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19-05-13 02:2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第一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从身边小事做起、利用生态体验、尊重生命、结合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一、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是教师都关心的事。我在讲授的班级中把这件事作为环保的内容要求。首先在课堂中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它的意义。再和班主任协商,叫学生写出看法。在此基础上,指派学生每天在教室监督执行。一学期下来,顺理成章,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较理想结果。

再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温室里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提方案,最后采用了温室中安装可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取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形成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捍卫环境保护。

二、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为此,生物教师要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活动项目,积极开展生动鲜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吸引中小学生参与植树造林、野外考察、观鸟比赛等活动,或开展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校外生态实践活动。

三、尊重生命,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我们通过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等来感受和欣赏生命之真与美,由此相连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信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为换取,如果是那样的话,会导致科学的异化、人的异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刘海洋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新教材围绕“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涉及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典型课很多,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要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但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尽力挖掘教材内容。

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讲到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时,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克隆技术虽然能有效地增加物种的数量,但从遗传的角度说,克隆过程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因此克隆技术绝不是一个真正能解决濒临灭绝动物的有效方法。最后,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应该把地球看做所有生命的家园。

再如在“社会行为”一节讲到蜜蜂的群体生活时,一个学生讲了他经历过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特别晴朗,他在体育场玩。完累了,就坐在草坪上休息,忽然看见一只蜜蜂也停在那儿。他怕它蜇他,就去赶它,谁知它动也不动,怎么回事呢?“这只蜜蜂为什么不回家呢?”他想,“是不是累了或饿了呢?”刚好他的口袋里有一块糖,就把糖纸剥开,把糖放在蜜蜂的旁边。他看见它在糖上“舔了舔”,飞走了。

学生讲完后,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学生,蜜蜂是一种勤劳的小动物,有时采蜜后会因缺少能量而回不到蜂巢,我们人类应该帮助它们。并推荐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沈石溪的小说,如《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保护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尊重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实验的对象都是动植物。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关于动物实验的问题应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动物的生命。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时,要求学生先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进行这个实验。这样可以缩短小鱼离开水的时间。实验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鱼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在用湿润的脱脂棉把鱼鳃包起来后,又用保鲜膜把整个鱼体包起来,从而减少小鱼的死亡几率。对完成该实验所用的时间我们做了统计:平均在5.5分钟内完成,最快4分钟,最慢8分钟。做完该实验后,小鱼无一死亡。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佳时机

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式。通过活动要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哺育着万物生灵。但随着人类不正当的开采,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减少了、空气浑浊了、河流干涸了、鸟儿也少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绿色家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就在生活的每一天。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后,布置制作生物学墙报或简报,收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如长江上游的树木大面积被砍伐,水土大量流失,诱发了1998年的洪水泛滥,中下游人民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淮河的泛滥,也与人类大肆挥霍资源有关;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00年北京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污染是没有国界的,DDT的滥用,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等等。这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资产,任何人对环境的破坏都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物种的生息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无异自掘坟墓。生态道德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生态道德正逐步作为新的道德观向人们推行开来,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更引起人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良好契机,生物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第二篇:在初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初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

一、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伦理道德,是当代人素质与能力在科学修养、精神价值和道德水平的体现。人类与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断追求。60年代以来,工农业不断发展,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不惜毁林建厂,毁林造田,随意倾倒工业垃圾等,大大地污染了水源和大气,使社会环境脏乱差。人们对自己的欺诈蒙骗、背信弃义以及无视环境卫生嗜食野生动物等行为,将不再心跳脸红,更不内疚和愧悔。这种以人的目的,人的利益作为终极而唯一的价值指导思想,使人的精神、伦理、道义、美德等崇高的一面被忽略或异化了。人失去了自然这一亲密的伙伴,与之对立起来,造成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这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从自然中来,人只有与自然共生、共行、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所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生物教师的责任。

二、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知识

挖掘环保知识,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授“蝗虫”时,介绍各地的蝗灾情况,并让学生明白生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虫灾的根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观看一些《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日益恶化。接下去再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像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淡水资源趋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去珍惜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动物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由于人们不懂得善待这些野生动物且大量捕杀蛙类、鸟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鼠灾、虫灾。人类被迫增加农药使用量,反过来又污染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讲授“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让学生观看各种生物的图片,了解这些生物的价值及生存状况,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讲到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时,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克隆技术虽然能有效地增加物种的数量,但从遗传的角度说,克隆过程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因此克隆技术绝不是一个真正能解决濒临灭绝动物的有效方法。最后,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应该把地球看做所有生命的家园。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都尽可能能让学生完成。对《探究活动:探究酸雨的危害》,本人组织探究“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酸雨的危害,意识到环保的重要。另外,我还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探究活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我将班级分为三组,分别调查人类破坏家乡池塘、卫星河环境的行为,然后,共同讨论交流这些危害。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都有了真实的感受,就能把环保行动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实验的对象都是动植物。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关于动物实验的问题应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动物的生命。

