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

时间:2019-05-14 16:1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

内容提要: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本文试从态度、效能方面反思这一问题,认为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情感素材,情感教育必须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程目标 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常有学生问到“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我通常比较草率地回答学生:“学史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历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提高修养,深刻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这样的回答学生未必听得懂或者是似懂非懂,但学生的提问至少可以折射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生感觉学历史没什么用,二是学生对历史价值功能的关注,渴望历史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学生的“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历史教学应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什么“有用”的好东西?

一、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功能缺失,必须加强情感教育。

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较玄难以捉摸。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念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二方面:一是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情感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来历史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但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这就造成了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却严重缺失。第三是学生方面原因,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曾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北京四中的赵立剑老师在他所任教的有4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乎50%的学生崇拜希特勒。这无疑反映了一个大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全国有名的重点中学——北京四中这个班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似乎反映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尚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培养了能力,就可以养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价值回归了。

二、情感教育僵化古板,必须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情感素材。

关于历史的价值,著名学者葛兆光教授有一段精辟的比喻:“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1 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觉,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故乡就有„同乡‟甚至有„同根‟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这就是历史的价值”。这个比喻很令人回味。历史的情感教育不就是引导学生超越那些年代、地点、事件、背景原因、经过、性质等僵化的条条框框的概念,从而寻找它的价值和感受它的“故乡”般的温馨吗?

我很喜欢看中央台的“新闻调查”节目,是因为它从方方面面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它完全有别于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严肃性;我比较喜欢听沈志华教授的讲座和看他的文章,是因为它讲述了历史背后的“历史”。中学生比较喜欢历史题材的影视和回忆录等,但不是很喜欢学历史,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学科只是死记硬背,没什么趣味。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命运曲折离奇,历史事件婉约迷人,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补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如我在教学高一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岳麓版)一课,我补充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故事”(由于远航的艰险,当时所有的水手都不愿随哥伦布远征,国王只好从刑事犯中挑选;……驾驶的是3艘破旧的帆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艰苦地漂泊着,谁也不知道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由于哥伦布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苦熬了两个月,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更深刻地体会到哥伦布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到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到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在教学高一历史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时,我用一课时上完两课的内容,然后用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通过陈寿亭经营的印染厂最后毁灭的结局,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自然会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展的艰难状况,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刻苦读书的精神。

三、情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情感教育必须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读者》杂志上有一篇名为《历史题该怎样考》的文章。同样的历史知识,但是中外考查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美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文章中还列举了一个日本的历史考题,考题是这样陈述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情感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学生受到的只是各种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学生就会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清,对学生 2 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如讲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时,我联系了“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白居易《琵琶行》、“红顶商人”胡雪岩等内容进行讲解,效果很好。吕不韦靠经商积累巨大财富,后来投机于政治并大获成功,但最后又在激烈的政治旋涡之中走向末路,可见自远古以来就没有商人所具有的政治地位,即使如吕不韦这样成功的商人,都需要通过资助政客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地位的提高;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发现唐朝商人地位之低下,因为商人只配娶“老大”歌女;“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典型的利用官场政治实现商业抱负的商人,是官商结合在近代史上的颠峰,最后,胡雪岩成成为了李鸿章与左宗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见,官商勾结并非现在才有。

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所喜欢的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商人,并说一说喜欢他们的理由,学生马上能说出一大堆的名字,如“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商界天王李嘉诚、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TCL的李东升、创维的黄宏生、地产精英任志强等等,至于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以上内容学生在报刊杂志、电视或语文课上已有所了解,加上现代社会对财富的崇拜以及“仇富”心态,人们极大地关注商业活动,许多学生也比较崇拜商业精英,所以有浓厚的兴趣关注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能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启情点”。在情感上学生会更深刻体验到:古代商业很重要,商人地位却很低下,今天,商人已经成为主宰时代前进的中坚力量,社会已经正式的承认了商人的强势地位,中国人的重商时代开始了。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还会深思如下问题:今天的商人应该奉行怎样的商道,才能更好的被我们这个社会所承认和景仰?商人应用怎样的诚意来消解社会对商人的“仇富”心理?除了创造财富,还应承担哪些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主导变革时代的商界英雄?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历史有富人的历史、穷人的历史、男人的历史、女人的历史、不同种族和团体的历史等”,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怕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全面,也不深入,甚至还有偏见,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

