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南京市教育考察报告
赴南京市教育考察报告
丰城市第四中学 姜建国
本人近日跟随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江苏省南京市,参观考察了两所重点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和高淳高级中学,心里很有感触。
南京师大附中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IB国际文凭课程项目学校。自1902年建校以来,南京师大附中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伴随中国近现代教育一起成长。建校112年来,南师附中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世纪风雨,培育“社会中坚”;历尽沧桑,不改青云之志。
据了解,南京师大附中2014年高考录取情况为:985高校189人,211高校111人,普通本科164人,三本高校24人,境外高校7人,国外高校103人,共602人,其中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3人,南京大学32人,东南大学15人,复旦大学18人,上海交大14人,浙江大学1人,中国科技大学7人,香港大学1人,香港中文大学5人。
历年来,南师附中学生不仅以高的升学率引人注目,更是以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赢得社会的赞誉。例如,在今年南京青奥会上,南师附中学生同样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令人瞩目。缘何如此?
锐意实验,不断创新,是南师附中教育文化的基本特色。历史上,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实验,奠定了附中在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行了高中选修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等实验,建立了个性化、多样性、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为国家高中新课程的确定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近10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国际文凭课程、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及高中多样化课程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方面提供了范例。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是南师附中的校训,也是最让我深深思考的一句话。一所学校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校训是南师附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嚼得菜根,是一种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成就事业的规律;嚼得菜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习惯;嚼得菜根,是一种能力,是比一般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做得大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创造追求卓越;做得大事,就是将小事做好,在平凡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做得大事,就是大气地做事,体现出附中人的朴实和高贵。登山者攀登的不是高峰,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历代的附中人,以“嚼菜根”的精神和“做大事”的目标,垒成了教育的高原,树立了高原上的高峰。
“嚼得菜根”是要求学生视富贵如浮云,无求于人,甘于清贫;“做得大事”则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有功于国,勇于担当。
俯身嚼菜根,方能成大事。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怀;抬起头,更拥有“做得大事”的大气抱负。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艰辛,一个人如果想事业有成,则他必须经受得住日常工作的压力、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
本人作为一名业务校长,面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艰巨任务,唯有秉持“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抱定舍我其谁的勇气,砥砺心智,果敢前行,勇攀高峰,不断创造出教育的辉煌与奇迹。
嚼得菜根,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德;做得大事,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行动。要战胜挫折,赢得成功,就决不能轻言放弃,就须以永不言败的姿态面对面前的一切,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克服一道道难关,以兼济天下的胸怀面向前方与未来。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咽得菜根,万事可成。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这十月初秋的美好时节,我辈当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歇不得”的危机感和“慢不得”的使命感投身学校新课改的征程,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迎难而上、奋发图强,谱写推进素质教育更加豪迈的诗篇。
南师附中校长(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葛军说:在附中,每个学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期待所有学子终身弘扬“诚朴”的校风,牢记“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秉承“尊重、理解、努力、乐学”的文化品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绘就美丽的青春之梦
这次考察,也让参加培训的校长学员们找到了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改变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加快改革步伐,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新课改,让老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回眸、教师终身坚守、社会普遍尊崇的教育圣地,让中学校园真正成为和谐、美丽、幸福、快乐的天堂。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创办于1923年秋,是江苏省首批省重点中学之
一、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坐落于国家级生态县、国内首个拥有“国际慢城”的南京市高淳县,南京城外40分钟车程(因为2014年青奥会开通了南京至高淳间的城际轻轨)。学校占地185亩, 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被评为江苏省“园林式学校”。现有60个班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000多名;教职员工238人,中高级教师达60%以上,其中特级教师2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者2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青20余人。
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连续多年列南京市同类学校前茅。自2006年以来,连续六年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处南京市同类学校最前列。先后被评为省 “文明学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德育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南京市 “文明单位”、“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新课程改革先进校”等,两度被评为“建设新南京先进单位”。
