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时间:2019-05-15 02: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河县新集中学董立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节同课异构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作斗争。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嘴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教育和科学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篇: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

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把知识点讲解得精辟透彻,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蜻蜓点水。本文拟就有效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

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教学定位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应对考试。诸不知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客观因素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确实比较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针对这些原因如何采取策略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因此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目标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确定好每一节课要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哪些方法、哪些途径来实现。引导学生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设课堂情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情境,把握教育感悟的契机,并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起来。

例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为了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在表演过程中,观看的同学或点头或摇头,流露出或赞许或鄙视的神情,反映出他们对待交往的态度。在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同学们对剧情中的言行进行评价:对在哪?错在哪?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样处理更好?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到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达到了一定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故事情境创设、音乐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等等。只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能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

3、强化课外实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活动,是很难圆满完成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任务的。因此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外,引入生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我组织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收集环境遭受破坏的材料。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亲自考察了家乡的污水河,亲身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后,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请化学老师帮忙到实验室对水样进行一丝不苟地观察、对比、记录。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在《家乡的水资源》活动课上,同学门用生动逼真的图画和照片、具有说服力的统计图表和实况录像、精彩至极的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那是他们的真情流露。通过这一实践,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团结合作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是当务之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为自觉保护环境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课外实践中,学生通过完成一项调查,研讨一个课题等,还可以培养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合作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等品德。总之,通过亲身的实践,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下,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此,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积极的学习态度,环保意识、爱国情感、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内容要不断细化、不断补充。

(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通常有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手段。其中,成长记录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向评价主体。这样做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更有触动性。

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有层次的建议及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及努力的方向。总之,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5、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作用无时无刻都体现在师生之间。一个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同展示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感染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语言说教,并且有持久的,乃至终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构自己的较完美的人格体系,要德行双馨,为人师表,在细微之处和临危之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最好榜样。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自己必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迷惑,不彷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不消沉等等。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明辨是非,正视自我,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流于形式,要多思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方法策略,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居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之首。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做到: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从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位居思想品德三维目标之首,成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然而现实中,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引发的价值观错位和道德失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相反,许多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把教师职责依然定格在“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致使课堂教学受挫。“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以及在互联网上引发的大争论,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再度证实对青少年 1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启示教师要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呢?根据十多年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体会,我在尝试了以下五个方面做法,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试金石。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为切入口,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之目的。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本框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知道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认识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和抽象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基于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初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和方法选择上采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课上以讲授法和举例说明法为主,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为辅,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浅出,使学生轻松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的实情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促使学生树立承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信念,达到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实践证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第二,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学生亲师源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即亲其师;更有利于促成学生具有积极乐观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信其道,乐其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融洽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意义重大。而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首先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给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之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其次,积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注重平等尊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再次,以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十多年的教学使我在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方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和问题学生谈心,采取不讽刺、不挖苦、不谈其朋友缺点的(这会适得其反,激起他们敌对情绪)“三不”策略,从关爱学生的角度或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推心置腹地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交友等,以生活的点点滴滴激起学生心海的涟漪,使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由接受老师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成绩好的同学聊天,我会给他们讲自己或其他教师成长的故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爱师敬师之情。对学生尊重关爱必将换来学生对老师信任爱戴,他们会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第三,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话者、商谈者,它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召唤力焕发学生生命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践行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等特点。当然,教材并非尽善尽美,编写内容的滞后性以及选用素材的不适切性是难以避免的缺陷。弥补这一不足的办法是利用时事、开发课程资源。时事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它对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课程资源是与课程有关的包括教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选择利用课程资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包括教材、时事在内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辨是非,从认识事物间联系中抽象归纳理论知识和蕴涵道理,增强道德判断和选择力,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我在选用课本中材料的同时,又列举了十七大报告中的数据资料以及美国总统布什对29届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等例子,具体而浅显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从而使学生在体会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情感,达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的目的。因此,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第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途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思想品德特有的教化功能使课程显得生硬、晦涩,学生往往读而生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就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化理为情、融情入理。多媒体技术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图文并茂,使人身临其境。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创设特定情境,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作用,不仅能使教师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拉近师生间距离,变课堂教学为情感交流、心灵交流的舞台,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难学”为“易学”、“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学生接受教师观点,树立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眼里的教师不一定尽善尽美,一味说教不会产生感染力,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导致教学失败。于是,我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教师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使学生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接着,通过两个活动“我知我师”和“老师和我”使学生认识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意义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理解到教师的严也是一种爱,最后通过“蓝丝带活动”让学生把师爱体现在行动上。至此,爱师情感得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途径。

第五,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和践行。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时,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内活动,而要放眼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见闻和体验中感悟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道理,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因为教师身正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赖,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者,学生的向师性以及渴望表现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为人师表,做出榜样;需要教师给予尊重、激励。众所周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给正紧张备战中高考的学生带来不可名状的不安和恐慌。作为教师,我在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专题,指导学生复习“珍爱生命”、“承担责任”、“民族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与思品课程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关爱生命、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言传不忘身教,我用“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给灾区捐款捐物”的行动给学生做表率。而后,又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灾区心连心》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多渠道了解灾区状况;写心得体会;为灾区重建出谋划策”等项目的调查报告。最后,通过观察、谈话、项目评价、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表现予以评价,彰显好思想好行为。这一活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说,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青少年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5)

2、《天津市初中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思想品德)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05.6

3、假期培训资料《新课程条件下理想课堂教学》文喆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主编:朱慕菊)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胥丹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怎样教》 [N];光明日报;2007年

第四篇: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尤其是我们思品老师更应发挥思品课育人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也给学生“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与价值”的误导。若任其发展,岂不有悖于教育“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思品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老师转变教育理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一定要先摒弃

“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中积极创设主体参与的情镜。人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

感生成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3、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和谐融

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学中,他不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积极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使教学成为心灵沟通的过程,例如在教授《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首先充满感情的给学生们念了了一封“家书”给学生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的种种关爱,许多学生动容的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享受到的父母之爱,并立志以实际行动回报三春晖。这样,就大大提高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板着面孔进行理论上说教,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内容摘要:2011年江苏卷一亮点就是命题趋势上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因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

    小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颍州区三合镇中心学校付立业 【内容摘要】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如何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仿佛是前进路途上的指路灯,有它的闪烁与指引,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一个关注教学目标的老师,他的课堂必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必是一个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 教学目标(精选多篇)

    (结合某一个具体课例,说明你是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教育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活动课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开展,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