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
宽邦满族镇中心小学
2011.11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中期报告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有自知之名,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的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的与人交往;能正确的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我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校为阵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争做“新三好”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并将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摆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倡导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和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
它使人人看到,只有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并给人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那么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学习与发展”的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就强调,要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出发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并以思维品质为核心来建构学科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过程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合格公民奠基。
三、研究准备。
1、准备阶段。通过对学生、对家长、社会人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疏导,比如学生考试的烦恼;自卑;在家、社会和学校表现的双重性格;不合群等,学校的心理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健全人格奠基,使其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我们确立研究课题以后,首先成立课题组,加强文献学习和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健康成长与健全人格”的意义,知道课题研究、实践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关系。指导实验教师确立课题研究的子课题,填写计划书。
2、加强领导,营造科研氛围。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各教研组也确立教研子课题,学校逐步形成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的教研机制。
3、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一是优化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二是端正教育思想和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不要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三是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避免将不良心理引起的情绪转介和发泄到学生身上;四要尽快学会心理疏导和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疏导,学会渗透,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四、实践的方法。
1、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对学生的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注重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好奇心、同情心,培养自立精神、敬学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开拓精神、拼搏精神、实干精神、乐观精神,训练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 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注意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交际能和、适应能力、抗挫能力、自学能力,养成生活自理、知识自学、行动自律、决策自主、品行自修、评价自省、心态自控、情感自悦,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以健康发展。如:健康课王浩老师的健康课上,他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争论,对老师的讲授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鼓励赞许学生的话,贯穿课的始终,同学们的自信心得以充分表现。对学生心理适应的调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融汇学科教学之中,师生不但情感交融.思维共振,而且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杨老师的课曾多次在校出观摩课,以点带面,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
2、开展活动,提高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点教育。我们应注意使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近两年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先后开展了争当“新三好”活动(即通过向父母献孝心、向同学献诚心,向老师献爱心、向社会献热心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劳动实践活动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一~四年级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一~六年级学生建立“新三好”档案。(新三好的档案包括“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自律表;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表;一二年级的新三好评价表,三~六年级好孩子在家一日行为自查记录表;争创‘新三好’活动学生表现反馈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自律表里面分目标、要求和自我检查 三项。好孩子的要求,好公民的要求.学生对照表格逐条实事求是的填写,家长可参与评价。一学期填一次。学生成长跟踪调查表要求.一~二年级新三好评价表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三~六年级好孩子在家一日行为自查记录表包括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具体要求及表现。争创“新三好”活动学生表现反馈表包括每一方面的优点、进步;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班主任签名。自评及家长意见。)学校利用班队会、晨会、重大节假日、纪念日,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自己的心里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培养健全人格。
3、开设心理辅导课,调整学生心理品质,正确的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
在一次家长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与家长不能沟通占居多数,为探明原因,及时引导孩子们与家长互相理解,及时沟通,四年一班召开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会上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家长理解自己不要逼自己参加各种辅导班,只看分数,要尊重我们的想法„„这些看似不成熟的话语,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当代孩子们的一种心理,是对我们教育者的一种新的启迪。学校搭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召开家长会向他们介绍了孩子们的心里话,组织座谈会,向他们逐一汇报心里有问题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对极个别的同学进行多次家访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期末时,这个班再次召开 了这个主题班会,会上同学们有的谈个人的转变,有的汇报家长的变化,而更多的则是由对家长的不理解变为对家长的信任和感激。不但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还加大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克服了不少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使孩子面貌焕然一新。类似这样的班会课,我们每学期要召开两次,收到良好效果。
4、追踪立档,个别教育。
在问卷调查以后,根据调查结果以及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我们在实验中给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了特殊的心理档案。在这份档案里记录了学生的基本情况、问卷摸底的详细记录以及老师对该生制定出的心理辅导措施以及效果结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实验的班级的十多名学生进行了追踪立档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的社会功能。
每逢家长接待日、家长会,我校总要开设心理咨询栏目,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要求。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基。
五、研究的成果。
我校从2010年6月开始着手于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个规范” 1.规范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各科教学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方式方法到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教学目标,既有知识目标、又有心理辅导目标;教学过程,成为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板书赏心悦目;教态爽心怡人;语言亲切、准确;教学小结有心理辅导体会、收获、反馈等,有教后记和反思。
