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备课组前半期课改小结与反思
高一历史备课组前半期课改小结与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高一级六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现将前半学期的教学 工作总结如下: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验尝试开始之初,学生还没养成这种习惯,显得被动和不自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自主努力,虽然学生自主学习中提的问题还是较低层次、较零散、不成熟,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一些收获的喜悦,对历史课也感兴趣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中期考试中学生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和探讨。
一、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中考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或者应付中考,中考历史也是开卷考试,学生很难重视,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雷社红
吕洁
2011年11月29日
第二篇:高二数学备课组课改小结
高二数学备课组课改小结及教学反思与对策
一、实施课改以来,高二数学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1.认真领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
高二数学备课组是一支经验丰富,活力无限的队伍,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我们在教学中,关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认真体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教材的指导思想,并能想法将它们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在理解课改精神方面,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虑数学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2.树立“以本为本”的教材观
“以本为本”即是以课本为基本教材。课本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学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找准标准、课本、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课本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依托,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最终突破教材,即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树立“以本为本”的教材观。
3、处理好教学和高考的关系
高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因此,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入手,注重“双基”永远是教学的重点。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个别知识点的教学,常常好心地期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讲深讲透,无限地扩张内容、拔高要求,从而淡化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这是不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如:函数部分,有些学校把复合函数的相关试题拿来让学生练,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二、课改一学期来老师普遍感觉存在的困惑及解决办法
在实施新课改一个学期以来,经过备课组各教师的教学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困惑一:
1.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严重滞后,远远未能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教学手段仍然还停留在“三个一”(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的原始状况上,造成新教材中好多需要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呈现、组织教学的知识点只能靠口耳相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要上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外,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资源的作用。
2.普遍的大班制已明显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实现如此理想的学习模式,一个现实的做法就是小班制下以小组为单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经验做法,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就目前情况看,实现如此转变,力不从心。
3.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新理念还没有完全领会,做的还是老的一套。如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这种“小步走,小转弯,爬
低坡”。我们并不反对这种接受式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容易控制课堂,容易把握节奏,容易完成任务,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它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它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方面还是不够的。
4.新课标课本习题较简单和基础,而市面发行的各类教辅参考书几乎都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偏、难、超标现象严重,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解决方法
1.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点的未点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片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追求学生的外在表现,有的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也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不够。其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学生反馈也听不明白,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何才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呢?我们认为数学本身是有魅力的,要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才能让他们保持长久的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强调思维,安静的思考)引向深入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至关重要,并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
例如:在《圆锥曲线的方程》一章中,“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课堂引入可以这样设计:(借助多媒体)给出一张姚明的图片,(此时学生的兴趣来啦!同时老师加以说明,姚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个时候,老师说“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姚明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打篮球的),接着老师问:在正常情况下,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学生回答:抛物线),进而引出本课研究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初中我们学过抛物线,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冲破初中的界限来学习抛物线。我们知道,当0
2.抓住“重点、难点”,巧设疑、妙导思。
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中的关键,通过具体问题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可以在学生易错点处设疑导思,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易错点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困惑二:关于教材内容处理的几个问题 1.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我们觉得高一学生刚入学的半学期比高三还要辛苦,因为这一个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彻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不少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被重视,到了高中却十分重要,这些内容如何处理呢?利用开学初一周左右时间进行系统复习效果好不好呢?我们认为,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做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二次函数的最 大(小)值问题,在学完单调性
与最大(小)值等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案例《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这样不仅复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而且又让前后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是衔接中最受关注的内容,要不要单独讲授呢?新课程给了我们更大的难处:在前一轮教材中,解不等式移到了集合之后,在讲二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从容地补充二次函数、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知识处理。而新课程则把解不等式的内容放在必修5中,少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函数中许多精彩的典型问题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解决办法:适当扩充,注意把握度。2.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教学问题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有具体要求与建议,教材紧扣标准的要求,设置了大量的探究与应用问题,这也是教材的一大亮点。然而,实施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学建模历来都是学生最为害怕的内容之一。主要原因是题目太长,信息量大,普通学生根本没有信心把题目读完,更不用说分析解题思路了。特别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多数例题、习题,从数据收集、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函数模型、检验直到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结束,较顺利也要20多分钟时间。我们担心的是:高一刚开始就很难,使学生长期处于恐惧之中,仅存的那一点学习兴趣也会消磨殆尽。