第二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内容摘要:2011年江苏卷一亮点就是命题趋势上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必要性、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措施

正文:

2011年江苏卷又一亮点就是命题趋势上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1]如客观题第八题考查的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1]主观题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再如主观题第24题D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考查,第三问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该小问其实也是隐性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如爱好和平、牢记历史与不让悲剧重演等类似的公共价值取向。

由上可知,对于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勾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首次明确的设立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与教学的另两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起呈三足鼎立之势。《历史课程标准》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下面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必要性、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来探讨。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观念,那么作为历史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止是传授一点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性,那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而要建立这种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同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施之以情感教育。其次,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在于,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再次,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多彩性和丰富性。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蔡文姬归途中心酸的哀歌,使人产生悲切怜悯之感。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国革命的坎坷征程,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其可能,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目前的现状

2005年江苏省进行了新课改的实施,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理念更新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距甚远。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比较困惑,感觉较玄难以捉摸。本来历史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但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这就造成了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却严重缺失。第三是学生方面原因,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很多中学生对这样的一门学科却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心存畏惧乃至厌恶,对历史学科产生很大的排斥。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具体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因此我们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3]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参与和过程”和“加深体验”相结合的教学三策略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激发兴趣策略。

心理学认为: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间接兴趣是对某种事物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有兴趣。而间接兴趣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学科它的社会作用往往不外显,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横流,而承载传统的历史学科受到冲击之大,自然在所难免。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自已的选择目标,很少将历史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学生间接兴趣的投向肯定不利于历史学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心理障碍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索,在浓厚参与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是学校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教育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石。具体来说有如下操作要领。

1、教师应该使用恰当的、生动的、活泼的教学语言。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科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4]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将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音色的清晰,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态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2、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化或陈述式的言语导入形式,而应多借助故事轶闻、影像图片、实事焦点等新异的导入形式把学生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主题上,让学生知晓自己某方面知识的具备与缺失,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时,可以截取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片段,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对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兴趣。

3、用多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增强训练内容的感染力。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这时如果教师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呈现“活”起来,其教学效果将改善不少。因为教师可优化组合这些媒体手段,将音乐、音像等视听材料镶嵌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直观教具的结合,呈现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用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这种做法注重学生的体念、感悟、个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课感兴趣的积极情感,倍受历史魅力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历史教育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4、根据现实,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真实感人的历史素材可以让读者在莞尔之余记忆悠长,并逐步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在阅读中升华情感,形成个性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参与和过程策略

学生在“激发兴趣”策略的基础上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广度和深度,重视其过程。

首先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教师可综合运用认知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横纵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这里尤其需要提倡的就是研究性学习法,教师把学生按各种规则分成几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努力完成课题。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在问题解决中获得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更新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更新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体现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的考察,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三)、深化体验策略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施深化体验策略时,教师可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要点。

1、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

课堂上教师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由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应运而生。比如在学习必修一《中日关系正常化》时学生自然而然会联系到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时巧妙设问: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学生大致有两种态度:一是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另一种则是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而引发讨论。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2、要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下,“封闭式”教学显然是违背课程改革方向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其生活世界隔离开的,教学的内容就是书本知识,教学的结果是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足指教室里 5 的教学,它同时也包括各科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诸如图书馆、阅览室、操场、食堂、社区、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一些公共场所。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一些教学活动将会突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局限而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5] 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笔者就带学生参观我们当地新四军纪念馆,在纪念馆氛围里远比住封闭的教室里靠老师拿着书本讲授更有效,通过史料的记载,纪念物与图片的展示,加上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感悟到革命胜利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以“新四军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开拓创造人生。

