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的问题及本土化
蒙氏教育法本土化过程的问题及对策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存在的问题
(一)、对蒙氏教育法精髓的把握上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目前,我国蒙氏教育法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蒙氏教法的精髓,把蒙氏教法等同于蒙氏教具的操作,存在生搬硬套、囫囵吞枣的现象。教师们普遍视野局限,交流的机会不多,可供借鉴的成功例子也少。培训几周甚至几天后就匆匆上岗,没有时间去细细的了解、把握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其次,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思想也影响了教师“导师”意识的形成。蒙氏教师的素质不高也与蒙氏教法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有一定关系。蒙氏教师的培训工作多数是由民办或非教育机构承担, 这些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大多质量差,很多培训机构把操作蒙台梭利教具当作蒙台梭利教育法等错误的培训方式, 也把不少幼儿园教师带入了误区。由于“蒙台梭利教师的培训上只做表面文章,老师们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学习只学习了表面的、形式的东西的现象,而缺乏对蒙台梭利教育精位和实质的把握。”[1]未曾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其工作中就存在着“不求其解”、“囫囵吞枣”、“照抄照搬”的现象。“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导师“难寻是当前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主要误区之一。” [2]
2、幼教管理者方面
我国的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存在着盲目跟风,追求形式上的模仿,照搬。蒙台梭利教育法对于很多幼儿园管理者来说,是作为一个旗号和卖点向家长推介的,是向家长额外收取高额费用的“幌子”,而对于其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则考虑不多。由于幼教管理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在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办“蒙氏班”“蒙氏园”,导致多数幼儿园在采用蒙氏教育时只注重其形式而忽略其精髓,引进与移植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对此,我国幼儿教育家卢乐山教授就曾指出: “现在许多的幼儿园都在办蒙台梭利班,但我觉得都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在做表面功夫,断章取义。这样不好。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好事,但绝对不要功利化。” [3]
3、幼儿家长方面
幼儿家长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幼教机构在社会上的宣传,而开办“蒙氏班”、“蒙氏园”的幼教机构在宣传上只强调蒙氏教育法是国外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方法,至于其先进、科学表现在哪里,对未曾掌握蒙氏教育法精髓的幼教机构来说,当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介绍给幼儿家长。所以,家长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解上就存在着盲目跟风,形式主义,更谈不上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精髓的理解了。
(二)蒙氏育法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真正领会蒙氏教法精神精髓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不明确,在发挥教师的“导师”作用时,存在不当干预的现象。把蒙氏教法片面地理解为蒙氏教具的操作,仅注意蒙氏教具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且展示“工作”时,存在着讲解过于详细的问题。奖励与惩罚的运用上,没有根据蒙氏的观点慎用奖励和惩罚;而领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精髓的教师也难以做到蒙氏理念完全付诸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对蒙氏理念的理解还是会有所曲解,仍存在不当干预的现象。
2、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因为家长对混龄编班存在顾虑,混龄班幼儿存在的年龄差异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普通班与蒙氏班并存的现状影响幼儿的成绩考核。在编班问题上,我国幼儿园并没有严格遵循蒙氏教法混龄编班的传统做法。家长们普遍反对实行混龄编班,年长幼儿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发展上可能要“吃亏”;年幼幼儿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长的孩子在一起,交往上会“受气”。目前我国缺少真正掌握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蒙氏教师的现状制约了也混龄编班的组织形式的实施。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的“蒙氏班”仅把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环节或是一种教学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采用改造过的蒙氏课程时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方案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三)忽视蒙氏教育法本身的局限性
由于人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盲目崇拜,不仅没有真正领悟其精髓,而且在实践中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不利于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的局限性。
二、蒙氏教育的本土化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曾经在美国沉寂长达半个世纪,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理论界对其教育理念的不认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实践界照搬照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做法并不适应美国的教育环境。1958年,全美蒙台梭利学会的创始人拉姆布什开始强调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实践,并为此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百年以前创立的,有着那个时代的痕迹,同时它也带有蒙台梭利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的烙印。十几年来,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迅速推广。虽然我国许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蒙台梭利教育法抱有极大的热情并积极推广,但是,在实际
运用中却存在一些误区。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深刻领会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质,只是机械地操作蒙台梭利教具,在实施蒙氏教育中仍然运用传统的观念指导教学。针对蒙台梭利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
(一)对蒙氏教育法精髓的把握上存在的问题
1、加强蒙台梭利教师的师资培训
我国的蒙台梭利教师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虽然,目前我国也存在很多的蒙台梭利教育培训机构,但是,他们的培训是不深入的,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对受训者进行短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只能使很多受训者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蒙台梭利本人也认为,“一个普通学校的老师不能立刻成为蒙氏教师,他需要重新塑造,摒弃所有的教育偏见”。所以,只有加强师资的培训,才能一方面,满足当前对蒙氏教师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能够使教师在深刻理解蒙氏教育之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其精髓,把蒙氏教育的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所以,培训机构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挤训,要按照国际上蒙台梭利教师教育认证的要求去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师资的质量。
