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2: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由于现存的高考制度,使得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好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设施的完善),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依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在2018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中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他的教育着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

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呼应,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思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长久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自然教育理念,熟悉自然教育方法和目标,善于开发和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自然教育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

当然,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的途径也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第三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第四篇: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朝着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探究性学习.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提高生物科学素养.5.培养新世纪探究型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维度上,第一维度是知识与技能,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传统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中国大陆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我们的国民只能以极其低镰极其辛劳的代工模式赚取外汇,我们山寨的各种产品缕缕缠上各种知识产权官司,这些现象逼迫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开始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形新势的逼迫,国与民共同的强烈要求与呼吁,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改革,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到高考制度,全部革新.教学目的必须从单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混合型人才共同培养,这样的话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上的传统教学目标不再适宜,因此专家们深思熟虑各方研讨之后加入了第二个维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和第三个维度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指的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掌握探索世界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为探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能力的发展是二维目标的重点.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是这样理解的: 所谓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二是表现为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

这篇文章的中心不是谈论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而是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因此学科综合、交叉发展、文理相互渗透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改变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当今时代道德普遍滑坡甚至沦丧,年青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扭曲或迷茫,做为学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美好的人生道德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所以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除此之外,其它各门科目的教学内容中也饱含了各种德育教育素材,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我们生物学科为例,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一、以科学家为榜样,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技能的获得,还包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生物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生物学家刻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1.1细心观察,敢于创新。细心的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力的培养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能力的运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科学旅行,仔细地观察了所到各处的地质矿物和生物类型,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通过这些科学活动,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其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治学态度也是出类拨萃的。他待人处事勤勤恳恳,坚持真理,仔细地观察和实验,认真读书和思考,四十年如一日,人们称谓达尔文是科学家的榜样,这并非过分的赞誉。

1.2坚定意志,献身科学。坚定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础,任何科学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拉马克是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进化论者,他的《动物哲学》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现代进化思想的两大源泉。为了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遭到了拿破仑、居维叶等人的种种非难和攻击。但他从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还始终把为科学事业贡献当作自己的最大乐趣。拉马克晚年由于过度劳累致使双目失明,但他依然顽强工作,《无脊椎动物杂志》的有关内容正是他以口述方式由其女儿罗莎莉笔录完成。正如他说:“科学工作能给予我们以真实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春天的乐趣,以补偿生命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1.3持之以恒,淡泊名利。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 2 物,从生物的性状出发,进行了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18、19世纪植物杂交试验在欧洲盛行,但有成就的人不多,孟德尔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他非凡的毅力、独到的眼光。他选用豌豆这种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开创性地运用数学方法于遗传学研究,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最先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无不说明其顽强、勤奋、持之以恒的良好素质。

1.4善于归纳,灵活思维。

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路,研究同一课题的不同科学家也有不同的思路。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模型的建立,是美国信息学派与英国结构学派两条思路相交叉的产物,也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两条思路相交叉的结果。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将遗传学家摩尔根、细菌学家艾弗里、美国人鲍林及R弗兰克林等前人的多条思路、众多成果加以归纳贯通,将晶体结构、生物化学、信息复制等观念加以揉和,来研究生物大分子。几条研究路线的汇合,使他们取得了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而且能激励学生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还能给学生以价值观影响和道德情操感染,培养正确的科学品质。

1.5结构完整,团队合作.科学家在探索知识历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细胞结构的完整完美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核质相依,各种细胞器的通力协调配合,这些现象无不启发着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1.6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二氧化碳,而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氧气和养料;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向根部运输,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向叶部运输;植物产生的养料养活了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动物人类的遗泄物和遗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 矿质元素成为植物的养料;以此知识点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1.7原因和根本原因

细胞形态上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上有差异,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原因前面还有原因,最早的原因叫根本原因;同理,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告诫学生,很多人在生活教训中会发生改变,所以人不到死不能盖棺定论;同时告诫学生,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不要为暂时的得失而纠结计较停滞不前,因为结果后面还有结果,笑到最后才是赢.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教育学生,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为人要善良,能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帮助他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1.8显性的相对性,性状优劣的相对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的相对性,达尔文进化论中性状优劣的相对性,这些相对性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人不是没有优点不是没有专长,只是没有遇到适宜的发挥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1.9细胞分化各司其职

