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郭县驻大连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总结
前郭县驻大连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总结
我县驻大连劳务输出工作站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县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广泛收集环渤海湾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信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并帮助省内各县、区劳务输出人员到企业工作,收效显著。
(一)积极深入企业,多方采集用工信息
今年以来,为了解决工作站缺少交通工具深入企业困难,县就业局为工作站配备了车辆,工作人员不等不靠、早抓信息,保证了信息采集范围和筛选岗位的质量,尤其是今年的“两节”过后,先后到青岛、烟台、威海以及大连当地和环渤海湾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用工情况调查,共考查企业260多户,从中筛选出110户企业做为我们劳务输出基地,这些企业所需的劳务人员工种全面,尤其是电焊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厨师、面点等常见工种,这些用工信息通过就业局在县电台、电视台、《松原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发布。将其中较好的用工信息发到省就业服务局,给其他兄弟县、市提供信息共享。另外,在2月份全省开展的“春风行动”中,我县独辟蹊跷开展了“送信息下乡,送岗位到户”活动,把这些大连工作站采集的信息原原本本传递到老百姓家中,做到家喻户晓。
(二)认真组织,服务到位,努力做好输出工作
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去环渤海湾经济发达地
区打工感兴趣,对于符合条件且能进行劳务输出的人员,我们组织专人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掌握必备的业务知识更早的适应工作环境。劳务人员上岗后,我们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的调整就业去向,对不适应岗位的人员,工作站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同用工企业沟通协调,对其进行工作岗位的调换,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工作、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今年我们已经两次把输出到该地区的劳务人员组织到一起以座谈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情况,在事迹工作中有何困难,了解他们家庭状况,如子女入学情况、土地流转情况、工资收入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由于我们工作细致到位,使我县真正做了采集信息广泛---发布信息及时---组织就业到位—后继服务全面,使他们输出到该地区工作无后顾之忧。2011年以来,我县向大连及环渤海湾地区输出13400人,其中向山东半岛输出电焊工956人,实现劳务经济2亿元。最近又与大连造船厂,韩国STX船厂,中远造船厂签订培养2000名电焊工协议,与青岛建工集团签订赴新加坡务工协议200人。与青岛黑马造船厂签订输送500人的协议。
(三)宣传到位,落实责任,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劳务输出前,我们组织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城市意识教育,特别是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宣传力度入,让农民工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不遗余力的教他们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如何维权,并在工作站建立维权服务热线,电话是0411-87926159。工作站还得到县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建立了法律维权组织,并配合司
法局工作人员深入到用工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宣传法律知识等维权方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方面,我们严肃对待,一丝不苟,做到一有案情马上到位,5月份在某企业打工的闫某等6人,企业拖欠他们工资19000多元,他们在无奈的情况下打电话给工作站,工作人员立即去他们所在的企业,运用劳动法律法规与老板交涉,要求用人单位尽快支付所拖欠的工资,在事实和法律面前,老板无话可说,很快支付了闫某等人的工资。年初以来通过工作站出面处理拖欠工资案件两件,为12人讨回工资2.5万元,保护了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联系用工企业,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劳动用工洽谈会 今年,我县利用春风行动举办了一场大型劳务输出用工洽谈会及劳务输出欢送会。当天组织了100多户企业参会,前来找工作的农民工达上万人,一次性输出近千人。全部由就业局租大客车送到用工企业。取得了轰动的社会效应,随后我们还在全县22各乡镇分五个分会场举办了9场大型的劳动用工洽谈会,我们大连工作站积极与企业联系,带领25户企业参会,用工企业岗位达到9000多个,由于工资水平和待遇相对较好,取得了好的效果,当场签订用工协议5000多份,向大连、营口、青岛等地输出近3000多人。另外,我们还组织了10户企业参加了由省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的劳动用工洽谈会。
二0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前郭县就业服务局
第二篇:驻村工作站
北京通州区“驻村帮扶工作队”促城乡党建“一体化”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2-12 10:14:37 “驻村帮扶工作队”促城乡党建“一体化”
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选派百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优化农村群众人居环境,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在全区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和谐发展”的“一体化”党建新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村级党组织确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产业支撑。一是协助确立主导产业项目。“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镇域总体规划及村情特点,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确定村级主导产业项目,着力构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扶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帮扶工作队从产业帮扶入手,扶持和发展村级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开展项目示范引导。
促增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帮扶工作队通过协助村级组织引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技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有效形式,逐步改变了农民收入来源单
