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八上第一章】
八上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三个核心内容:
1、开花、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繁殖过程;
2、描述了种子、幼苗、根、茎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3、无性生殖。
按照知识线索设置了七节内容。
都说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学生不能划等号,而且,我们都知道生物这门学科单纯划出重点,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出现理想的分数或是等级的。这一点,葛科长多年前就提出过。
带领学生从“知识核心”到“核心素养”,怎样落实到第一章的每一处重难点中呢?例如难点一“受精的过程”中: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使用多彩粉笔展示绘制雌蕊的结构以及受精的过程。可以满足初二学生的好奇心,板画可以层层剥茧,讲清楚这一复杂抽象的过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点,也是一个突破重难点的突破口。并最终引导学生建立生命观。随之,再次让学生较快速度的观察课件动画,一步步将花粉管的萌发、到达胚珠的情况进行展示,并指出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外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融合的现象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现象---双受精。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生命形成的奇妙过程。并逐步让学生理解这是自然界中绿色开户植物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最终升华为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情感。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图并且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以达到熟练的目的。同时,随机让几位学生流水在白板上完成绘图并简述受精过程,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最终孩子们能认识到花作为生殖器官,与果实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传粉受精的过程如此不易,从而让学生明确生活中是应该赏花还是采花。要健康文明的生活,达到能力提升并在此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八上第二章】
不论是初中课标还是高中新课标,课程目标的首要要求就是提高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即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及育人特点。通俗一点就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达到育人的目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在每一堂课中都有体现,又有所侧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于整个初高中的学习。这就要求在教与学中,既要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老师教的观念中去,又要思考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学的过程中来。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生命观念:①在《昆虫的生殖》中有“蜻蜓交尾”的过程,蜻蜓每次点水时将卵产在水中,成活率较低,一般要经过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由此看出蜻蜓的生殖是多么的不易,并且对人类具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蜻蜓,建立保护生命的意识。②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是有名的“飞行之王”。这主要是蜻蜓的翅质薄而轻,且翅的基部有翅痣,左右两边各有前后翅,重量非常轻,每秒却可振动30一50次。蜻蜒飞翔起来十分灵活,它既能够快速飞行,迅速变换方向和高度,又能在某一高度缓缓滑翔,或悬浮在半空中,甚至还能倒飞、侧飞、直上直下,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即使最现代化的飞机也远远不及蜻蜒的飞行本领。这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理性思维:①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同学们会了解到大量的昆虫,这众多的昆虫有的是益虫,有的是害虫,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益虫要保护,害虫要消灭-----但不能全部的消灭掉,那样的话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应进行生物防治,保护环境。②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让同学们自己取材,制作一个蝗虫模型,让学生自己评比,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信心,建立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
