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立项单位:当阳市教学研究室 课题类型:一般课题
实验单位:当阳市玉阳初级中学 课题负责人:贺继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世纪经济知识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加快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各学科相继提出了理念全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的人文情怀,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以学促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时有显现。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立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力争使教师教得恰到好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发展,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综合体现,为初中数学教学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本课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依据数学教育观念而提出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因而它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另外,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师的有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有效发展,对进一步完善现代教师观、学生观以及现代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堂教学现状
自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实施课堂改革已七年,取得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较多的还是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发展,有的课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有的课则弱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训练不得法、方法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被淡忘; 有的课教师一味依赖课件,课件制作越来越复杂与花哨,让人眼花缭乱,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探讨;有的课学生课堂上有效时间得不到保证,课堂效果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迁移能力差等;有的课教师只关注优生的学习效率,忽视甚至淡漠学困生,造成弃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真正在学习的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我们的课堂费时多,教学效率低。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性的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流活动缺失;教师教学激情的缺失。
创造性缺失: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情感性的缺失:因家庭状况或教师关系的原因,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珍惜时间也不会利用时间。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系统的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形成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特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课堂的研究成为探讨课堂教学的热点,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有效性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性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有效性教学更多的关注可测试或量化
有效性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 有效性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效性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校子课题研究内容:“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从学生学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2.行动研究法: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3.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诊断。
4.案例研究法: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案例研究就是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各级各类研究课、示范课,研讨会等,及时总结、调整和完善;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11月-----12月)课题宣传、发动、计划阶段; ①教师反思查找制约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②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交备课组、骨干教师讨论。③做好课题申报、立项等工作。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①达到目标:95%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深度、学习的广度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②各备课组确定子课题并制定本组课题实施方案 ③请专家、领导、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④学习理论、问卷调查、探索探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的策略。
⑤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 ⑥案例研究,每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⑦教师每月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写一篇教学反思并在集中学习时间互相交流、探讨、总结经验。
⑧2014年5月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文集。
⑨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并有优质课获奖。第三阶段(2015年7月—2015.11)总结深化阶段。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③课题研究汇报课。每位教师准备一节课,每节课两种课型:多媒体教学的和非多媒体教学的。学校组织考核小组对每位教师进行验收。
第四阶段(2015年12月)结题阶段 ①撰写结题报告
②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论文、反思、课例、图片等装档。③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结合我校教师在全市上示范课、竞赛课等活动,使我校数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
1.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我校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2.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理想的课堂应有六条评价标准:一是参与度——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二是亲和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宽松和谐自然;四是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交融;五是练习度——引领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着眼关注生活实践。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树立“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自练、自纠、自 思,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高效课堂”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3.课题的研究明显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研究,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探究学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开始以来,课题组成员共撰写多篇论文,其中有论文在省、市获奖,另有论文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发表。计有多人次在各级层次上公开课、评优课或示范课。
