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
为贯彻“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水平,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我校教育信息环境,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赵卫家
副组长:盖英崇 宋清奎
成 员:曲万有 王维义 李雪梅 那振平杨立国 姚承功
三、工作目标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一要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发挥“班班通”的作用,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二要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整合和集成,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资源库系列,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三要着力开展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其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要重视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着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并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强化教学应用指导。五要发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功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四、实施策略
(一)保障措施
一是学校行政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完善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二是加大投入,创建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机制,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保证技术支持,保障教育网络高效运行。分层次做好管理教师和使用教师的培训工作,探索实施网络管理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网络运行的技术保障水平。
(二)具体实施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优化支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在现有“班班通”工程的基础上,完成所有教室及附属教室“班班通”设备的安装使用,真正实现班班都通。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各环节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常态化,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有更大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式。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和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水平。
4、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通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组织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成果评选竞赛活动,促进广大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水平。加强对技术支持服务人员的培训,为学校信息化规划、设备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技术创新应用、教育技术培训、管理信息化等服务需求提供支持。
5、信息化资源建设
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组织一线教师建立具体我校特色的资源系列。同时拓展资源库的范围,通过选购和自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网络共享,建立我校的网络教研体系,提升教师自身与团队组织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6、教育管理信息化
积极探索建立包括信息化设备统计、图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档案、教师教育、评价管理等数据共享的我校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我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能。
第二篇:庄河市第三高级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庄河市第三高级中学构建“多学少教”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使广大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落实减负增效,依据大连市教育局下发的《大连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特别留意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校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尊重与发展)
坚持以学定教,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真正实现多学少教。
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内和课外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观察、思考、质疑、合作、交流、倾听、提炼、应用与创新。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必须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多学少教,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工作目标
(一)总 目 标: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打造高效课堂.(二)教师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引领能力.(三)学生目标: 做课堂的主人,做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四)课堂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成效目标: 切实提高三效——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三、组织机构
建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双方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一)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王义军
副组长:朱奎林 张广军 宋文全
组
员:蓝兵 宋广义 曹锡军
(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组
长:朱奎林
副组长:张广军 宋文全
组
员:蓝
兵 宋广义 曹锡军
隋国龙 刘淑风 董淑芬 于
萍 王文婵 孙鹏
(三)工作职责
1.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专项督导构建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多学少教”模式探索实践研究,从而学校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组织、督查、调研、工作推动、经验交流以及推广等学校常态课堂教学过程检查工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四、改革策略
(一)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二)模式构建
组织各个教研组认真学习《大连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指导意见》,分析本学科特点,根据不同课型,有针对性地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示范等课例反思提炼,最后形成较为完善、可行的。课堂教学多学少教模式
(三)课题牵动
我校数学教研组承担的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少教多学”模式探索实践研究》已经开题,各教研组可作参考。
(四)专家引领
聘请大连市教育科研所原所长宋庆泮与大连市中山区教育局宋学红主任专家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跟踪指导。
(五)评价跟进
学校定期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行为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和考试成绩评价。评价的着力点在依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制定考核的标准,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动态评价。
(六)制度保障
按照学校校本教研制度要求认真落实,加强对常规教学过程管理与检查,尤其要加强对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反馈。实行“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奖励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
