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探析
摘 要: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也是语文学习超越工具性,达到意识层面,实现塑造灵魂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36-02
一、语文教师要更新三种观念,树立三种意识
1、更新“知识权威”型教师观,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在当下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但他们心理、智力等都正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师,理应比学生知道的更多,理解的更深,判断的更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底敬重自己的老师,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2、更新“以考为本”教学观,树立全面育人意识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是这一观念的落实。我们宁愿少培养一个语文考试的“尖子生”,也要多培养一批明理诚信,感恩图报,积极上进的的好公民。
3、更新学生观,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当我们对这几句话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就知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些什么。从而真正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1、潜心研究课文,找准学生“兴奋点”,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失败的。就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而言,有的以生动有趣见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激情四射取胜,如《雷电颂》;有的以雄辩滔滔为尊,如《孟子二章》。所有篇目无不特色鲜明,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状况和已有生活、情感体验,找准“兴奋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情感参与,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2、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用心倾听学生
教师讲的过多,就剥夺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权利,教师要做一名倾听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需要适当安排一些合作学习内容。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一些人和事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所秉持的思想、观念才能一览无余展示出来,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会与学生对话,走进学生内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学生誉为思想的“助产妇”,他的教学活动几乎全部以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最终自己找到了真理,获得了知识。苏格拉底的作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既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和学生对话,要俯下身子,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走进学生内心,帮他们剔除心灵中的杂草,为他们的扫除心灵中的污秽,在心田中撒播下美德的种子,让阳光和雨露滋润它们成长。
三、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
1、心安排、认真扎实地搞好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渠道收集资料,正确使用工具书,调查走访,设疑释疑等等。同时,预习环节做好了,许多知识学生在自学中已经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2、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情节结构,把握好人物性格,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剧组,让他们将课文改写成剧本,分配好角色,先进行了排练,然后用二节课时间进行了汇报演出,这堂课尽管花了时间,费了力气,但教学效果非常好,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进来,积极性空前高涨,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是他们上过的最有趣的一堂语文课,永远也还会忘记。通过这样的活动,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创新课后作业形式,多布置一些综合实践型作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其实课文也是个引子,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多布置一些饶有趣味的综合实践作业。如学习童年趣事这一单元内容,让学生回去后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件他们自己童年的趣事,第二天在课堂上复述,让学生感受不同年代生活的差异与童年的美好;学习保护动物这一主题单元,让每位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我愿变作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动物的乐与悲。通过这些活动,语文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4、认真对待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做好写前指导和作文讲评
综合性学习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讲、练要好的多。而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积淀,反之也可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作文教学的根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有话可写,才能将文章写好。布置作文题目时,要认真思考,所出的题目必须是学生能驾驭得了的,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并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构思,做到主题集中、特色鲜明。在讲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写作构思和得与失,教师再给出建议,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好。作文是学生袒露心胸的舞台,抓好作文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环节。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其隐涵性和难以检测性,为其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我们仍可以通过观察法,情景模拟法,家访,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永远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第二篇: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了把德育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的工具的状况。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些目标的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澄清、剖析和探讨。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体验、自我探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联系起来。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首先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然后作出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又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不仅指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不仅指对待学习的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二、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这些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主动地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进行探究,才能与老师上课所提到的问题产生共鸣,并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后,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
三、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品德心理的发展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运用得是否得心应手,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得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低下,知行不能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情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备课中首先考虑如何以认知的手段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做到以情导行。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园、实践与评价和心灵导航的关系,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来领会导航上的知识点。
2.按情意发展的规律设计教学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这一过程去设计教学。
1)设立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开展多项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粤教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有哪些知名校友,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都在校园的哪些方位等,这个活动一下子降低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陌生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中学生活。在《悦纳自己》一课中,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按手指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形成快乐接受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我与父母》一课中,又通过歌曲及事例引起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产生想学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其中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来内化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价值观的倾向性,但是这些赞同和反对还仅仅是一种受情感或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语影响而改变。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内化成为他们固有的价值观。而这种内化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深化才能完成。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教师给出了有关生命的正反事例,学生在倾听了教师提供的许多相关事例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自杀”这个话题,学生们讲得最多,有的不赞同自杀,认为是愚蠢的行为,有的又认为在某些时候,自杀又是必要的。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他们进行了一个课堂辩论,让学生自己去争辩。随着他们的辩论,从一开始各有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是如董存瑞舍生炸碉堡等为国家、社会的自杀行为是正义的,值得敬佩的。二是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生命。这样经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就把基于情感情绪而产生的态度价值观倾向性,通过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系统的价值观。
对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第三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观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有感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 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把他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2008年10月在舟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各位老师都比较注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使笔者产生了较多感想。现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优质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理解。
二、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
1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三位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第一位老师用了“石油五问: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作为课题,一问:石油你为何物?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地理的历史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第二位老师是用了一幅图和一个表格,图显示的是一个加油站工人在改油价,表格则是近年来油价一路飚升的具体价格,学生对这一表一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油价要不断上涨?第三位老师则用两幅漫画导入,一幅是“油慌”、一幅是“兄弟连”,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从而点击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上述三个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H市的Z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漫画“油慌”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并让学生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同