九、收获与感悟
经过近三年多的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已经快要结题,除了取得上面的成果外,我们觉得还有以下收获: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同样,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督促缺一不可。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研究的思想,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将要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并准备往下延伸。
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课题组成员都处于教学一线,理论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2.课题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的总结,理论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3.我们进行的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研究的具体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如何和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另外,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课题的有效展开。
十一、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努力实现充满活力、愉悦、高效的数学课堂。课题研究成败在教师,今后应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希望得到教育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对此,我们充满信心。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二0一六年三月(执笔
贺继红)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工作报告
天全县仁义乡第二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报告
仁义二小课题组:吴成洪 2011年02月18日
2008年3月,仁义二小向天全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提出开展《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申请,并于同年被批准立项。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个学年,按照原定计划的研究时间至2010年结题,因受2008年“
5、12”大地震对教学时间中断的影响,研究时间顺延一年,研究工作至2011年2月春季学期实施结题。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论证与申请阶段:2008年3月-10月
2008年3月18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学校校长为主申请人和领导小组组长、在此前组织和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的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为成员,并确定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研究工作的环节进行指导、安排、管理和督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负责为研究工作提供时间上和金费上的保证。课题研究小组以学科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研人员,一方面考虑研究人员能胜任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考虑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锻炼教师队伍,使我们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2008年3月18日:学习师训中心关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指南》等材料。2008年3月26日:参加师训中心关于《评审书》撰写培训。
2008年4月: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开展课题组培训工作。制作课题申请书。
2008年5月20日:完成评审书初稿。
2008年5月20日:向师训中心递交修改后的《评审书》。
2008年9月27日:参加师训中心《计划书》撰写培训。
2008年9月上旬: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到在语文学科的识字与习作、数学学科的计算与应用方面,教师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从而确定本课题侧重研究的内容为:(1)语文教学中识字与习作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2)数学教学中计算与应用的有效教学方式研究。
2008年10月14日:向师训中心递交修改后的《计划书》。2008年10月23日:课题在仁义一小集中会议开题。
(二)、课题具体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11月 2008年10月28日:杨本莲老师上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课。2008年11月19日:洋勇老师上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课。2009年1月6日:研究工作总结会。
2009年3月上旬:对上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完成了学上期课题阶段研究计划的制定,组织了课题组人员培训学习,完成了学期研究工作教学论文的撰写。
2009年3月27日:学习新课标,学习课题组管理制度。2009年4月14日:杨文静老师上语文字词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4月22日:到仁义一小学习课题组档案建设。2009年4月27日:杨霞老师上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5月20日:张虎老师上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5月22日:方波老师上识字教学专题研讨课。2009年6月30日:开展如何进行有效复习专题研讨活动。
2009年7月30日:完成本期研究总结。对识字教学与计算教学模式进行思考。
2009年9月24日:师训中心科研组成员对学校前期研究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情况通报。
2009年9月24日:进一步修改计算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2009年9月25日:李子丽老师上字词有效教学模式的验证研讨课。2009年9月29日:杨霞老师上计算有效教学模式的验证研讨课。2009年10月10日:收集课题组成员教学随笔。完善字词有效教学模式和计算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2009年10月10日:杨本莲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研讨课。
2009年10月29日:杨文静老师上阅读与习作如何联系的教学研讨课。2009年11月18日:聂开恩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研讨课。2009年11月23日:参加县师训中心关于中期报告撰写的培训。2009年12月10日:完成中期报告并上交。
2009年12月上旬和中旬:组织论文撰写培训,收集论文并组织修改。2009年12月上旬和中旬:组织论文撰写培训,收集论文并组织修改。2009年12月29日:杨张丽老师上习作研讨课。
2010年1月8日:收集本期教学随笔以及其他研究材料。本期研究小结。2010年1月29日:初步形成习作与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对以后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安排。
2010年3月5日:完成本研究计划。
2010年3月12日:形成语文方面的识字、习作与数学方面的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二次修订稿。课题组进行应用培训活动。
2010年3月25日:聂开恩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4月15日:杨张丽老师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4月29日:课题研究材料整理。
