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理解,丰富情感——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改)
深入理解,丰富情感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学科分类: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韩艳红 作者单位:沭阳县华冲中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10771742@qq.com
郑重承诺:本论文是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并没有在期刊杂志上发表;同意主办单位将本论文作非营利性展示、上网或发表。
承诺人(签名):韩艳红
单位推荐意见(盖章):
深入理解,丰富情感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华冲中学
韩艳红 223600 摘 要:音乐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课程。将舞蹈元素融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其主要是以音乐教学内容为主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舞蹈元素、渗透价值。
将舞蹈元素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教学结构,创新了教学环节,大幅度增加了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乐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音乐的价值和意义[1-2]。下面笔者就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准确把握舞蹈元素与音乐教学的情感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其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审美教育在形态上的自发性、主动性和体验性的规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从而达到丰富音乐课程情感色彩的目的。其中,将舞蹈元素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时,老师应切忌过于注重学生舞蹈表演技巧的学习,而是应该将舞蹈元素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透过舞蹈去感受音乐的情感。同时,老师还应该注意所选舞蹈表达的情感应尽量与音乐的情感统一起来,让舞蹈满足音乐情感的需求,以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舞蹈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国威国魂”这节内容时,老师在领导学生演唱《松花江上》《国歌》《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等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这些歌曲编制适合的舞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体会抗日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情感,从而深入感受抗战过程中人民的顽强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抗日将士的敬爱之情。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传统赞扬之情的认同度较低,通过渗透舞蹈元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元素渗透下的音乐课堂
将舞蹈元素合理渗透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集体参与性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坚持以审美体验为前提,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让自己的心灵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好动的特点。其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舞蹈元素,能够让学生在动的音乐旋律下调节身心,从而增加学生的旋律感和节奏感,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回归、盼归”情感主线,以及思年祖国的情感,老师便可以在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下,让学生了解香港和台湾的资料。然后老师再将根据这两首歌曲编制相应的舞蹈,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身到音乐课堂中,从而引导学生透过肢体动作来感受歌声传达的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此,将舞蹈元素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打破传统音乐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合理融合舞蹈元素和音乐教学的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音乐作品并没有具体的舞蹈形式,便需要老师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创作舞蹈动作。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同一首歌曲的情感多样化,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便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对音乐作品所传达感情的理解进行相应的创作,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但是,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自身对音乐作品传达的感情理解存在缺陷,所以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便需要老师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以便创作出更形象生动的舞蹈。
例如:在学习《希望的田野》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内学习,所以对乡间田野充满着向往,所以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舞蹈创作,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其中,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歌曲的内容;其次,为了让学生创作的舞蹈动作更加形象生动,老师还可以领到学生真正进入到田野去参观了解,深入了解乡间田野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随风飘荡的柳叶、池塘中跳跃的鱼儿和漂浮的鸭子,以及头顶烈日耕耘的农民。当学生在真正看到田野生活中一片生机的景象时,其心中的舞蹈热情便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样当学生在根据《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创作的过程中,便可以结合自己在田野间观看的感受,合理的将鱼儿、鸭子和农民的动作融入到舞蹈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深入感受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论
总之,从艺术范畴中分析,其音乐和舞蹈存在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音乐和舞蹈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透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作品传到的思想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样长而久之,当学生感受到部分音乐作品的魅力时,便能够主动进行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晓蕾.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D].洛阳师范学院, 2015.[2] 黄晓佳.合理运用舞蹈元素激活音乐课堂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2(11):32-33.
