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高中课程改革中心城市协作会上,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说:不少老师问,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使教师感到
困惑。
朱慕菊副司长的回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必要每堂课都去贴
标签。
我们对朱司长观点的理解:
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爱护,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第三,高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新课程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写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教科书,增加了多元文化主题,如环境、贫穷、缉毒、国防、安全、战争、金融、税收、保险、廉政、爱滋病、中医药等;化学实验初中增加了77%;物理实验初中增加了53%,高中增加了68%„„学校终于开门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人文类学科与科学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数学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比如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谨严;比如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比如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于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正是这些,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第二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观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有感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 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把他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2008年10月在舟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各位老师都比较注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使笔者产生了较多感想。现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优质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理解。
二、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
1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三位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第一位老师用了“石油五问: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作为课题,一问:石油你为何物?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地理的历史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第二位老师是用了一幅图和一个表格,图显示的是一个加油站工人在改油价,表格则是近年来油价一路飚升的具体价格,学生对这一表一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油价要不断上涨?第三位老师则用两幅漫画导入,一幅是“油慌”、一幅是“兄弟连”,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从而点击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上述三个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H市的Z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漫画“油慌”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并让学生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同
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动手演示地理实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做”的理念,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F中学的M老师在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在一个大饮料瓶里放上颗粒不同的砂粒,然后让学生用吹风机采用不同大小的风力吹,再引导学生观察先吹走的砂粒的颗粒大小,从而得出风力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个实验就是说明风力强弱与搬运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浙江省的学生难以经历狂风吹沙石飞的情景,所以老师就精心设计了这个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老师们在营造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课堂氛围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课题中,三位施教老师都和学生一起探讨环境问题,通过漫画、通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尤其是S中学的K老师,他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举起自己的右手,问学生:“我也想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哪个组欢迎我加入?”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共同在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5、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他拿了一枝在宾馆边上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再如,这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给了学生七个材料,其中五个材料是舟山当地的:
1、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舟山地形图;
3、舟山植被覆盖状况图;
4、舟山某处工程建设图;
5、舟山某处景观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这些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面面俱到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但如果在一堂课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教师要在全面关注学生情意发展的基础上,应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意因子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必面面俱到。
2、过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不明确,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学生按事先的准备发言,争先恐后,对答如流,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不到二分钟时间就草草结束,就被认为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此种种课堂现象,看似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是流于形式。
3、只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三维目标,也要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如和学生交流时语言要正确、规范,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为教育现实。
发表于《教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第四篇: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些目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澄清、剖析和探讨。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体验、自我探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联系起来。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2.按情意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一过程去设计教学。
1)设立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展多项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有哪些知名校友,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都在校园的哪些方位等,这个活动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中学生活。在《悦纳自己》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按手指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形成快乐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我与父母》一课中,又通过歌曲及事例引起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产生想学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其中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来内化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价值观的倾向性,但是这些赞同和反对还仅仅是一种受情感或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而改变。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为他们固有的价值观。而这种内化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深化才能完成。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教师给出了有关生命的正反事例,学生在倾听了教师提供的许多相关事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自杀”这个话题,学生们讲得最多,有的不赞同自杀,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有的又认为在某些时候,自杀又是必要的。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他们进行了一个课堂辩论,让学生自己去争辩。随着他们的辩论,从一开始各有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如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等为国家、社会的自杀行为是正义的,值得敬佩的。二是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这样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就把基于情感情绪而产生的态度价值观倾向性,通过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系统的价值观。
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类型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肩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任务。尤其是在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愈益凸现出来,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教改新理念,追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期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或认识。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启动力。早在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换句话说,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才有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取得优异成绩。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作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集中,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开发;授课内容围绕高考、钻研教材;对上课前的导语、提问语、板书、课堂用语以及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有创新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到学习历史上来。创新教育必须以兴趣为动力、以自信为基石、以发展为鞭策、以创造为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大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实践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已是十分突出的现象。教师不再只是历史学科的“传声筒”,学生也不是被动学习者,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获取的知识量还要超出教师的水平,因为现代化的传媒给所有人的空间是平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即使是相反意见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经个人思考或探索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问题,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应重视和保留学生这种探索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激活点,巧妙地、适时地利用课堂有利的条件完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如孔子所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是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同伴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个人思考中所发现的疑难问题。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学习“工业革命的作用”时,教材中对其进步的作用已十分明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异议,工业革命就没有负面的作用吗?我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同学们得出了较合理的答案。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创造了先进的武器,展开了对外侵略和掠夺,造就了先进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有的同学说,工业革命使部分人的价值观念走向了拜金主义;还有的同学说,由于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的使用,使人类对资源开始进行掠夺性开发,会直接造成能源枯竭;类似的还有人认为,环境污染、社会阶级斗争严重等等,都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浪潮而来的负面问题。如此,同学们懂得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既能掌握工业革命的进步作用,也能较好地关注其负面影响,对它们的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再如对拿破仑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肯定其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作用,分析其对外战争的争霸性和侵略性以外,再提出拿破仑建立帝制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也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人说拿破仑恢复了帝制,是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恢复了专制统治,因此,这种行为是历史的倒退;有人就说拿破仑虽建帝制,但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皇帝,不能视之为倒退。我在总结时指出,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事物的发展(或历史人物)会带有特定的局限性。这样,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同学们慢慢就会理解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比较生硬的概念或理论,远比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更有效果。
3、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尚有其可读性,但由于篇幅有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可能都详尽,有些甚至只是一笔带过,因此难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浓的史料,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例如,讲授“伟大的诗人屈原”时,如果教师能够补充材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端午节时,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民俗的由来,另外,再指出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引出“驱邪、辟邪”的含义,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对屈原的印象、更加怀念这一世界文化名人的效果。
4、借助其他学科辅助历史教学,提起兴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学科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因此在教学中,经常互相运用其相互联系来解释和说明问题。但这里我却想举例说明用英语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来辅助历史学科的学习。在介绍一些比较生硬的、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为突破口,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垄断和垄断组织时,学生对“辛迪加”等类的概念只闻其名,而难解其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辛迪加”的英文单词“syndicate”,从词义来看,“syndicate”作名词解,意为“企业联合组织”;而作为动词解,其意为“把„„组成辛迪加,使处于联合管理下”。这样,学生对于“垄断”、“垄断组织”的含义,自然就明白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形成垄断,而且,垄断组织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再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其背景、条件、内容、实质、影响等内容,但仍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一运动与思想要以“启蒙”来命名,教师就介绍“启蒙”的英文单词“enligten”,从字面上看,其意为“使„„光明”,这样学生对启蒙运动反对黑暗(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光明(即追求自由、民主)的本质,就很容易把握了。
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新思路和新空间,比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只要能启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自由探讨和研究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都可以大胆地采用和尝试。其实,所谓创新,不等于完全弃旧,而是要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中学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勇于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不落伍,符合素质教育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