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根据课本中的要求,把演示实验《观察果蝇的发育过程》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四人一组,提前三天左右,自己动手,准备好器材,观察果蝇的发育过程,并写出方法步骤与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4.社会责任:①当前我国的农业种植消灭害虫主要采用农药来消灭,同时农药残留也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把一些益虫也消灭掉了,破坏的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采用绿色的灭虫方法------生物防治:以鸟制虫、以虫制虫、以菌制虫,保护我们的家园。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蝗灾几乎绝迹,但在2018年峡山地区却又发生了蝗灾,这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昆虫的发育规律,科学预判,以免蝗虫成灾,对经济、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命观念:①青蛙是两栖动物:蝌蚪有尾,能在水中游泳,用鳃呼吸;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后肢发达适于跳跃,之间有蹼适于游泳,用肺呼吸适于生活在陆地上,体表有保护色适于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这都体现了青蛙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②蝌蚪生活在水中,青蛙生活在陆地上,是一种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体现了生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生物学观念。
2.理性思维:青蛙是灭虫能手,有“田园卫士”的美称,但是我国有很多地区却把青蛙制成一道菜来享用。青蛙体内含有一种寄生虫,如果实用不当会感染人类,蛙是多种寄生虫的寄主,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两种、棘腭口线虫和曼氏迭宫绦虫。人们吃了带有棘腭口线虫的蛙肉,该虫就可能在人体内蜕皮转化为第三期幼虫或早期成虫,使人体致病。寄生虫在人体内游移,对全身各处特别是皮肤、肌肉组织造成伤害;游移时寄生虫停留的部位则形成脓肿结节;游移于神经系统时可引发脑、脊髓的炎症。国内已有该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脊髓炎症而致死的病例。因此,这种以青蛙为食物造成的危害人体健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学们遇到要坚决反对。
3.科学探究:①我们听说过禅、昆虫蜕皮的,没有听说过蟾蜍蜕皮的,但是蟾蜍确实有蜕皮现象,叫蟾衣。蟾衣,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品种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强烈饥饿情况下定期自然蜕下的皮肤,蟾衣现代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蟾蜍药用部位。蟾衣已被民间广泛作为药用,并实现了人工采集。蟾衣它能治疗肝癌、肉瘤、肺癌及腹水等多种疑难杂症。临床上普遍用破壁蟾衣浓缩微粉给病人服用,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在每年5月至10月为高峰期,一般情况,蟾蜍在春天河沟中上岸一个月为最佳,蟾蜍脱皮后经3个月的饲养生长,又可再脱衣,如此反复,正常情况下,一只蟾蜍一年可脱衣3—4次。蟾蜍脱衣时间是每天24小时都脱,但高峰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即每天凌晨2—5点和19—22点为脱衣高峰,应注意看守(会吃掉自己的蟾衣)。另外,如几天好天气,突然有雷陈雨,应注意看守,此时要脱衣蟾蜍为最多,也是高产时机。有兴趣的同学养殖一些蟾蜍观察一下,是否发现了蟾蜍的蜕皮现象?②探究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到了青蛙繁殖的季节,让每组学生采集蛙卵20粒,平均分成四等份。将它们分别放在四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池塘水。各烧杯中的水温为15℃、20℃、25℃、30℃,注意观察记录,得出结论,25℃条件下蛙卵的孵化率最高。通过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最后把蝌蚪放回池塘中)
4.社会责任:①青蛙配对以后,雌蛙便开始向水中排卵,每次排卵约3 000—6 000粒;与此同时,雄蛙向水中排出精子。精、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经4—5天的孵化发育成为蝌蚪。但是,最终仅有少数的蛙卵发育成青蛙。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应好好保护。②青蛙的生命力很弱,很容易受到污染,造成危害。1995年,一组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学生发现,一个池塘里一半的青蛙都是畸形的。一些有弯曲、残缺不全的腿,一些有多余的腿,而一些青蛙甚至一条腿都没有。畸形青蛙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他们将导致青蛙畸形的原因归咎于化学污染。从明尼苏达州发现畸形青蛙起,又陆续在美国各地发现,其中一只青蛙长有9条腿,另一只青蛙的眼睛竟然长在了喉部。在外貌畸形的同时,这些青蛙的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常常也有严重缺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第三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命观念:①鸟卵的胚盘始终是位于上方,这有利于亲鸟孵化时收到足够的热量,有利于孵化,卵壳上有许多气孔透气,有利于呼吸,这都体现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一只雌蟾蜍每年的产卵量可达几万枚。而对大多数鸟类来说,每只雌鸟每年只能产几枚卵。这体现了一种很好的进化观点,在亲鸟的孵化下成活率大大提高。③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的,可以通过视频、观察母鸡抱窝、参观养鸡场等活动认识生命的产生、生长与发育,感受生命的独一无二以及生命的平等,从而达到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目的。
