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暑假实施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总结
精品学习文档
学校暑假实施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工作总结
暑假,明德学校实施 研学+红心向党 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亲子研学、红色游学等载体形式,形成教育合力,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是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抓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国情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法制数育。暑假,开展师生全员进刘家庄抗战纪念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文化进家庭,通过 万名教师访万家 活动等与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 红心向党 莫定基础。推进党史国史进校园、进暑假实践作业,打造 红色文化专题作业。推进红色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实践活动,将爱国爱党思想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融入实践活动。与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组织密切配合,开展 五老志愿者 进学校,现身说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二是扎实开展德育 四进 活动。着眼红色基因传承,推动德育进校本教材,将德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
精品学习文档
育和心理健康、历史文化、法制教育等有机融合,积极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校本教材,实现与现有教材、课程的有机融合。推进德育进课堂,把立德树人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中,积极推广 微德育 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打造成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推进德育进头脑,鼓励学生争做美德少年,组织开展主题征文、动漫设计、微视频展播等活动,规范开展 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敬礼 等仪式教育,推进中小学校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党的政治认同。推进德育进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对党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三是健全德育工作联动机制。暑假期间,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支部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好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团队干部队伍、学科教师队伍,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党支部书记作为学校德育第一责任人,了解学生心理及成长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及策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办学,推进家校合作育人,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突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组织专家讲座、心理沙龙、素质拓展游戏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每名党员导师联系帮扶4名困难学生,指导和帮助学生健
精品学习文档
康成长。七一 前后,评选 红心向党 优秀学生,夯实 红心向党 成长自觉。
第二篇: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新发中学校长 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立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三、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推进“立德树人”进程的必经之路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责任之重大。必须要制定出教育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一套复合校情的人性管理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
加强特殊群体的培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当他们因学习困难而落后,因生活贫困而自卑、因家庭不幸而落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用我们无私的爱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勇敢面对,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去引导学生,并且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青春就将枯萎、衰败,生命就会黯淡无光。所以,身为教师更加要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
立德树人,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它关乎着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育人工作是功德无量的事业,立德树人,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第三篇: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索
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再次强调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本文以广西河池市卫生学校为例,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作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校;立德树人;路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些重要论断,重申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
立德一词语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一词语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大德,树社会主义新人。怎么样才能做好立德树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认为从以下四个途径加以落实。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办好我国中职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我校坚持强化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化的党建工作体系,以“党建+”为学校发展护航。
(一)巩固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总支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完善议事和决策制度,切实发挥党总支在学校建设中把关定向、保驾护航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开花。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制订了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把党支部工作目标考核量化进行评分,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完善创新政策保障、工作激励、平台支撑、考核评价等机制,激发党支部的生机活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学校党支部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建立完善党建带群建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党组织对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社团、教代会的领导、支持其开展工作,切实发挥群团组织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中的特殊优势和作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教育者先受教育。近三年来,学校以护理、助产、药剂这三个自治区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广大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要做“四有”好老师,要做“四个”引路人。
(一)强化价值引领。实施全体教师轮训计划,先后分期分批组织到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成都依能公司、广东宝娜美容美体公司等高校、企业考察学习,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引导他们在认知国家中服务国家。
(二)强化师德师风。学校党总支坚持师德??风、校风学风同时抓,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学校党总支书记上党课、专业老师解读相关教育政策或集体观看教书育人楷模视频等形式,还通过邀请校外德育专家、医院优秀医务工作者到学校作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使全体教职工在学习中受到了教育。每年开展“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在全校营造立德树人、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实践养成。搭建社会实践大平台,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积极到医院进修和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学校每年在外进修或结对帮扶的教职工达30人,大家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深化了理论认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一)更新理念,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一直以来,大家在观念上都存在有一种偏差,认为育人主要就是思政课程的职责,其他课程则传授基础或专业知识。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建立“课程思政”的观念,“课程思政”就是在教学全过程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学活动都有育人效果。
(二)要全过程育人,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和材料的审定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优化课堂评价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监管,提升课堂育人效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防范不良思想传播,把课堂讲授关进课堂管理制度的笼子。
(三)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会学生做人”,它既需要苦口婆心式的“言传”,更需要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中“身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以来,学校坚持开展国学经典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课和学科渗透,举行经典诵读大赛、国学经典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故事演讲比赛、国学书法比赛、文化书签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国学经典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此外,还有针对性的将孝道、感恩、礼仪、励志等主题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如:三月的学雷锋主题教育、四月的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五月的感恩教育、九月的感谢师恩教育、十月的我爱祖国教育、十一月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以达到修正品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制订好学期工作计划,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业务。由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如新生入学的团辅活动、实习班同学的心理辅导等。同时,加强对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咨询的培训,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科学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基本的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