据了解,南京市被列为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该市教育局自2011年起计划用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等4种模式的普通高中,其中“综合改革高中”以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学科创新高中”要求学校在数理、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普职融通高中”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国际高中”则是以接纳外籍学生和开展国际课程教学为主。目前,“普职融通高中”项目吸引了多所学校申报,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普职融通高中”将形成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和富有成效的就业指导,这类高中可与职业类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这对我们江西省这个中部省份如何建设高中学校、怎样普及高中教育带来了良好示范和启示。
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在听取了部分专家的讲座后,了解了这两所学校不仅硬件过硬,它的“软实力”也强劲。学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学校赖以生存继而稳步发展的强大后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优良的教师群体,科学而又人文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学校显赫的名声。我想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这几方面,内外结合,做足功课,学校、学生、教师才能获得长远的展。
二、校本课程成效显著
南师附中和高淳高中的校本课程开设很有特色,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读书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学生整日浸濡在书香或活动里,尽情体会着读书和活动的快乐。学生找到了自信。校本课程开设目标明确,管理规范。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三、社团活动井然有序
这两所学校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全然不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几乎是每周都有活动,有时一周还能开展多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注重实效。操场上有多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一个老师组织,井然有序。
四、校园文化氛围深厚
两所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深厚,处处书香四溢,沁人心脾。图书馆里面的布置也非常舒适、惬意,像走进了茶厅或者咖啡厅。图书管理人员对学校所订的报刊杂志均有序完好收藏。每个班级都让人感受到班级清新、典雅的人文气息,舒适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在每个班级走廊的瓷砖上,都张贴着班旗、班花、班歌、班微等,教室内外有的还张贴学生的作品,有书法,有绘画,有诗歌,各不相同,彰显着班级的文化特色。每一份学生作品都,透露出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同进也透露出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令人肃然起敬。走进教室,有一个细节让人格外关注,那就是每个班级均有书橱,每位学生均有读书笔记,学生乐于阅读,于细微处体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室内外,随处有见催人奋进的名言,五、德育管理细致扎实
两所学校针对高中学生特点,用心建设班级文化,做学生精神上的关怀者和价值的引领者,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生活。班主任老师能结合大量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畅谈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与文化引领,提出“在细节中实施教育、在较真中关爱学生、在规范中提升人文”,从而实现教育的真谛;如何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注重点燃学生的梦想,引领高三学生规划学业,追求不断的自我超越。
两校的班主任工作,能疏导为本,点面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以德育人,让德育工作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六、个人理解与思考
两所学校注重学校管理,提高部门战斗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德育、教学、生活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责任为基准,以优质服务为已任。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保证,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的开设,让每位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了发展自己的空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南师附中和高淳高中两所学校的一些做法,将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二篇:赴青岛教育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教育考察报告
北京市教工委组织北京中专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一行20人,于2002年12月17日—21日赴济南市教委、济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岛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华厦职业教育中心、海尔集团、青岛市教育局进行教育考察和座谈。
一、以改革为契机,拉动学校发展
1、学校实行人事代理制。各种关系存放人才交流中心,与学校鉴定聘用合同,视工作情况,决定使用期限。
2、与各类公司合作,进行基础建设开发,节约资金,投入教学。
二、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实旒突破
1、实行学分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和延迟毕业,弹性学制。
2、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素质,分班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3、实行特长学生导师制。
三、多层次办学
铁路职业教育学院举办中专、高职、培训教育。海洋大学举办本科和专科学历教育。
四、四统筹有利职业教育发展
青岛教育局统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统筹职教的发展规划和资源;统筹全市的联合办学;统筹全市的技术等级考试。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行业
青岛市教委牵头,职业教育学校与青岛海尔集团、澳柯玛、双星鞋业等企业联合办学。
六、考察团工作组织严密,服务周到。考察中校长与校长之间就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彼此增进了情感,为今后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二轻工业学校
王振水
2002.12.25
第三篇:赴西峡教育考察报告
西峡学习考察的收获和思考
——李淑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2012年11月下旬,有幸成为四平市赴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学习考察的成员,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此去西峡,通过听课观摩、座谈交流、参加报告会、实地查看等形式,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一般操作流程等进行了全面学习和考察,此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重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一、整体感受
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始建于1938年。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学校的规模很大。学校占地18万平方米,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楼各三座,学术报告厅、学生餐厅、行政办公楼、体育馆各一座,实验楼两座。现有教职工302人、60个教学班、4300余名学生,该校进行全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印象最深就是该校的秩序,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井然有序,学生举止文明,待人有礼貌。
