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教《新理念》教案[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4: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继教《新理念》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继教《新理念》教案》。

第一篇:中继教《新理念》教案

第一章 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的定义p2 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并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的学习内容。

二、教师与课程p5

1、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2、教师要参与制定校本课程。

三、学生与课程p6

1、学生要体验和生成自己的课程。

2、课程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p6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联系日渐加强。

2、教育面临的挑战p7-8 现代人才内涵发生变化。正规教育的资格受到挑战。学校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p11)

1、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

2、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3、我国政府深化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p12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人的生命本体,促进个体的完善;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p13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4(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一般理论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p19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课程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p19

1、学生需要。

2、社会生活需要。

3、学科的发展。

三、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p20-21

1、行为目标。

2、展开性目标。

3、表现性目标。

第二节

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 一、三维目标的含义p22-23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1、识与技能。

2、程与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二、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p23

1、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2、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一般理论

一、课程结构的理解

二、课程结构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基本内容 一、九年一贯制课程结构基本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p27(1)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2)人的发展本身具有连续性。(3)知识本身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2、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九年义务教育中设计了大量的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有品德与社会、艺术等,小学高年级有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等,初中有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

3、特别指出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综合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它作为必修课。

二、课程结构的特点p28-29

1、程结构的均衡性

新课程强调,要依据学生发展的规律均衡安排各门学科所占的课时数,如将语文所占的课时数由原来的24%降到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为13%——15%,并适当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了6%——8%的课时。

2、程结构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之间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课程结构的选择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发展每名学生的独特个性。

3、程结构的综合化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绝不是将几门课程综合起来那磨简单,而是客观地,整体地将知识、生活与经验融合起来。

第五节

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内容及其关系 p31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四大领域内容的关系p31(1)共同属性: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2)联系: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都可能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四大领域的融合p33 综合主题活动;两两结合活动;核心主题活动。

2、课时安排

国家统一规定的年学时数为100学时,周学时数为3学时,学校可根据这一基本要求,结合地方和学校办学的特色,决定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所需要的时间。

3、主题选择

(1)主题的选择必须来自学生周围真实的世界。(2)主题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第六节

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反思对策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p34

1、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仍然只关注知识目标,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有些学校为了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过分地强调过程和方法,认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从而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体验,却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抛弃了结果。

2、反思与对策

这些学校没有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向或者只看结果或者只看过程的两种极端。然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培养“全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

二、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及传统活动课程的关系p37

1、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和老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资源包使用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学科化教学痕迹,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来加以实施。

2、反思与对策

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这些学校和老师的思想仍未冲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束缚。由于受教学习惯和认识理念的影响,他们混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传统活动课程,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存在的价值。

(1)要正确处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结构中都承担着无法被替代的教育任务。而且,两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打通,相互整合,共同为完善人的整体素质贡献力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课程。

(2)要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活动课程的关系

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1992年以来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传统的活动课程强调在“做”中获得直接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它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倾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正确认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p40

1、问题

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或者不重视一些综合课程,或者干脆将所有选修课程都设为必修课程,没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反思与对策

要正确认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主要课程与次要课程的关系,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它们各自都具有无法被替代的作用。必修课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也是国家评价制度中严格强调的课程;选修课则是为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它的优势是适应全体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必修课所不具备的。必修课与选修课面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史相互补充的,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各自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课程综合化带动教师素质的调整p41

1、问题

长期以来,课程过于分化,学科体系趋于僵化,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自然、人类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时代,课堂上传授的彼此孤立的学科知识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传统的分科课程显得极其落伍。在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下,面对新生事物,一些教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2反思与对策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程综合化势在必行,在课程的设置及实施上,教师的素质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教师要着眼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2)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的成长是教师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孤立封闭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相互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弹性安排p41

1、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3课时的安排虽然能够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总量的要求,但对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特征于一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显得极不适应。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时空上一般都有很大程度的延伸,不仅活动时间较长,而且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具体的生活实际。

2、反思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应采用“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既要满足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课时量,更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高质高效。

(1)对于小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分散使用,即将一两个课时或一周的课时串联起来使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同校外活动甚至学科课程打通来上,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体的确定p43

1、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和老师不能很好地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不知道什么样的主题更适合学生、2、反思与对策

