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烹饪专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资兴职业中专学校
中餐烹饪专业可行性报告
资兴市职业中专学校 2014年9月10日
烹饪专业可行性报告
一、申请烹饪专业建设的背景
餐饮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业发展质量是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弘扬餐饮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塑造人文环境和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郴州经济的不断发展,郴州酒店及饭店的服务内容正在逐渐更新,加上“十二五” 对湖南省人口和餐饮业提出的要求,餐饮业对烹调厨师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目前郴州积极发挥湘南餐饮特色优势,餐饮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经营理念落后、品牌意识薄弱、创新研发滞后、政策扶持不足等原因,导致出现产业型态不成熟、品种系列挖掘保护培植措施不到位、传统工艺传承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影响制约了郴州特色地方餐饮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烹饪技能人才是改善和推动郴州餐饮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共识,伴随着高新技术在现代企业生产服务过程中推广和运用,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快、更新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为适应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节奏,加快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办学层次,打造特色精品专业,使我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提高,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行业及岗位需求的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为此,我校在充分调研的技术上,结合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优势,重点建设烹饪专业,以便培养更多餐饮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二、申请烹饪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1.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湖南的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再从兴盛到低潮的坎坷历程,但随着近几年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就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来说,仍是我市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经费投入不足、“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规模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因此,以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我市中职教育,带动湘南中职学校的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湖南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十分必要而紧迫的问题。
2.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资兴市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经过22年的发展,在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行业和湖南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烹饪专业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办学条件相对该行业实际需求仍显不足,“双师型”专业教师在素质、数量和结构都存在待突破的瓶颈,现有教学团队、实验设备条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质量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办学机制的灵活性需进一步突破。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稳步发展。
从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抓住本次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契机,谋求自身发展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烹饪行业发展的速度、拥有的规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划均反应出此行业市场对技术人才的潜在需求。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 3
根本动力。此充分说明我校设置烹饪专业为特色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发展建设该专业的紧迫性。
三、申请烹饪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1.重点专业设置:
烹饪专业一直是我校的重点专业,根据郴州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我校教育资源优势,经过市场调研,针对市场对复合型操作人才的需求,我校按照国家建设专业设置的要求,建立特色专业,增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活动和专业吸引力。提高了毕业生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师资力量
我校烹饪专业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受教的学生曾多次在郴州地区烹饪大赛获奖。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高、实践能力强、教育教学深受学生喜欢。主干课程教师本专业相关职业经历丰富、教育改革与质量意识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着较全面的把握能力,应用技术开发、推广能力较强,教研、科研成果丰富。
烹饪专业目前共有专职教师共6人,其中包括高级技师1人,高级烹调师2人,高级面点师一名。职称结构适当,学历结构优秀,年龄结构协调,教师队伍是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 校内实训基地:
为满足教学所需,我校倾力打造满足烹饪专业技能培养所需的校内实训基地,先后建立3个技能操作间,包括刀工室、热菜操作室、冷拼室、面点操作室等实训场地烹饪实训中心,面积200平方米,能够满足专业的实训教学要求本专业实验室。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在郴州市内,我校与郴州雄森大酒店、华天大酒店、温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长沙富联美食、57º湘、郴州得月酒店管理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稳定可靠。
4.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学校已在烹饪专业较好地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内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标准,并指导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按要求培养人才并向企业输送。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烹饪专业采取“模块菜单、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结合考证的技能实训
围绕国家烹饪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技能中级证书所要求的专业职业技能来开展教学,着重强调实用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操作技能的熟练,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专业职业技能考核合格率达到80%以上。由于学生就业时拥有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即可实行“零距离”上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6.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我校一直坚持将“质量立校”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各专业、教学督导处共同监督、共同考核的教学督导机制。为了保证烹饪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处会同专业负责人共同监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建立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职责分工上,教学督导处负责专业教风、学风建设日常检查、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教学建议收集和反 5
