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4: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第一篇: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编者按:

200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全市百强调产的战略部署和“大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在年初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力求在十个方面取得突破的总体要求,狠抓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确保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和不断提高,赢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回顾篇

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290元,增长14%,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自1999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

农业获得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5亿公斤,达到15.02亿公斤,增长11.8%。蔬菜总产量预计达到17.1亿公斤,增长13.3%,干果总产量达到4175万公斤,增长15.2%。肉类总产量达到4.8万吨,增长12%,禽蛋总产量4.8万吨,增长12%,奶类总产量达到2万吨,增长25.4%。

绿色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12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300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9%。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6个,绿色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增长14.1%,占农 业总产值的53.5%。53种绿色农产品打入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家超市。我们还起草了《长治市绿色农业结构调整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绿色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措施和目标。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0个,带动基地农户45万户,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200元。尤其是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增长24%,实现利税1.8亿元,增长23.3%。屯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潞安牌面粉、沁洲黄小米等14个农产品被评为著名商标,鸣源牛奶、裕源牛肉等38个农产品被评为知名商标。

农业标准体系取得新突破。全市审定并通过了33个长治地方标准,收集采用制定、发布实施了各类农业标准721项,其中采用国家标准556项,国家行业标准101项,省级地方标准11项,市级地方标准33项,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这在全省是第一家。今年8月份,我市召开了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消灭无标生产新闻发布会。

农村生态富民工程成绩显著。全市已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态家园工程项目县,近万户农民用上了沼气。沼气工程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年户均节本增收2000余元,使农村走上了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一次大革命,真正过上了清洁、卫生、健康、文明的小康生活。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有11.58万人口解决了饮水困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完成生物覆盖面积207万亩,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3.03万亩、退耕还林面积8.5万亩、干果经济林面积新增10.2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9.5万亩,通道绿化988公里,育苗4.5万亩,特别是太行山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同比增长6%;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928台,联合收割机达到351台,农用运输车达到37355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全年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4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完成增加值 124亿元,增长53%,上缴税金16.5亿元,增长64%。企业规模扩张,产业要素全面提高,产值规模在亿元以上、税金在千万元以上的民营百强项目发展到154个,其中农副加工产品项目26个。

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采取小村并大村,自然庄并主村,建设移民新村,自动迁移等多种形式,总共移民646户,2442人,超额完成了省下达1800人的移民任务。全市5个贫困县共确定了29个整村推进村,各村严格按照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要求,以不同方式公示项目和资金情况,由村项目实施小组把项目和资金落实到户到人,并全部实行项目资金报帐制,农民群众对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非常满意,在实施项目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通过实施旱作节水、农产品加工、种草养畜、扶贫移民“四大增收工程”,全市解决温饱人口1.4万人,减少农村低收入人口2.12万人。

农村小康建设进入新阶段。全市又新增5个乡镇、174个村、8.4万人口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尤其是农村的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就医难、看电视难、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一个村村通、校校无、户户有、家家新的农村小康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市委书记张兵生在全省小康建设晋中座谈会上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介绍。这方面的经验,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经验篇

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1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勇于争先,勤奋工作的结果。同时,也有气候条件转好,农产品价格回升,能源原料价格大幅上扬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措施有:

1、邀请中央起草1号文件专家解读1号文件。读懂文件是落实文件的基础。我们于2月12日就邀请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研究员和著名经济学家晓亮、茅于轼、范剑平等起草中央1号文件的专家,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共1500余人,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长治市农村政策与农业形势专家报告会》,使中央1号文件从“入耳”到“入心”,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深化了对当前农业形势和农村改革内涵的的认识。大家感到,专家们的透彻分析,独到见解使广大干部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2、组织万人干部下乡宣讲中央1号文件。宣传文件是贯彻文件的条件。我们于3月25日,制定出台了《关于组织万名干部到农村宣传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决定》,并抽调市县乡万名干部到农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以中央 1号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活动。下乡之前,市农业局党组明确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必须全文背下中央1号文件,在宣传1号文件活动中,坚持把农业科技宣传与中央1号文件宣讲紧密结合起来,技术服务与落实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发财致富大讨论,促进农民思想大解放,调结构促增收,启发农民增收新思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把增收措施落实到增收项目上,以项目运作全面提高农业效益。