(1)关注学生的兴趣,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从学校及社区资源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3)拓展学科内容,挖掘学科中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更多的课程资源要来自于其它学科的整合。

培训时间:2007年秋季 培 训 人:蒋厚平

培训对象:夹石中学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夹石中学会议室 培训课时:8课时

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内容 的一般理论(2007年9月24日2课时)

一、课程内容的内涵p46 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p47-49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第二节

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007年9月28日2课时)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p50-53)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需要。

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54)(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4)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特点分析(2007年10月8日4课时)

一、课程标准的定义

1、课程标准的定义(p55)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p56-57)(1)前言 :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按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1——

2、3——

4、5——

6、7——9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的目标。

(4)实施建议: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推广或实现这一标准的建议。它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三、课程标准下对教材的使用p57(1)领会教材的精神,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力,让他们分析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

培训时间:2008年春 培 训 人:刘培刚

培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 培训课时:8课时

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教材的一般理论(2008年3月21日4课时)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1、教材的含义p67(1)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

(3)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教材与教学内容,课程,教科书,教具的区别与联系(p69)

二、教学与教材关系、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p70)教学内容是承载教材的母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反映和集中表现形式,因此,没有教材作保证的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

2、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材观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三、教材的一般分类

1、根据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可分为自编教材与国定统一教材。

2、根据教材使用的物质材料可分为纸质教材、胶片教材和磁带教材。

3、根据学习者的感知可分为视觉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和视听教材。

4、按学科性质可划分为德育教材、智育教材、体育教材、美育教材、劳动技术教材;并可进一步按具体科目划分某一学科教材,如语文教材、数学教材等等。

5、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区分:基本教材(教科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图册、视听教材)——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6、按采用教材时的学习种类分为:练习教材、应用教材、发现学习教材等。

7、根据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分类,教材可分为:个别教材、小组学习教材、同步学习教材等。

8、按教材设计的类型可将教材分为:(1)知识中心式教材,包括学术理论浓缩性、知识结构和多科知识综合型等形式;(2)范例式教材,强调以基础的、本质的和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范例编制的教材;(3)生活中心式教材(经验中心式教材),强调以人类日常生活为中心内容编制的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这种教材以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为核心内容;

(5)人本中心式教材,它以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

四、如何理解教材多样化p73

1、多样化作为一种课程教材发展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情所制定的一定时期内课程教材发展的大政方针,是指导课程教材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作为文件,它具有法规性质。

2、教材多样化作为课程教材发展的一种状态,在现实情况下,体现出教材的多样性和共时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当教材集中起来进行展览或展示时,教材的状态会得到集中表现。

3、教材多样化作为一种运动过程,体现出教材的特殊内部矛盾,主要体现教材发展的动态性、历史性和特色性。因此,教材多样化本质上就是教材的特色化。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2008年3月24日4课时)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关系(p74)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2、新课程标准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理念。

3教科书的编写应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p74 1、全面反思旧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2、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5、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6、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三、新教材的特征

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1)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p80(1)语言明了,容易为学生理解。(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3)印装精美,图文并茂。

四、从新教材透视国家最新中小学课程标准(p83)

1、数学不再是少数尖子的专利。

2、外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物理增强与社会的联系。4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生物符合国际潮流。

6、体育健康第一。

7、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8、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培训时间:2008年秋 培 训 人:刘培刚

培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 培训课时:7课时

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观念变革(2008年9月15日2课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总的看法和态度、1、学生是主体性的存在。p87

2、学生是多样化的存在。p87

3、学生是完整性的存在。p88

三、知识观(p89)

1、科学主义知识观;2工具主义知识观;

3、文化取向知识观;

4、生存取向知识观。

第二节

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含义(p93)

学习方式是人们学习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及其含义

1、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p94)

从教育内部说,是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力量;从教育的外部来说,是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掌握知识,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因此,学习方式要发生变革。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解读p95-98

三、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及分析

1、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p101)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p102)

2、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及对策p102-104

(1)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入。

(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困惑。

(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的对策是:

1、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2、教师要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特别是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3、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008年9月19日3课时)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理论(p104)

1、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科课程的形态、内容、结构、实施及评估方式与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方法有机地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及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一方面,立足于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帮助学科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以更好地达成学科课程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学科课程实施中强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到课课有信息、科科用信息,从而在宏观上实现教学现代化,在微观上有效改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p108)