馈、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各专业负责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科研工作。在教学督导的各个环节上,都有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7.毕业生就业情况
生源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就业影响着生源的稳定。我校烹饪专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订单式招生,仅在长沙市附近就有4家大型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前景广阔,潜力无限。目前还不断有企业来我校了解情况预订毕业生。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也进一步坚定了我校申报烹饪专业的信心。
8.建设内容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产学结合为生产一线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特色鲜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建设方案始终把握专业内涵,采取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突出主干、强干弱枝,以点带面、盘活全局的科学建设方法,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中都有所体现。以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为灵魂,进行专业建设方案规划,按照粮食仓储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该专业实施“模块菜单、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烹饪专业建设积淀深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和管理经验。在专业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项目建设方案经过充分的论证,建设内容科学合理。在建设方案的研究和论证过程成中,学校领导和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组员广泛调研、反复论证,使建设方案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使建设目 6
标、建设任务和内容与《湖南“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了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设方法合理、建设资金安排切实可行。通过引进、培养、聘请方式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可以达到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稳定现有教学团队的目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与现代行业、企业生产的相互结合而构建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的,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9.保障措施健全
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学校派专人跟踪监察与督导,统领专业管理督导、培训方法改革与推广、质量评价等工作。
四、建设的目标 1.教学基本条件
在校生人数规模突破200人;引进和培养善于传授和技艺高超专项技能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人数达到6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90%;新增实训设备提高硬件条件,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越的环境;进一步密切联系企业,至2014年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0余家;建立以中式烹调核心的,融教学、培训、教研和职业素质训导等四位一体、工位式的烹饪实训室,丰富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2.人才培养质量
中式烹调专业的毕业生将从事直接的酒店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成为一名称职的餐饮部门一线人才;既可担任中餐制作工作,也可从事一般标准的活动策划和管理工作。同时,结合现阶段酒店服务工作的要求,本专业人员应趋向于:高素质,强技能,适用性,复合 7
型;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工作中,把握相应的技巧和沟通能力,体现出独特的亲和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3.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完善中餐烹调技能课程体系建设,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完成专业岗位分工的中式热菜、中式面点、食品雕刻等任务为驱动目标,实施项目型课程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篇:关于增设西餐烹饪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西餐烹饪专业的可行性报告
一、增设西餐烹饪专业的必要性
在政府拉动消费政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人们消费观念更新等因素的影响下,日前从市统计局了解到,1月到6月该市餐饮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餐饮业销售额37.6亿元,同比增长4.7%,餐饮业正在逐步走出寒冬。据了解,我市餐饮业的拐点出现在2012年四季度,从那时开始全市高端餐饮消费大幅下降。2013年,全省开展了晋人、晋菜、晋味道的系列活动,引导高端餐饮向大众化餐饮转型,今年高端餐饮降幅呈收窄趋势。相关人士介绍说,我市餐饮行业还加强了团购、外卖、微信支付、刷卡消费等社交媒体和第三方平台应用,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推动了传统餐饮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暖,必将刺激餐饮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伴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市餐饮企业的发展趋于多元、规模逐渐扩大,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呈现出梯次化的态势,不仅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更关注他们在创意、创新、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为西餐烹调和西点制作等方向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市职业中专学校烹饪专业具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办学,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需要转型开设西餐烹饪专业。
二、增设西餐烹饪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市职业中专学校申办的西餐烹饪专业,是在我校专业开烹饪设二十余年的基础上。在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始终坚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多次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主要是对当地人才服务中心和部分相关企业等单位调研,了解社会及媒体业、广告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多次召开专家及专业人员会议,虚心听取有关专家在教学计划设置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的意见,并且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掌握企业对用人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认为我校开办西餐烹饪专业具备以下优势:
(一)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我校建校以来,在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校上下奋发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在专业开办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并先后从其它高校和生产一线引进大批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目前专任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
目前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在专业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
根据开办西餐烹饪专业等相关烹饪专业的积累,我校现有烹饪实训室5个、演示室1个、操作间5个等,实验实训设备配套齐全,另有多功能视听大屏幕教室、语音室多处,能够满足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教学需求。