2010年5月14日:杨张丽老师再次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6月30日:本期研究工作情况总结。
2010年9月上旬:本期研究工作计划并具体工作如何开展作安排。
2010年9月19日:吴成洪老师上数学解决问题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10月10日:李子丽老师再次上识字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2010年10月10日:课题组会议,对结题材料的完成作提前思考。2010年10月26日:杨张丽老师第三次上习作教学模式验证研讨课。课题组交流讨论,再次对习作模式的环节进行补充。
2010年10月下旬:思考教学模式使用说明稿的撰写框架、阅读有关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为撰写作充分准备。
2010年11月13日:课题组培训活动,由杨本莲老师进行“课题模式说明稿”如何撰写作指导。
2010年11月22日:杨张丽老师应用修订后的习作教学模式上验证研讨课。
2010年12月1-20日:课题组成员按分工思考并撰写“课题模式说明稿”初稿。
2010年12月23日:参加师训中心结题培训会。
2010年12月30日:完成本期研究总结。对前面部署的工作进行督查。正式具体布置课题组成员在结题阶段的任务。对研究材料再次进行分类与归档整理。
(三)、课题结题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
2010年12月起,课题组进入了课题结题工作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有: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进行全面的教学成绩比对数据分析、完成论文以及教学随笔电子文件的编辑、向教师发展中心递交课题结题申请等。
2010年12月30日:确定课题组主研人员在结题阶段的任务分工: 吴成洪:负责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的撰写,全部结题材料的审查; 杨本莲:负责档案整理、计算题模式说明稿撰写;
杨张丽:负责教学随笔与反思编辑、作文教学模式说明稿撰写; 李子丽:负责教案集编辑、习字教学模式说明稿撰写; 张 虎:负责论文集编辑、应用题模式说明稿撰写; 聂开恩:负责教学质量比对材料整理。
2011年1月1-30日:完成模式说明稿初稿撰写。
2011年1月1-30日:随笔与反思编辑、教案集、论文集初稿的编辑。2011年2月18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完成。
2011年2月18日:模式说明稿、随笔与反思、教案集、论文集定稿完成。2011年2月19日:课题组研究档案建设全面完成。2011年2月25日:向师训中心提交结题申请报告。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及各学研究人员变动情况
(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①2008年3月—2008年9月:组长高全(校长、课题主申请人),副组长杨本莲(教导主任),组员:杨 霞(副教导主任)、洋勇(语文教研组长)、张 虎(数学教研组长)、杨张丽(大队辅导员)。
②2008年9月—2009年8月:组长:冯志军(校长),副组长杨本(教导主任),组员:杨 霞(副教导主任)、洋勇(语文教研组长)、张 虎(数学教研组长)、杨张丽(大队辅导员)。
③2009年9月—2010年8月:组长:吴成洪(校长 师训中心科研成员)、副组长杨本莲(全面主持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成员:杨霞(教导主任)、杨张丽(班队工作管理员)、洋勇(语文学科研究指导)。
④2010年9月—2011年2月:组长吴成洪(校长 师训中心科研成员),副组长:聂开恩(教导主任),组员:杨本莲、李子丽、杨张丽。
(二)各学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①2008年3月—2008年9月:课题主申请人高全,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杨文静,其中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杨文静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②2008年9月—2009年8月:课题主申请人冯志军,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杨文静,其中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杨文静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③2009年9月—2010年8月:课题主申请人吴成洪,主研人员杨本莲、杨霞、杨张丽、洋勇、李子丽、杨文静,其中吴成洪、杨本莲、杨霞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洋勇(2009年9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调离我校)、李子丽、杨文静(2010年2月后)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④2010年9月—2011年2月:课题主申请人吴成洪,主研人员杨本莲、杨张丽、李子丽、张虎、聂开恩,其中杨本莲、张虎、聂开恩负责对数学方面的研究,杨张丽、李子丽、吴成洪负责对语文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一)课题管理制度
课题组建立了《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研究激励办法》、《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制度》、《课题研究督查与管理办法》,为顺利推进研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的相关保障措施
1、开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培训工作,促进课题组人员明确任务、了解职责。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习活动,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认识、政策水平。
3、落实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工作制度,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按时、按要求有序推进。
4、学校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经费与其他所需研究条件的保障,使课题组成员的正常研究工作能得到全面的满足。
5、建立各类研究材料的档案资料。
四、课题研究成果简述
(一)、认识性成果(成果详细描述见课题研究报告)1.形成了计算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2.形成了字词有效教学的模式 3.形成了习作有效教学的模式 4.形成了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模式
(二)、实践性成果
1.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综合管理的良性变化起到了拉升作用:2008—2009学末“仁义二小的位置明显上升”,学校总排名从22名上升至16名;2009-2010学教学成绩总排名从16名上升至9名,为2004年以后第一次获得教学质量奖。
2.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牵引作用。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16人次撰写的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教学成绩14人次在县级以上获奖;课题成果1人次获县级二等奖,1人次获县级一等奖;县级和乡优秀教师7人次。
天全县仁义乡第二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2011年02月18日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探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探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丰富,方法多样。本课题组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第一: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学中师生互动构成课堂结构。第二:教学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的任务是立体化,既要教知识,训练技能,又要发展智力、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因此,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1.形式单调,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2.教学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动和行为互动,因而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3、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数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4.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 ?→ 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 ?→平行”多边型互动。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国内主要近五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式较单调,多师生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而事实上,许多国外研究专家正把生生互动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我们在网上查阅到大兴安岭地区图强第二小学(2006、5—2009、2)正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第二步实施阶段,昆山市锦溪中心校、桦川第一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已经结题,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没有找到专门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因此我们针对此课题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
