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是数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各种纯数学问题、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通过体验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实现:
一、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培养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教材中的几何内容大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种的辨证关系。
二、在解题过程中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应该是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毅力等)的参与中形成的,有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与信心,产生放弃或等待老师解决心理,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在哪里,或者让会做的学生来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前要求做到:一要多读题;二要勤思考;三要多联想。要弄清题目已知、要求、未知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观察出潜隐的已知条件。由此即可产生清晰的思路,就易探寻到解题的途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励放弃学生的上进心,一方面可以增强优秀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解题中增进情感,在解题中端正态度,在解题中体现人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与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真正的在课堂上思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并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把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在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数学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培养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可以“以形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简介笛卡尔,让学生了解笛卡尔生平以及他是如何执著研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使学生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学习,由学习到敬佩,从而学生的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动,从思想上价值观上会得到熏陶,这对他们形成执著向上的价值观会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我认为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成功教育的展示,教育应使得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精彩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自有万千,望专家同行指正。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陕西省铜川新区铜川新区正阳路鱼池小学 赵向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幅度下降。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1、营造“亲和力”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只有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越学越起劲。因而,课堂上,教师要摒弃自我权威的思想,摆正自己的角色,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关爱的手势,信任的倾听,慈祥的笑容都可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从而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往。
2、平等对待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后进生当旁观角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或有意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有意叫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念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并对课堂产生兴趣。
3、放宽部分纪律约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化的限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维,也不利于个性风格的养成。教师不必对学生指手划脚或且站且坐等行为过于限制,只要他的注意力集中就行。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只有上课精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插嘴。要会处理难堪局面,与其为扰乱课堂纪律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肯定他的亮点,就事论事,也许效果会出乎预料。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未必是无可救药的,教师应把这些现象调控成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践证明教师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数学课程与生活联系机会很多,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良好条件,因此我们教学要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体验不到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从名言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学有所成,就得从培养兴趣开始,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才会去探索,去考证。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先问学生亚洲最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亚运会。你们观看亚运会时,为咱们中国队加油吗?同学们情绪激昂,纷纷表示给中国队加油了。看来大家都很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你们知道第14届韩国斧山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激动的回答,我们得了第一,得了150枚金牌。亚运健儿们为咱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时我出示第9到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很新兴奋。你能用统计图把中国和韩国代表团所获得金牌的数量表示出来吗?学生兴趣高涨回答:能。于是他们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来了。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轻松,学习效果非常好。
2、将课堂溶于生活,提高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个实用平台,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并逐步产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如,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后,我要求孩子们观察在教室、家庭中的哪些东西上能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在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孩子们直接参与买东西的实践活动,并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观察、发现、运用,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数学价值观得以萌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教学,学生们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由于数学的生活情景化,学生会更感兴趣。
3、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1、课堂评价
课堂中的评价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十足,思维空间扩大,对下一知识充满信心;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对于兴趣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而,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积极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对回答问题有进步,或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给以肯定,或竖竖大拇指,或全班击掌鼓励;学生回答不对或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思维很灵敏,再细心想一想,看能否说得更完整”“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等。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还要批评同学间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思维,除鼓励他们敢于发表意见外,还要消除他们回答问题的后顾之忧。
2、鼓励性成绩评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学期中,很好地应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励的内趋力。
首先,经几次小测验后确定个人基础分(几次测验的平均分);然后,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均衡搭配,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再次,往后的每一次测验在个人基础分的基础上算出个人提高分(当成绩好于以往时,才能得到提高分);最后,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学生只要拿到提高分,就可为小组增加分值,就能为小组作贡献。而小组各成员为了增加小组分值,会帮助其他成员,达到“荣辱以共”的良性效果。此外,教师做到:任何学生,只要他有了提高分,要及时给他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促使全班同学越学越有兴趣。
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身边的数学。如教学:“数学广角中沏茶问题”时,我先出示例题,然后让学生记下自己给客人沏茶的过程,并小组进行交流,看谁的时间安排最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是持久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蓝 甜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第四篇: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考试的压力,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不高,地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能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得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也得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开始。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激发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原动力。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要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促其成功,可以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活动。如在初中起始年级初一年级学习地理的初始,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关于神奇宇宙奥秘的探索录像;如《地球探索》、《生命之源》等等。让学生领略广阔宇宙空间的神奇。再如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过程。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揭示矛盾,或通过设疑,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降水》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就学生常见的现象适时提问:梅雨时节墙上怎么会“冒出”水来?天空中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从天空中降雨下来?而且这种降水没有固定的时间等。通过这些问题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急切想揭开最常见的迷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初次学习地理的初一学生中利用实际还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问题。如利用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对周围地貌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地形这个概念,进而进一步认识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在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因人类不注意保护和使用不当而导致可再生资源变为非可再生资源,甚至变为非资源、污染源。这时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实例由学生举出。如晶桥镇是一个以化工工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导致原本清澈的新桥河已经变成如课本中提到的淮河一样,受污染非常严重,原来清澈的河水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同时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丰富的淡水渔产,如今受污染的河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河水已经不能饮用、河中的鱼不能吃了,就连引用河中的水进行灌溉也会有大量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进入到人体内,给生活在沿岸人民带来严重灾害。这样不仅用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可再生资源在利用不当时也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而且可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再如在每一次学习新的知识开始时,不失时宜地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地理知识的实际问题:“今天下雨对你有何影响?”“上午是晴天,下午为何下雨,这些雨水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可激发学生为揭开这些迷团而迫切地深入到有关气候与天气的地理知识学习中。有了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将会更主动,更充满着对新知识的渴求。