一、致富渠道狭窄的落后面貌。一是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助民增收。区林业局帮扶工作队利用永乐店镇陈辛庄村已有的200亩速生林资源,引导村民种植蘑菇、木耳、灵芝等喜荫作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林菌间作”的致富之路,全村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二是以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助民增收。帮扶工作队开办“田间课堂”,发展品牌农业,举办了“樱桃、葡萄栽培技术”、“金鱼养殖技术”、“香包编织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和致富本领。截至目前,各帮扶工作队共协助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培训91场,培训农村群众3737人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214人。三是以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区重
点工程项目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个私协等单位,组织农民从事道路修建、电气焊工、手工
编织等相关行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50余人。
强基础建设村容整洁环境
帮扶工作队因村制宜,保持特色,精心搞好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着力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美化农村环境。一是在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农田林网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改善了农
村的生态环境。二是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上下功夫。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四方面入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两年来,共修路近
27万平方米,修缮房屋143间,改造自来水管线5万米,改建厕所850个,修排水沟
3万米,新建垃圾回收站503个,秸秆集中气化池12个,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三是在健全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场所上下功夫。两年来,各帮扶工作队共新建农村医
疗卫生室、图书室等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5个,捐赠图书2万册,满足了农村群
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聚民心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各帮扶工作队以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两委民主决策质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为重点,创造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一是顺利完成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两推
一选”、“公推直选”等相关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了群众信得过、带动能力强的村级两委班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二是着力提高村级事务民主决策质量。帮扶工作队组
织村级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认真学习《通州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邀请专家教授定期对其进行新农村建设法律法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知识的培训,健全完
善了“村级两委联席会议制度”、“
怀柔区建立驻村工作站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功能
作者:党员教育…文章来源:党员教育管理处点击数:741更新时间:2009-11-27 16:15:37
怀柔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地掌握群众愿望诉求,帮助村级组织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延伸服务工作触角,建立驻
村工作站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变“联村”为“驻村”,促进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形成的理论认知成果转化为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实际行动,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功能作为切入点,在原有镇乡领导干部包片、科级干部包村的基础上,全区28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驻村工作站,重点解决一些机关干部“浮在面上”、“办不成事”和一些村干部“有依赖”,以及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实现驻村服务零距离。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每个驻村工作站至少由3人组成,组长由1名处级领导干部担任,科级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为成员,按顺序分为第一、第二、第三责任人,形成处级领导与镇乡村干部共同领导参与的治理结构。二是细化工作要求。每个驻村工作站在相应村设立办公室,统一挂牌。每周至少下村1天,全年不少于52天,既为群众服务,也为村级组织和村级干部服务,切实使驻村工作站成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督促指导。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领导小组,镇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督促、指导驻村工作站开展工作,确保真正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变“坐等”为“上门”,形成上与下的互动。坚持以“驻村工作站”为切入点,重点采取“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及时了解、掌握、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确保不出现“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现象,辐射带动镇乡村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一是准确定位。驻村工作站重点完成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维护村级社会稳定、确保政策政令畅通等7项任务,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指导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维护稳定调解员、基层民主建设和政令畅通监督员,帮助村级组织和农村干部解决问题,推动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二是理顺流程。针对重大难点热点、驻村工作站和村级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由驻村工作站成员将驻村情况完整记录,重点反映到村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建议等方面内容。对能够现场解决的,要就地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要把情况摸清楚、带回来,由镇乡党政主要领导批办,交由有关业务科室分头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对暂时没有解决或经过努力无法及时解决的,给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三是强化监督。完善督导公示制度,对领导批办的事项和办理结果及时进行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促使有关工作尽快落实。严格双月例会和半年述职制度,驻村工作站成员和各村书记、主任和副书记参加,交流工作经验,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并将驻村工作站考核与村级工作实绩、镇乡督查考核相结合,与机关干部的评优、奖励和使用挂钩。