五、实施步骤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准备阶段(2013年3月至4月),负责人王义军、朱奎林,主要活动是:
1.成立成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2.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3.召开课堂教学改革启动会
4.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初步把握其改革目的和要求
(二)探索实施阶段(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分三步进行:
1.以学科组为单位,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完善学科学案的编制。
2.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讨学习,并进行交流,初步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3.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初步总结各学科前阶段工作成果。
(三)总结交流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月),主要活动是:
1.形成适用不同课型、各具学科特色,富有成效的学科学案。2.形成学科教学的基本模式。
3.学校对初步构建的模式进行再实践,再研究,并全面推开。4.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模式,以此引导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六、重点改革项目
(一)学案模式的构建
(二)预习的落实与控制研究
(三)合作小组的管理研究
(四)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研究
(五)活动时间的分配与控制研究
(六)教学评价研究
七、主要改革措施
(一)学校要组建由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组织改革的日常工作。
(二)本学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将致力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学少教,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三)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日常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小课题进行,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改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现象、现实真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观摩活动――反思提炼――总结提升”的过程,切实通过科研,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师专业发展。
(四)补充完善学校“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精讲精练、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纠正传统教学弊端,实现观念转变,明确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时间,制定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新课堂教学流程,形成相对科学、固定的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人人参与“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多学少教、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体现多学少教教学要求,对于疑点难点,教师要适度启发点拨引导,指点迷津,确保一节课学生直接使用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教师讲解、解疑时 6
间不高于10分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探究、纠错、思考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五)强化对备讲批导考听评等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内容具体的备、讲、批、导、考、听、评等常规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开展随机抽签听课与优秀课评比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日常教学上,把改革放在常态课上,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全面而细致地提出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布置到位,检查及时,讲评有力,奖惩兑现”的原则强化落实。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对课内外练习的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阶段性考试与检测、综合性评价四个方面依照条例要求严格考核。确保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见成效,不留后患。采用纵比横看等形式和方法,使教学质量时刻处于严密监控之下,有效地保证学生成绩的巩固和提高。
(六)重新制定符合高效课堂要求的教学评价标准,开展构建高效课堂达标评优活动。广泛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常态课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引路课、示范课,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校本研训活动和小课题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完善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与任课教师签订课堂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依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再次对学生合格与优秀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将教学质量责任目标分解到班,分解到学科,明确到教师个人,坚持不懈地实施优生工程,不断巩固及格率,提高优秀率,为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第三篇: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模范职工之家申报材料
2005—2006年,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工会在濮阳市总工会、教育中心工会和学校党总支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抓组织、搞维权、树形象,紧密结合工会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组织教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各种文体活动,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主体作用,为学校的发展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积极营造和谐家园。
学校在进行行政分工时,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会有职有权,依法独立负责地发挥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校工会对基层工会做了调整,成立了教务教辅、政教保卫、机关后勤、三个年级工会等六个基层工会小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渠道。工会各种工作制度健全,能科学地按工作程序办事。资料齐全,按年归档,文书档案实现了档案化。在工会经费上做到了收足、管好、用活,工会经费足额上交。工会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案,通过定期开展工会活动,增进了职工感情,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注意研究和探索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拓展宣传、学习渠道,超额完成上级工会布置的宣传任务。自四高工会成立以来,连年被评为教育中心“模范职工之
家”。
二、以人为本,切实搞好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学校工会认识到要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就必须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对学校事务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工会带领部分职工代表,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协助学校成立职称评审小组、2006教育中心优秀人才评审小组,监督评审小组公平、公正、公开的完成评审推荐工作;年终组织广大教职工民主评议行政班子,评议结果作为行政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参与学校总体规划,教职工奖
惩,评优评先等工作的开展。
