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时间:2019-05-13 21: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第一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1、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应当把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华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是教育熏陶,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极好的精神食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的迫切要求。

2、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它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准则,但是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权钱交易”,“互利互惠”等,奉献精神被日益淡化。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他们能否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取决于这一代能否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从头到底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各两册,九年级全一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1、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排在八年级下册之首,要成为一个好公民,一个国家的主人,首先必须爱国,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爱国必须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许多光辉的思想。

儒家伦理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开了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置死直谏的先河。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豪情壮语不绝于史,是我们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

儒家强调人的群体价值,并把它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孔子主张“国民之利而利之”并把“见利思义,而见授命”作为“成人”的标准。孟子指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若全国上下都追逐个体价值,国家就要灭亡。全国上下都以群体价值为重,人己利益统一,国家就要兴旺。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个体价值保存群体价值。孔子主张“杀生以成仁”,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些儒家群体价值观的基本信条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2、自强不息,勤奋节俭

人生自强少年始,学会合理消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和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以自

我为中心,花钱大手大脚,对他(她)们进行自强不息,勤奋节俭的教育尤为重要。

节俭对立面是奢侈,历来为人民所反对和痛恨,认为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词中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墨子认为“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

在我国古代的“家书”、“家训”中,教育子女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家风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他在《给子康书》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并提出了“由检入奢易,由奢入检难”这个富有哲理性,教育性的道德格言。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热爱劳动,勤奋节俭,顽强拼搏等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享受学习,戒骄戒躁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关系知识,追求真理,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的首要任务。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他坚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坚持真理,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要求学生学而实习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孟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人皆可以成尧舜”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主张舍生取义,为真理而献身。此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成为好学的榜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成为促学的格言。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必须做到谦虚戒骄,因为“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对立面是骄傲,《礼记·曲礼》中告诫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毛泽东高度概括出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学论断,告诫人们“逆水行舟用力拼,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上这些谆谆告诫是我们培养学生力志勤学、谦虚戒骄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4、关心他人、尊敬师长

尊重他人,关心帮助他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在八年级上册有三课这方面的内容,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师长和父母,要求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这也是我们用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把“仁”解释成“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他的教诲下,弟子们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期求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关心他人的思想,提出了“与人为善”的原则,他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奋斗终身。从此,关心他人的品格就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心里。当前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提倡老师不能体罚学生,但是对于老师权益的保护却少之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中国古代尊师之风就达到鼎盛,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神、国君、父母。韩愈在《马说》则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程门立雪的故事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孝敬父母更是我国古代做人的美德。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就是说治国必先齐家,齐家比先孝悌。孔子还提出了对父母要有敬有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籍,物质上得到保障。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史上更是数不胜数,“欲报

三春晖,当尽寸草心,”“羔羊跪乳鸭反哺,不忘养育恩如山”,作为增广贤文广泛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5、走进法律,遵纪守法

走近法律,学法、知法、守法是七年级上册七、八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遵纪守法,贵在自觉。传统美德中讲究“自律”,他是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孔子主张“克己”,意即约束自己。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还提倡“自省”,“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意思是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问心无愧,这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惧独”是自律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人独处时,也能高度自觉地约束自己,谨慎地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而无丝毫越轨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忠告是我们从头到底传统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遵纪守法的二十一世纪新的极好教材。

三、渗透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些封建糟粕至今仍然沉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之中,腐蚀人们的思想,应当抛弃。

2、辩证的原则

要把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辩证思维,防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要把谦虚戒骄与拼搏进取,勤奋节俭与合理消费,与人为善与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与宽以待人结合起来,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3、传统道德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当今时代有着漫长的时空差距,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如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必须进行改造,赋予新的内涵。“仁”即要求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义”即要求学生见利思义,见义勇为;“礼”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谦恭礼让;“智”要求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信”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表里如一。以此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青春。

第二篇: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益社会,有益人民的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素质已成为当代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而青少年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并保障其健康成长,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千秋大业。然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等特点,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邓小平同志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创设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那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一、思想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在时事政治讲评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因此每节课要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时政演讲,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时政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一些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引导学生选用一些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进行评讲,例如引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课任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评讲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现在的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成为我们课堂的手段,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小辩论会”、“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该享受权利,还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就组织了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我们的辩题是:正方:既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学生们辩论的热情很高,争论激烈。结果学生自然就清楚了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辩论他们的理解更深刻,更新他们的观念,指导他们的行为。