第四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让孩子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这次会议对于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教育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成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和人民。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学段、学科、教育教学环节、育人力量和阵地五个方面的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特殊群体孩子,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有责任有义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教育网络,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着力完善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报评论员)
第五篇: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王定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下,如果还一味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驱使孩子加班加点,再不摆脱只重知识摄取并且过于分分计较的文化偏执,就不是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更不可能营造教育家办学的局面。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就必须成为校长、教师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育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推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上述学科以及所有课程的德育要求。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应予落实。一是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文、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各学科都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有机渗透。校长、教师在理解和运用各科课程标准时,不仅要理解明确表述出来的含义,更要深刻领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实质。二是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历史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学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三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依据我国国情,修订后的课标突出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内涵。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共同发展”。各地应研究课程德育现实,把握课程德育规律,关注学生成长特点。通过恰如其分的课程教学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德育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校,落实到班,落实到学生心坎上;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机地转化为年轻一代的自觉行动。全国1064万中小学专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文化育人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面向2020年,应组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和深入研讨,推进各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第一,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位。自觉追求高品位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第二,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第三,改善校长的管理行为。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掌舵者、营造者。学校管理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校长必须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避免陷入事务堆里。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性,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与宽度。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和学校管理团队应该自觉转变领导行为。第四,着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精神规范,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主与法制是建设现代学校的人文基础;学习与创新是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不竭动力;发展与诚信是个体与团队的信誉所系。第五,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物质文化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建筑或造型新颖,具备时代气息,或古朴典雅,体现文化底蕴。学校建筑要符合学校特色,适合教育之用,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实践育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有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感受生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使他们珍惜劳动成果,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劳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培养学生体验从事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中小学每年都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增强劳动创造生活、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学生的劳动过程,既是劳动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又是培养劳动态度、体验劳动情感、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过程。面向2020年,国家正支持建设一批大型的青少年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并支持这些基地以及此前已建成的县级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发挥作用。各地须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红色旅游活动、专题考察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礼仪育人
礼仪不单是形式,更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主、文明、和谐、平等是礼仪的表现,也是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礼仪是道德的示范,是行为的准则,是交往的枢纽,是文明的标志。在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是立德树人新的生长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面向2020年,要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规律,研究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在机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坚持有机渗透。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种活动为途径,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做到有机渗透,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第二,坚持知行统一。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现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要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进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第三,坚持言传身教。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在学生成长中留下印记。在礼仪教育中,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礼仪行为,让教师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产生耳濡目染之效。第四,坚持内化自律。在礼仪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规律,从知礼、懂礼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明理、激情、导行,引发其内驱力的产生,进而促使内化,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网络育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网络中的不良或虚假信息确实太多。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作为网络最庞大、最活跃的群体,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尽信网,不如无网。面向2020年,应兴利除弊,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这是学校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第一,提倡正确认识网络。把握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德育,不断探索网络坏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用主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引领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第二,提倡绿色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断丰富和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活动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平台。第三,提倡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第四,提倡网络法制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制度育人
立德树人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必须有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督导制度,为德育提供强大动力。把中小学德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投入制度,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三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让教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合力育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凝聚起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应建立教育网络,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统一协调地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德育整体效益,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实际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目标应当趋同,德育内容应当互补,德育资源可以共享。为此,要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课堂。努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保障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中小学德育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正在变化之中,立德树人必须适应新形势。要研究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开放的眼界和胸襟,引导中小学生打好中华文化的根基,学习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蓄迎接挑战的力量;要研究中国的发展变化,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化作每一天的实际行动;要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索环境变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创新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要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党的十八大还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把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突出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