2.理性思维:我们见过的鸟卵有大有小,其孵化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了解的家燕卵、鸡卵、鹅卵、鸵鸟卵等的大小及它们的孵化期长短,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鸟卵的大小与孵化期长短的关系。
3.科学探究:①鸟是由鸟卵发育来的,学生首先要了解鸟卵的结构,《观察鸡蛋的结构》。课上老师准备好器材后,学生按照《观察鸡蛋的结构》进行观察,明确每一部分的功能。在观察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如:胚盘是在鸡蛋的表面,但有时会在下方或侧面,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②让学生动手探究鸡蛋上的气孔,方法很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是用针在鸡蛋上扎一个小眼把注射器针头扎进小眼里慢慢向力推气,但不能使鸡蛋破裂过一会发现鸡蛋上有小水珠渗出,说明卵壳上有气孔。二是将鸡蛋放到一个装着40至50℃热水的杯子里,会发现鸡蛋壳上往外冒气泡,也说明卵壳上有气孔。这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4.社会责任:①古有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自然。②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习了《鸟的生殖和发育》后,与红河镇的鸭苗孵化厂联系,带领学生实际参观具体的鸭卵是如何孵化的,与我们想的一样吗?③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习了《鸟的生殖和发育》后,组织学生到昌乐仙月湖参观。仙月湖的东南面环山包围,西北面由丘陵梯田环绕,湖水成弯月形,湖水主要来自沂山,湖边常有各种鸟禽栖息,空气、水、土壤无任何工业污染,风景自然优美,民风淳朴,土特产以芋头和五谷杂粮更加闻名。往日的采砂船不见了,湖水清澈如绿。现今天鹅、野鸭、白鹭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到处可见,水中的鱼儿欢畅游泳,处处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热爱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老师们会发现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我们都在做着,需要我们继续做的也许是更加用心对待自己的教,更多地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如果少些功利,生物课堂将会变成学生享受、老师享受的课堂。【八上第三章 】
生物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现象、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命现象
学生应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进化与适应观: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和进化。哺乳动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成为动物界最发达最高等的生物,也是分布广泛、适应性最强的生物之一。
结构和功能观:人类是哺乳动物中具有最复杂社会行为的类群,这与其复杂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活动密不可分。在《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中,很好的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以男性生殖系统来说,结构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可以从精子的产生直至排出进行识记相对容易。
产生精子的结构---睾丸(以形态及含义命名),精子不能随时排出,只能要暂时储存在附睾里,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输精管(功能命名)输送,途经前列腺(位置和功能命名)分泌粘液形成精液,最后精液通过尿道排出(说明尿液和精液一个通道排出)。
通过结构和功能观解释受精卵分裂形成胚泡会扎入增厚的子宫内膜(着床);如果不能受精,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
物质和能量观:每个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此时和母体还不是真正的一体,只能从自身获得营养物质,所以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黄(这个特点适用于被子植物萌发时,营养物质来自自身的子叶或胚乳);着床后(胚胎发育中后期),则由母体来提供。
理性思维
个人浅显的认为,理性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理解并灵活掌握知识。我认为对孩子们来说,一节好课不是多么高深,甚至深不可测,而是老师要将复杂的知识以简约的形式呈现出来,通俗易懂,孩子们掌握知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能面对知识理性思维,举一反三。
每个细胞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此时和母体还不是真正的一体,只能从自身获得营养物质,所以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黄(这个特点适用于被子植物萌发时,营养物质来自自身的子叶或胚乳);着床后(胚胎发育中后期),则由母体来提供。
植物:受精卵----胚-----个体 动物(鸟类):受精卵----胚胎-----个体 动物(哺乳类):受精卵----胚胎(----胎儿)-----个体 科学探究 简单的说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童年期,脑的重量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为什么生殖器官的发育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呢?