三、变“走访”为“融入”,推动点与面的结合。驻村工作站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镇乡、村党员干部不只是简单的入户走访、嘘寒问暖,而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据统计,驻村工作站自2008年10月份在全区普遍推开以来,尤其是学习实践活动期间,为群众办成了许多好事实事,形成了镇乡、村两级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增强了掌控能力。机关干部每周驻村办公一天,对各项工作进度,老百姓的意见建议都很清楚,上级党组织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指导各村开展工作。二是提高了行政效能。驻村工作站为农民搭建了一个“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平台,真正把方便送到了百姓家门口。目前,已接待、走访群众7万余人次,受理各种服务事项5万余件,办结率99%以上。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面对面地接触了解群众,实打实地帮助群众,彻底改变了“机关干部有怨气儿,老百姓不服气儿”的局面。如北房镇郑家庄村通过驻村工作站和党支部一起深入重点户、重点群众做工作,帮助村里跑项目,找资金,预计2009年纯收入将接近1.27万元,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第三篇:驻村工作站
北京通州区“驻村帮扶工作队”促城乡党建“一体化”
作者: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2-12 10:14:37 “驻村帮扶工作队”促城乡党建“一体化” 北京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选派百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优化农村群众人居环境,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在全区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和谐发展”的“一体化”党建新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村级党组织确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产业支撑。一是协助确立主导产业项目。“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镇域总体规划及村情特点,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帮助确定村级主导产业项目,着力构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扶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帮扶工作队从产业帮扶入手,扶持和发展村级主导产业。三是积极开展项目示范引导。
促增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帮扶工作队通过协助村级组织引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技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有效形式,逐步改变了农民收入来源单
一、致富渠道狭窄的落后面貌。一是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助民增收。区林业局帮扶工作队利用永乐店镇陈辛庄村已有的200亩速生林资源,引导村民种植蘑菇、木耳、灵芝等喜荫作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林菌间作”的致富之路,全村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二是以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助民增收。帮扶工作队开办“田间课堂”,发展品牌农业,举办了“樱桃、葡萄栽培技术”、“金鱼养殖技术”、“香包编织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和致富本领。截至目前,各帮扶工作队共协助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培训91场,培训农村群众3737人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214人。三是以拓宽就业渠道助民增收。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区重点工程项目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个私协等单位,组织农民从事道路修建、电气焊工、手工编织等相关行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50余人。
强基础建设村容整洁环境
帮扶工作队因村制宜,保持特色,精心搞好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着力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美化农村环境。一是在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农田林网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设施农业,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上下功夫。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四方面入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两年来,共修路近27万平方米,修缮房屋143间,改造自来水管线5万米,改建厕所850个,修排水沟3万米,新建垃圾回收站503个,秸秆集中气化池12个,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三是在健全文化休闲、医疗卫生场所上下功夫。两年来,各帮扶工作队共新建农村医疗卫生室、图书室等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5个,捐赠图书2万册,满足了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聚民心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各帮扶工作队以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两委民主决策质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为重点,创造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一是顺利完成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相关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了群众信得过、带动能力强的村级两委班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二是着力提高村级事务民主决策质量。帮扶工作队组织村级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认真学习《通州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邀请专家教授定期对其进行新农村建设法律法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知识的培训,健全完善了“村级两委联席会议制度”、“