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动手演示地理实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做”的理念,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F中学的M老师在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在一个大饮料瓶里放上颗粒不同的砂粒,然后让学生用吹风机采用不同大小的风力吹,再引导学生观察先吹走的砂粒的颗粒大小,从而得出风力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个实验就是说明风力强弱与搬运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浙江省的学生难以经历狂风吹沙石飞的情景,所以老师就精心设计了这个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老师们在营造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课堂氛围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课题中,三位施教老师都和学生一起探讨环境问题,通过漫画、通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尤其是S中学的K老师,他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举起自己的右手,问学生:“我也想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哪个组欢迎我加入?”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共同在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5、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他拿了一枝在宾馆边上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再如,这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给了学生七个材料,其中五个材料是舟山当地的:
1、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舟山地形图;
3、舟山植被覆盖状况图;
4、舟山某处工程建设图;
5、舟山某处景观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这些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面面俱到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但如果在一堂课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教师要在全面关注学生情意发展的基础上,应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意因子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必面面俱到。
2、过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不明确,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学生按事先的准备发言,争先恐后,对答如流,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不到二分钟时间就草草结束,就被认为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此种种课堂现象,看似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是流于形式。
3、只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三维目标,也要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如和学生交流时语言要正确、规范,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为教育现实。
发表于《教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第五篇: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要 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 [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著译
【学习心得】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素养所涵盖的目标主要有: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因此,在课程活动中,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教学,想到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科学课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象课标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对科学课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初步认识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科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投入,你投入多少也不会算多,因为它没有量化的结果,但它却能通过被学生感受、体验、内化后显现出来,成为一种积极推动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科教育的优先目标。那怎样在科学课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激励浓厚的科学志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方法与乐趣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性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小学学科的学习,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知识基础。。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科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科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兴趣产生之后,有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兴趣,属于浅层动机,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如何使学生产生的对某一个实验、对某一堂课的短暂兴趣加以强化,发展成为持久、稳定的科学志趣,成为一种深层理性的内驱力,从而对学生的一生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延伸对学生科学志趣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积极参与课前准备。以往的自然课常识课,大多数是老师准备一些材料,然后在课上,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现在,我们提倡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发展学
生为宗旨。所以我们现在让学生参与到课前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来。其原因之一:学生自己去准备了,这种亲历的过程学生一定很难忘,这其中必然使学生获得许多知识以及能力得到发展;其原因之二: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因为这些材料是学生自己准备的,上起课来一定比老师给他们准备的有劲的多,他们本能地就有一种驾驭这些材料的意愿,当然,我们相信他们有这种能力。研究起来就会比较自由、开放,由此,他们也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索愿望,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一种对科学的持久的志趣。
。。
2、使课外延伸落到实处。科学课不仅注重课上内容,还注重课外延伸,而且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课外拓展的内容。如果老师现在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对课外延伸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一下,事后又不过问,或不采取某种激励、评价的手段,势必使课外延伸只成为一种形式。我在科学课上努力使课外延伸到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搞自己的小科学。如,上完《种子》一课,我让学生把种子带回去继续研究,看看哪些种子在秋天能发芽。一周后,同学们喜气洋洋地带来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此时,学生探究的热情完全被激发了,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常见的植物》,不必追求学生对植物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植物。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植物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经历了“感到学习科学有趣——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萌发学习科学的志趣”,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健康发展。
二、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是研究科学的人的第一美德。正如有人说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的,科学就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的。
在教《冷水与热水》这一课时,让学生小杯(热水)置于大杯(冷水)中,让学生测量10分钟内两杯水的水温变化。结果,有些学生会说:“我测的大杯中的水温,有时是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的。”出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不应乱改数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课最后有一个拓展部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找一个小瓶,瓶颈上系一条线,往小瓶内倒热水,将热水染上红色,然后让小瓶悬于冷水中,我们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红色有热水向冷水上方跑去。这一实验可以向学生明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会发现在同一时间段内温度计液柱会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教育学生:要相信事实,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事实,这才是真正的搞科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尝到科学实践中的甘与苦。除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做法: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提科学问题活动。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紧紧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我们的科学教材中也不难发现,问题贯穿始终。从每个活动的开始针对现象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到活动结束时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或探究过程中又产生的新问题,无一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兴趣又是情感教育的体现。针对此,组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把想知道的问题提出并记录下来,不仅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保持和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除了在课堂中有提问题环节,我们每周还开展一次提生活中的问题竞赛活动,比看谁提得好提得多。比如,关于电视,你想知道什么?关于电脑,你想知道什么?还有不定义提问题活动。往往孩子们能针对一个问题提出几十条,到达上百条。问题源于生活,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学生不难体会生活就在身边,并不遥远和神秘。教学一段时间以来,当我再问他们觉得科学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科学是乐趣、科学是生活、科学是探索、科学是自然、科学是人生多么有哲理啊!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个性见解,表达个人想法。如《寻访小动物》一课,有一个寻找周围的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活动,在小
组的汇报报告中有个学生说道:我在学校的中心花园,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手摸的方法,找到了蜗牛、蚯蚓、蚂蚁、瓢虫。还发现了有趣事情:一只蚊子正在吸同学的血。有的小组说我们看到蚯蚓身子正在一拱一拱地松土。有的小组说看到了很多蜗牛,排着队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蜗牛啊?(那天下起小雨,的确有排队的蜗牛。)还有小组说看到蚂蚁在洞口堆土。对于这些真实的观察、有个性的表达,我给予了鼓励。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要尊重事实、观察细致、表达个性想法。一点一滴,无一不是科学情感与态度的积累。教师根据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要认真细致;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可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推理、验证使学生懂得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这一系统活动中,还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信心,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同时,挖掘学生身边的科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科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价值,习惯用科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生活问题。。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探究活动中,在科学知识获取过
程中,靠点滴长期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还要靠长期地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科技小发明活动、科普阅读活动、动植物奇闻、有趣发现、科学快艇等活动来辅助达成这一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