青春期生殖器官是怎么迅速发育的?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很重要,最后的归纳总结及巩固对孩子们的学生也不容忽视,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
社会责任
本章中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点比较多。
1.珍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几千万分之一的奇迹,要速度快、方向正确才能成就这伟大的奇迹,珍惜生命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从十月怀胎到一粥一饭养大成人,是父母心血的结晶,所以每个人要孝顺父母,体谅父母,勇于承担责任。
3.青春期是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大变化的事情,每个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叛逆性,情绪不稳定等,我们要学会合理宣泄情绪,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阳光健康的度过人生中最美妙的时期。
4.青春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每个孩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才能更好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八上第四章 】
课堂教学需要大视野。既需要“高倍镜”,又需要“低倍镜”。我们知道,高倍镜物像清楚,但视野小,低倍镜物像小,但视野大。现在所提出的提高核心素养教育,从我的教学实践中的理解,就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重新定义我们的课程,不再是知识层面上的讲授,而是着眼于利用这部分知识,驾驭知识,在时间的广度上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人类与性别决定,人有男女之别,这是生命现象,是知识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看遗传图谱,判断男女性别的染色体组成,这就是具有了生物学科素养,通过理性思维,知道了在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一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染色体随机组合的结果,都是自然现象,我是男生我骄傲,我是女生我自豪,对自己有了自觉的认同感,成为自信心的源头。这就是达到了培养基于某一这方面的生物核心素养能力。
再比如,第五节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中,我们都希望每个人都健康的出生和生长,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出生有缺陷的人?如何区分生理缺陷和品德缺陷?这就是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容。
对于品德缺陷,我们应该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真善美的社会舆论导向。完美的生命和有缺陷的生命都是生命,在生物学上只是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他们都值得社会的尊重,而不是歧视。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的教案,提升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的教学有新的引领,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篇: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八年级下册】
寿光的参会老师根据会议精神重点讨论了2个问题,一是高中17版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与初中学科素养、课程目标教学的的关系,二是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生物探讨组共分为十个小讨论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参与式讨论,然后各组排代表发言,以下是各自的发言材料:
【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章】
(一)内引外联,构建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中的进化论在本章内容中有最好的体现,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从哪里来,怎么来,树立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观念,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进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生存环境。另外本章中还可以在化学进化中体现物质与能量观,在进化的证据、历程和证据中体现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本章的学习可引入课内外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可引用公共资源,诸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展览、网络等,借助研学旅行的形式开展课本知识的内引外联,以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构建的目的。
(二)重视科学探究,培养理性思维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如我是文家中学的校园菜地、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的教室实验角等。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
【八下第五单元第二章和第六单元第一章】
(一)在人类的起源中,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人类的起源一节相对比较抽象,仅有的证据也只是部分化石,随着科技的进步,分子生物学证据也能从微观方面体现人类的起源。在教育教学中,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回顾人类起源的研究历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能简单迷信教材,在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通过剖析破除原有思维对生物学科素养形成的干扰。
(二)在人类进化中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人类进化具体分为森林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教材为了更好地解说这一部分,提供了部分插图和文字介绍。如何从中获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可以从脑容量的变化分析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对比分析。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科素养
在这一部分,知识点相对简单,理解起来不是很难。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也对环境有所影响,但具体落实到问题剖析时,总有部分同学难以理解,教师要善于利用经典诗词引导学生理性剖析问题。
【八下第六单元第二章1---4节】
(一)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化
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类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要善于结合学生身边所处的生活环境,去认识学习,将学习内容转为育人点,与生态危机、生态忧患、人与自然相处关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
(二)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的素养培养
在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的学习时,虽没有直接的实验操作,但是对食物链、食物网构成、各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功能的实现,也要带着探究的意识和理性的思维,不能死记硬背,本着科学的原则,对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去向做好深刻分析,自然就能引导学生归纳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而且也能有效计算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率,也就能更好的领会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才会真正为社会生产实现最大效益作出贡献。
【八下第六单元第二章5节和第三章】
(一)结合当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体现社会责任的培养
1.每年的蔬菜博览会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通过学生们的游览和欣赏,增强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入一些热带植物,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2.林海生态博览园、巨淀湖风景区的建立,就是体现了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3.仓圣公园中对动物的保护,就是人工圈养。
(二)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种植小菜园,了解各种生物的特征和生长过程、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在生活化教学中体现探究意识的培养。
【八下第七单元】
发酵技术的学习,能帮助学习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面包馒头为什么松软、酸奶为什么酸、怎样酿酒,解决食品保存、宣传食品保存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学习转基因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组织学生讨论转基因的安全性,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参与社会热点话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汇总各组发言,针对八年级下册的具体教学过程,总结如下:
一、核心素养理论知识的讨论
关于高中17版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与初中学科素养、课程目标教学的的关系,老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概括为三点:
1.关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个词最早是在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出现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在高中2017版新课程标准出现了明确的概念。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学习目标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由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首先就要做到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2.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要有三点认识:
(1)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
(2)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等。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3)学科整合,即偏文学科、偏理学科、艺体信息学科等,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
3.关于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提到的四个纬度的内容,而在初中课程标准中有一些部分并未在核心素养中有明确的提及,如: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我们一致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但是不能抛却我们初中的课程标准,最起码在新课标未出台之前是这个样子。
二、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对济南版八年级下册每一章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现将精彩发言跟大家分享。
1.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七年级和八上中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类群、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人类是如何诞生发育的,人是如何正常行使生理功能方面有很多的关于这一纬度的教材资源,当然八年级下册中也有很多的体现。
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中两章涉及了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人的起源和进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后,地球开始了生命起源和生命进化的过程,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经过大约35亿年的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达尔文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这一学说被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人类也是现存生物类群中的一个种,和其他生物一样也有起源和进化的问题。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命的原有类群一个接一个地灭绝,新的类群又不断出现。现存的生物种类还不到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类的1%,所以人们称现存的生物为“历经沧桑的幸存者”。人类的一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可谓短暂的一瞬。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所以一定要尊重生命。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都是出自大自然这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手,所以我们也要敬畏自然。以上内容是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中进化观最直接的教材资源。
2.社会责任
(1)生态危机与生态忧患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构建体系改成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人类数量的剧增和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生态德育的基础,激发学生居安思危,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新合素养中社会责任部分的重要组成。例如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生态系统、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都能渗透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忧患意识。具体生态危机诸如:森林、草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的乱捕滥杀、物种的灭绝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学生的危机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品质。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渗透生态信心教育,首先从大的方面(国家层面):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环境法规的建立、生态工程建立(首先是最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它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世界四大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还有诸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等)。再者从小的方面(县市区):我们潍坊各县市区基本都有母亲河,都有母亲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这都是很好的资源和素材。
(2)安全、良心与信任
在八下中有食品发酵、食品保存、还有转基因生物和食品、转基因药物、克隆伦理等,今天可能是印度黑药、效价不合格的疫苗,明天也许就是上述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责任感的资源和素材。
3.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既是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又是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的范式,需要思维者巧妙地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的标准,充分运用逻辑并精心权衡事实,以提高思维的质量。
每个人生来就会思考,这是人的天性。然而,日常思考常会参杂有偏颇、扭曲、局部甚至无知。通过生物学课程和其他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能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性议题;能够将理性思维作为一种可以带到每一节生物课堂并可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能将“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等思维的要素内化为思考和决策。
本册中在每一章节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特别突出的如化学进化过程的推理,生物进化树的生成、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转基因过程等。
4.科学探究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如我是文家中学的校园菜地、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的教室实验角等。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武器带来的莫大危害等。
生物学的学习对学生的的理性思维、科学的素养以及创新潜能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生物虽不被认为是初中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但是生物却是最实用的学科,最接地气的学科,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最有效的学科,因此通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初中生物教师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第三篇: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浅谈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
【七下第三单元第一到第四章】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七年级下册课本前四章的内容,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观念
1.合理膳食,可以通过对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消化吸收的学习,让学生依据平衡膳食宝塔,做到合理膳食,可以维护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保证营养需求。
2.通过对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的学习,可以解决由于溺水,煤气中毒等引发的呼吸暂停等问题。除了培养学生的急救常识之外,还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方面。4.在人体内能量的利用这一节课,通过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结合呼吸作用来更加深入的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关系。从而能够指导人类适当调整每天摄取的食物数量,以维持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
5.结合人类相关疾病比如由于营养缺乏缺乏引发的疾病,由于抽烟,酗酒引发的相关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肾小球肾炎等,使学生能够做到珍爱生命。