怀柔区建立驻村工作站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功能
作者:党员教育… 文章来源:党员教育管理处 点击数:741 更新时间:2009-11-27 16:15:37
怀柔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地掌握群众愿望诉求,帮助村级组织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延伸服务工作触角,建立驻村工作站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变“联村”为“驻村”,促进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形成的理论认知成果转化为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实际行动,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功能作为切入点,在原有镇乡领导干部包片、科级干部包村的基础上,全区284个行政村全部成立驻村工作站,重点解决一些机关干部“浮在面上”、“办不成事”和一些村干部“有依赖”,以及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实现驻村服务零距离。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每个驻村工作站至少由3人组成,组长由1名处级领导干部担任,科级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为成员,按顺序分为第一、第二、第三责任人,形成处级领导与镇乡村干部共同领导参与的治理结构。二是细化工作要求。每个驻村工作站在相应村设立办公室,统一挂牌。每周至少下村1天,全年不少于52天,既为群众服务,也为村级组织和村级干部服务,切实使驻村工作站成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强督促指导。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领导小组,镇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督促、指导驻村工作站开展工作,确保真正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变“坐等”为“上门”,形成上与下的互动。坚持以“驻村工作站”为切入点,重点采取“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及时了解、掌握、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确保不出现“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现象,辐射带动镇乡村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一是准确定位。驻村工作站重点完成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维护村级社会稳定、确保政策政令畅通等7项任务,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指导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维护稳定调解员、基层民主建设和政令畅通监督员,帮助村级组织和农村干部解决问题,推动村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二是理顺流程。针对重大难点热点、驻村工作站和村级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由驻村工作站成员将驻村情况完整记录,重点反映到村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建议等方面内容。对能够现场解决的,要就地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要把情况摸清楚、带回来,由镇乡党政主要领导批办,交由有关业务科室分头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对暂时没有解决或经过努力无法及时解决的,给群众解释清楚,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三是强化监督。完善督导公示制度,对领导批办的事项和办理结果及时进行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促使有关工作尽快落实。严格双月例会和半年述职制度,驻村工作站成员和各村书记、主任和副书记参加,交流工作经验,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并将驻村工作站考核与村级工作实绩、镇乡督查考核相结合,与机关干部的评优、奖励和使用挂钩。
三、变“走访”为“融入”,推动点与面的结合。驻村工作站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镇乡、村党员干部不只是简单的入户走访、嘘寒问暖,而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据统计,驻村工作站自2008年10月份在全区普遍推开以来,尤其是学习实践活动期间,为群众办成了许多好事实事,形成了镇乡、村两级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增强了掌控能力。机关干部每周驻村办公一天,对各项工作进度,老百姓的意见建议都很清楚,上级党组织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指导各村开展工作。二是提高了行政效能。驻村工作站为农民搭建了一个“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平台,真正把方便送到了百姓家门口。目前,已接待、走访群众7万余人次,受理各种服务事项5万余件,办结率99%以上。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面对面地接触了解群众,实打实地帮助群众,彻底改变了“机关干部有怨气儿,老百姓不服气儿”的局面。如北房镇郑家庄村通过驻村工作站和党支部一起深入重点户、重点群众做工作,帮助村里跑项目,找资金,预计2009年纯收入将接近1.27万元,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第四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全乡劳务产业的领导,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劳务产业组织协调。并定期召开劳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坚持跟踪督导。按照海原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要求,对劳务产业进行跟踪督促指导。三是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我乡按照《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要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劳务产业中介机构,并加强引导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劳务产业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建立腾飞劳务中介公司、田福劳务中介公司、田宏劳务中介公司、三源劳务中介公司、欣欣劳务中介公司、贾塘劳务协会等中介机构6家。
2、创建劳务基地,对外劳务合作日益广泛
建立劳务输入基地,是打造劳务品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乡专门派人赴银川、内蒙、新疆、河北等地考察劳务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使我乡劳务产业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乡已在永宁、大武口、银川、内蒙、新疆、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12个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入基地。广泛的劳务协作不仅推动了劳务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3、加强劳务培训,提高输出质量
