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思考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思考
(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 栾宁)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有这样一句话“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也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可见在课程标准中,美育教育的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总目标之一,它里面包含五点内容无不体现美育的教育。歌曲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我就以这一重点部分,来阐述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以及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一些思考。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的作用是表现人的修养、品格、情感等。习惯上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一般通过美学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灌输)、审美教育(目前以艺术审美陶冶为主)和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社会教育(识别、鉴赏和创造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侧重社会美、技术美、科学美等的熏陶及实践锻炼),起到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修养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的。音乐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的过程和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使学生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
一、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育要有意识地贯穿于歌曲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中。在歌曲教学中也要遵循音乐美学原则,努力将歌曲技能课中的技巧与美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那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技能、技巧的教学中,作为老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必须遵循“愉悦性原则。这也就是课标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第二条的表述: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音乐教育没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音乐引起人情感上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欣赏音乐,演奏、演唱优美的乐曲、歌曲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感化。音乐家洗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也就是说,在音乐的天地里,无论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对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即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从中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和快乐。在歌曲教学中,作为一个学习歌曲的学生,只有处于愉悦的状态中,他才能够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才能使歌曲学习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很好的结合,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吐字都会表现出最佳的状态。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轻松的情感交流,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教与学的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感情传递给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好的教育审美情境。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在愉快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培养音乐兴趣。
二、将美育渗透到歌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音乐课程标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剩余的四项内容的表述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接受。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各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诠释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学生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不但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整体思想素质。
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能够起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歌曲作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把音乐作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第一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项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就是对学生的身心起到陶冶作用(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新世纪的新一代》作者用充满活力的旋律,积极进步的歌词号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团结起来,树理想、接重任、开创未来。《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世界需要热心肠》作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摇篮曲》、《致音乐》、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格里格的《我爱你》、俄罗斯歌曲《山楂树》、《红梅花儿开》等等。这类歌曲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就像《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所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具有一种动力感和一定的号召性,表达了青少年朋友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热切心情。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歌唱,融合着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学生的心灵中巩固下来,就会在多种不同的情景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内在动力,就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在潜在意识中就会形成感受美的能力。这类歌曲,就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项内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起到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诱导作用(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历史的歌曲作品)。人们在倾心审美中不期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从而有助于高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这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展现了先辈们崇高的人生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们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如一座丰碑,一面红旗永远镌刻和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二十年后我们再相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告诉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第三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项内容: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激发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还有《洪湖赤卫队》、《红旗颂》以及歌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等,这类作品都是一些比较具有历史性的歌曲,不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传统和民族英烈为理想而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类歌曲能让学生的心永远与祖国紧紧的贴在一起,感受深深的爱国之情所产生的美。还有《众人划桨开大船》、《开心的感觉真好》等歌曲培养了学生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四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五项内容: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如《嘎达梅林》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它以极朴素的语言和音调表现了异常深沉悲壮、激昂慷慨、愤怒难平之情,歌颂了为保卫蒙古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举行起义的英雄业绩。《小河淌水》最早是流行于云南的汉族地区的山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通俗生动,很富有诗意。形象化而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情人阿哥的一片深情。《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描绘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极为生动而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生动地描绘了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后所带来的兴旺景象和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对农业实行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的心情。《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得爱慕和眷恋之情。
外歌曲是一样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等作品,是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伊凡·苏萨宁》就是以史实为依据,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同样也可以感染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国的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他们的在抗战时期的作品被誉为民族革命的号角,以及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他们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其中,感受其中的巨大的精神魅力。让学生通过这类作品的欣赏,去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三、结语
总之,音乐课应该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可以通过音乐实践的方式来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歌曲教学的全过程中,可以不断挖掘出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并将歌曲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歌曲专业知识。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隐藏着一颗思念的心,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的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因为经过熏陶、感染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使心灵萌发出美的思想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作者简介:
姓名:栾宁 工作单位: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 电话:***
第二篇: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点滴体会
浅谈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
目标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内容的变革上,它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整体培养,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引导人的发展。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定了对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发展和培养的三个内容,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放在了首位。下面是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阐述音乐教学中对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音乐教育没有其他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音乐引起人情感上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学生通过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欣赏音乐、演奏、演唱优美的乐曲、歌曲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感化。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轻松的情感交流,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教与学的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感情传递给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就像朋友之间的交流,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好的教育审美情境。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在愉快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培养音乐兴趣。
二、在歌(乐)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能够起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歌曲作品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可以把音乐作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