二、理性思维
1.呼吸运动的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物理模型,更加深刻的理解呼吸运动过程中相关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2.在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时,可以通过对比血浆原料和尿液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归纳与概括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科学探究
可以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以及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等几个探究性实验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生物学观点,并会运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社会责任
1.关注食品安全,通过对第一章对不同食物营养素,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学习,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做到合理膳食,维护身体健康。2.环保问题,通过对第二章的学习,明确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养成环保意识,可以引导学生自愿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关注心血管健康,近年来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并且趋向于年轻化。例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们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物学科素养在七年级下册的每一个章节当中都有所体现,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有效的引导,落实到学生平日的学习中去。从而将单纯的学科教学引向学科教育。【七下第三单元第五章-】
育人的不仅是知识。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吉诺特校长(美国)给每一位老师的信,给我很大的震撼,他说: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二战时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死。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数的能力才有价值。
最近一段时间,假疫苗事件持续发酵,所有的母亲都像我一样,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就迅速翻看孩子的预防接种证,长春长生、武汉生物等大部分都是这几家的疫苗,我们恐慌了,但庆幸的是孩子还是健康的。这让我想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在上课时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有没有重视人性的教育、社会责任的教育呢,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如何以知识为载体,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我浅显的认为每节课都应该努力找一个或几个契合点进行生命观、社会责任观等的情感提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免疫与健康就有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当我以后再讲这节课时,我会把疫苗事件的新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借机让学生誓言:将来,无论我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我身处何种职位,都要做一名有良知的人,做到珍惜自己生命和珍视他人生命!
今天我们组以七下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例进行了核心素养的分析。
一、生命观念 1.结构与功能观。如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神经元的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轴突末端有众多的细小分支即神经末梢,这些结构都是为了实现它的功能,即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再比如眼球的结构,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为了折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象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等。
2.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观。人体能够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理性思维、科学探究。
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批判性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例如科学的实验设计,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设计实验,甲组切除青蛙的甲状腺,观察现象;乙组保留青蛙的甲状腺,观察现象;再给甲组注射甲状腺激素,观察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甲状腺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及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科学探究,要善于发现现实中的生物学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要善于团队合作。
三、社会责任。
1.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科学用脑,心情愉快,心理平衡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抑郁者自杀者。
2.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完善。3.让谣言止于知者,如有些南方人吃猴脑,为了补脑。这是没有科学依据了,只是徒增了对野生生物的杀害。
4.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例如我的学校有一位侏儒症患者,他的父亲也是侏儒症但却不知道给孩子提前检查生长激素分泌是否异常,不知道在幼年期可适量注射生长激素来挽救,他周围的人也没有提出建议忠告的,很惋惜他已进入青春期,已经是侏儒。【七下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七章】
1.生命观念: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关爱生命,维护人体健康
①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特别是艾滋病的预防,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保护自己的健康。
②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除了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时还要关爱艾滋病人,要知道如何与艾滋病人相处?
③向家人、朋友宣传关于传染病及免疫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应用,当然宣传这些内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2.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这三部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际在生物教学中,很多理性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探究的过程。
3.科学探究:这三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科学探究的内容有:
①学习免疫内容时,引导学生设计关于抗体专一性的实验
②在激素调节中设计关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一组实验:正常蝌蚪与切除甲状腺的蝌蚪;第二组实验:切除甲状腺的蝌蚪加甲状腺激素和不加甲状腺激素的实验。
③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调查糖尿病人群的发病原因、饮食结构、身体状况等;也可以调查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饮食结构、碘盐的摄取等。
4.社会责任:本部分内容涉及社会责任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例如关于假疫苗的事件,在生物教学中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引入这些事件,让学生讨论,让他们认识到假疫苗的危害,同时也要让学生以后要成为一个造福人类的有责任的人。
②关于安全用药部分的内容,现在很多药厂不生产比较有效的、便宜的药品,因为不挣钱,课堂上可以编一个小剧本,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去感悟这件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③关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造福全世界人类的事件,可以采用学生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事件,结合该事件谈谈他们的感受,将来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④关于屠呦呦事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她是一位中国人,她和她的团队获得了诺贝尔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⑤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以结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各种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可持续利用展开讨论。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书目如《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识的深度。
⑥在激素调节部分可以让学生调查了解糖尿病人的痛苦,激发孩子们研发自主药物的志向。