2.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展现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建构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我们教研组的这一课题的研究,就能最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的“课堂互动”面貌,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素质。
四、课题的界定
1.初中数学:是指本课题研究的学科仅是九年级的数学学科。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3.师生互动:“互动”是“师生关系互动”的主体概念,“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师生互动的方式:可分为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5.有效性: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五、理论依据
1.社会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认为知识是社会性的,知识的建构得自对学习、理解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性努力,得自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和见识,相互发现弱点,相互纠正,并将自己的理解建筑在与他人理解的调试之上。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3.自我教育理论:包括教师集体的自我教育、成员相互的引领、教师个体的自我教育。自觉主动的把新课程理念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运用整体优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策略。具体分为: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
这套方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能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本子课题主要研究师生互动的具体教学策略。负责人:韩建平、陈昱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
数学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实践研究如何增强师生情意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负责人:吴欠儿、李谦
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优选合适的学习方式后选取多名学生进行试验,观察该学习方式是否能使这些学生更好的和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负责人:曹佩红、王慧英
4.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开设校内或市级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负责人:许敏、蔡宏
八、研究的实施原则和措施
(一)课题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师生互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
2.全方位原则
师生关系互动的重要表现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使师生交往人本化、情感化。使教师从“惟我独尊”状态“居尊下放”,回到学生中间。使学校教育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新格局。
3.创新性原则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学校应为师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师生在和谐、互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4.科学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保障措施
1.本课题组以许敏为负责人,组员为数学组全体教师。教师整体水平较高,都取得本科学历,专业知识深厚,基本功底扎实。教研课题逐层分解,形成网络,责任到人。
2.组织数学沙龙,定期开展教科研讲座,收集学术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经常组织研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课题顾问:太仓市教培研中心夏蕴萍老师,太仓市第一中学马学民副校长,教务处丁玉萍主任。
4.图书室、网络资源中有丰富的教学教育理论资料,可供参考与查阅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3.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新课程课堂的一些元素变化的基本情况。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十、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和启动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成立课题组,使每位组员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明确分工,布置任务,并且着手制定各自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2.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在实施阶段主要是将制定的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方案落到实处,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⑴通过听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发现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方式及其优缺点。
⑵课题组成员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方案,注意实验材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⑶课题组经常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课题进展中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加以改进和调整,保证课题研究能得到顺利的开展。
3.课题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要认真总结,根据自己和同事的实验心得撰写有关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总结,同时,学校将采用各种手段,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在全校其他学科进行推广。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实材料、文字资料。2.问卷调查。
3.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学案例集。4.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公开课
十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办学之本,针对目前学生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2.有成功的经验作基础:我校数学教研组多次参与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上学期刚刚结束了市级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研究》的研究,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