1、问题及原因

(1)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

(2)硬件设备建设快,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慢,软件建设速度迟缓,力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网络工作室是宽敞的,但里面空无一人;信息设备是新的,但无人能用;机器是好的,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常用常新的软件。

(3)在技术使用和管理上,观念没有与时俱进,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只是电教老师的职责,学科教师的任务则在于完成学科教学,其深层次动因在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人为地割裂开来。

2、对策

(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上,教师既要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要高度注重信息技术的适度使用和对信息技术使用方式的多向探索。

(2)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加大适合教学的软件资源积累,努力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环境。

(3)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倡任课教师积极参与整合,参与基于信息、基于资源的新教学结构的重建。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2008年9月22日3课时)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界定p111

课程管理是整体上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开发等方面的调整与管理。

二、新课程提倡的课程管理p112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第二节

地方课程管理

一、地方课程管理概念剖析(p116)

首先,地方课程的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进行管理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同时也对制定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评价、根据本地区的客观实际进行课程创生等方面进行调控。

最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进行管理时,不仅仅使用行政手段,更多的是使用技术手段,对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地方课程管理的策略

首先,完善机制;其次,协调统一;再次,资源公享;最后,课程创生。

第三节

校本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界定

1、校本管理概念分析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是坚持学校塑造人、培养人的办学宗旨。其内涵和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2)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4)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分式校长。

2、校本管理的优势(p120)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

1、教师成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必然性(p121)

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

二、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1、课程资源释义(凡是能够为课程服务的资源)

2、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p125)

3、对教材进行有效管理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关键(p127)

三、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的凸显

四、对课程开发的反思(教师讨论互动)(p129)

1、校本课程开发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与制度

2、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就是教师自己编教材,校本课程是否就是原来的选修课,活动课

3、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确保城乡资源优化使用

培训时间:2009年春 培 训 人:刘培刚

培训对象:新民中学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新民中学会议室 培训课时:5课时

培训主题: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课程评价的一般理论(2009年3月20日3课时)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及功能

(1)作为一种方法,可以利用课程评价来收集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相关信息,为建立、开发一种

新的课程提供依据。(2)作为一种工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中,为制定达到教育目标的决策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效依据。(3)作为一种手段,课程评价对怎样判断课程价值及课程开发的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4)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的判断,并提供了大量的矫正控制信息。课程评价具有五个功能:(1)诊断课程。(2)修正课程。(3)比较课程价值。(4)预计教育需求。(5)确定预定目标是否达成。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p134-135)

1、诊断性评价:是对事件(物)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诊断,及在事件(物)进行之前或事件进展的某一阶段开始之前作出评判,以求发现问题并确定下一个任务。

2、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事件(物)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或实施到一定阶段后,对事件(物)作出阶段性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进行或实施之后对其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p135(2009年3月23日2课时)

一、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p137)

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p143)

3、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p146)

4、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p148)

第八章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引言

要想教师的专业得到真正的发展,关键性的问题在于教师必须实践,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专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而校本教研恰好是倡导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实际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因此,校本教研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第一节

校本教研概述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校本教研要求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校本教研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二、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

校本教研可以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基本形式,还可以通过教学开放日、教学观摩、教坛新秀献课等形式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设舞台。

第二节

如何确立校本教研制度

一、校本教研氛围的形成(p164)

(1)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2)通过引导教师参加教研实践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166)

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呢?

第一

通过开展活动让教师动起来。

第二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让教师形成科研能力。

第三

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励教师持续发展。

第四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第五

加强教师与社会的沟通。

三、对校本教研的反思

1、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责任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该想方设法营造一种适合校本教研的氛围,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研讨,为教师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搭建平台。

(2)校长不但要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创设适宜的氛围,也应投身到校本教研中。

(3)校长要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要整合学校各处室和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2、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p168)

教研员要通过“备——听——议——思——行“这种循环推进的方式全程参与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益。

(1)备:指教研员参与教师的备课活动。加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研员在指导前要了解执教者的已有基础和教学困惑,课前与教师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共同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

(2)听 :指在上课过程中,教研员进入课堂,和实验教师共同听课,关注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