3、出台了两个文件明确全年目标和任务。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张兵生书记对全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10个方面搞突破的具体要求,讨论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两个文件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明确了全年的工作任务,要在确保全市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为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进一步突出我市的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集中力量搞好10个10万亩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专营区的建设,逐步形成有龙头带动、有基地规模、有专业市场、有信息技术服务的一区一品、一品一业的规模经营格局,形成跨乡镇、跨县市区的优势产业专营区,进而实现一个优势产品带动一乡一县甚至几乡几县农民大幅度增收。

4、召开四个现场会推动全面工作。在壶关召开了全市旱地西红柿产业开发现场会,采取市场、科技、农户联动的方法,推动旱地西红柿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旱地西红柿平均亩收入5000元。在潞 城召开了公司制订单农业促增收现场会,采取市场与主产区、主产区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三个层次签订销供产订单的办法,推动订单发展,让农民放心生产,进而推进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并重点规划13个优势农产品专营区,促进特色产业区域化,区域产业专业化,使长子大青椒、壶关西红柿、黎城尖椒、沁县沁州黄、武乡马铃薯等优势产业的种植面积接近或超过10万亩。在长子县召开生贵式大棚种植模式促增收现场会,及时把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通过总结推广变成全市性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据统计,一个生贵式移动大棚就能收入3000元。在沁源召开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场会,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岗前技能培训、岗中集中培训、岗后追踪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等多种模式,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定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单位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用工订单—技能培训—供需见面—安置就岗—增加收入”相互链接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培训7万多人,外出打工人数30.29万人。

5、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据统计,今年我市城区、开发区、潞城、壶关四个县市区对农业税进行了全免,涉及金额644.84万元。黎城县实行执行税率3%,沁源、襄垣实际执行税率3%和4%,其它县市区按照市里要求,贫困县执行税率4%,非贫困县执行税率5%。全市农民负担为2672.12万元,较2003年农民实际承担的负担,减少了2274.64万元,减幅达到了45.98%,人均负担11.16元,较2003年农民人均负担23.28元,减少了12.12元。

6、落实直补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是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全市共落实小麦补贴面积36.19万亩,补贴资金361.9万元;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71.59万亩,补贴资金1357.96万元;共落实良种补贴面积37.87万亩,发放补贴资金201.04万元。这一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落实农机直补政策。共安排了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机具,全市共补贴到农户50型以上大型拖拉机95台,秸秆还田机141台(件),硬茬播种机5台,畜牧青贮饲料机械70台(件),玉米收割机7台,另外黎城县补贴手扶拖拉机680台。通过政府补贴资金为引导,农民自筹资金为主体,全市农民出现购买农机热,带动农民购买突破600万元,购买农机具的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7、启动农民增收大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人。为此,我们在元月份就举办了促进农民增收大培训启动仪式,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市委书记张兵生在会上要求,通过促进农民增收大培训,在广大农民中尽快培养出一批科技能手,一批生产能手,一批加工能手,一批销售能手,一批致富能手。杜善学市长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批各项产业的带头人和生产营销骨干,以此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区域化、区域产业专业化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做好做足农民增收的大文章,通过促进农民大培训活动,使我市的农民素质有了一个大提高。

8、召开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科技兴农,种子先行。我们通过历时一年的试验、示范、分析,完成了以蔬菜、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和油料六大作物为主的新品种引进,筛选出适应本地生 长,表现良好的83个新品种,并于元月13日召开了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会,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全市推广优良品种面积达到322.15万亩,优种率为90%。

9、启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增强农民的就业本领。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制定出台了《今冬明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并拿出175万元用于今冬明春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在《长治日报》、长治电视台和《绿色通报》上集中宣传报道了34个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典型,力求通过典型带动、样板引导,激起广大农民外出打工的强烈欲望,形成一浪高一浪的打工热潮。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在外务工农民达到了38.14万人,占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59.4%。