解决办法:关于数学探究的教学,在初始阶段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希望通过不断的提示,让学生慢慢适应,最终能摆脱教师的帮助而独立完成,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还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改的任务,而寻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策略方法更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做扎实。
困惑三:如何让学生学会“先学” 1.学生的依赖思想严重
现在的中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都是老师指使做什么就做,老师不安排就不做,而到了高中,仍然很难改变这种学习习惯,这种严重的依赖思想是多数学生的表现。
2.学生不知道怎么自学
课前预习或自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
3.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高一学生科目多,很难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到了高二,所学的科目随着减少,本应该更好的、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还是不知道安排。数学科目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有些学生因为在高一的数学没有学好,把这种思想带入了高二,加上不会安排时间去学习,导致越学越差,甚至有放弃的念头。
解决办法: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抓好这一环节,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但并不去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
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吃透课标,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主要学习的是间接知识,不易过多地使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方式。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过分强调探索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已经饱满的内容安排增加更大的压力。
2.课堂教学讲究通式通法
在课时拮据的条件下,我们不在偏题怪题上浪费时间,也不求知识的传授须面面俱到,而是全面把握重点章节内容,所选例、习题也不在多,但求精彩,具有相当的典型或模式作用。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学生能把握课本内容便可以了。
3.关注新课程“三个二”问题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善知识系统。把该补充的知识到需要用的时候再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如: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方程的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且必须补充的内容大致为:(1)立方和(差)公式,和(差)的立方公式。(2)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
(3)二次根式,适当补充相当的运算。
(4)三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5)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的解法。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7)二次函数所学内容有:定义,平移,基本性质,应用最值解答实际问题。应补:三个二次的关系,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深的可补至“含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的分类讨论,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以及二次函数的其他性质。
(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9)三角形平分线性质定理。(10)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11)三角形的“四心”。(12)圆的垂径定理。(13)圆的内接四边形。(14)两圆连心线与公切线。(15)圆中的相似问题。
最后,愿我们借助数学课程改革的东风,充分利用实施新课程的广阔舞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使自己在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占据领先位置,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篇:高二数学备课组课改小结改
高二数学备课组课改小结
一、实施课改以来,高二数学备课组的具体做法
1.认真领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
高二数学备课组是一支经验丰富,活力无限的队伍,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我们在教学中,关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认真体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教材的指导思想,并能想法将它们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在理解课改精神方面,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虑数学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2.树立“以本为本”的教材观
“以本为本”即是以课本为基本教材。课本是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学中,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找准标准、课本、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课本是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依托,把教材当作指导教学的素材和蓝本,创造性地使用、改造教材,最终突破教材,即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树立“以本为本”的教材观。
3、处理好教学和高考的关系
高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因此,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入手,注重“双基”永远是教学的重点。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个别知识点的教学,常常好心地期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讲深讲透,无限地扩张内容、拔高要求,从而淡化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这是不符合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
如:函数部分,有些学校把复合函数的相关试题拿来让学生练,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二、课改一学期来老师普遍感觉存在的困惑及解决办法
在实施新课改一个学期以来,经过备课组各教师的教学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困惑一:
1.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严重滞后,远远未能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教学手段仍然还停留在“三个一”(即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的原始状况上,造成新教材中好多需要信息技术手段予以呈现、组织教学的知识点只能靠口耳相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要上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外,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资源的作用。
2.普遍的大班制已明显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实现如此理想的学习模式,一个现实的做法就是小班制下以小组为单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经验做法,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就目前情况看,实现如此转变,力不从心。
3.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新理念还没有完全领会,做的还是老的一套。如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这种“小步走,小转弯,爬低坡”。我们并不反对这种接受式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容易控制课堂,容易把握节奏,容易完成任务,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要
充分认识到它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它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方面还是不够的。
4.新课标课本习题较简单和基础,而市面发行的各类教辅参考书几乎都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偏、难、超标现象严重,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解决方法
1.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点的未点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片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追求学生的外在表现,有的课堂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也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不够。其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学生反馈也听不明白,知识掌握不牢固。
如何才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呢?我们认为数学本身是有魅力的,要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才能让他们保持长久的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强调思维,安静的思考)引向深入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深层思考至关重要,并对此做了初步的探索。