(3)议:指教研员组织教师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让执教者先说明设计思路,再请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指出本节课的优点以及不足,并对不足处提出修改意见,供执教教师参考。

(4)思: 指执教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指教研员和听课教师听课后的思考,通过思考,找出备课和教学行为的不和谐处,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

(5)行:把教研员的思考、执教教师的反思

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改进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再创生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二篇:十二五中继教教案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进程必须放在整个社会背景中考虑,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职责,因为教育事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事业,教师专业化的结果也必须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成功。

教师专业化是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当前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越来越广泛: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2、国家有教师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老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教师发展专业阶段

教师的专业成熟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有助于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为教师教育提供专业训练所需要的基本内容。

1、“关注”阶段论

关注阶段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中较早再现的一类。2、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是以人的生命自然衰老过程与周期来看待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与周期,其阶段的划分以生命变化周期为标准。

3、心理发展阶段论

心理发展阶段的把教师当做一个成年的学习者来看待,其分析是建立在认知理论、概念发展理论及道德判断等理论的基础上的。

4、社会化发展阶段论

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过程,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人的需要、能力、意向与学校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5、综合阶段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发展的过程,专业知能发展、心理和职业周期发展三个维度既相互独立以相互依赖,有着密切的联系。

(3)课堂教学技能;

(4)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实施的能力;(3)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

行。

(一)我在哪里?——认识自我发展阶段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都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成长的阶段性。根据教师成长与发展阶段理论,全方位分析自身善,正确判断自身目前气息的发展状态,有利于确立今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教师从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方面:

1、起步阶段;

2、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

4、创造阶段。

假创造和利用机遇,谋求新的发展。通常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

教师进行现状分析时要注意:

1、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应更多侧重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教学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而对威胁和机会的分析,则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

2、教师要尽可能对面临的各种机会进行评估,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把握最佳发展机会。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以自身的已有的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的过程。其成长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教育科研过程。

一、学习过程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生成、信息传播和技术革命不断加速的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因此,学习对于教育,对于教师尤为重要。教育的使命是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思想观念、品德修行等更应走在朝代的前列,能引领学生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结合自身实际,从充实基础、更新知识、思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确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如果说,联系——思考着重于研究的经验,是自身进步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手段;那么反思——自悟则是着眼于自身的觉醒和提请,是自己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因此,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评价,找出得失,明确方向,从而确定新的行为选择的思维活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思想、言行应当是自觉的、清醒的,否则,就就难以确保其言行的“教育性”。

但是,会食而不感性更改把握,从随意的到自觉的,要经历一个对已有经验的筛选、提纯、内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内省——内心醒悟、明白。正是经由反思而到内省,才能使正确的千得以确认和保持,错误的得到纠正,的认识得以加深,感性的认识达到理性,其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从而使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充实、丰富和成熟起来。因此,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新上岗教师。2、适应型教师。

3、成熟型教师。

4、专家型教师。

1、成就令学生景仰的常识和品格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人际交往的频繁和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日益增多,师生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之差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的多重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越来越弱,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审察和质疑意识越来越强。

2、形成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有法”指教育教学不规律,我们必须探究和遵循。“无定法”是说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正因为如此,教师职业才有可能专业化。

3、创造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劳动社会意义的价值的基本体现。

造优良的修改品格。

3、学科教研,小组互动

学科教研组的工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培训工作的效果。

4、跨科学习,协同互补

5、跨校交流,教研联动

6、课题研究,提升教师

课题研究是一项既融于教学教研活动,又高于一般教学教研活动的科研活动。它需要老师能应用归纳分析、经验总结、对组比较、理论概括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它最能磨炼教师、提升教师。

第三篇:2011中继教工作计划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中继教工作计划

城北中学 龙林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已成为当前学校的首要任务。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总结我实施中继续经验的基础上,本人特制定中继教学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先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及有关的上级文件精神。

二、目标要求

本人在中继教工程以提高业务素质为重点,以“一德三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以师德铸造为灵魂,以课堂改革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响应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的教育质量,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贡献。

三、基本原则 灵活、创新、务实地运用州、县提出的创新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四、主要任务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促进师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显著提高。掌握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强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业务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

主要完成师德教育的学习、新理念学习,开展法律学习、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等学习,不断提高我的思想道德意识。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我实施素质教育的自学性和主动性,提高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意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主要完成新课程的培训学习,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狠抓学科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完成新技术的培训,培养自己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能力。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中继教工作总结