学校工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职称评定、财务管理、教职工劳动竞赛、先进评比、招生考试、学生收费等职工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作为公开的内容,并从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步骤和监督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坚持并不断完善以职代会(职工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落实好职代会各项职权,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召开了“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第一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召开了“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第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油田教育移交地方、学校有“中原油田第四高级中学”改名为“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过程前后,学校工会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职工思想工作,教职工队伍稳定,劳动关系和谐,无上访事件,实现了顺利过渡
和稳定发展。
三、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学校工会不断加强救济解困工作力度,并开创性的拓展了救济解困的新渠道。在油田教育系统首创让困难职工“温暖全年,温馨一生”的新举措。即改变过去过年过节期间象征性的走访慰问困难职工,提供有限经济扶贫的做法,变为尽可能地为困难职工长期利益着想,从根本上缓解困难职工生活状况。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为困难职工及其家属创造更多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工作报酬的形式为职工提供经济扶助。学校工会建立了职工遗属和困难户档案,采取随时关心帮助和年终重点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困难户渡过难关。两年来,累计办理救助慰问困难职工20余人次,发放困难补助金20360元。共为6户特困户办理了救助。两年来,困难职工没有过激行为,家庭生活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他们都非常感谢组织的关怀并表示要更加努力工作。学校非常关心生病职工,凡职工住院,学校领导和工会领导都能及时到医院探望,两年来学校工会共探望住院职工22人次。为五名教职工的老人去世,前去凭吊慰问,赠送了1500元悼金及花圈,办理并发放了丧葬费9645元。学校工会建立了工会会员档案,每逢教职工生日,发去短信,送去问候,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为十余名教职工办理了婚事并赠送了2000余元的结婚礼品。在濮阳市组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我校职工共捐款9000余元,平均每人50元,为濮阳市慈善机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本,学校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规范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视管理,树立服务第一,重质量和效益十分重要。有教导处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抓好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确立了教师学习的标准,激励教师进行有效校本教研,建立教研组评价机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这样才能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果,也才能高效地完成教研任务。
二、完善技术装备
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学校经费紧张,我们还是尽量做到开源节流,并寻求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配备上。学校现在已配备微机室。我校信息化运用程度在达标建设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尤其是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学校领导的重视,他们表示非常欣慰;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教育教学面广;网络资源搜索,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等做得比较到位。
三、开展教师培训
着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每学期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评优课等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评比优秀课件,促使教师自觉钻研、学习,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参加网络教研,通过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素质。
四、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加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与学服务,不仅要为了教师的“教”,更要促进学生的“学”,让我们的多媒体课件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课堂上教师们主动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用精彩的图文并茂的画面,更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
五、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教育教学资源库尚不完善。网络机房设施无法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课,学校暂无学生班级主页和教研组主页,无学科专题网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参与网络学习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等。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的总目标,努力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努力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逐步开展校际远程教学与听课、评课、远程培训等,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建立起信息化的校本培训机制。
总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我们期待学校信息化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小学
2017年6月30日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平昌县粉壁小学
教育信息化项目
工作总结
平昌县粉壁小学 教育信息化项目
工作总结
在教育部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省、市、县各级电教馆的帮助下,自2005年12月,农村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实施以来,我校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和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加速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模式推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校完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将农远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提高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农远设备资源的安家落户成为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提高添加了助推器。我校在管理和应用方面真抓实干,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模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粉壁小学基本情况及教育信息化配备情况
粉壁小学九年一贯(寄宿制)制学校分为初中部和小学部,下辖7所村小(一至四年级),教职工92人。
2013年底装备有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七套,现因KU馈源损坏,红花村小、红光村小不能正常接收卫星数字信号外,其余校点均能正常接收电视节目,电脑能正常运行,教学秩序正常。
2013年底,学校为落实网络,与电信签订有40M光纤入网协议,并己安装投入使用。
2014年初,为落实班班通及校园网络建设,学校与远景签订建设合同,投入六万余元,实现了23间教室、学校办公室通网络。
2014年秋装备有交互式教育信息化设备21套,教学用笔记本电脑68台,因本校校点变化,现己安装交互式教育信息化设备14套,发放教学笔记本电脑68台,完全保证教师的正常应用。
二、切实加强远教工程应用工作的领导