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时,要求学生先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进行这个实验。这样可以缩短小鱼离开水的时间。实验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鱼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在用湿润的脱脂棉把鱼鳃包起来后,又用保鲜膜把整个鱼体包起来,从而减少小鱼的死亡几率。对完成该实验所用的时间我们做了统计:平均在5.6分钟内完成,最快4.5分钟,最慢9分钟。做完该实验后,小鱼无一死亡。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

可配合环保部们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些公益性宣传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本地区植被的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社区捡垃圾、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

六、在环境伦理教育中强化环保观念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于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环境伦理恰恰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要求人们用良心感和义务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把环保教育上升为伦理道德上的认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并举,二者同等看重

生命发展是不断演化的过程,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正是所有生物的共同作用,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对自然的责任,善待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都不应该威胁自然的完整。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2.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伦理强调:“每个人应公平地分享资源,每个世代所遗留的世界,应像他传承的一样,是多样的和具有生产力的,一个社会或世代不应该限制其他社会或世代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具备生态道德,讲生态文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生存构成危害,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

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作为当代的一名初中生,究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提倡垃圾分类投放”等,小事随手可做,但这些小事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方式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来说,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特别重要。生物教学按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原则,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灵活地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有心去做,一定能为实现生态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物种的生息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无异自掘坟墓。生态道德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生态道德正逐步作为新的道德观向人们推行开来,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更引起人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良好契机,生物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第三篇:论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论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认识生态问题,对21世纪的生态问题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自觉养成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优良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 生态道德教育 科学发展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蕴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家预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人类数量的剧增和需求,增加了环境的压力,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生物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适时地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认识人类在生物圈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树立生态忧患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1教学中渗透生态危机教育,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生态德育的基础,激发学生居安思危,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1森林、草原植被破坏的危害

千百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毫无节制,毁林开荒,伐木为薪,掠夺式的采伐使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锐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ha以上的森林被毁。以我国为例,我国森林以每年50万ha的速度锐减,林木的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每年“赤字”达1亿m3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会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等严重恶果。

1.1.1 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森林砍伐、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贫瘠。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以我国的黄河流域为例,在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是原海茫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植被良好,到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人类居住的乐园。后来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以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黄土高原、滔滔黄河。黄河每日流失的是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壤,流失的是“金子”。20世纪80年代国外生态学家考察我国的黄河流域看见奔腾不息的黄河,痛心疾首的说:“黄河,是中国的大动脉出血!”

1.1.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人类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式的采伐,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恩格思有句名言:“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以我国的长江流域为例:四川省在元朝时期,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至上世纪50年代尚有20%,但到80年初只有12%。据1957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猛增了一倍。植被严重破坏的结果加速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998年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洪水灾害,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截至1998年8月22日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0.202亿ha,成灾面积0.13亿ha,受灾人口2.28亿,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洪水,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4]。

1.1.3 加速物种的灭绝

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家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 “剃光头”式的砍伐,严重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加速了动物的灭绝过程。据估计,现今地球上每年有18000个物种灭绝,即平均每天有5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全世界有30000余种野生植物濒临绝灭,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受到威胁或濒临绝灭。在过去的2000年中,地球上约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己经灭绝。我国现每3年就有2种鸟类灭绝。

1.2 环境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约有7亿以上人口饮用大肠肝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的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我国每年排尘量约1445t,年排so21462万t。由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有关资料显示,肺癌、胃癌都是受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水中的有毒物质所致。

1.3 乱捕滥猎的危害

人类对动物资源利用不合理,乱捕滥猎,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结构,导致生态平衡失调。20世纪80年代,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蛙、蛇。昆虫(农业害虫)、田鼠失去天敌的控制,大量繁殖,泛滥成灾,农田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有的颗粒无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引发学生的危机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性格品质。

2.对学生渗透生态信心教育

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渗透生态危机教育,使学生具有生态忧患意识,又不能让学生对存在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产生失望、恐惧的心理,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丧失信心。我们要利用好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小资料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并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生态方面的突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热情,树立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信心。

2.1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 我国政府为了治理、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采取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飞播等措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治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到不同山区调查植被恢复状况,见到的都是葱郁的山林。不见荒山,只见绿树。有的生态环境是半成林的树木,有的己经成林,有的生态已经恢复成了整片森林,尤其是公路旁、住宅周围植被生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次,询问当地一位老百姓,您怎样看待您们当地生态环境(森林)的变化?老百姓回答说:其他大道理我讲不明白,我也不懂,我只知道以前(治理前)山上光秃秃的,看不见鸟影,听不见鸟叫,看不见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下暴雨时,河水浑浊;现在山上林子大了,时常有几百斤重的大野猪下山来偷吃庄稼,山上到处都能听见鸟的叫声,看见鸟飞行,下暴雨时,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