二、收获
此次学习考察,收获最大的是“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好的可操作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于2009年秋期开始,逐步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展试验,现在正在推广运用。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自身的价值。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或者说课堂操作流程来看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设疑自探”,这是基础。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探究的范围与内容、方法、目的等项目后,学生就能够有的放矢,具有正对性地进行自学活动,也能使课堂的重心十分明确,这本身就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解疑合探”是课堂的主体,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他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小组的展示、疑问的解答、有 1
组长的点评、也有师生的评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收获一定会更大,记忆更深刻
“质疑再探”是学习的深入,是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质疑,甚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也给学习较好、善于思考的同学提供了展示平台。
(二)、课堂的“解疑合探”环节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并全体站立的方式进行。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最常用的课堂模式就是小组合作。但以往我们运用的不是很好,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不能堂堂都让学生知道合作什么,于是慢慢地就流于了形式。“三疑三探”的模式能让学生明确疑什么,探什么,当然也就知道合作什么了。全体站立式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所以,西峡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再附以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并评分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思考
学习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真正把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三疑三探”似是模式,实为理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或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同课型的不同内容、同内容的不同情景、同情景的不同学生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思考一:就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来看,与我校目前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设疑、贯穿学教”的教学模式极为相近,所以,该模式有很强的操作性。
我们不妨作以比较:
我校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题设疑、贯穿学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学生自学的情况决定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西峡中学教学模式:“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设疑与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由此可见,我校领导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的非常透彻,所提
出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两种模式不谋而合,所以说,该模式在我校很有操作性。
思考二:关于学习小组的建立及运用方面需要慎重考虑诸多因素,不能随意安排。我认为这个模式既不高深,也不复杂,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运用起来最大的难度反倒在于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那就是,首先班额不能太大;其次一定要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注重管理。如果每个学习小组大部分都是学习能力差,缺乏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的学生,小组合作就是虚设。大家都知道,部分常规班的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管理不好,小组的形式会使课堂失控。所以我认为,短时间内不宜全面铺开这种模式。实际上,西峡一中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用这种模式,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办到用这种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先选择几个适合的班级为实验班去实践,同时注重小组管理模式的研究。小组管理好,不仅对教学有好处,对学校管理和良好校风的形成也会有促进作用,这一点我们在西峡感受到了效果,我在下课期间,观察了几个班级,也走进几个班级,感觉秩序良好,也有较好的学习氛围。
思考三:对于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应该进行借鉴性地学习,克服简单的拿来主义。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都涉及三个教学环节,即“教”、“学”、“练”,不同的只是三者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已,要么是教——学——练,要么是学——教——练;另一个是都涉及到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式要么是主动学习,即主动解决问题,要么是被动学习,即被动接受所学内容。
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模式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西峡的教师们也不会认为这种模式万能,他们也有困惑。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多种教学模式,然后根据实际,灵活应变。到底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到底采用哪种教与学的顺序,学生到底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我校的实际、根据我们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等等因素,才能确定一种相对比较适合的模式,不可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的提出方式与问题的解决方式加以调整并灵活运用即可。不防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于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提出,学生提不出来问题时,教师引导他们提出,加以引导还无法提出问题的,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首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加以引导后学生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来帮助
解决。其主要模式提倡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解决问题,教师再解决学生未解决之问题,最后是课堂训练。即:设问自学——问题解决——训练拓展)