1、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对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认真领会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把开展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迅速启动,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为了争取主动,学校先后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教育信息化项目有关工作。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应用领导小组和应用教研小组,任命李庆老师为信息中心主任,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项目各项工作的部署。
2、建立保障机制
首先保障人员的合理分配,针对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的特点,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进行合理分配,明确具体,责任到人。
其次,学校每年都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大部分用来对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进行维护、更新,耗材的补充,从而保障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行。
3、强化检查和考评制度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的应用检查及使用制度,学校领导经常对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三、切实做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常规管理
1、完善制度,有章可循
依据上级的标准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项目应用考评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把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应用情况纳入到教师的学期考核之中,做到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明细管理。学校也相应引入了奖励机制,能够利用教育信息化项目授课的教师优先评定学校优质课,并给予物质奖励。
2、对设备进行登记管理
设备投入使用伊始,学校就认真清点各种设备和资源,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造册工作。保证所有设备和资源做到帐物相符。
3、居安思危,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设备安装后,学较立即部署防护工作,平时扎实做好设备的防雷、防盗、防火工作,我校教室都安上了加粗的防盗门窗。落实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各班成立财产管护小组,时刻警惕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安排具有维修经验的李庆老师具体负责设备的维护工作,至今为止,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维护良好,无尘、无锈,设备定期检修,设备使用和维修均有登记,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
4、用好设备,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信息化项目资源的接收、整理工作。
1)每周接收资源时间24小时以上,平均每周下载量不少于2G,并有详实的资源下载纪录。
2)对下载的资源即时进行归类整理,并转刻成光盘和用备份硬盘存贮。
3)中心校资源辐射村小或教学点工作,为村小和教学点提供资源每学期40小时以上。
四、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应用水平
设备投入使用后,学校立即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全体教师进行分批次培训,首先管理人员和微机教师参加了省、市、县各级电教部门举办的培训学习班,然后对本校教师进行转训,首先让教师明确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项目工程,怎样使用教育信息化项目设备、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学校依托农村教育信息化项目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组织全员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收看课堂教学实录,播放本校教学资源库的典型资源。开展运用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课程整合的研讨,通过这样逐步深入,层层过关,让教师先学习理论,然后动手操作,做到有章可循,让教师学到真正能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东西。
针对中小学教育设备的不同和课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内容:
小学部教师主要培训内容为:
1、DVD机与电视机的连接、DVD机的基本操作、电视机常见功能的操作。
2、卫星资源的下载,光盘的刻录与使用。
3、网络资源的查找、下载及应用。初中部教师主要培训内容为:
1、网络资源的查找。
2、课件的制作方法。
6、多媒体教室的使用。
经过培训,教师们能够独立操作,在课堂教学之中他们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我校的培训工作始终坚持进行,计算机教室全天开放,并结合寄宿学校的特点按年级组在晚自习时间由信息技术教师分学科培训,受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能力逐步提高。我校的设备的使用每学期都有规划,学期末对这项工作都有总结。对培训工作也有具体计划,对受训教师有具体的考核办法。我校在农远设备资源的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好应用。
1、常规教学应用
设备安装的目的是使用,不让设备闲置。针对于此,我校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作保证,除正常上课外,教师可以随时到微机室进行备课、学习,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利用远教设备上一节整合课,保证各功能室的充分利用。
2、结对子,促发展
我校老年教师较多,占全校教师的1/3以上,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专人辅导,抵触情绪很大,如何采取措施让他们加入到现代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大潮中来是一个较难的课题。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大多具有一定的功底,但在课堂教学经验和能力上尚有所欠缺。根据实际情况,我校采取老青结合的方法,将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结成对子,形成共同学习、互相补充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树立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是一个新生事物,大部分教师用惯了“三件宝”—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改变观念,我校冯甘露老师、周丽华老师运用信息化设备效果明显,冯甘露老师在巴中市现代教育能力竞赛中获初中英语全能三等奖、初中英语说课第二名,在平昌县第二届职工技能竞赛中获技术能手称号,周丽华老师在平昌县第二届职工技能竞赛中获技术能手称号。在全乡教职工中影响深远,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浓厚的兴趣,广大教师学习农远设备资源应用的热情高涨。
4、强化教研,提升应用
为了更好地运用和发挥教育信息化项目资源的优势,学校积极与上级各部门进行沟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地区互通有无,交流经验,促进了学校教师的成长,整合型教师数量在不断壮大,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5、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Email、博客等新技术的传播已经深入到学校,部分教师已经可以利用他们进行传递信息和教学研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1、卫星资源的利用率不够,有待提高;
2、农村学校资金的缺乏,单一的设备无法满足整体教学所需,难以保障教育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进行;
3、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缺乏教师相关教育信息
化项目知识培训,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深入挖掘。
4、“教学”与“应用”的分离,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其应有功效方面,尚待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七、今后的规划与建设
1、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2、我们还将加大资金投入,为每个班级都配备电视和DVD,使用农远教育不局限于1、2个教室,使资源共享面更广。
3、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到我校指导,也派出教师到教育信息化项目使用较先进的地区、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我校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今后努力改进。为了更好的发挥教育信息化项目在我校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将此项工作一直开展下去,发挥其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校园教学资源网络,使教育信息化项目更好的服务于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