3、树立“大课时”观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空间 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这就意味着教师设计教学要以学定教,而且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介入以及学生主动的探究就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讨论,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时间——这种安排必须是充分的、扎实有效的,不能是浅尝辄止的。如此,课堂时间的确定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运用整齐划一的“45分钟”的所谓“统一”或“同定”化的模式了,课时分配就应当保证学生的激情之火思维之光不会因为“统一”的课堂时问的局限而破强行熄灭,学校应当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制”的观念,树立“大课时”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课时课堂模式。如果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还可以利用课外机会和第二课堂,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初步的探索,为了历史教育核心价值的真正达成,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是不断地去“求索”。

参考文献:

[1]、马斌 《平实而不平庸 稳重而不失灵动——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特点评析》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xiexiebang.com)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梁励《略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0期第二卷:P107-110.[4]张旭东《历史教学语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年11期

[5]王会志《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科学教育》2007年第13卷第3期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多年兼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突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处在农村的中学新课改还处于摸索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碰撞的特殊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陷入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注重形式化,脱离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孤立、人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空洞、生硬,也是无力、低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认为你是在生搬硬套政治理论,使历史教学中这部分教育失去原有的价值,造成事与愿违。

二、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资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例如有一位高三学生曾对历史作这样的评价:高中三年的历史学完后,感觉就像背完一本目录。时间、地点、事件,这些乏味的数据连同统一规定的结论一起丢给我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其中的人性味道。这位学生的评价让我们历史教师不禁汗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竟然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在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势,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行为上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又如在课堂上讲战争史中战士的伤亡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等等。又联想起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时,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与别人在下面搞小动作,甚至还在谈笑;这些历史本应该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由此产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正义感,但是部分同学的反应不得不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感情世界的深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个别学生的“幸灾乐祸”出于个性的标新立异,但每次都有,尽管是少部分学生的对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现,决不是偶然可忽视的现象。相反,近年很多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丑化抵毁英雄,似乎出现了“世上无英雄仅存影星歌星”的文化“恶臭”现象;现在的一部分高中生,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以上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了。

三、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谈谈几点看法:

(一)、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如上秦始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出生。13岁他父亲秦庄襄王去世,他继承王位。22岁,举行成人加冕典礼,从此开始亲理国事。39岁,实现了国家统一。50岁病死。欧洲人称他为“中国的拿破仑”。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百个人物》,把秦始皇列入其中。根据这段材料,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3岁时,你在干什么?22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39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50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用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要应该发奋学习,才会有作为的。

(三)、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我们会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我们一定会为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这些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愿意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信息,针对教材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走近历史,与历史进行身临其境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讲叙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的概况;诵读《木兰辞》、《敕勒川》等优美诗歌;还可以表演历史短剧,这样的历史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师生之间距离也会由此拉近,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五)、用辩论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论是最具激情,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挑起问题,让学生去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的重要途径。例如:结合必修一第二单元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论题:正方:“没有鸦片中国就不能接触到近代文明。”反方:“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迟早也会进入近代化。”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侵略、抢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化只是客观效果。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以别的契机进入近代化的。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落后是会被挨打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六)、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如在历史学习中,我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有时候让先人的墨迹呈现于学生眼前,有时候让历史的旋律和歌声氤氲于学生耳畔,有时候让真实的历史纪实镜头震慑于学生心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七)、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对于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即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普遍而足够的重视,归纳其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对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操纵、调控缺乏具体的指导。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作用的先知先觉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高了一定的基础,而尚存认识的不足与局限,则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框题1: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2.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懂得与父母平等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知识与能力] 1.能以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掌握一些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学会沟通的技巧和克服逆反心理。

2.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有话好好说,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1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和做法[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大全]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的情感培养(一)

    高中历史的情感培养(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

    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人教版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㈠摘要: 1. 在物理的整个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性的原因。 2. 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