10、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大流通。依托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带,通过改造马路市场,拓展地边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了诸如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潞城大葱、黎城尖椒,沁县沁州黄小米、沁源食用菌、屯留中药材、平顺大红袍、黎城核桃、武乡马铃薯等49个具有集散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按照统筹城乡协调的发展理念,以主城区、县城和具有传统商贸优势的乡镇为重点,建设了诸如长治县荫城、武乡洪水、沁县新店等103个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农贸市场。尤其是紫坊农产品批发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这样形成了从乡到县到市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已成为承载产品集散,连接 优势产业带,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纽带,成为保障城乡供给的重要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大流通。11月11日,全省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这方面的经验。

11、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改变服务方式。信息就是财富。我们坚持用抓住绿色,创造特色,传递信息的发展理念,一是投资40万元,开通了长治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农业网站——“长治绿色农网”。网站的设计注重炎帝农耕文化内涵,网页的编排突出了现代绿色消费导向,着重推介产品、产业和资源特色要素,在提供各种农产品商务信息的同时,把长治介绍给全世界。二是采取以奖代助的形式,用小钱引大钱的办法,选择重点乡镇、龙头企业、农村大户、产地市场、农贸市场,补助3000元,发展了500多名农民信息员,建起了187个农村信息服务站,配备了1000多台电脑、传真机等设备,形成了覆盖产业,触及农村的农业信息网络。三是启动千家万户上网工程,让农民在家里点击鼠标就能找到致富信息,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销售半径,促进了农产品多层次、网络化销售。

12、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结合本地传统的优良农业技术,根据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当地气候及生产条件,试验示范、优化组配,大力推广了十大栽培技术体系,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是优种配套技术,包括统繁统供、包衣拌种、机械播种、精少量播种等一整套的优种技术体系。二是平衡精准施肥技术,全市平衡精准施肥面积336万亩。三是生物覆盖农业技术,全市共推广地膜覆盖技术116万亩,秸秆覆盖114万亩。四是节水灌溉技术,面积达到80余万亩。五是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全市机械播种面积达221万 亩,机械秸秆直接还田面积142万亩。六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是秋耕壮垡、三墒整地、播前播后重镇压、机械深耕深松、机械秸秆还田、旱井集雨等系列旱作技术推广。七是立体种植高产高效技术,重点推广了30种模式。八是模式化栽培技术,面积达到204万亩。九是化学调控技术,共推广面积96万亩。十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治面积1807.28万亩,投入防治资金2790万元。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参加全国各类博览会为全省作贡献。走出去开眼界,争订单促销售。我们今年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新加坡“黄河韵·山西风情展”前期订货洽谈会,当天我市有7家企业的40种产品与购货商签定供货合同,合同金额10万元,并与外商达成了长期供货意向,订销产品的企业和产品数量名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外汇农业的步伐。而后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3个企业现场销售收入达到63万元,签订意向合同10余项,总金额达近1亿元。特别是我市的沁州黄小米、上党腊驴肉、大红袍花椒、玉米高筋粉、屯留杂粮面等绿色产品,倍受客商青睐,看到这种场景,我市的企业家纷纷表示,希望政府多组织企业参加这样的展销会,一是能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二是能扩大产品的宣传,三是能与国际水平接轨。

14、行风评议促进工作作风转变。行风推动作风,作风带来新风。行风评议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省总体领先。在全市首次行风评比中,去年市农业局被评为全市行风评议工作先进单位,全市13个县市区农业局有6个被评为先进单位。今年,在行风评议 中我们在《长治日报》开辟专版,公示了市县两级农业局长的年度工作承诺,公布了举报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多次召开龙头企业经理座谈会提意见,面向全社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聘请行风监督员等多种途径查找问题和收集意见,共收集到500多条意见和建议。重点采取几次比较大的行动,查处了4个经营单位,35宗毒鼠强,42宗种子,58宗肥料,64宗农药,有效地打击了市场经营中的不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农民利益,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