(三)注重实践教学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建立了相关专业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联合办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指导教师,我们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除从校内配备部分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外,还从行业内聘请经验丰富、技术一流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师指导我们的实训教学。
(四)已有完善的制度和经费保障
为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行业专家组成。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实验、实习环节和就业定位等有关方面进行业务指导,保证本专业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为每个专业建设投入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向专业教学一线分配,保证专业所需设备资料以及人才的及时到位。
(五)已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
根据社会需求的岗位要求情况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我校经过充分准备,广泛调研、多方征求各方面意见,已为数字影像技术专业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选取合适的教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要求,借鉴同类院校开设该专业选取教材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先选用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我们还将结合自身情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专业工作岗位的目标要求,密切联系实际,自编讲义或教材。
三、办西餐专业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院际交流和校企合作,提高办学创新能力 通过校际交流,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了解人才市场需求走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真正办好西餐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保证方面,明年将继续招聘硕士研究生,并对现有师资进行继续教育,使现有中青年教师中的30%能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聘任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计划在今后三年中,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发展,构建起兼职教师网络,其人数占专业课和实践指导教师总数的比例≥30%。
(三)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实验室建设
为保证本专业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我校两年内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一切实验实训设施。同时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四)完善各类教学文件
我校将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制定我校西餐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选用和编写优秀教材,努力打造名牌专业。
市职业中专学校
二O一八年一月十三日
第三篇:汽修专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青州市技工学校
我国加入WTO以后,汽车的产销量迅速增长,汽车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在我们青州市有各类车辆5万余辆,近10年汽车保有量以20%的速度增长,急需大量懂得汽车构造、原理和市场营销技能的汽车技术服务专业人才。而青州市从事汽车后市场的维修人员、文化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服务意识不强的占有很大比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需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紧缺型人才之一,前景看好。
一、汽修行业现况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据调查表明,目前,青州市每天挂牌车辆数十部,并且这种增长势头仍处飙升状态。要知道一个行业的发展必定会给其相关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汽车的运用与维修专业即是其中之一。从全国汽车总量和年平均增长量的幅度来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青州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机械行业发展很快,汽车行业也不例外,这就为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市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取得迅猛发展。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南北贯通,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如蛛网,把城市农村连成一片。大大小小的汽车
不分昼夜地穿梭在城乡各条公路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车辆管理部门透露,我市目前,仅已挂牌照的各种汽车就有五万二千余辆,未挂牌照、违法运行的机动车辆至少也有数千辆。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带来汽车维修行业的繁荣鼎盛,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仅在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正规汽车修理厂就有150余家,而未经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地下汽车修理厂也不少于100个。
二、青州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这么多的汽车修理厂要开业经营,首当其冲是要有汽车维修技术人才,每个正规汽修厂所需的初级以上的技术工人以20个平均计算,仅正规的汽修厂所需的技术工人就达3000多人,再加上百余个地下修理厂所需的技术工人,全市市场所需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多达4000人。经我们在劳动部门了解,目前,全市通过考核颁发了汽车维修资格证书的技术人才不足一千人(不含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因此,现有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与市场所需严重失调。据我们调查,青州市区内的30多个汽车修理企业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特别是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缺乏,为应付工商、劳动部门的检查考核,有许多高、中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不得不同时在几个企业挂名,企业之间技术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企业为了把其它
企业的技术人才挖过来,不惜重金收买,破格提高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致使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成为我市人才市场的一大热门。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计划增设汽车维修技能专业培训班,逐步解决我市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人才不足之困难,从而为我市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以及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校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重点专业来创办是顺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我市目前经济的发展需求和长远目标来看,企业现有职工无论从技术水平、技能人才的数量还是技术素质的储备,与上述要求都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市要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站略目标,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就必须把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储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教学设备齐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在我们学校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我校非常重视,每年都拨专款100万元用于预购买教学设备,上级主管部门对我们这个专业也很看重,也拨专款资助。该专业教学、试验设施完善,有电工电子实验室、汽车解剖室、汽车电教室、模拟驾驶室、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发动机故障诊断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实训室、汽车底盘拆装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各类模型、挂图、实习车间,设备完好,管