细胞分化使得细胞趋向专门化以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以此引申到社会中行业的分化,告诫学生明确自己能力选定自己的职业后,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社会才能高效运转,人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1.10最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各种酶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以此告诫学生,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学习时间段及将来的工作时间段,最大 3 限度的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1.11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和各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都有正反两个面,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性,凡人都有优缺点,所以,人与人相处,想想自己的缺点则包容他人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优劣是相对的,他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是缺点,但换个环境这个缺点就可能是个有利的优点.1.1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修正的逐步完善的.所以,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也一样,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要以容人的肚量来与人相处,给他人时间和机会以磨合相互关系.1.13量变引起质变

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

注意日常言行举止的点滴形象

一个细胞是细胞,一群相似的细胞是组织,组织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量变引起质变;双氧水的加热分解反应实验,告诉我们能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双氧水会变成氧气和水,能量上的量变引起了物质上的质变;所以,平时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个人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平时注意言行表现,才能成为普通人的表率和领导.1.14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人都有共性,人同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都有个性,距离要有度,言行要有分寸.1.15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整齐的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目的是对散乱的染色体进行整理.生活中也一样,东西多了乱了就要整理,学习上也一样,所学的知识多了杂乱了,就要归纳整理,特别是相似的概念和知识点,在各种分类归纳整理中,越来越熟悉,理解越来越深刻,运用越来越熟练.所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定期的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16细胞内的生理活动

细胞内的各种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细胞不做无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好时光和大好年华,做些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1.17直接能源ATP和储备能源脂肪

细胞内不同的能源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脂肪属于储备能源,告诫学生生命要有储备,不可以透支,既不能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也不能透支金钱,任何事情要量入而出.量力而行.1.18有丝分裂间期的准备

细胞在分裂周期中,90%的时间用在了间期的准备工作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事情完成得越顺利越成功.二、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地球,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学会关注人类,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相应的内容,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

首先,城市的发展使森林锐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栖息繁衍的环境遭到破坏。自160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个灭绝,目前还有3955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临危状态,另有7240个种群剧减成为稀有物种。需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才孕育出来的 4 生物物种在短短的时间内遭到灭绝,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其次,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众多问题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将对未来时期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工业化国家平均每人每年移动20吨地球物质,全球人类每年移动的土方量是200亿吨。不科学的人类活动早已影响了生物、大气和水环境。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地质环境,在受到人类的破坏之后,也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贯穿这些重大环境事件的负面效应,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以美育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学生以美为向导去创造生活,开拓未来,其最终目3 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人。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为生物教学审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3.1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从高山到平原到峡谷,从沼泽到绿洲到沙漠,从空中到陆地到海洋,生长着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大小、数量繁多的生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也有150吨重30~50米长的大型动植物——鲸和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还有世界上数量极少的珍稀动植物。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美。形成各异的生物体为生物学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动物应有的一切生理特点活动;单细胞衣藻能进行绿色开花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不同的生物体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及其功能,如蜘蛛的螯肢内含有毒素,能注入昆早将其杀死;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飞翔的鹰,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地面的动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摸拟生物奇特的结构功能,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仿生学

3.2生物体的适应与协调美。

每种生物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水生植物适于水中生活;苔藓植物适于阴湿的环境等;竹节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毒蛾幼虫的鲜艳体色和花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等都能起到警戒色的作用,这些均起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生物的种类、数目虽然繁多,但是它们都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处于一种自然的协调中。寄居蟹和海葵的共栖;真菌与海藻的共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平衡,构成了总体的协调美。

3.3生物学的科学美 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向导的,比如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 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与实际上,还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映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和领会教材中的这种结构体系,就是一种科学美内在逻辑的审美教学。

四、实事求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战胜形而上学的唯心论而取得胜利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如目的论、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等都对生物和生命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生物作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由C、H、O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才能利用、改造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如现代生物技术不仅使现有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科学和哲学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还有其令人忧虑的地方。如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克隆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法律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会不断地深入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将人文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五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下载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5篇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是数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各种纯数学问题、及实际生活......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五篇范文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王玉芹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应用 【摘要】一般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老师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而已,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封闭了课堂教......

    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 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类型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肩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爱国......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五篇)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 摘 要: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也是语文学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