城北中学 龙林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现将本轮继续教育个人参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功培训

1、在远教活动中实践和探索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道,学习网络的使用与管理。

2、订阅并且学习《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电脑高手》等杂志。

3、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的培训与学习,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4、参加了我校的教学技能培训,苦练基本功。

5、听取了我校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

二、公共课程培训

1、参加学校统一安排,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完成了《新时期师德修养》、《新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的学习。

三、中继教培训取得的成绩

1、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深入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教科局一系列活动,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2、学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学习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拓展沟通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以思想教育、规范服务、严格管理、纠建并举为重点,大力推行班务公开等制度。征询意见,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推进中继教培训的全面开展。

5、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2011——2012学 第一学期

班级工作总结

城北中学 龙林

作为班主任,我可以感受到与班级慢慢进步的快乐。那一个整体,那一个家,在我这个“家长”的培养下,看着它慢慢的长大,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快乐和自豪。下面我总结自己这学期来的工作。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好得力小助手,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一个好的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得心应手,就要学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进行的轻松愉快,而又有好的效果。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就要在班里就需要培养好班干部,让班干部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

本学期,虽然我注意培养了王琳琳等几位班干部。可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这几位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还不够高,组织能力也很欠缺,不能很好的带领全班同学上好自习课,搞好各方面的活动。因此,在第二月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重点做好小干部的培养工作。首先,重新选举班干部。通过班会课,民主选举出学生喜欢的班干部。其次,找班干部和班内个别学生谈话,帮助班干部树立自信心,消除班内不利于班级管理和成长的消极因素。最后,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制度,并严格按班级制度执行。要求其他学生做到的,班干部首先要做到。班里的日常事务,班干部能处理的,尽可能的让班干部去做。通过本学期的历练与培养,小干部把班级管理有声有色。不仅几位小干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威信在班里有所增强,而且,他们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他们的配合和帮助下,我班的各项活动开展有序,我的班级管理也轻松了不少,我班也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总之,班级管理琐碎,班主任需要运用细心、耐心、虚心、忍心和爱心、良心去精心培育,功夫才会不负有心人。做了班主任我深刻的体会到:做班主任之最主要、最关键之处即“勤”-―勤下班级、勤巡视、勤“谈话”、勤“蹲点”、勤“陪学”……总之,勤能补拙;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质量、时间就是生命。

2011——2012学 第一学期

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城北中学 龙林

转眼间这一学期已告结束,在这期间,班主任工作匆忙而扎实,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也有许许多多的新体会。为下一阶段的班主任工作顺利地进行,有必要进行认真地总结。

一、追寻独特而有效的管理经验

1、讲究班主任工作的语言艺术,攻心为上,把教育工作引导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心悦诚服。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出的问题,尽量以生为本,先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然后引导他们从他人及自身发展方面看问题,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基本作到了每天与至少一名学生谈心。

2、善于把班主任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认同的行为准则,通过集体的力量优化育人的氛围和效果。在这方面常常是思想工作先行,舆论随后,全班同学共同进行行为监督落实。通过民主管理,大家评说等形式在班上形成一股正气,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潮流,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改变个体的不足。本学期至少有十余名同学进步明显。

3、多元评比促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要求我自身再要求班干部再要求每位同学,并且通过“第二起跑线”这一雏鹰争章评比栏,对每位同学进行形成性综合评定和多元性评价,分别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奖励,奖品微薄(一副手套一顶帽子一个围巾一个日记本)但我相信暖到了每个孩子的心理。

4、注重班级精神和内涵的建设。

(1)“日成长卡”每天一分钟,记录成长的足迹,“吾日三省,可正其身”;(2)诵读经典,领悟宝贵的文化遗产,体悟文人的精神魅力。“古诗500首”走进了我们的世界,充盈了学生的课余,心更竟更静更净。(3)每周美文摘抄,200字佳句积累。提高了写作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4)“成长档案袋——我的舞台我演绎”家校联系册、小手印优缺点卡、作品栏、资料栏、试卷、荣誉栏等等载满学生一学期的收获和欢歌。

通过种种形式努力营造班级文化内涵和班级精神。这个精神和内涵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二、效果