总体来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立意高远,内涵深刻,且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便于学习,便于操作,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载体。就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来看,我们学校教师整体的素质不会比他们差,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前提是行动,那我们的明天才会比今天走得更远。这次西峡学习考察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研究、学习和借鉴,把我校课堂的模式具体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以上是我西峡之行的收获与思考,望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2013年1月3日
第四篇: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
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考察报告
桐乡凤鸣同福初中易雨林
为了解、学习他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经验,9月21日我们第三期领雁培训班学员同领导一行53人赴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学习。这所小学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我们先参观了校园,随后聆听了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三个多小时的报告。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校园,那大大的“博爱、自爱、真爱、会爱”八个字直入人心。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多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行知思想。他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通过实行“赏识教育”,他们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他要让他的学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要让他的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他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模式;他开展的赏识育人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参观考察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杨瑞清校长的坚持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我们要像杨瑞清校长学习,学习他那种执著办教育,热爱学生的好品质,学习他的做人原则:躬于时间,勤于读书,善于交友,勤于思考,乐于动笔。我们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勤学习,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带回本考察归来,每个人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对杨瑞清的敬佩与仰慕之情,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我们的教育该向何处去。我就工作于农村中学,也同样面临着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如何来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这是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杨瑞清所走的行知之路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首先,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人生为一大事来,干一大事去”的执著精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教,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努力做一名业务精湛、勤勤恳恳的优秀教师。同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以及温暖的阳光,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我们要学习杨瑞清勤于读书笔耕、善于思考创新的敬业精神。杨瑞清在二十年里写下二百多本教育日记,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二本日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动笔,去思考。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不均衡,即使是城区学校,发展也不均衡,村小与乡小的差别更大,且绝大多数属于薄弱学校,这些学校要想在夹缝中求生
存、求发展,就必须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之路,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只要认准目标,勤于实践,不断总结,像杨瑞清那样“立大志,做小事”,把小事做深、做透、做到极致,也一样能走出困境,创出辉煌。
第三,我们要学习杨瑞清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赏识教育模式。农民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视野狭窄,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往往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如何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杨瑞清的回答是:教农民的孩子要学会赏识,在小学校里做大文化。杨瑞清从孔子的“仁爱”、孙中山的“博爱”、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以及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中感悟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会爱,于是,杨瑞清把斯霞老师亲笔题写的“学会赏识,爱满天下”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总之,南京之行,感受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用花苞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迟开的花朵也会美丽。真正让农村的孩子能赏受到教育的力量。好好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南京考察报告(参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有感)
2010年3月15日,我十分有幸能和领雁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们一起来到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参观。说实话,此前,我对这所学校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所学校很有名,具体为何有名却不得而知。然而在一天的参观后终于有所领悟:这所小学就是继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
由于我们是从后门口进入学校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幢宿舍楼和浴室,让人感觉有点奇怪,但随着讲解老师的出现和引领,我们一点点深入学校内部,学校的面貌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淡雅素净,让人感觉学校和大自然和谐成一体。原来这是幼儿园部,我们来到时小朋友们正在安静有味地吃午饭,我们不好打扰,就在外面欣赏他们的班级布置,每个班各有特色地突现着本班文化。紧接着我们来到小学部的教学大楼,功能教室等,一一认真观察、体验。在整个校园中,陶先生的名言警句遍布,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让我们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无处不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签到板,学校所有教师的姓名都在上面,而每个名字的下方都是教师每天到校时的签言:师生互动心连心。我不禁感叹:就这一教师每天的小举动却尽显学校的大教育人文思想。而签到板的上方是学校的校训:还能更精彩(The best is yet to be)!还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的话语,同时背景图是学校的荷园,再配上学校的卡通形象标志,好一幅生动的壁画,给人以无限的智慧遐想。行知小学处处洋溢着一种清新和谐的教育氛围,让我久久沉浸其中……