例如:在《圆锥曲线的方程》一章中,“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课堂引入可以这样设计:(借助多媒体)给出一张姚明的图片,(此时学生的兴趣来啦!同时老师加以说明,姚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个时候,老师说“问大家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姚明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打篮球的),接着老师问:在正常情况下,篮球在空中的运行轨道是?(学生回答:抛物线),进而引出本课研究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初中我们学过抛物线,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冲破初中的界限来学习抛物线。我们知道,当0
2.抓住“重点、难点”,巧设疑、妙导思。
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中的关键,通过具体问题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可以在学生易错点处设疑导思,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易错点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困惑二:关于教材内容处理的几个问题
1.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我们觉得高一学生刚入学的半学期比高三还要辛苦,因为这一个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彻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不少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被重视,到了高中却十分重要,这些内容如何处理呢?利用开学初一周左右时间进行系统复习效果好不好呢?我们认为,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做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二次函数的最 大(小)值问题,在学完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等内容后,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案例《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这样不仅复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而且又让前后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事实上,二次函
数与二次方程是衔接中最受关注的内容,要不要单独讲授呢?新课程给了我们更大的难处:在前一轮教材中,解不等式移到了集合之后,在讲二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从容地补充二次函数、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知识处理。而新课程则把解不等式的内容放在必修5中,少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函数中许多精彩的典型问题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解决办法:适当扩充,注意把握度。
2.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教学问题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对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有具体要求与建议,教材紧扣标准的要求,设置了大量的探究与应用问题,这也是教材的一大亮点。然而,实施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学建模历来都是学生最为害怕的内容之一。主要原因是题目太长,信息量大,普通学生根本没有信心把题目读完,更不用说分析解题思路了。特别是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多数例题、习题,从数据收集、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函数模型、检验直到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结束,较顺利也要20多分钟时间。我们担心的是:高一刚开始就很难,使学生长期处于恐惧之中,仅存的那一点学习兴趣也会消磨殆尽。
解决办法:关于数学探究的教学,在初始阶段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希望通过不断的提示,让学生慢慢适应,最终能摆脱教师的帮助而独立完成,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还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改的任务,而寻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策略方法更是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做扎实。
困惑三:如何让学生学会“先学”
1.学生的依赖思想严重
现在的中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都是老师指使做什么就做,老师不安排就不做,而到了高中,仍然很难改变这种学习习惯,这种严重的依赖思想是多数学生的表现。
2.学生不知道怎么自学
课前预习或自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
3.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高一学生科目多,很难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到了高二,所学的科目随着减少,本应该更好的、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还是不知道安排。数学科目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有些学生因为在高一的数学没有学好,把这种思想带入了高二,加上不会安排时间去学习,导致越学越差,甚至有放弃的念头。
解决办法: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抓好这一环节,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
1、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
2、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
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
3、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4、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但并不去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
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最后,愿我们借助数学课程改革的东风,充分利用实施新课程的广阔舞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使自己在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占据领先位置,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备课组小结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工作小结
(2012-2013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的工作本着为学生服务、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在全体老师们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成绩显著。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制定备课组计划,提高备课业务水平。
一开学,我们就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思想,制定具体的措施,规定了集体备课的要求。
二、定期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本组定为每周四上午第三课集体备课。每次由一位教师主讲。讲教学目标,讲教学重难点,讲教学方法,理知识要点。主讲人讲后,各位老师又各抒己见,探讨教法,交流经验,集众人之智,戒他人之失。通过备课组活动,大家教学经验明显丰富,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⑴、我们听课及评课有待于进步。本学期,由于大家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相互听课较少,这影响教室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后要多听一点课。多观看教学课堂录像,让老师们向名家学习。
(2)、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
概括了我们教学备课组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初一历史备课组
2013-1-23
第五篇:初三历史备课组小结
2015年初三历史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全体初二历史教师以川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历史为本,紧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期初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016年中考,在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开展工作,教后反思、查漏补缺工作不够到位。
学生后进生面还比较大,需要加大辅差力度。圆满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现总结 如下:
1、制定了切实可行有效的工作计划及复习计划并圆满完成。
期初,全体历史教师在总结上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研,结合初二上期时间长,下期时间紧的状况,及早做好了中考应考准备,制定了可行有效的期初计划而且完满完成计划。如按照计划本期在期中考试时完成了九年级历史上下册的新授,然后完成了九年级历史上册的复习,为2016年中考赢得了时间。在各次考试上,基本实现期初订 立的目标。
2、认真组织了集体备课,效果好。按照期初计划安排每周都很好的进行了集体备课,主备教师提前做好设计,集体在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集体备课,达到了四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目标,突出了备课环节。在集体备课中地理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意识,按三维目标备课,不断加强了教法、学法的设计;注重把备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备课的重头工作。并应用到了实际课堂教学,及时上传了教案、导学案及教学反思,基本每一节课都准备了有效实用的导学案。课堂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上台展示的学生多起来了,效果很不错。教学进度按计划如期进行,基本没有了拖堂现象,知识点的当场落实好。月考检测结果很理想,达到预期目标。历史教师的工作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学期学生调查中,历史教师的学生满意率基本都是 100%。历史组的集体备课效果很 好
3.需要改进的工作:教后反思、查漏补缺工作不够到位。进生面还比较大,需要加大辅差力度。
学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