2、还蒙氏教育以平民化的本色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与追求经济效益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幼儿园不能把它作为卖点,作为招牌,以吸引生源或以此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而是要秉持一种正确的心态,要把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去,没有蒙氏教具,没有所谓标准的“儿童之家”设施同样也可以根据其精神进行蒙氏教育。重要的是要学习蒙台梭利坚持不懈地细心观察的精神和本领,学习她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指导儿童如何使用教具,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理解一个学校要持续地发展,必须要考虑经营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孩子是要优先考虑的,而经营,显然只能放在第二位。如果一个幼儿园不是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经营方面,放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那么,很难说这个幼儿园会在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也很难说,能给孩子们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家长在选择“蒙班”前,不妨也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了解你拟选择的蒙特梭利幼儿园是否名副其实,然后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它,你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它,如果你能接受它,那么,作为家长你应该做些什么?
3、社会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家长对蒙氏课程认识
什么是好的幼儿园? 在一般人看来,一流的幼儿园肯定有一流的设施,但事实上,一流的幼儿园并不在于是否有豪华的设施,而在于是否有一流的教师。很多家长认为配备丰富的教具和具有一流设施的蒙台梭利课程班就是值得花钱的好班,这个幼儿园就是好幼儿园。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出现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家长不懂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社会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逐渐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尤其是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应该创办一些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的栏目,开办一些宣传蒙台梭利课程的专家讲座,纠正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优劣的能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家长提高了科学育儿水平,对蒙台梭利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客观上也会促进幼儿园更深入地开展实施蒙台梭利课程。
(二)蒙氏教育法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处理好教育理念和教具的关系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思想强调成人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发展。蒙氏教具的运用是蒙氏教法的特色,但绝不是蒙氏教法的全部,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把蒙台梭利教育简单等同于教具的操作,盲目购买教具。[4]没有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法精髓的教师,对蒙氏教具的理解上也存在偏颇,导致了实际中的蒙氏课程完全变成了操作蒙氏感官教具的过程,教师只注重蒙台梭利教育的外在形式和蒙台梭利教具的运用,将蒙台梭利教育法当成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而没有秉承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忽视了其教育内涵。
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我们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蒙特索丽教育理念是主要矛盾,而蒙特梭利教具则是次要矛盾。蒙台梭利教育不是以其教具的使用为根本任务的,只要符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教育,即使不使用现成的蒙台梭利教具,也可以被称为蒙台梭利教育。反之,如果违背了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即使使用了蒙台梭利教具,也不是正确的蒙台梭利教育。在有些幼儿园还存在蒙台梭利教具不足的问题,无法做到让幼儿人手一份,更谈不上自由选择。蒙台梭利教具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思想在我国本土化的成效。教具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在解决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也要积极的理解和配齐教具,如果没有教具,只谈教育理念效果会受到影响。
2、重视儿童个体自主性的发挥与社会性发展。
蒙台梭利的混龄教育原则为解决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弊端,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模式。混龄活动的创设使不同年龄的儿童集聚在一起,为儿童营造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式的家庭氛围,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的机会,更多地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通过在混龄活动中与年长的儿童交往中,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跟随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而年长的儿童与年幼的儿童一起游戏时,其责任感和榜样的作用增强,谦让和友好的行为也随之增加。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大儿童更愿意和他们分享他们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
(三)对蒙氏教育法本身的局限性的弥补
1、进一步与儿童生活相结合, 增加与儿童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育内容,注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针对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与我国目前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可将蒙台梭利的生活教育与单元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139·幼儿实际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弥补蒙台梭利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在班级设置活动区时,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置活动区,满足儿童心理需求。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取得家园一致的教育,以“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活动日”、“家庭中的蒙台梭利教育”、“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有效地开展家长工作。
2、进一步研究蒙台梭利教具的开发和使用,丰富蒙台梭利教具的种类,注重提升教具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园根据课程需要,调整、生成和延伸其教育内容,自制延伸操作材料。在幼儿园小班,由于幼儿年龄小,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在展示教具时,教师尝试用游戏的口吻讲解,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教具的操作步骤,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实践研究中,最需要做的是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在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到给儿童的发展以充分的自由。我们在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考虑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形式,在有纪律约束的前提下,给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选择所喜爱的玩具等方面的自由。从教育内容上,我们充分利用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感官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及文化教育),融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在组织形式上,把孩子的自由选择学习和团体学习作为一日活动的有机整合,根据课程内容选定教学形式,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特别强调,我们要学习蒙台梭利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终生投身于早期教育事业的精神。唯有如此,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亚.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霍力岩.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 与基本思路.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2)[3]皮军功.辛勤耕耘六十载献身幼教半世情一访卢乐山教授,学 前教育研究,2003(2)作者简介:王要有、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 [4]曹冬.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 师范大学学报, 2006.
第二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简介