第二篇: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主要论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及探讨如何在该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课程,其核心在于有机整合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情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一、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3.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爱憎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二、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应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这才是为孩子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2.创设情境,寓教于乐,积极互动,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我尝试着在各种课型中恰当地加入了辩论会、嘉宾访谈、小品表演、小合唱等形式。初一上学期布置了一个实践活动,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看了孩子们写的洗脚感想:“母亲的脚长得很难看,也很粗糙,像鱼鳞一样。一开始我有点不好意思,洗着洗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落下来。母亲一直没说话,我一直低着头慢慢地给母亲洗脚。心里挺难受的。”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初二上册讲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一节时,课文中提到了《游子吟》那首诗,我特意安排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它,从学生们低沉的嗓音中我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在讲“诚实守信”这一框时,我给学生们讲了南京冠生园用过期的原料做月饼坑害消费者被曝光而破产的教训,然后又讲到了我们学校举行的“诚信月”活动。我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谈想法,表决心。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好了,自己也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和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初步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搜集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的资料,应用教材中知识去分析其危害,寻找解决办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关注世界风云变幻。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后,既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乐趣,也改变了以前对思想品德课的轻视态度。
4.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决不是光靠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如,在学习“我与祖国共命运”时,例举了学生看过的影片《亮剑》、《铁道游击队》等片中一些人物、情节,以及现实生活中“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活动中涌现出先进人物、事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的好工人徐虎等等。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 :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描绘自强人生”那一框,学生们举了匡衡、桑兰的事例,我从“愚公移山”讲到“虎门硝烟”。今天的中国走向富强更需要青年一代的“顽强拼搏”。我能感觉到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掀起了波澜,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希望。
总之,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敬、信任、体贴、关爱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用智慧和激情打造崭新的思品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全一册[s],崔景贵,200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36.[4]《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利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利用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双峰县青树坪镇大坪中学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自然渗透展开讨论,以促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真正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通过增加视听觉信息量是人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正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主体性,注重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呈现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促进情感的发展。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自然渗透,笔者在本文中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使用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阐述,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从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这些优势,在使用多媒体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立足之本。利用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必须正确无误。
1.2 教育性原则
多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教育性是运用多媒体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1.3 适当性原则
学生的年龄不同,其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也不同,所以运用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及操作演示的节奏、背景画面和音乐等都应符合学生特定年龄段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1.4 启迪思维原则
中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数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青少年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更多地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无穷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其意义建构的情境。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情感教育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教育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包括兴趣、动机、态度、鉴赏审美、价值取向思想以及独立思考等。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投入,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是笔者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渗透情感教育的实践总结。
3.1 用图片渗透情感教育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和丰富的音像图片,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统计调查”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图片,把画面停留在由无数支蜡烛围成多个爱心,爱心中摆出“汶川”二字的感人图片上,此时开始引入新课,让学生谈谈看完这组图片的感受和心情。很多学生都说得很好,如: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个爱心,我们要传递爱心……
接着继续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图片,如:地震中灾民泪流满面、泣涕如雨、涕泗横流的悲痛情景;医生疲于奔命、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的忙碌场景;记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忙于工作的感人画面;人民子弟兵奋力拼搏、争分夺秒抢救灾区人民的图片;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志愿者满头大汗、马不停蹄忙于运输物资场面;战士们过度疲惫就地而睡的情形;等等。看到这儿,笔者总结道:大灾无情,人间有爱!接着对学生说:“为了进一步了解全班同学对灾民、记者、医生、志愿者、子弟兵五类人的感动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此引出新课内容。
在这个片断,借助“5〃12”这个真实感人的情景,以关爱、援助为感情纽带,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能使学生从音像资料上亲眼目睹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感人一幕,此时不需要有太多的语言就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这种联系生活的情景中,使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提炼于生活。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感染,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释放,对学生的关爱情感
教育也得到有效的渗透。
3.2 用动画进行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动画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课时,笔者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守株待兔”故事动画引入新课。引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是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动画播放过程中,学生各个看得津津有味。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笔者提出几个问题:“1)农夫最后的下场是什么?2)农夫犯了什么错误?3)为什么会犯错误?4)农夫等到兔子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学生回答:“农夫的下场是可悲的,想不劳而获,认为兔子撞树的事会天天发生,事实上等到兔子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笔者接着陈述:“看来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估计的不足,是农夫犯错的一个重大原因。在生活中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在顺利地引入新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笔者问学生龟兔赛跑的结果如何,他们答道:兔子赢了,乌龟输了。接着,笔者播放第二个动画——“新”龟兔赛跑。播放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使乌龟获胜,并要求他们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上述事件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此片断以学生熟悉的动画故事为情景,切合学生的实际,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投身学习。尤其是编写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使乌龟获胜,这个更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聪明才智,得到“终点线设在水里,乌龟头一缩从山顶滚到终点”等富有创意的答案。在故事中对学生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的下场是可悲的”和“做事要持之以恒”。
3.3 用视频渗透情感教育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学会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并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抽样调查这课时,笔者播放一个“生活的小插曲”的视频来引入新课内容。
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孩子:好。
妈妈:这次得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不少都是坏的。
孩子:知道了。
孩子高兴地跑回来。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学生看完此视频后,都情不自禁地笑了。笔者适时引导:“这样的方法合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合适,因为这种方法带有破坏性。”当时课堂上的气氛很愉悦,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接下去,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品尝一勺汤,就可以知道一锅汤的味道,你知道其中蕴涵的道理吗?”笔者适时地激趣:“学了今天这
节课,同学们就能用数学的知识解释这个道理了。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如:何老师要买葡萄,先怎样呢?此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回答:先摘一颗尝尝。学生也举出类似的例子:某人为了解要买的西瓜甜不甜, 在西瓜的某个部位打了一个三角口子取出来尝尝。等等。
此片断来源于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数学的问题是如此的美妙,解决数学问题是如此的快乐。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增强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此情景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小常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深刻体会,并让快乐的情感教育得到有效渗透。、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渗透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教师应该让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并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强.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1):72-73