3、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手段。因为地理知识,尤其是有关大气的运动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变可以把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清晰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复杂过程,让复杂的内容变得更易理解,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初学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把学生难以见到难以理解的世界各地自然风貌直接搬到课堂中来,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如何更好地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是一个难点问题。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地形雨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演示,把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地形雨,另外也让学生认识清楚地形是如何对气候造成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产生的气候差异如何,还可直接插入一些山脉两侧的景观图进行对比;在认识世界不同的气候类型时,可展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种自然景观;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到温带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亚寒带针叶林,再到苔原带、冰原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坐在课堂中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融洽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用。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结合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教师中心意识,寻求“主导”“主体”的最佳结合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融洽其学习的情感。如在观念上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是服务者,服务的对象则是学生,因此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从有利于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再如,在上课时很多学生都会在回答问题时有心理负担,怕答错了,怕回答的结果与老师的正确答案有出入等,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告诉学生你本身就是因为不会才来学校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了,怎么回答都可以,而且只有你将错误的认识暴露出来,经过大家的帮助,才能纠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知识。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的、自由的、宽容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
2、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德育内容。紧扣教材,寓德育与地理知识之中。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基本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科学的认识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例如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学习的强烈愿望。
3、科学地评价学习成绩,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新课标中就要求:“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因而就要求为师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客观慎重,不可惟分是优,更不可一棒打死,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上的对立心态和恐惧心理。在评价上,要不重视知识结果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不重分数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取得多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创造出新的知识结合体,寻求真正的自然规律,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知识的保障。比如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分数,而更多地是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解题时不是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将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表达出来,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正确、合理了,其结果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使之形成习惯。可见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教授地理知识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一般也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思考问题,深入探讨,理解概念,融会知识,掌握技能。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往往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教会学生对这一演变过程的认识,可寻求许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可作为许多新知识的突破口。如学生通过正确认识降水形成的过程和形成必备的条件,可成为认识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降水少的原因,也可因此分析地形雨是如何形成的,并直接认识为何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等等。
2、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好习惯。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创造能力的形成,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钻研磨练的结果。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和地理实践中要挖掘材料,随时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讲到马六甲海峡的时候,从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航海价值上体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也可仿效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提出思考,让学生展开讨论:可否在狭窄的马来半岛上开凿运河,缩短东西方的航海里程,提高经济效益呢?既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又可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思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养成习惯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它包括运用工具书、查阅地图等等,尤其养成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地图的习惯,是学好地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图的运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现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读好图、用好图的养成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平时上课时,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好图、用好图,我不仅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相关的地理事物,而且对于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地理事物还要用笔在图中描出来,如河流,首先要学生找出其源头,再用笔沿源头描出其干流。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河流,而且可由此理解河流的流动的方向和路径,轻松地判断河流流经地区和地形区等等。同时,这些养成习惯的形成,还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养成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总之,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增强地理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大大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对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培养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结合起来。其次,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与课程目标相迎,就必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不要偏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1.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各有不同。我们不要用主观的喜好面对他们。他们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2.不要偏爱。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但需要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想,还需要以关怀与爱去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及时评价。作为教师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赏识学生,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1.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同学们说听过,我接着鼓励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这里就有4只丑小鸭,它们都遇到了难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它们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丑小鸭解决难题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说愿意,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连加连减,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1)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例题进行取舍。如在讲二年级下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玩中自由组合,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游玩中的数学问题。(2)根据形象思维占小学生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3)小学生爱玩爱动,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4)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如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3.多元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于是让他们分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学生找出的规律不正确,就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来。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排除规律快,还是猜想错误,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例如教学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我首先让学生各自拿测绳进行测量,当有的学生发现测不准确或无法进行时,提出:怎么办呢?让学生得到启示:只有与同学合作进行测量。于是我把同学们每两个人分一组开展测量活动,一个人拿绳子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人拿绳子的另一端对准终点,然后合作测量绳子从而得出直线的长度。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和真诚,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爱学数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