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从课堂教学、校内常规教育到课外特长的培养,都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全体为对象,以生活为前提,以发展为重点,以尊重为基础,以自助为目的,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2.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
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要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创新性、开拓性等基本素质着手,加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把心理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形式化的出现,从而使学生人格发展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3.规范家长学校。我校的家长学校办学宗旨是:适应家庭教育的需要,服务家长,帮助学生成长。办学目标为丰富家长家教知识,引导家长科学育人,提高学生“第一任教师”的素质。以家访谈话为主,做好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以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为辅,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组织家长学习,转变家长观念,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环境。4.规范心理健康活动.(1)确立主题开展系列活动(2)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拟人化活动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七大系列”
1、课程系列: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新生入学初,在心理健康课上讲心理适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期中间,丰富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在考试前,讲考试心理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通过游戏,减轻学生的紧张或焦虑,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讨论、辩论,集思广益,沟通思想感情,促使问题解决;通过智力、性格、气质、兴趣、学习方法等各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2、咨询系列: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通过信件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渗透系列:按照科学渗透规范化的要求,我校在各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教师突出了自信心的培养,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练习。
4、活动系列:我们通过开展“无批评日”“无零食周”活动。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
5、家教系列:实行“三个一”制度,即每年都要与家长通一封信,沟通意见;每周三家长接待日;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开展好“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6、环境系列:我校改善育人环境,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新了师生上课的计算机,先后装修教室,改换门窗,这学期我们又新建一个微机室,构建花园式绿色学校,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7、社区系列: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献爱心”活动,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磨砺活动。
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活动,虽有几多收获,但也存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把收获作为继续探索的起点,使心理健康教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第二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我觉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提问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提问,直接受教学任务的影响,为了掌握知识,提问成为一种检测手段。
1、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对小学底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在教学“多位数的口算加减法”时,创设了“买电器”的生活情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猜价格游戏。老师说:“电冰箱的价钱是由一个千和2个百组成的数”。学生马上抢着回答:“1200”。我继续说:“台灯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组成,它的百位上是1,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0”(160)。“电视机是一个整百数,它在400-600之间”学生马上猜出了真确的价格。这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每种电器的价格,而是用猜一猜得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复习了前面学过的认识生活中大数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应变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知识范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驾驭新课程中的许多变化,新问题。如:我在给二年级上“买电器”(口算整十整百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根据猜出的电器价格,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不停的提减法问题,我就引导:“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想买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和一个台灯,需要多少钱?”经过这样引导,学生马上开始提出加法问题了。有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给了售货员1000元钱,买一台洗衣机500元,还要找回多少钱?”当时我没有马上反映过来,当我又重复了一遍这个问题时,觉得与实际不相符,我马上问学生,你觉得这个问题的问法有没有不合理的,学生不明白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提醒学生,我们的人民币最大面值是100元,怎么可能买500元的东西付1000元钱呢?有些学生明白了,都说:“就是呀!”我马上又说:“谁能把这个问题改一下,而且还能让这个等式成立。”有个学生说:“妈妈有1000元钱,想买一台500元的洗衣机,妈妈还剩多少元钱?”我马上表扬了他,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算理、算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增加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因此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要想“优化”我认为,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有意识的营造好教学情景。预备铃一响,先用眼神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上课铃一响要立即登上讲台,此时应环视全班学生,检查有无缺席,观察学生情绪如何,同时,还应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做好示范,暗示学生振作精神,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
情感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以感染每一位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多种导课的技巧,可以由已知引出未知,如从复习检查旧课中引出这堂课要讲的未知,或者根据学生作业中错误多的反馈信息,给与直接的更正与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出未知和新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设疑引出,依据授课的内容及其课后的问题练习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和教师共同探求知识的愿望与要求。
比如,我在讲到数学第三册《表内乘法》第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运用了设疑引出未知的方法作为这一课的开端。首先摆出几组相同图形,让学生求它们的和,然后又摆出更多组相同的图形,让学生去求这么多组图形数量的总和,待学生很费劲地算出结果后,就提问“遇到求多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计算是不是很累”,那么,有没有更简捷的办法轻松地求出呢?这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于是,同学们都瞪圆了眼睛渴望我能告诉他们好办法,接下来我就很肯定对学生说,有办法!学生就更想知道是什么好办法,于是,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本课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通过反复举例、讲解,使学生最终明白了乘法的重要性和乘法的基本知识,其效果当然很明显。还可以形象导入,形象导入分语言形象导入和实物形象导入。语言形象导入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要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新知识的追求上来。实物形象导入,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挂图等直观形象,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新奇感,自然而然,非被动强迫性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地。