我班在清洁、纪律、卫生、学习、活动、特长、艺术等方面都表现较好,运动会上汗洒赛场;全班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不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

三、不足之处

本身教育经验和水平所限,对极个别很自我的学生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学困生帮助不够,与学生谈心沟通不够。班级管理有急功近利思想,方法有时也过于简单。

四、今后的努力

认真反思自己前阶段的工作得失,扬长避短,努力使工作做更加人性化和艺术化。关注特殊学生(学困生、单亲学生、家庭离异、个性儿童)真研究个案,上升为理念

第四篇:中继教总结

中继教总结

新一轮的中继教学习已有两年多,在这几年的学习教育实践中,本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特别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多为学校做一些工作,为此我积极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2008的中继教学习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现将一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师德修养方面:本学年,本人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班活动,认真摘抄学习笔记,及时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诚恳地向优秀老师学习,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认识到在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学校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年来本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在学科学科培训方面:本,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其中有语文方面的,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不能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性主义教育界的需要。

三、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本,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

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

四、在专业学习方面:本人己算是一名老教师了,但教学时仍感到知识不够用。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学习培训活动,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本,通过教研会,我观摩了公开课和示范课,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一,我的论文获得贵州省教育科研所组织的论文大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学推广活动,教学理论得到了提高,为更好地提高教育界教学法成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摘抄笔记也还不完全认真。

2、培训活动欠丰富,作为教师个人也沁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3、学与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以致用应是教师学习的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本人在这方面做得还十分表面化,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有关中继教的学习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谈上面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

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本人虽然地完成了本中继教任务,在新的一年里,我想,我一定要继续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不愧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第五篇:中继教心得体会

赫章县达依初级中学2008--2009学

中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教师:谭廷举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我校每年都在学校教研处的组织下,我们广大教师开展了有计划的继续教育的学习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大学,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教之有情,就要将无声的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语言,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将自己胸中的波澜,引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在追求一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有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学生喜欢的课,教学效果一般都会优于其他的课,所谓“爱屋及乌”是也。“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说明了也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这一道理。就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角度而言,学生乐于上的课,教师也能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朝着更加优化的境界不断迈进。“心有灵犀一点通”,“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大概都是说明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更大的热情乃至于创造性。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从学生的学习这一角度来看,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包括: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因而,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充满活力。无庸讳言,学生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激发。有一则简单的哲理:要想让人们脱去衣服,一阵寒风吹过,人们只会把外套裹得更紧;而当热浪一阵超过一阵时,人们恨不得一下子脱去所有的衣服。大凡是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行家里手,无不重视情感的熏陶,如于漪、斯霞、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不仅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矢志不渝地追求,而且把这种情感倾注于学生的身上,真情实感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学生,从而演绎了一段段佳话,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著书立说,阐述其重要性。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就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萎靡不振、神情黯淡,势必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我虽然教过一个初三毕业班,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的第二个初三我着重加强了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五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同时,在科研上,我从尝试性的探讨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逐步向科研发展。因为新时代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三、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逐步明确了学生的喜好,明确了自我塑造的目标,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过去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经过学习,使我的进步有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科研论文的发表及科研成果的及时总结上,及教学效果上。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为我今后的教学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中继教《新理念》教案[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继教《新理念》教案[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中继教总结

    中继教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学和学校组织学习的方式,我认真学习了《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时期师德修养》以及一些信息技术知识等。在这些知识当中,我最感兴趣德内容是《......

    中继教心得

    2016年度中继教学习心得体会 拟写人:张习勇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本学......

    中继教心得体会2012

    2012年教师中继教学习心得体会 陈忠勇 通过本年度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许多的收获。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胜任新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

    中继教计划

    中继教计划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响应......

    中继教总结

    中继教总结 通过“十二五”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校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认识到为了更好地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

    中继教总结

    十二五中继教 个人培训学习总结 xxxxxx中学xxx 在这一轮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中,我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学习了新理论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得以规范自己......

    中继教心得

    教师中继教学习心得体会 新一轮的中继教学习教育实践中,本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特别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一直都有一......

    中继教学习心得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学继续教育个人学习培训总结城关镇第二中学:张振刚本学期,在学校“中继教”工作的整体安排下,结合学科特点及教研组实际情况,开展了十分丰富的中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