15、创建学习型机关适应形势发展。我们在农业系统率先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口号,力求把农业局办成一所大学校,在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上,今年又加强了五方面的学习和教育:一是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学习,要求局领导、科站长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带头授课,鼓励青年干部上台讲课;二是两次组织青年干部背诵中央1号文件,进行排队打分亮相,并组织妇女干部举办了“巾帼建功”演讲赛,有力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组织干部轮流到企业和基层锻炼,同时积极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招商引资和产品营销等服务,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素质;四是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五是组织干部观看《正气之歌》等,教育广大干部增强拒腐防变的警惕性和自觉性。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在政治理论上突破难点,在科技发展上创造至高点,在“三农”工作上推动全面。

展望篇

第二篇:2011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2011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

一、农业产业化工作(35分)得35分。

1、一村一品推进行动(1)已制方案上报,得1分

(2)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领导建设一个农产品专业村:××××××××得6分。

(3)乡书记、乡长、分管领导抓一个连片基地建设:××××××××××得6分。

2、规模种养大户(6分)

×××西瓜68亩,×××50亩,×××养母猪110头。得6分。

3、产业化招商项目(6分)

4、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6分)。

5、年内产业化经营宣传报道(4分)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40分)得40分

1、指导推动工作(13分)得13分

(1)工作力度及责任制落实(4分)得4分

乡党委开会专题研究有分管领导,有专人办公,纳入了乡镇工作考核。乡成立了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带队的新农村建设工

作组,乡党委书记到每个点指导工作至少有三次以上。

(2)项目建设情况(9分)得9分 建设点按“六改四普及”要求达到了标准。

2、发动群众(13分)得13分

(1)宣传发动群众,群众知晓度高,对工作满意并给予了

大力支持,得1分。

(2)组织了村组干部到先进的试点村交流学习,得2分。(3)群众投资投劳占总投资的50%,如丁家山每人集300

元,各点通水、厕、室内部分自行负担,得5分。

(4)发动社会力量帮扶1万元以上每个点(含单位帮扶集

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得5分。

3、资金使用管理(4分)得4分

(1)县下拨资金及时金额拨付到点,得3分。(2)报账审批规范、账目清楚、账务公开,得1分。

4、宣传报道和统计(10分)得10分

(1)每月向县新村办上报一条信息得4分,县简报采用和

市级以上采用和公开发表(4分),得4分。

(2)及时报送统计资料,档案资料齐全,得2分。

三、农业工作(15分)得15分

1、粮食生产(3分)得3分。(1)未出现撂荒,得2分。

(2)水稻优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0%,得1分。

2、动物防疫(5分)得5分(1)防疫密度达100%,得2分。(2)年内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得2分。

(3)防疫经费落实,工作经费1万,物质储备金0.5万,得1分。

3、农民专业合作社(5分)得5分

(1)年内完成合作社新增任务5个(2分)已注册5个(见营业执照复印件),得2分。

(2)提升合作社建设(3分)。组织合作社负责人、村干部参加了各级培训,指导合作社规范管理,得2分。

4、农村沼气,超额完成中央新增任务91座,得2分。

四、水务工作(10分)得10分

1、保持保量完成县下达冬修任务,得1分。

2、国有水费足额收缴上交,得1分。

3、乡村水费应收尽收,专款专用,得1分。

4、农村安全饮水完成建设任务,得1分。

5、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得1分。

6、防讯工作

(1)储备防汛物质,开展汛前检查并上报,得3分。(2)汛期24小时值班,电话有人接听,得1分。(3)及时掌握雨情、险情及蓄水情况,得1分。合计得分:100分。

(一)农业产业化35分,得35分;

(二)新农村建设40分,得40分;

(三)农业工作15分,得15分;