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思路,把培训和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我乡积极联系就业局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教材,及时为培训合格者进行技能鉴定、颁发资格证书,并始终坚持将观念教育融入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使农民工既学到了技术,又转变了观念,实现了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目前我乡引导性培训任务2700人,完成率为100%;技能性培训任务341人,完成率为243%;中长期培训任务40人,完成率为100%;特困家庭就业援助任务10人,完成率为100%。
4、培育劳务品牌,打造劳务大乡
按照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劳务输出品牌,促劳务经济发展”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目前,我乡已形成了石油勘探、建筑装潢、机砖加工等劳务品牌,外出劳务人员已达5385人,占全乡外出务工总数的75%,年创劳务收入近3230万元。一是以贺川村为代表的石油勘探劳务品牌。自2002年以来,堡台村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并组建了田福劳务中介服务公司,先后输出3169人次,收入2230万元,其中2010年组织输出1500人;二是以后塘村为代表的机砖加工劳务品牌。三是以马营村为代表的建筑装潢劳务品牌。四是以黄坪村为代表的旧房拆迁劳务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劳务产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的恋家思想和“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
观念较重;二是信息服务跟不上,特别是村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尤为短缺;四是劳务输出品牌有待于进一步培育,除建筑劳务品牌以外,其它劳务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市场认知度较低,从业人数较少,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下一步的打算
针对发展劳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切实搞好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主动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经商。
2、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共享平台。在各类传媒上开设劳务产业信息窗,定期发布务工信息,强化村级劳务产业服务网络建设,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务工信息。
3、强化农民工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创新培训形式,降低培训门槛,将培训与输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广大农民愿意学、有处学、学得起,努力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
4、制定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相关政策。针对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流转、子女上学、户籍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民工外出提供政策保障。
第五篇: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南厂宅社区劳务输出工作总结南厂宅社区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立足优势,整合资源, 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了由街道统一领导,社区紧密配合,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劳务输转组织网络,为靠实责任,镇政府更加突出了劳务输出在全镇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务工人员出去有人管,挣钱有保障,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二是在社区干部广泛宣传。三是及时总结劳务输转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务工能人召开座谈会和巡回报告会,现身说法,交流他们外出务工的经验、做法,用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四是结合 “春风行动”和“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五送一落实”活动,拓展就业援助渠道。
三、整合资源优势,认真组织培训
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一是整合资源强化素质培训。有计划、分阶段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就业知识、生活常识、法律法规等项目的素质培训。二是因需施教进行对接培训。采取依托用人单位,实行委托培训、定点培训、联合企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培训的人员均实现了转移就业。三是立足优势进行岗位培训。在原有培训设施的基础上成立劳动力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班。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规范的劳务中介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够,部分群众盲目外出创市场,导致就业率、稳定率和收益率差,从根本上影响了群众外出的积极性。
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培训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由于务工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大部分外出从事苦、累、脏、险、重的体力劳动,季节性多,长期性少,自发、零散、季节性、体力型的输出所占比例大,而大规模集中组织输出、常年输出、技能型输出所占比例小,个别输出人员素质低,吃苦精神不强,输出质量低,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尽管我社区的培训基地购置了部分设施,但还是比较单一,使培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一步的打算:
1、进一步理顺有组织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与东南沿海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有计划的选择一批务工基地,以劳务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保证劳务输转的持续发展。
2、树立品牌意识,抓好特色培训工作。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培训网络和阵地作用,提高务工人员素质,以需定培,让更多的人学到一技之长,计划在三年内,将全社区40岁以下富余劳动力全部培训一次,动员有特长的人做好技能鉴定,提高技能型输出比例。
3、狠抓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按照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目标,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