理规范,使用率高。学校藏书5万册,本专业专业书籍8500册,能满足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现在设备值折合人民币达七百多万元。满足学生实验室习的需要。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上所述,青州企业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汽车人才需求量日趋增大,这是为学生就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4、政府的大力支持培养中高级人才,是实现我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战略措施。为此,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委政府高瞻远瞩,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办山东民族技师学院,并于今年迁入新校区,教职工达82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5人,中级388人,学校办学能力大大加强,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对办好汽车专业,加快汽车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充满了信心。
四、办学对策和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学校整合后,教职工队伍大大加强,学校分批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一体化”培训,理论教师全部具有初中级以上操作水平,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具有高级以上操作水平,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2008年底教师队伍配备高等职业院校标准。
2、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努力取得政府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新校区将于9月1日正式启用。
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争取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青州市技工学校
第四篇:设计专业特色分析报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分析报告
专业发展背景
1988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室内设计专业内容扩展至室外环境设计,随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在当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境况下,为了及时满足城市建设对室外环境设计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立,极大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新学科,开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是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以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起点,发展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及学科是很多学校设立该专业时的理想与愿望。因此,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短时间内在国内数百个院校建立起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非常宽泛的学科内涵,使不同院校能从不同角度切入办学方向,另一方面,这也是快速发展时期必然带来的结果,因而难免出现办学思想和教学水平的差异和不足,以及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廓清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成为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针对我院的情况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特点归纳如下:
一、专业概念与内涵的特点
目前普遍存在学术术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遇到以“环境艺术”或“环艺”来表达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无论是出于简化名称还是对其真正内涵的模糊认识,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尤其在国际交流当中,往往由于学术术语的不规范或缺乏与国际相接轨的学术名词表述,引起误解或要用颇多的言辞予以解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实际上,“环境艺术”有着其自身的内涵,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以材质肌理、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西言的表现,使作品融于环境的氛围之中。作品形式包括环境雕塑、壁画、装置、大地艺术等,相应的专业在欧 1
美国家大学中也多有设立。如果说“环境艺术”是艺术家更多地依托具体环境并通过其作品表达他们的理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那么“环境艺术设计”则赋予设计师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表现形式除具有艺术审美和精神需求之外,具体的功能、技术、经济等因素也制约着设计与创作,事实上它已是跨越艺术与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设计分支学科,具有多种专业内涵和属性。这就是“环境艺术”独有的特点。因为它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二、环境艺术室内、外设计关系的特点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以及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之初的两个专业方向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统一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建立。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教学各自走向系统与专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行业逐渐成熟起来。今天,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环境景观设计行业已形成与室内装饰与设计行业两分天下之格局,对更加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正分化着原有合二为一的专业教学结构。
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从单一的室内或室外综合起来,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中大多会运用到绿化和浮雕等室外设计手法等,室外环境设计其实也就是一个对很大的室内做设计的观点,中庭,门厅,展示„„等都从环境艺术设计细分出来,但是每个学生都的对这些有所了解有针对的学习,看自己侧重那个方向,特别是我们学校这种高职高专的特性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及侧重点的教育。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教学,为建立相对独立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教学结构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历史传统也各有千秋,无法强求一律,也无须强求一致。提倡多样的、多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办学,成为建设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为社会提供人才。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的特点
我们系现在尽量通过更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实验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同学开拓思想,敢于探索。
《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让同学通过对设计实践中常用的材料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参观材料市场,了解材料运用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感兴趣的原材料,发掘即使是最普通材料的造型表现力及材性上的建构可能性。这样一来,拓展了学生的设计视野,丰富了装饰语汇和设计手段,使同学们逐渐建立起具有独立意识的设计观念,尽量能早点与社会挂钩。