⑦关于国际比赛中用兴奋剂的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要公平公正的参加各项比赛。
第四篇: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很简单:“平日的修养。百度百科里的解释稍具体一些:“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如果从中国文字辞源的意义上来“说文解字”,会更有意思:“素”为未染色之丝,“养”乃长久的育化。在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素养”,在通常情况下,许多人会将它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知识与素养混为一谈,比如说“这个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这个人到底是知识丰富,还是修养很好呢?不好说。
在当前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一定义,很具体也很简洁地阐释了什么是核心素养。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 8
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友善”,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即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儿童阶段,“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 8
友善
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 积(立方厘米)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地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虽然可以准备,但是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这种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负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同时也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独立。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课堂中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
/ 8
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目前,1——3年级都有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其它年级的教材有些内容的安排有陈旧之处,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改编的方法可以是调整顺序、增减内容,也可以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等等。如《圆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内容。教材是按着“生活中的圆→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一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的。这一安排的逻辑性强,能保障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要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学习这些知识,仅仅使用原教材是远远不够。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可以这样进行。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拟定自学提纲,预习有关内容,并使学生明确:下节课将进行组装自行车比赛,组装自行车时会用到预习的知识。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交通工具——车的演变史。学生看后交流感想。根据所见、所感提出问题。以此导入新课,并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圆的认识。
二、重整练习,为学生自主应用提供条件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听”和“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仅仅是“模仿者”和“练习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体现在运算技能上,更体现在数学素质的发展上。自主应
/ 8
用数学知识是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素质之一。继续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
学生在组装自行车的过程中探究到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重新调整练习。通过以下四个活动为学生自主应用提供条件。
1.活动一 ——找生活中的圆。
学生先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组装自行车出发,画车轮——作圆,安车轴——找圆心,画纲条——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最后回归生活现实,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并区分圆和圆面。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有关圆的知识体系,为下面的自主应用作好铺垫。
2.活动二 ——比较:圆和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异同。
作为曲线图形,学生以前感知过,但从没有分析、学习过。为使学生将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比较圆和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异同。学生在画、说、讨论中自主完成了对知识的整理。这一理性的提升为下面的自主解决问题奠定了知识基础。
3.活动四 ——自由选题并解决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内涵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这一理念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在第四个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内容。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这样的设计为不同的学生预留了较大的学习时空。同时,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具有肯定及赞
/ 8
美导向的提示语无不为学生的自主应用服务:
(1)请你当裁判员:迎元旦六(1)班举行套圈比赛,参赛的同学应站成什么形状合理、省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2)请你当设计师:公园计划在圆形人工湖建一个观景亭,请拟订一个选择建设位置的方案。
(3)请请你当发明家:自行车的轮盘为什么是圆形的?若做成其他形状,骑在上面会有什么感觉?实验看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教育中使用不同的教材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设想。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就体现出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所举例子中的第一个内容是数学知识与美术绘画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二个内容是数学知识与语文写作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三个内容是数学与科技制作知识的综合应用。由于全班学生的特长不同,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优势也不尽一样。有了自主的选择,学生就有了较大的兴趣,就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成功又将成为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持久内驱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影响着学生朝着一个个成功迈进。
/ 8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独立思考层次的差异。如“出声想”只是吩知识复现性的思考,练习操作是技能、方法的思考,这两者都处于思考的较低层次水平,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则需要从数学观念、思想、方法、知识不断检索,反复多次才能实现,因而需要一个过程,其思考形式往往是“无声”的,但思维活动及心理活动极为丰富和复杂,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思考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反思性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体现学生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加以独立思考,因而思考的时间更为持久,空间更为广阔,层次水平更高。教学中,让学生“出声想”、“做数学”是独立思考活动最基本的保证,但我们决不能仅停留在这些操作的层面上,而应腾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
/ 8
活动,作进一步“反省抽象”,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境界迈进。其中,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思考,并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层次水平的有效途径。思考
3、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 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
/ 8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定稿)
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通过让学生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三、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让 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