综合渗透之二——历史与语文
如在江历史课时,因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在讲历史知识时必定会渗透很多文学知识,如引用文章句法或诗歌散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也可算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在历史课中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会引用如《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 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文学性强的语言。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见李铜玉老师的《文史交融 相得益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
三、综合渗透之三——历史与地理 我们经常听到“政史为一体”“文史是一家”却很少听到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历史和政治,语文的关系已经被认同了,而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却被大多数人给 忽略了。殊不知,地理教学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有历史的地方就一定会和地理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地理相当一个坐标,那么历史就是坐标里的内容。因此无论我们要了解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时,就必须了解东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以大河流域为中心的)和相关环境气候,正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的不同才因此决定了东方文明不同于以海洋为中心的西方文明。所以不同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不同。
又如在学习中国史时清朝疆域西跨葱领,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包南海诸岛。然而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背背而已,还要在地图上找出位置来,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再如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7次,那么7次所走的路线是怎样的,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出来呢?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假如你是“凤凰号”的一名成员,你将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呢?要解决历史课上的这些问题,没了地理知识怎么能行呢?
四、历史综合渗透之四——历史与数学
数学表面看起来和历史没任何关系,实际上数学在历史中也是较为重要的。例如在民国与公元纪年法上的换算。有如民国25年换算为公元纪年必须用到数学算法,即25+1911=1936年。又如历史图表的换算,我国古代的人口和人丁问题的换算,如公式:人丁数×口丁比=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可谓是门错综复杂的学科,它涵概了其他学科的很多相关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在此,笔者作此愚作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仁们能够在教学中对其渗透性加以重视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