《室内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到小区中测量房屋户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思维、空间想象思维,让学生现场动手,训练他们的手绘能力以便以后能够熟练的画出户型图并且锻炼他们能够现场做出一些简单的设计,在量房的过程中分组进行让他们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与此同时,我专业还完善了《装修定额与预算》课程。装修装饰工程预算定额是确定装修装饰工程预算造价、办理工程价款、处理承发包工程经济关系的主要依据之一。定额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装修装饰工程造价。因此,预算工作人员必须熟练而准确地使用预算定额。
定额项目的选套方法
1. 预算定额的直接套用
当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与所选套的相应定额内容一致时,则必须按照定额的规定,直接套用定额。在编制装修装饰工程施工图预算、选套定额项目和确定单位预算价值时,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
2. 套用换算后的定额项目
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与选套的相应定额项目规定的内容不相一致时,如果定额规定允许换算或调整时,则应在定额规定范围内换算或调整,套用换算后的定额项目,对换算后的定额项目编号应加括号,并在括号右下角注明“换”字,以示区别。
3. 套用补充定额项目
施工图中的默写工程项目,由于采用了新结构、新构造、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原因,在编制预算定额时尚未列入。同时,也没有类似定额项目可供借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定装修装饰工程预算造价,必须编制补充定额项目,报请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审后执行。套用补充定额项目时,应在定额编号的分部工程序号后注明“补”字,以示区别。
《民居调查》、《专业采风》内容:在突出教学实验性的同时,我系也非常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践性教学,以具体的设计实践结合理论教学,强化知识积累与处理具体实践环节问题的有机联系。结合传统民间建筑的调研与测绘,在认识与总结传统民居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队考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民居及其环境,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与建筑、农林、景观、规划等背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相比,在美术学院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有其非常有利和独特的条件,在教学中可以把艺术观念与理论融于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阐述中,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我们将紧密依托美术学院浓厚的人文、艺术背景去充分发掘同学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创造性潜能,强调建筑、空间、环境中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与教学理念。通过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可以丰富当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理论探讨,为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随着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别设立以及建筑学院的成立,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更加明确,确立了以建筑基础、空间感觉和创意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为专业基本教学结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为深入学习方向,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观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强调创造精神与创新观念并非是要与市场保持距离,而是要通过大学几年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为实现理想而能坚韧不拔努力进取的信念,未来能够在任何需要创造力的环境下较好的生存并继续发展,具备不断学习与提高的意愿与素质。不为眼前利益而放弃人生理想与艺术追求。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反映在教学环节中实验性与实践性的互补与融合,才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
数量不足
按照学院在校师生规模,无论从现有状况还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情况来看,系内教师数量还是明显不足。
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
系内没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学历层次也不是很高,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缺乏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青年教师比例大,培养培训任务艰巨
3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重较大,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和成长,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任务艰巨。
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实验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不足,多以兼职为主,且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五篇:韩国语专业可行性分析报告
韩国语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摘要] 通过对我省《韩国语》专业发展状况的市场调查分析,结合我院开设韩国语专业所具备的优势,我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大对韩国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充分体现我院办学方针和办学思路,而且是学院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的重要体现。
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及精神,我校积极探索招生和就业的路子及方向,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办学,积极进取。我院对培养韩国语专业人才有完整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优良的实习基地。为此我院向省教育厅申请了开设《韩国语》专业。
一、开设韩国语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具有较高层次的商贸专业韩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来中国开办公司或设立各种机构。山东省同韩国的经贸合作在我国与韩国经贸关系中一直占居主要地位,这是山东在对韩国经贸关系中具有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反映,也是山东积极开展同韩国经贸合作的必然结果。而目前国内的韩语专业人才紧缺,市场供不应求,人才的需求急剧升温。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2004年韩资机构与韩资企业在华投资78.2亿元,2008年达到30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0.7%。专家指出,在现国内经济发展阶段,韩语专业人才的市场供求率只达到30%,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在国内权威人才招聘机构发布的职位排行榜上,韩国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人气,人力资源专家表示,韩国语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是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人才之一,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展望未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商贸的进一步需求,掌握韩语的专业人才将成为市场众多韩资及内资涉韩企业、机构的首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起,韩资企业便在山东遍地开花。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46000家韩资企业,三分之一在山东,青岛就有6000多家,青岛成为韩资企业的聚集区,无论从投资动因,公司规模还是产业分布,青岛的韩资企业都极具代表意义,韩国产业资源部所属的中小企业厅在青岛设立代表处就说明了这一点。青岛成为韩国投资的天堂,有其必然性,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自然环境,是韩国投资者格外看重的一点,尤其对家庭还在韩国的人来说,空间距离成为他们最先考虑的因素,青岛在政府服务等软环境方面走在全国的先列,而外资企业又比较看重这方面,这就成为青岛吸引外资的又一大优势。当然,青岛政府也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了多层次的立体招商网络,建立工业园,以外引外,引进韩国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扩大招商和服务领域。