四、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送声音、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功能与电视对视频信号的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数学教师应创设多媒体辅助数学学习环境,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能把思维充分的暴露出来,可以有效的激发联想去获得知识,从而学生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去顺应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获得一种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一定意义上,能改正传统数学教学中平淡机械、单调枯燥的缺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新的、虚拟似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的进入学习中。“数学的认识是一种活动和反省抽象的过程。学生作为认识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行动上和思想上转变对象,并掌握这种转变的机制,从中得出数学概念和结论,获得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就不应仅仅教数学结论,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数学活动。数学教师应通过“智慧的阶梯、沿着情感的桥梁、从经验的联系中把握更深的知识和道理”,通过情与境的交融,“使学生在接触和感受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认识的真谛”而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构思素材,了解学生,同时学生积极配合老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情境交融。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三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木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大量举例,说明数学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人群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到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学到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自己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当然教师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
(3)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愿意讨论,敢于质疑。其实在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只不过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这种“能力”的含义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在教学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的培养,增加难度,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学。对于“科学态度”,有许多内涵,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周密,实事求是等。其中“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也是数学教学贯穿始终的目标。如数学的结论(不包括数学课程中的统计部分)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来不得半点儿的含糊,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所以,数学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方法上、逻辑上和结论上明辨是非。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争论,不要过早表态,可以点拨和引导,使争论更加涉及问题的本质,使争辩的是非越来越分明。
以上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单独地传授,空洞地讲解。教师应该善于把这些课程目标融人教学过裎中去实现,并且主动地、每时每刻地关注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也再次体现了“过程也是目标”。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这些发展,不仅对学习数学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不仅在学习方面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而且在做人方面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如果一些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很乏味,那么我们就应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多动些脑筋,尝试做一些合理的改变,也会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摒弃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太平岭小学的于英老师就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记忆”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于老师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再“变魔术”——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变成长方体,继而说明长方体是个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形状。然后,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充分地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地总结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我感受到学生是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更是愉悦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现在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一课,当教师将点阵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的图片(如阅兵式方队,灯火辉煌的舞台灯光„„)一一呈现时,学生看到了如此美妙壮观的图片都不由得兴奋起来,赞叹数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学生的赞叹绝对是发自内心的。再如,在三年级下册《摸球游戏》一课中,当开课伊始教师用动画演示“守株待兔”的画面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熟悉的寓言故事中竟然还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无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远远要比我们生硬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最后,教师要摒弃纯理性的机械训练,提倡情境贯穿式的练习。以往,我们很多教师一直习惯于在数学课堂的练习环节一道接一道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却甚少考虑临近下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还很集中,是否真正爱做这些乏味的题目。现在,我很高兴地发现我们有些用心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训练学生时尝试着做一些有价值的小改变。例如,有的低年级教师会将一节课的练习题用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贯穿起来,“去游乐场玩一玩”、“帮小动物找家”“到果园去摘水果”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真可谓“寓教于乐”。再如,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位置用本节课所学的数对表示出来,在练习环节教师随意说数对,对应位置的学生就得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无一懈怠,而被老师选中的学生又感到无比的荣幸。记得,以前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在对学生进行口算、笔算训练时,常常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组,将每一组题目看作一个“碉堡”,并且号召学生勇敢地去攻克这些“碉堡”,如果谁错了一道题就代表“身中一弹”,结果枯燥的口算、笔算训练就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冲锋陷阵”。而且,为了攻克“碉堡”,害怕“身负重伤”,做题时学生就会格外的认真,格外的讲求效率,而最终“攻下堡垒”却又“毫发未损”的学生当然也会无比的自豪。其实,这些充满智慧的小改变真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提倡。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蓝 甜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是数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各种纯数学问题、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通过体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在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可以“以形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简介笛卡尔,让学生了解笛卡尔生平以及他是如何执著研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使学生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学习,由学习到敬佩,从而学生的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动,从思想上价值观上会得到熏陶,这对他们形成执著向上的价值观会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我认为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成功教育的展示,教育应使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精彩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自有万千,望专家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