(四)水务工作10分,得10分。

第三篇: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一、抗震救灾方面

第七届村委会成立刚刚4个月后的5月12日,XX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位于极灾区的XX县花荄镇联丰村也未幸免,灾情发生后,村委会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应急抢险、生产自救互助、公共防疫、社会治安维护、政策宣传服务队,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战斗中。救出受伤群众11人,抢出粮食、农具、家具、衣物等物资价值100余万元,为重在群众搭建防震棚96个。并及时深入村组调查灾情,登记受灾情况,上报灾情,争取救灾物质。据不完全统计:在抗震救灾期间,村两委出动救灾人员400余人次、车辆20余台次,坚持集中消毒,开展夜间巡逻,为村民运送和发放矿泉水、菜油、大米、御寒衣物等救灾物质近50吨,发放帐篷620多个,救灾生活补助近xx万元。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联丰村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恢复重建方面

5.12大地震致使全村9人死亡,548户农房全部毁损,76户农房和两委办公楼、多功能农民活动室、科技惠农超市、农村卫生站、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等公共设施和辅助设施1400多m2都不同程度受损。在抗震救灾转入灾后重建阶段,村两委积极部署,认真规划,主动作为,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一是农房重建。为确保重建质量和进度,让村民尽快住上经济、安全、适用的永久性住房,村上采取原址重建,户户联建,集中修建方式扎实推进,在建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主动排除人员为群众购买钢筋、水泥、红砖等建材。wxt567 户外冲锋衣品牌排名到2010年春节前,全村548户重建户,76户加固户都搬进了新房。二是基础设施重建。村两委除认真贯彻落实灾后重建政策外,还主动向上争取灾后重建项目,截止目前,加固整修塘堰368口,引水沟渠1300余米,道路12.3公里。三是公益设施重建。争取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132万元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新建了占地10亩,建筑面积为78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添置了10多万元的健身体育设施,建立村图书室和多功能电教室。村卫生室和村活动阵地近期也将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三、产业结构方面

5.12地震之前,我村的种、养、多经比例为77:22:1,大春种植以水稻、玉米、红苕,小春以种植小麦、油菜和少量经济作物为主要。本村没有大型支柱产业,而劳动力的外流和农闲时群众无事可做不但制约了农村经济经济的发展,还慈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本届村委会上任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在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养殖业的同时,还引进绵樱鸭业公司在本村建立了300万只樱桃谷鸭养殖基地,吸收了40户农户到基地内从事樱桃谷鸭养殖,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我村养猪、养鸡、养鱼和多经作物得到了协调发展,种、养、多经达到了58:38:4,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四、新农村建设方面

为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我村自2010年以来,抢抓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为目标,总投资500多万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美化工程。一是人畜饮水得以改善。投入100万元,新建联丰柏杨集中供水站,解决了xx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二是道路得以改善。投入30多万元对联丰9组到养鸭场1.5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加宽改造,投入50多万元新建和硬化了猫儿沟至农民文化中心道路,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将1组至兴隆、2、3、4组的组道那内了新农村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万元,并已着手新建。三是新能源逐步普及。结合灾后重建,改造和新建沼气池120多口,是村民用上了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四是乡村旅游开始起步。村两委主要干部投资新建的猫儿沟休闲庄在村内外享有较好声誉,在村民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未来发展的去向。五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改造整治精修山坪塘54口,水产养殖20口,新建300万只樱桃谷鸭养殖基地并投入运行,粮油、果蔬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突破历史上最好水平。六是新村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2010年,我村又被列入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争取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300多万元,为我村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综合治理及民兵管理

为村民营造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自2010年以来,我村加大村庄治安综合管理力度,真正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在民兵管理方面,积极配合上级工作要求,搞好冬季征兵工作,对应征青年按时组织体检,力争将政治素质高、身体健康、积极向上、作风正派的青年送入部队。

六、村社会事务管理

依靠政府及村党总支的支持,村委委会积极开展帮扶、帮困、丰富老年人活动等各项社会事业。重点以提高民政工作效益、切实把民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为落脚点,做到工作有人抓、确实保障家庭贫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年来共资助困难群众157户,共计资金35400元。并协助11户低保特困户低息贷款33万元进行危房建设,为 户特困户办理低保养报。自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来,我村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的惠民政策,近三年来,年全村95%以上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使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以缓解