3.有热心科研的师资作保证。我校数学教研组有一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青年教师,有多位老师的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在教学年会上交流;有多位青年教师在市级评优课中获奖。这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热情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支撑教学科研,是实施课题的保证,是学校的未来。
第四篇:《数学听课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站推荐)
《数学听课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体育室有一些篮球,被小朋友借走8个,还剩7个,学校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5-8=7(个)。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有个老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体育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情景,教师此时问:“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此时课件动态演示借走8个,此时教师又问:“是从哪儿借走的?”“从原来里面借走的。”当借走8个演示完后,课件演示出体育室还剩下7个,此时教师追问:“这时你们知道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吗?”学生异口同声:“15个。”“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8个篮球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8个又回到原来的体育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怎样算呢?”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题目,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第五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课题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仁荣中学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已有一年,我们组承担的子课题《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有了一些总结。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悄然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依次凸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得以实践、验证和初步推广。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提出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目前地理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课题: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现实中,赶进度,争分数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能力差,生活中经验不足,甚至厌倦学科学习的情况确有发生。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其有效性不容置疑。
作为地理老师,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克服上述问题,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地理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科。
主要研究意义:
(一)把“着眼于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当作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的着力点和抓手。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思考几率低,创新实践能力低,师生互动、交流和交往不力,从而效率低的现状。
(二)改进课堂教学流程的过于随意,提前预设各环节功能,并积极应对课堂生成,灵活适时运用示标、自学、设疑、释疑、整合、达标。
(三)让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而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流于惯性,发展成经验型的“教书工匠”。
二、课题研究依据、目标和内容: 依据:
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重点研究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和有效教学理论
学习相关材料:《高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问题研究》和汕尾市教研中心对“有效教学”发放的指导资料。
目标:
能针对性的分析无效教学的表现和原因
面向全体学生,做有效教学准备,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多种形式反馈并反思,一课三摩,做到有效上课
内容:
从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否解读到位,教学方法是否使用恰当,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合理,师生交往和合作沟通是否顺畅和谐,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否合理,师生教学反思是否着力等诸多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性的种种表现与成因,并进一步针对以上做好教学准备,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把对共案的归纳和对个案的演绎诠释到位,让“有效备课”成为“有效上课”的切实保障,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模式”的探索实践,形成个人面向自己、他人、集体的观摩、反思和改进,从而打造富有个人教学特色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人员分工 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理论,明确背景和已有成果。
行动研究法:不割裂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实践(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环节),积累个案。
调查研究法:深入第一线,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有效课堂的要求。
阶段小结法:整理阶段成果,指导下阶段工作。
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反思后的整理,整合后撰写论文,并打磨课堂教学。
对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课堂教学的备课和上课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着力点,以全课题组成员为研究主体,把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当作研究目的所在。
人员工作分工:
来继权负责课题的指导研究 唐赟担任课题主持和主体总结
吕红芳、白华、何安桥责课题阶段书面总结 周芳芳、杨兴、王吉华负责课题的调查实验 罗长财、刘静负责课题资料收集及实践反思总结
四、课题研究过程
回顾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分三个时段:
1、课题起步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建立课题组,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内容,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具体实施阶段: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时间的效果为目的,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学校阶段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认识。
①“有效备课”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按照第一阶段的反馈成果做出反应,认真探讨和反思有效备课的理论、方法、流程、模式。特别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上寻找有效的备课模式。
②“有效上课”阶段(2009年12月~至今):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的基本点,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全程记录,科学比较,优化评价,打造符合个人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结题(2010、10):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汇总,拟定课题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五、课题研究成果:
教师们对“地理课堂模式有效性”的研究: 表现认识清晰,内涵理解深刻,行动证明有力。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师们切实领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用之引领教学。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往。
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对“平等对话”做着探索。
何安桥老师在近年“有效教学”探索中收获斐然,参加县级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赛。如果说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推崇的地方,参与探讨评课的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触:她一直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推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比如说,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他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大家都不好意思站起来,他并不“急行于色”,而是和蔼的说:“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平等对话,有效鼓励。请同学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公开课常遇到),他也是平和的说:“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
刘静老师在《交通运输布局》这堂课中,也在营造并呈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谈到港口布局条件需考虑陆域条件时,她幽默的用了一句:“总不能直接跳到水里吧?”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她出其不意的来了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
通过听这样一堂堂悄然进行着新课改理念转变的课,成员们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作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二)对什么是“无效”,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效,才能做到去找寻有效的方向。
对于“教学方式”的无效,吕红芳老师通过一次“无效提问”给自己的警醒,写了《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对比找到有效提问的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对于“学习方式”的无效,周芳芳老师对时下时兴的“探究式教学”中的无效表现分析透彻。如她对“教师方面”的原因谈了以下方面,应该说非常切合实际:1.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挑战性。2.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探究活动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 4.教师评价不够全面
5.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对于“教学媒介”的无效,王吉华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无效分了几种情景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情景
二、课堂上,老师对着满满是字的大屏幕滔滔不绝,下面一部分学生先是瞪大眼睛认真听,后来头开始慢慢低下,然后抬起,如是几次,便低下再也抬不起来,另一部分算是有心的学生,老师讲着,他看着屏幕,笔不停的在纸上记着,但问题时:要是写,听肯定没有效率,但要是听,笔记也跟不上。所以干脆,一心两用,边写边听,写还一个字不落的写(不知重点),还没写一半,老师说完了,鼠标一按,下一页,然后接着抄,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没有听到,自己记得残缺不全,学生岂能有收获??更有甚者,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也没有,有效教学形势下,计算机代替了老师成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观察呈现出来,把“无效”二字刻画得简直入木三分,让上课者汗颜,听课者惊心。
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无效,唐赟老师分析得很实在: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三)会甄选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我有我精彩
曾几何时,讲授法一统天下是稳固的教学模式。如今,教师更懂得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学情和认知结构、教师自身特点、教学物质条件来选择和运用适宜自己的教学模式。
吕红芳老师课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和清楚明了。举一例:在讨论热力环流成因时,她为学生设计了四个问题: “近地面气压何处高,何处低?为什么? 4处气压高低排序,并说明原因。垂直方向上,为何出现低压流向高压? 等压面高低之间的联系?”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一部分的设计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细节、有逻辑、有层次递进。同时是问题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小组合作策略的综合实施。
吕红芳老师在几次公开课中,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这种设计不失为一种课堂风暴,各种必答和抢答题目形式很大程度上卷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
唐赟老师经验丰富,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她特别对高三地理的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做了深入探究和实验,并写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对全组教师有很强的指导性。
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模式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有待商榷之处,比如说细节打磨、小组分组没注意异质分组人数偏多,小组竞赛目的性稍偏强,形式大于内容等,但大家探索的模式,无不显现独有的精彩课堂效果,通过这样的一次次的讲课历练,他们在学校优质课和公开课都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四)教学研究和反思成常态,克服着“有效教学”的瓶颈和问号
这是让有效教学“青春永驻”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有的青年教师在刚毕业时交出的公开课成绩反应平平,两三年后,却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反思下的成长。
课题组成员们课题研究的阶段,多种情境下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反思: 集体备课是重要的教学研究的平台。白华老师对全组的有效备课流程做了如下总结:主备人精心准备大备课,初显个性→全组教师大备课交流,修改补充→全组形成共案→个人面向自教班级,再现个案→深化研究,课堂展示→课后小备课,修补个案→教后反思,形成特色。(改进后的成果进入下一教学循环,按以上往复)。杨兴老师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跟课题同成长的年轻教师对集体备课做了如下的描述: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事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授课思路和方法,要好好学习。
通过听评课作教学反思。在听评的同时,加上一个同时换位思考——我会如何处理这个内容,对我来说孰好孰差?这种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与集体备课又贯穿在一起,使得个人的个性张扬和集体的智慧既能融为一体,又相得益彰。
通过撰写课例研究、论文、日记作教学反思。反思步入课堂前的、课堂上,离开教室后的行为,达到课例研究的“做什么、怎么做”的目的。有三位老师所作的教学设计得到地理组老师的好评。课题组所有教师都有撰写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
六、研究反思和方向:
教无止境。虽然课题就要结题了。我觉得,即使到那一天结题了,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课题。
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参考资料和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3、常华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4、市教研中心:《高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