三、在课堂总结升华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律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既起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中总结中得以升华。

四、坚持不懈抓好课外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一般都采用常规教育的办法,例如老师讲课、学生讨论、总结交流等。有时也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小报等形式。这些常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我还努力探索特色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例如,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评价。由于主题班会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育效果就格外突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常性的教育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活动日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每学期放假前夕,都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或影响。这些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做一个知法、守法合格学生。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这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一、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别人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欣赏对方有很多方法,如称赞、夸奖,有时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也往往会给对方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而适当赞赏别人的优点应是教师着力培养的一个心理品质。因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乐意听赞美的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关课文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同学之间,适当赞赏对方的优点或长处,会大大改善彼此间的关系。如教学《个人服从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实际,说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谈谈在班级中你与同学合作得怎样,鼓励学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习要独立思考》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为什么学习应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思考,畅所欲言,最后对“学习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这一问题有了正确的理解: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成为自己自愿地、热心地、专心致志的劳动。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辩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辨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高年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与家长交流的障碍。在教学《孝敬父母》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心理短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了解父母”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首先分组以“父母的烦恼”为题进行讨论。接着,让学生选出典型的父母的烦恼,并以此为主题,设计情节,分配角色。然后进行心理剧的演出,并评出“最理解父母表演奖”。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不管是表演的同学,还是欣赏的同学,都加深了对方面的理解,对父母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验。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缺失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重视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012年6月

第四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每单元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明白爱国与爱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切实让学生能够增强爱国的意识。

一、挖掘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五年级上册北大版教材中《伟大发明》可详细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让学生知道的我国四大发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整整早了400年。由此产生的自豪感,便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神舟飞船”的载人发射成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上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屏,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五年级北大版教材中《我们生息的国土》,让学生认识家乡、祖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常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进行专题演讲,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四年级北大版教材《认识家乡》中“看看城市的样子”,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家乡山水,人文情况,让学生了家乡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地理特征,学生在认识家乡的时候将家乡的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视教学策略与方法,巧妙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勿忘国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交流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的更深认识,教师也要让学生懂得全国各地人民英雄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现身,永垂不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模式等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电教视频、多媒体课件导入、故事叙述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光辉的历程》的教学中,课件展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八大”发展历程,视频播放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本身包涵丰富的内容,趣味性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言意骇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十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抓住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时事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航空母舰热点材料、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自主制造、奥运会的承办,可以做为学生分析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习热情,将来更好报效祖国。观看“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全国十大道德模范”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需要。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利用海域的“钓鱼岛事件”和“黄岩岛事件”的发生,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才能不受外敌入侵,才能有国格,有人格,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达到的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更深刻。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物欲横流、多元化社会浪潮的冲击,所以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它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真正把学生的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

第五篇:浅析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浅析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立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体制模式、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手段、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89-0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积极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1 教育评价体制制约着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个教育评价体制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必然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育人观的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把高考能否上名牌、中考能否上重点作为目标,至于学生思想品德如何,价值取向怎样,他们并不关心。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也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在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第三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功利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重功利,重成绩而轻品质养成的现状。

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各种不同的畏难情绪,往往以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怕出安全事故,怕经费没有保障,怕领导不支持为借口,这实际上是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一节思想品德实践课,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布置实践内容,学生在课上只背诵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陶冶,意志得不到磨练。这种现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教材单一,只有统编教材,没有与本地方、本学校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没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只能按统编教材照本宣科的讲空洞的理论,学生不能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教育的实效性差。许多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要作用。而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时机,没有充分整合这些德育资源。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因此,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4 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初中阶段,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心理品质教育明显不足。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5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不重视培训进修,不及时更新知识,信息不明、业务素质不高。部分农村学校,由一些年龄偏大,非专业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讲一些空洞的理论,不能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不到熏陶,思想道德得不到升华。因此,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影响了该课程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而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修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还应该善于从教学中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大钧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2] 陈宗杰编著.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3] 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9.

下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元江县东峨中心小学宋素琼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的是废品, 思想不好是危险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优秀范文五篇)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审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 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但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会无意碰到很多不良信息。......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第三单元第三课 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苏文斌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

    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

    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2

    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掌布中学杨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