七、村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村一项艰巨地工作任务,由于我们各自然村面积大,人口多,而村经济相对薄弱,给我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三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村计划生育工作还是取得了不错地成绩。目前,全村共有育龄妇女 人,已领独生子女家庭 户,双农独女户 户,已享受独生子女奖扶政策 人,自2010年以来为育龄妇女查病、查环活动11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100份,发动协会会员为困难妇女捐款1000余元。

三年来,我们的工作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务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面临很多的困难,许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为此,我们将不断学习,灵活把握政策,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探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努力把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一、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14年,我镇的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抓科技示范带动,抓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抓产业结构优化,抓农业专业协会组建,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的增收。2014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7526万元,同比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12660元,同比增长14.4%。(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服务咨询,推行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工作;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规模化经营、种植,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

1、积极完善农村产权服务体系,完成产权变更登记22宗,咨询服务60宗;继续推行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工作”,引导支持农民群众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自主、自愿、规范签订“长久不变”决议。

2、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组织20余人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现有农业职业经理人20余人,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规模化经营、种植面积约6000亩,其中规模化种植牡丹1500亩、猕猴桃约500亩、核桃200亩、常年蔬菜种植800余亩、藕200余亩、草莓300余亩、西瓜500余亩,其它2000余亩。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新建“XX县泓盛家庭农场”、“XX县成芳家庭农场”二个,推荐“XX县泓盛家庭农场”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

3、坚持市场化手段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正在与包装公司、县国土局对接完善4.20增减挂钩项目包装材料、申报材料。(二)做好民生工作,确保民生安全

1、完成了动物春秋两季防疫并接受了检查组的抽查。完成了狂犬病防治,接受市狂犬病防治检查组的检查。

2、落实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等已全部补贴到户。

3、完成了2014村组道路建设7公里的民生目标。

4、做好农业技术知识,秸杆焚烧、农业保险、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宣传。帮助7位购买了社保且符合补贴条件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申请了2014年1-10月的社保补贴。

(三)统筹城乡发展,抓好新农村建设

1、完善已建小区总平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双福堰小区三期总平建设;正在实施双福堰小区四期总平;正在实施已建双福堰小区、九洞桥小区、同心小区、石虎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2抓好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完成了新场镇头堰村村规划初步编制方案。

3、制定了《新场镇关于推进“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引进孺子牛生态农业项目,拟流转集体建设用地31亩,耕地500亩,建设集休闲、观光、养老为一体的特色项目。目前已完成农户45户搬迁,正在完善相关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继续积极推进和服务好成都汇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作物种植基地建设、四川嘉好投资有限公司“溪山晴翠项目”建设和新场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清源半岛项目”建设等。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工作,组织20余人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清源农业、汇益阳光农场、江荣蔬菜、远洲果蔬、浩斌果蔬、康荣果蔬等合作社(农场)常年种植蔬菜800余亩。粮菜轮作1662亩。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新发展家庭农场二个。

1、清源半岛项目地址在新场镇文昌社区23、24组,目前已完成150亩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特色乡村酒店、酒吧一条街以及旅游业态调整。

2、溪山晴翠建设项目在新场镇文昌社区1、17组征地面积为112亩,总投额30000万元预计2015年4月全面竣工,是打造以旅游公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地产项目。截止2014年12月中旬,已投资6000万元完成87亩旅游地产主体工程和外观风貌建设等,总平、管网、绿化建设已完成。

3、扇子场旅游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流转集体建设用地20余亩,农户申请自愿腾退宅基地,搬迁农户40余户。

4、天府牡丹园建设完成已流转1500余亩土地的协调及地上附着物赔付、600余座坟墓的搬迁工作。目前正在做园区总体规划及三个村的村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已流转土地1500余亩,并且完成了1100亩牡丹种植,举行了门景系统、接待中心和道路等修建的开工奠基仪式,截止2014年12月,已投入投资10000万元。