2.2 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活环境,我国建立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如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26处,到2005年3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处。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900个。

2.3 建立生态工程

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跨省市的十多项大型生态工程,使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我国建立的生态工程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上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等。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世界四大生态工程之最”、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1987年“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2.4.建立环境法规

我国为了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建立的环境法律法规有《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国资源保护纲要》、《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生态环境的法制观念,明确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用生态环境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人类与生物圈共存共荣作出贡献。使学生自觉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法者、宣传者、捍际卫者,自觉将生态道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注意生活点滴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不仅仅是指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广泛内容。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及时抓住身边点滴的环境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具体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生态道德观念,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将生态道德内化为个人的良好的品质。

第四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但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会无意碰到很多不良信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学会上网》,《浏览网上信息》这些课程,让学生掌握上网的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有效地上网,避免在网上“瞎逛”。同时,我还适时地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如网络陷阱,网络诈骗等,告诉他们不要轻信虚拟世界的人,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讲解《做一个文明的网上人》这一课时,我特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关网络礼仪和网络安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在网络上骂人,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传播病毒等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网络礼仪的理解和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引导他们健康地上网,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去尽情地欣赏美和感受美,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第五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微生物、遗传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国家又有着许多世界上其它国家无可替代的生物资源,也出现过许多为生物科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优秀儿女,教材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事例,生物教师应利用这些事例结合近年来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不断取得的成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先,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有机地反映到教案中去。

七年级上册78页《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古诗不仅仅说明春天来了,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使江水泛起了绿色这一科学道理,更真实再现了江南令****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教师要力争将学生带入这个意境之中,从而让“我”与诗人共鸣。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利用中草药治病的国家。公元前200多年战国时期间世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收录了药用植物和动物360多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收录了药用植物达1095种,令世界各国称奇。通过这些素材,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着丰富的认识生物、利用生物的知识了,从而达到以“古人”激励“今人”的效果。在第96页介绍的著名的中国工和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每年可多养活三千万人,功勋卓著,还被国际上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例,同时结合课外读物中的我国的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有着许多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明白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大展宏图的世纪,鼓励同学们将来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所造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注意搜集我国生物科技的发展成果和科学发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就可以向学生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养兔最早的国家,也是家猪驯化最早的国家”;“金丝猴、白唇鹿、羚羊等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 在讲鸟类资源时,可补充“我国有鸟类1180多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丰富的鸟类资源,是我国和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时,特别要利用由中、美、英、日、德、法六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们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也就是说,他们终于撰写完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人类生命之书;这本书中,包含着人类自身的许多秘密;包含着改造医药、了解疾病的关键;更包含着所有人对生命科学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从此以后,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拉开了序幕。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蓝图,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成果即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由衷地敬佩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我国能有力量参与绘制基因序列图而感到自豪。

三、教师可用实物,录像,实习等方式结合课文,以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我在跟同学们讲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就利用了学校图书馆的《本草纲目》一书,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书的内容,加深他们的体会。我还喜欢录制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那丰富的节目内容,和赵忠祥磁石般的声音都很能打动和吸引每一位观众,我知道用这个更能打动我的学生们。在讲述《水中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两节时,我曾分别放了一段我国丰富的鱼类,鸟类资源的录像,学生们非常兴奋,边看边“哇!太美了!太美了!”地叫个不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看过录像后,他们知道那些数目众多、色彩斑斓的鸟儿鱼儿,就生长在我们的周围,就生长在我们祖国的领土上。有些学生马上表示要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我就引导他们一定要学好知识,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在讲到植物根的作用时,我还通过带领学生到长江边去考察长江水的浑浊程度及原因,告诉他们长江一年流失的国土和下游地区洪涝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次考察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震撼。后来,一位父母均在福宝林场工作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理解并支持我国对天然林采取的保护措施,并为在林场工作的父母自豪。多年以后,当大家走在青山碧水之间时,一定会由衷感谢父亲他们今天所付出的一切。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用最好的方法为祖国披上绿装。” 我还利用春游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宝森林公园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听、去看、去感受和领略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材料以及在讲述每一篇课文时都应充满感情。只有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爱,那爱才能发自肺腑,而只有发自肺腑的语言才具有感染力。

总之,生物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生物教育的突破口之一。只有让学生具有浓浓的爱国热情,他们才会在为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这一伟大目标之下自觉地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下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摘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给我们寻找一个清洁的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些带有全球性......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马坝初中 殷光习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育人放在首位,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一、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在小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首先,它以学习、掌握一门外语为教学目的,并要求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一、实施依据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新

    在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健康教育 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谢梅珍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更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生命教育的元素......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模版)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目前,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也饱受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灾害。环......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屯脚中学 刘贵华 目前,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人们也饱受因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