一、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来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
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动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的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 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 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的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素质 1.谦卑的态度 7.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中心点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儿童的沟通者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9.机警、思维敏捷
5.是家长的沟通者 10.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六、仅有一次特别的生命力――掌握幼儿的九大敏感期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这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育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的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第三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氏教法于1994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流行。如今我国己有约300多个蒙氏教室。蒙台梭利关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独到看法是她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人所谓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三根支柱。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以“又准备的环境为核心 作为导师的教师 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材料三个要素组成的。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教具来自我学习,蒙台梭利按儿童的需要所设计的教具的“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比如,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通过与圆柱体直径、高度相对应的圆洞的帮助,幼儿会发现,粗的圆柱体无法放入细的圆洞中,细的圆柱体放入粗的圆洞中会转动,长的圆柱体放入短的圆洞中会凸出圆洞,短的圆柱体放入长的圆洞中会凹进圆洞。幼儿在感知、操作教具时,经教师的提示,通过幼儿的再行尝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略,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教师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观察者,对儿童进行引导,观察儿童对教具的兴趣及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儿童有需要时,教师随时出现在其身边,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或适当的刺激,让儿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示范者,在儿童自由选择、使用教具时,教师要做简单的示范,示范教具的操作方法。当儿童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儿童解决的方法,而是在一次示范或引导其选择另一个新玩具。
如果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只追求其形式,不了解儿童的需要,或者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就不能达到教育和发展的目的。比如有的幼儿园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引进与移植中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误认为将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育法了。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育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儿童,是课程组织的中心,而不是教具的操作。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育进入中国需要以“本土化”的模式,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本土化”研究,取长补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结合蒙台梭利与我国幼儿发展情况总结以下几点: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学习独立的意愿,让儿童通过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学习。
二、用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环境是儿童自我成长发展的决定 因素。
三、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
四、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强求、不施压。
五、教育者要学会“静观等待”、“克制”、“公正无私”和保障儿童自由的实现。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类活动的领域,促进儿童整体性地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是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的。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两个思路,一方面,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一切可以为我们利用的地方,另一方面,使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使蒙台梭利教育法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第四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 台 梭 利 教 学 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工作,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幼儿的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蒙台梭利教育发妥善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共同成长。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智力早期开发,但是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
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及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阅读、书写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期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是这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就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蒙台梭利教学法乃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 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室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而孩子来到学校也只是从自己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养成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习的态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习性。
二、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
三、数学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
四、语文教学: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第五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地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创造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作业,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蒙氏教法非常好地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了共同成长。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但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氏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间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这一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