据青岛市统计局调研:截至2007年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韩国客商投资项目354个,实际利用韩资236548万美元,主要分布在电子、化工、钢铁、纺织、机械、建材、玩具、假发、教育文化等产业领域。代表性企业有:丽东化工、浦项不锈钢、SK化工、高合化纤、韩国线材、高丽制钢、世亚精密管件、新都理光、京信电子等。
韩资企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特点:一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青岛开发区投资环境的日益优化,政府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韩资客商在青岛开发区的投资信心不断增强,所办企业逐步从投资规模小、以租赁厂房生产为主向大规模投资、建大型生产性企业转变。二是已基本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开发区投资的韩资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产业领域,生产经营较为广泛。从近几年来韩资投资的动态纵向分析,已初步从初期的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出口加工项目,转向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韩资客商在开发区投资技术领先、产品领先、管理领先的高新技术型、加工制造型企业成为主流。三是已引进的韩资企业顺利建成、运营效益良好,逐步成为以商招商的载体。开发区区立足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不仅抓韩资项目的引进,更为企业成功经营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从2005年到2007年期间韩资企业投资情况来看,共注册投产韩资企业37家,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共10家,占注册韩资企业的27%,投资额在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之间的共7家,占注册韩资企业的19%,100万美元以上投资额的企业共17家,占韩资企业总量的46%。企业主要分布在玻璃、机械、钢铁、新型合金材料等行业中,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竞争力强、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常好。其他20家企业主要从事汽车零配件生产、物流、餐饮、纺织、美发等虽然规模小、但在韩国非常有知名度、生产年代久、订单稳
定的中小企业。这些韩资企业生产状况稳定、生产效益高、为当地解决劳动力近6000人。
二、开设韩国语专业的可行性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宗旨。我院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以及国外有关机构和大学提供奖学金资助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韩语专业教师们平均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了韩语系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在现有的专业教师中“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形成了语言学、文学和国情文化三个研究方向; 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学科、学术带头人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共同进行教学与科研,以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于高级职称,也就是高层次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目前韩语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50%,并且在发展中不断优化,以提高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增强竞争实力。
2.《基础韩语》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韩语专业《基础韩语》课程被批准为2008年市级精品课程,这是我校非通用语种精品课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我校在韩语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基础韩语》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团结协作的结果。《基础韩语》市级精品课的获批,标志着我校在韩语教学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基础课教师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将任务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在进行必要的语言学习模仿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批评和辩论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基础韩语”的示范作用,逐渐实现专业主干课精品课化。《韩语语法》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制作和申报《汉韩翻译》和《韩国概况》校级精品课,从而形成“市—校”两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式教学体系,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余地与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实践教学与国际合作办学
韩国语专业学生经常参加接待来自韩国各地的学生团体和其他涉外实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应届毕业生可轮流赴“高丽钢线”、“丽东化工”、“LG”等实习基地实习。在志愿活动方面,他们承担着青岛市部分与韩国的大型外事、外贸和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工作,深受欢迎,广获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锻炼了能力,开拓了视野,并使外语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韩国语专业自2006年起,先后与韩国十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2007年实现了“3+1”“2+2” 的教学模式。目前,全部韩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都能分别以2+2、3+1及韩国实地语言实习等项目到韩国留学,这些学生经过留学生活,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丰富了国情文化知识。国际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三、韩国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同韩国经贸关系的日益加强,韩语已日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山东半岛韩资企业众多。韩语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中韩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使社会急需大量通晓韩语的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在走向世界。中国驻韩商会的成立,为在韩国的中国大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驻韩中国企业也需要懂韩语、了解韩国风俗文化市场的人才,学生们学成毕业后进入驻韩公司,代表我们的企业与韩国交流,为我们企业走向世界做贡献。此外,驻韩国的外国公司,国际机构也大量需求国际化的新型人才。目前直至将来很长时间,韩语人才的紧缺造成大量韩商来华投资十分不便,翻译成本居高不下,尤其以中小韩国企业最为明显,即使是开出重金聘请,也不一定能请到好的翻译;大型韩国企业、财团以及即将来华的韩资银行也十分期望自己的在华机构能早一步实现本地化。
示例:韩企待遇:
A、具备韩语能力的人,在同等职位上,月薪一般可以上浮500元左右
B、本科生的年收入一般不低于40000元,大专生不低于35000万元,中专生不低于30000元
C、经理级员工4000-8000元/月,普通员工2000-4000元/月
[结论] 由于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韩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时,大力提倡人才本地化,需要大量懂韩语、有留韩背景并熟悉国内市场运做的人才。同时,中国企业也纷纷在韩国投资,都需要大量懂韩语、懂技术的人员。据有关方面估算,目前韩资企业给中国当地人创造了110万到120万的就业机会,韩语人才自然是他们中的首选,工资的起点一般在3000元/月。至于那些毕业后在韩国工作的中国学生,普遍年薪平均在15万人民币左右。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就读韩语专业及留学韩国最具有吸引力的诱因。在国内“海归”就业市场上出现的“海待”现象,在留韩学生中几乎没有。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的日新月异依靠地球人的共同合作,因此建立多国语言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相信韩国语专业的设立及发展会如“韩流”一般“韩”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