下午,我们聆听了杨瑞清校长《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的报告。首先,杨校长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创办学校的历程,紧接着是陶先生的思想格言,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生活教育的指导下,陶先生深信“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过程已经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同时我们要做“人中人”,我们要知道“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而这句话,杨瑞清校长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了,从他发掘和引进学校的“荷文化”,“枣文化”,“柿文化”等处处可见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时机,勇于开拓创造的新时代领袖精神。其次,杨校长介绍了行知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自身的成长历史,逐步把自己走在行知路上的经验与感悟与我们一起分享。行知学校从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小学,再到行知基地,最后到行知工程的历程和规划,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环境的变迁,更是学校思想的进步,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是杨校长本身的成长发展。杨校长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他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花苞心态——教师看学生要像园丁看荷花),通过实行“赏识教育”,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最后,杨校长说道,行知小学敢于奋斗!在奋斗中享受!在享受中奋斗!教师要有植根乡土的教育信念:小学校,大教育,大文化,大事业;教师要有盼头,要看到希望,要发现意义,找到价值,做一名良师:立大志,做小事,做实事,做新事。
对照自己,我感触颇深。就像杨瑞清校长所说的:一个人要找到做人的价值:1分选择+99分坚持;1分自豪+99分感激;1分成绩+99分成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如此。我想说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赴xx高级中学教育考察报告
赴xx高级中学教育考察报告
2013年10月13日13:30,我校“课程建设与开发”考察学习小组一行6人,在教学副校长邓兆权同志的带领下,从汉口火车站出发奔赴xx省xx高级中学。10月14日到10月15日上午一天半的时间内,我们在xx高级中学参观、听报告、与学校领导老师座谈、收集资料,紧紧围绕我校校本课程建设这一中心,讨论我校校本建设框架,设计课程纲要,相互交流,整个行程紧凑、繁忙、充实,收获颇丰。10月15日晚11:00,各自回到家中,结束此次考察学习。
一、学习考察前作好充分准备,明确考察目标和任务,保证考察实效
考察学习,与单纯的参观旅游不同,它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考察学习回来后,要能吸收对方的经验并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所以,在考察学习之前两周,我们就印发了《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格致中学打造创新新课程》《上海市格致中学拓展型课程指导》,淮安市清浦中学、合肥168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等学习资料供考察小组成员学习,让大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考察出发前一周,邓校长又召集考察小组成员开会,明确了本次考察的目的和任务,将后勤保障、文字记录、录像摄影、收集资料、通讯报道、考察报告等相关任务分配给各位老师。并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自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本次考察学习的任务各自提出5个问题,在出发前一天由马国祥老师、徐斌与邓校长进行整合梳理归类,再统一安排提问的内容和顺序,确保提问明确、有针对性。当晚到达无锡酒店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要提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分工。一是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每一个问题都提到点子上,明确又具体,让对方好回答。邓校长还要求考察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登录xx高级中学网站,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办学特色,特别是校本课程方面的突出作法和先进经验。
二、考察过程认真投入,分工合作,节奏紧凑,收获丰富。
10月14日早上8:00前,我们比预约提前约二十分钟到达学校,由学校办公室朱主任带着我们参观学校校史陈列馆和学校行政楼文化布置。xx省xx高级中学已有百年历史,由1907年建立的匡村学校发展而来,现在的校区是十年前搬迁到此建成的新校区。学校建筑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学校文化建设立意高远、制作精美。百年校庆后留下的校史陈列馆藏品丰富,呈现出学校一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果。
上午9:00,学校唐江澎校长同时给我们和来自陕西宝鸡高中的考察组介绍学校历史和现状,谈自己的教育理念,着重介绍了锡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四个做法。一是更新教育信念:教育究竟为什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明确教育的终极价值、终极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学科宣言。二是制定学科教研组的发展规划来促进学科教研组发展,促进学科发展。主要做法是:分步式,培养学科领袖;搭建学科发展平台。三是鼓励教师读书。要让教师过上专业生活,教师不读书就没有专业生活。要悟道,不要只在术上做文章。学校实施五年“百万百卷”读书工程。四是让教师进行专业研究。研究课程,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评价。
唐校长讲话思想深刻,生动活泼,整个过程没有文字材料,没有ppT,看似漫谈,实则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将自己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的管理特色、课程特色方方面面的事情介绍给我们。
10:20,唐校长讲完后,就在原会议室,学校课程处胡主任接待了我们,回答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我们是有备而来,问题提得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具体实在,连连得到胡主任肯定,多次感叹说“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经过近两个多小时轮番上阵、连珠炮似地提问,胡主任给我们解答了在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近20个问题,解开了我们心中许多疑惑。胡主任刚过30,却已经成长为全国课程开发的专家,谈论起课程开发,如数家珍。
下午4:00,回到酒店,邓校长马上组织小组开会,要求大家整理笔记和收集到的资料,交流思想,并布置15日上午的工作任务:每位老师设想五门可以在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并联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来进行说明。
15日上午,下午考察小组在学校分头找老师交流,收集资料。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向老师和领导收集到《校本课程开发学生调查问卷》《近几年课程开设目录》《校本课程框架》《精品校本课程评分规则》及多门课程的课程纲要。
回到酒店后,邓校长组织大家谈自己的设想,马国祥老师将自己连夜写出的五份草案,提供给大家讨论,其他几位老师也谈了自己的设想。下午黎晨老师和孙奇誉老师在火车上接着详细地谈了自己的设想。老师们的设想都能从学生、学校、社区的实际,以及老师自身的特长出发,很有新意和启发性,对接下来的校本课程开发作好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三、此次考察的几点感受
一是考察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功课要做足,参加考察的人员一定要明确考察的目标和任务。二是考察过程中,人员要分工协作,把考察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考虑周全,最大限度的提高考察的收获。三是考察的带队领导要有全盘的安排考虑,要加强对小组的领导,考察归来后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