5、四川喜玛高科农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对“爱尚农业产业园”进行提档升级,投入资金80余万元改造园区大门、建钢架大棚26亩。

6、汇益.阳光有机农场已建成120亩有机作物种植基地、完成会议接待中心建设。

7、逸轩草莓采摘园流转2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投入资金30万元种植冬草莓,现草莓已红了在陆续采摘中。

8、现正在与成都鑫鸿烨农业有限公司对接200余亩的猕猴桃采摘园规划事宜,目前已签成农用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完成了整地、垒地工作。(五)其它工作

完成2014扶贫工作、农经统计、林业工作、面源污染整治等相关工作。完成了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

二、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

基本工作思路: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强力推进牡丹产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一)突出发展规模型和效益型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型和效益型生态农业。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加快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强力推进基地建设,例如桐林的荷花、揭家的猕猴桃、石虎揭家同心的牡丹等。(三)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带动特色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对8个村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四)努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步伐,努力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化建设,抓好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改进服务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五篇: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锦江乡位于崇州市北大门,东与崇平、廖家两镇相邻,南与崇阳镇接壤,西靠西河与济协隔河相望,北与元通镇、观胜相连,面积18.69平方公里,人口16103人,辖一个白马社区和四个行政村新华、乌尤、天民、余塘村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锦江乡

交通便利,华怀路南北贯穿全境,是通往街子、怀远、元通、花果山等重要景点的重要节点。

二、具体工作

(一)、创新探索“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

今年以来,我乡紧紧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群众满意为要求,在华怀路沿线的新华村创新探索“混合型”土地合作新模式。XX年11月16日,市委书记范毅率相关人员到我乡新华村调研土地合作社,听取乡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罗述林对陈家林土地合作社创新探索“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工作情况介绍,详细询问了土地合作社组建、运作模式及股东收益情况,对我乡创新探索“混合型”土地合作模式、“订单生产”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1、陈家林“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锦江乡陈家林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社成立于XX年3月,该社位于锦江乡新华村5组,目前共有入社农户68户,入社面积220.19亩,是锦江乡规模较大、运行较好的合作社之一。

该土地合作社创新探索了“紧密型土地合作”+“松散型土地合作”的“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

紧密型土地合作:农户自愿将149.07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合作社,预交生产成本费用(诚信金),由合作社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

松散型土地合作:农户自愿将71.12亩土地入社,预交生产成本费用(诚信金),合作社按照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生产,实行订单种植,为社员种子、肥料、农药“三统购”,机耕、机防、机收、管理“四统一”服务,农户自行分配所产农产品。

2、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目前,新华村组建成立了8个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户321户,面积达950亩,采取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生产管理经理,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做好平时日常管理工作。今年,合作社采取“大春种粮,小春抓钱”的思路,与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签订优质富硒水稻种植,平均亩产(湿谷)达1200斤,销售价格(湿谷)1.18元/斤,每亩分红590元,比未入社农户平均增收200元/亩左右;目前已有7个土地合作社与新繁泡菜厂果味觉公司签订了小春青菜种植协议,预计每亩收益可达700元。

3、陈家林“混合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亮点。

①创新土地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将“紧密型土地合作”与“松散型土地合作”有机结合,更加适应农民群众土地股份合作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②适应农村劳动力的配置、过渡和转移。农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作模式,比较合理地解决就地务工、就近务工、外出打工劳动力的配置、过渡和转移。

③找准产业确保稳粮增收。采用大春种水稻、小春种蔬菜的粮经复合生产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抓经济与抓粮食生产的问题,稳定农业生产。同时,通过合作社“找”产业、寻出路的主动发展行为,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了合作社的发展。

(二)、顺利完成蜀鸿嘉水泥制品市场及小水泥制品企业拆除还耕工作,构建优美整洁新农村面貌。

小水泥制品企业是极具锦江特色的传统产业。由于小水泥制品企业占地大,破坏农田,沿路设厂等问题,为规范小水泥制品企业生产,我乡于XX年、XX年在市国土、规划、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对锦江乡小水泥制品企业违法搭建进行依法拆除。