(一)、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对学生的身心起到陶冶作用,根据民族素材创作的现代歌曲,具有号召力、时代感强的特点。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作者积极进步的歌词号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团结起来,树理想、接重任、开创未来。《友谊的回声》、《原谅我》、《阳光牵着我的手》作者都用朴实的语言,动听的旋律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如《摇篮曲》、《拉勾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这类歌曲作品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富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人间的亲情、友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起到对世界观、人生观的诱导作用,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历史的歌曲作品。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展现了先辈们崇高的人生信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们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如一座丰碑,一面红旗永远镌刻和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等歌曲告诉学生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与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年级音乐课本中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首先通过谈话式导入新课:学校每周一早上举行什么仪式,让学生讲讲自己见过的升旗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国歌知识,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听国歌时神情专注而庄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歌的真挚情感。
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庄严的国歌声中,学生很快联想到一些奏国歌、升国旗的壮观场面,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然,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歌词的内涵,于是我播放电影《风云儿女》片断、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同时,使学生了解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就这样,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这首歌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看到学生的情绪在一步步高涨,于是我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铿锵有力的朗诵,使学生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教师随即奏响歌曲的前奏,三连音的不断出现,更激发起了每一个同学演唱的热情。
在学唱会国歌后可趁热打铁欣赏《保卫黄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能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执教《保卫黄河》这节课时,学生对歌曲的感情处理往往不能很快到位,演唱时总是不能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影视中精心剪辑一幅幅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观看,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光未然当时创作的心情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问题融于一个有声、形、光、色凝成的音乐氛围之中,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体验自然地被推向高潮。实际演唱时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学生的爱国之情,显得那样庄重和神圣。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然后欣赏《我爱你中国》,歌词展示在人们目前的是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呼唤出炎黄子孙对祖国一片炽热的情感。歌词的感悟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独特形态、独特作用和独特魅力,显示出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四)、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如《草原放牧》叙述了蒙族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斗争的动人形象。《草原上》描绘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作者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彩桥架到台湾岛》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茉莉花》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得爱慕和眷恋之情。
外国歌曲也是一样的,《红河谷》是一首有百余年流传历史的歌曲。由于歌中红河谷地理位置存在争议,加拿大人和美国人都视之为自己国家的民歌。该歌曲以朴实的曲调和歌词所表现出来的朴实的情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白桦林好地方》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副美丽的图经。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三、以“师爱”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校实施乐器进课堂活动,开始学生拿着一件新奇的乐器,睁着一双双求知与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时,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于是我在课堂与课下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手把手的从学单调的音阶开始,每节课都检查学生带乐器的和吹奏情况,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班里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长的胖胖的,表面很乐观其实很自卑,我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每节课都检查她吹奏的情况,并及时的鼓励。一个学期后,她的妈妈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我女儿,以前不喜欢音乐,自从学了葫芦丝后,非常喜欢上音乐课而且会吹很多曲子了,性格开朗了许多,真太谢谢您了.我看着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握着她那双因付出太多劳动而非常粗糙的手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同样做为母亲的我愿意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她——我亲爱的宝贝,哪怕她有一丝一毫的进步我都感到欣慰。
小学生非常依赖老师,她们感情很脆弱。经受不起一点打击。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少用刻薄的话批评学生,多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塑自信心,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严记我校的教风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可见做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身上肩负父母们多大的信任和期盼。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音乐作品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情感元素作用于学生,加之教师的教学引导,使音乐在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在各种音乐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教材资源中优秀的教学元素对学生实施情感世界的熏陶、感染、震撼和引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和情感营养,丰富学生情感的内容构筑,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最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准备。
第三篇: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永年县张西堡总校
张
娴
霞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论文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互动
意境
内涵
爱国情感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呢?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记得我接新班的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情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娃哈哈》时,同学们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会唱儿歌的唱上几首、会跳舞的来上一段儿童舞蹈„„音乐课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教学中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温故了著名诗篇,真是一举两得。
四、展现真实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是展现大自然的魅力、歌颂美丽河山的佳作。如:景色优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雄伟壮观的《赛龙舟》,还有《多彩的牵牛花》。对这些歌曲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吧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加铺展,从而将歌曲如诗如画的意境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例如,在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抓住歌曲优美、宽广、抒情的特点,让学生初听歌曲后,观看《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视频,由于学生在视频中观赏到了无边的稻田、河里的鲤鱼、伐木工人辛勤的劳动,还有美丽的大草原,所以不必过多地讲解,只要教师带领学生抒情地反复演唱,就不难体会其文之精彩,其情之感人,其境之生动。这样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教育就会渗透到位了。
五、挖掘深远内涵,使学生认识其社会意义
由于音乐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主题中的社会因素,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些音乐作品主题思想比较浅显,如能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那么学生就会从中体会该作品的内容、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和正确引导,在佐以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感情完全融入歌曲情境中,在共鸣中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
音乐教学中,切不可忽视通过音乐反复体会、挖掘歌曲内容的深远内涵,以便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悟当今生活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如:《卖报歌》这首歌曲,开头是“啦啦啦,啦啦啦„..”给学生一中欢快的节奏美,但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所以就要通过讲述卖报儿童生活的不幸,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社会背景,这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到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感受卖报儿童的痛苦生活,体会卖报儿童的悲惨命运。学生在感情的氛围中自然能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了。这样学生在哼唱歌曲时就能用自己的心情去演唱了。学完《卖报歌》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重温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的盛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美好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不着痕迹地加强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六、升华高尚情操,使学生体会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音乐艺术本身也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要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作品的丰富内容及艺术形象,把思想性融于音乐美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总之,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像一幅绝世的名画,令人沉醉不已;像一杯淡雅的龙井,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情感渗透运用得恰到好处,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二、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三、姚思源主编 : 《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辽海出版社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第五篇:浅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浅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总书记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明了艺术教育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和审美,还在于形象思维的开发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与科学的抽象思维相结合,构成完整而健全的思维能力,才能以一个个新的创造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推进。而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从小学始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包括音乐、美术、劳作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国家与全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因为:
一、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束缚。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第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太多,使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这方面,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 2 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而课堂中的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重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三、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国民对目前社会生活的最普遍需求,而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四、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活动能力、心理素质、性格情操等方面,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
首先是艺术重在情感教育,有利于形象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人多,见的世面多,与各种人、各方面打交道多,自然眼界宽广、思路开阔、办事灵活。艺术教育就会使学生开朗、自信、大方。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艺术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
“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是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 3 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以声音作用于人的感情,是最具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指导思想,深化艺术教育的教学改革,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