[2]陈灵山.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11):29-30
[3]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华,胡宁.多媒体与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82-85
[6]张琴珠.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试论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吹麻滩中学韩文俊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渗透 以情激学 以情明理 以情导行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信心不足以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等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必须自身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行之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渗透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激情教学,突出语言美
在政治课教学中,富有激情、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感渗透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政治课教师若上课没有激情、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必须富有激情、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教师富有激情、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⑴豪放的美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例如在讲到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⑵柔婉的美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例如在讲 “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⑶灵秀的美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例如在讲授 “选择希望人生”这一问题时,采用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理性选择未来道路;拥抱美好生活;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联系到一起。富有激情的阐述,青春的心灵,需要知识的营养去滋润,终身学习将为人生增光添彩;青春的辉煌,需要理想去激励、去创造,智慧的选择将为理想插上理性的翅膀;青春的成长,需要经受一点的考验,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学习压力,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成长的快乐。
⑷回环的美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初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复习提问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学生答,略)接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
⑸含蓄的美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
“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 “青春悄悄来”时,涉及到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等问题。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上面这件事,既含蓄又不虚假。我只是在结尾时看似轻描淡写地点了一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如果我正面直言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结果会事与愿违。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富有激情,在授课语言上狠下功夫,或豪迈奔放、或婉约低沉、或含蓄不露,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的课堂语言感染学生,达到情感渗透在教学中成功运用的目的。
二、以情激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政治命题越来越活,学考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丧失信心。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的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我运用了“情感渗透”教学法。
⑴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学生中,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说故事。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帮助其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我的话,他们也爱听了。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⑵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政治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
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以情明理 彰显教学德育功能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⑴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⑵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⑶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譬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李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李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四、以情导行 拉近师生距离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⑴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桌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⑵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⑶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把情感渗透体现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将枯燥的理论和鲜活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陈琴等.论教师专业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五篇: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文?W与音乐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深藏着别样的韵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教出一种美感,让欣赏之人能够悠然自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历久弥香?尤其是在学习传统的古诗词时,为了避免教学重点倾向于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还原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加入音乐元素,会让整个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保持完整,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氛围中边吟边诵,感受、感悟、体会、品味诗歌,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进行情境创设,发挥作用,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做一探析。
一、音乐导入,引领心境
都说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就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好了,学生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一整堂课开了好头;导入不好,学生兴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学进展缓慢而又缺乏有力的节奏。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起始点,也就是导入环节,教师切勿一味地介绍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学生对诗歌的体味。有人说,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乐,它折射出人类内心情绪活动,是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乐韵律规律,配乐吟唱韵味独特,很多古诗词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节奏与古典韵律相融合,开启了无数人尚古尚美的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加入音乐元素,让整个教学进入到了艺术而灵动的境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伊始,教师轻轻吟诵这首诗歌,并配以萨克斯曲《送别》为吟诵的音乐背景,悠扬中有着某种伤感情愫的弥漫,令人怦然心动,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悦耳的诗篇仿佛有流动的画面,学生进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随着音乐展开联想。
二、把握节奏,唱出情怀
诗歌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蕴意悠长,诗歌富有音乐之美,因为其音乐节奏也是有规律可循,在诵读之中自然会流淌出音乐的韵律,如:诵读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节奏感;诵读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形式的节奏感。在教师的点拨中,一句话中重音落在哪几个字中,是语气的上扬还是低沉,是情绪的高亢还是失落,都从关键字句中感知而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从诵读中则能够体味到音乐元素的跳动与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诗歌创造的一种韵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学中,为了深入地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领会诗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听音乐唱诗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凄清悲凉、沉痛悲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扬。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音乐韵味,则意味着对整个诗歌的文脉就会融会贯通,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流连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感受音律韵味,让学生投注感情和气势反复品读韵脚“难”和“残”,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情境,也使得学生融情于这首诗歌之中。为了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感染之怀与诗歌意境相融,教师播放了经典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音乐弥漫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那份沉重的离别之情,也随着作者一起叹惋这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既积累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新视野。
三、自我创造,吟唱相宜
既然诗歌有音乐的痕迹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将诗歌改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进行自我创造呢?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变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学相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打开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大门,让学生学会自创诗歌歌曲,并能够大胆展示演唱,课堂上音乐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诗文韵味,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借助音乐器具,将其中一首诗歌自编自创谱曲演唱。这一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彻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即学生自编自演自唱诗歌,学生有了充足准备,各个信心满满。生生自由组合,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还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契合的背景音乐组队式进行演唱。音乐成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都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之中,学生悲怆地吟诵着《春望》,间或情深意切、缓缓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为这堂课装点了艺术的星光。学生的审美意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契合,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源自于对作者的了解,对创造诗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诗歌的知识了然于胸,诗歌的韵味浸润于声,诗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学生随着一遍遍吟唱,不断深化自身与诗歌的深层情感,获得沁人心脾的情感体验,不仅理解了诗歌,还鉴赏了诗歌,更获得了一种情趣和神韵。
总之,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诗歌的美通过音乐的点缀和介入,变得更为妙不可言,从联想中进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学情又有诗情,教师创设诗歌情境,融入音乐元素,使得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音乐让文学更为灿烂夺目,也让教学更为有效。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