在蜀鸿嘉水泥制品市场拆除中,锦江乡承担了市场拆迁的主要工作。由于拆除工作涉及群众面广,影响面大,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及其涉及的深化确权工作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由乡党委一把手亲自带队对各业主和项目区的群众进行摸底、政策解释以及劝导和疏导工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认真接待各企业业主和群众的来访咨询,并采取集中回访,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解答政策,疏导各类问题和矛盾。同时,我乡根据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工作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措施。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政策解释和耐心细致的劝导,我乡努力把拆除违法占地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处理在乡镇,化解在乡镇。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业主、群众因拆迁和深化确权工作到市政府及上级部门无序上访和其他过激上访情况。通过XX年5月—7月近3个月,上千人次的集中整治,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拆除和还耕任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同时,我乡进一步加大对怀华路沿线(锦江段)示范线建设整治力度,对尚未拆除到位的违法建筑进行再次清理和拆除。今年以来,我乡已累计投入人力500余人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怀华路沿线小水泥制品企业及摊点进行整治;我乡还专门抽调4名人员配合市国土局对拆除的小水泥企业用地进行还耕和整治,使200余亩违法占地得到恢复。

通过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我乡对怀华路沿线(锦江段)不断整治,如今的怀华路沿线(锦江段)不再是当初的“脏、乱、差”,而是环境优美整洁的田园风光。

(三)、构建完善保障改善农民民主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农民就业和增收新办法。

1、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好的规划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我乡在发展中确立了把锦江打造成崇州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之乡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中把新型农民社区、发展规划村道建设规划、沟渠改造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域发展相结合,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同时,在全乡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各村要建立相应的产业规划,实现产业的适度规模、产业互动和区域发展。

2、引导群众发展思路转变,内引外联促发展

锦江的地理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方面,我乡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强化与农发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对接,强化产业化项目信息的接收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包括我们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乡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业项目信息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引导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促进新项目、新产业的不断落户和发展;同时,也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土地收入,提高了群众的务工收入,带动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

3、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我乡在构建完善保障改善农民民主体制机制中,牢牢树立“抓产业发展,就是抓农村发展,就是抓群众增收”的思想。近年来,我乡先后引进了成都市温江区建超花卉园艺有限公司586亩花卉苗木基地项目,深圳林盛园林有限公司花卉及特种蔬菜繁驯基地项目,崇州市国家粮食装备库签订“富硒大米”生产项目及其他花卉园艺公司项目。

今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圳林盛园林有限公司在天民村投资规模不断增加,现已投入资金1000余万,完成基地项目建设300余亩。崇州市国家粮食装备库签订“富硒大米”生产项目,稳步推进。成都古味觉有限公司1000亩泡青菜项目正式签约。通过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四、几点启示

1、农业农村工作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我乡在发展中确立了把锦江打造成崇州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之乡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发展中把新型农民社区、发展规划村道建设规划、沟渠改造规划等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村域发展相结合,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同时,在全乡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各村建立相应的产业规划,实现产业的适度规模、产业互动和区域发展。

2、农业农村设要与引导群众发展思路转变相结合。

锦江的地理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方面,我乡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强化与农发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对接,强化产业化项目信息的接收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调动乡、村、组干部,包括我们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乡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业项目信息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引导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促进新项目、新产业的不断落户和发展;同时,也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的土地收入,提高了群众的务工收入,带动群众发展思路的转变。

下载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中共宣汉县委农办 关于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打算的报 告 2010年,全县“三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全力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着力推进农业"五......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全力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着力推进农业"五......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05年分管农业副镇长个人工作总结2005年年度工作总结**镇人民政府副镇长***2005年以来,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09年以来,xxx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确保了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就上半年农......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范文 标签:工作总结 2011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范文4篇 XX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用......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浈江区2011年农业工作总结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以及上级农业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十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