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宁波考察报告
赴宁波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在发展餐饮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我县餐饮业做大做强,经局委领导同意,2011年11月8日至14日,由县商务局、县餐饮行业协会会部分成员单位组成的考察团一行6人,赴宁波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波餐饮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宁波是我国东南部发达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品牌餐饮企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已初步形成。
宁波餐饮协会成立于2007年8月,现共有协会会员数90家,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占多数,总结宁波餐饮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服务。宁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现任宁波餐饮协会名誉会长为宁波市副市长,协会的顾问单位有卫生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二)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加强协会管理,合理利用协会经费。
通过学习和参观,我们了解到宁波餐饮协会现有经费30万,那么他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哪里?又要怎样应用扩大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宁波餐饮协会通过不断的吸纳会员、赞助商的赞助(包括酒、水、调味品等)以及协会存款的利息来保证和提高协会的经费来源。
2、协会通过媒体设置每周一菜节目和会会员单位餐桌摆设评比以及服务员、厨师技术比拼等合理利用协会经费。
3、宁波餐饮协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注重维护餐饮企业的利益。通过与煤气公司相协调保证餐饮企业得到质量好、不缺斤短两的煤气等方法,提高协会在社会餐饮企业中的名誉与地位。
(三)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行业人才队伍。本次考察中,考察团成员和宁波餐饮企业负责人作了交流,当地企业家创新进取的精神、开放大气的胸怀、坚定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程度,让考察团成员深有感触。针对目前本县餐饮业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 建议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餐饮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产业效应日益增强,部分本地餐饮龙头企业有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县餐饮业还有巨大差距,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快,行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陈旧落后,行业规范化程度低,管理十分粗放,服务水平较低;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烹饪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缺乏,菜品制作粗放单一;五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市场和行业管理有待加强;六是餐饮资源挖掘开发不够,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第二篇:赴宁波考察报告
赴宁波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在发展餐饮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我县餐饮业做大做强,经局委领导同意,2011年11月8日至14日,由县商务局、县餐饮行业协会会部分成员单位组成的考察团一行6人,赴宁波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波餐饮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宁波是我国东南部发达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品牌餐饮企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已初步形成。
宁波餐饮协会成立于2007年8月,现共有协会会员数90家,其中大中型餐饮单位占多数,总结宁波餐饮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服务。
宁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餐饮业发展,从政
策上予以大力支持。现任宁波餐饮协会名誉会长为
宁波市副市长,协会的顾问单位有卫生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二)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加强协会管理,合理利用协
会经费。
通过学习和参观,我们了解到宁波餐饮协会现有经
费30万,那么他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哪里?又要怎
样应用扩大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宁波餐饮协会通过不断的吸纳会员、赞助商的赞助
(包括酒、水、调味品等)以及协会存款的利息来保证和提高协会的经费来源。
2、协会通过媒体设置每周一菜节目和会会员单位餐
桌摆设评比以及服务员、厨师技术比拼等合理利用协会经费。
3、宁波餐饮协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注重维
护餐饮企业的利益。通过与煤气公司相协调保证餐饮企业得到质量好、不缺斤短两的煤气等方法,提高协会在社会餐饮企业中的名誉与地位。
(三)加快餐饮业发展,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
行业人才队伍。本次考察中,考察团成员和宁波餐饮企业负责人作了交流,当地企业家创新进取的精神、开放大气的胸怀、坚定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程度,让考察团成员深有感触。针对目前本县餐饮业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建议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餐饮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产业效应日益增强,部分本地餐饮龙头企业有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县餐饮业还有巨大差距,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够快,行业总体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陈旧落后,行业规范化程度低,管理十分粗放,服务水平较低;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烹饪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缺乏,菜品制作粗放单一;五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市场和行业管理有待加强;六是餐饮资源挖掘开发不够,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第三篇:赴宁波高校考察报告
赴宁波高校考察调研报告
2008年4月24日至28日,学院谢可滔董事长带领何小雄副院长、李望国教务长、许怀升顾问、张国安教学总监、教务处及各系负责人等一行共13人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中,除了听取对方总体经验介绍外,双方同类院系之间进行了对口交流学习。将考察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考察学校基本情况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2006年被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地处宁波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近750亩,校舍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专兼职教师1200人。学院下设海天机电学院、华建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学院、商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另设有公共教学部和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专业设置涵盖了机电、模具、计算机、电子信息、生化、物流等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11大类43个专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000多名,非全日制学生和各类培训人员16000人。
学院提出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专家治校、机构精简、务实高效的管理理念。实行“三位合一,三方联动”(三位合一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三方联动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互动合作机制),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教学改革,目前已全面实行“2+1”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二、考察学习收获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认真抓好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我院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学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示范经验是本次赴宁波考察学习的重点内容。从2005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议,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规划部署。第一步,自2005年至2007年,用两年的时间重点开展宣传教育,转变教师观念,让广大教师了解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意义和方法。第二步,用三年时间,对所有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造,包括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设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编写新教材等内容。第三步,改造实验实训条件,新建实验室等。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已完成,第二步的工作顺利进展,全校有三分之一的专业作为试点实施课改,三分之一的课程建设基本完成,今年8月,将出版第一批新编教材。学校利用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的教育部资助经费,对本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教材建设进行教改科研立项并给予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这也是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该校领导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一项繁重的任务,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承担教学改革的任务,面临许多困难,存在思想阻力也是难免的。因此,转变教师观念的工作非常必要,要下大力气去抓。该校的做法是,既有教改理论教育为引导,也有教改实践项目为载体。学校要求教师观念在“做”中转变,教改方法在“做”中学习。学校启动教师职业能力考核工程,对每个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每位教师按规定必须完成一门课程的重排,通过考核,才能登上讲台。这种以教改项目带动教师转变观念,投身教改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我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后,要构建新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同样面临着实施改革与建设的任务。如何联系我院的实际,充分调动我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是我院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各系负责人在考察学习中,也重点了解了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大家深深认识到浙江宁波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广东的前面,有许多办学的好经验值得我们结合广东的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不断深化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努力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我院内涵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宁波考察报告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宁波考察
报告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宁波考察报告
10月23日至11月4日,市第1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组织下,赴宁波市委党校进行异地教学。在13天的时间里,我们听“真经”于堂上,观“潮涌”于衢中,虚心学习,认真思考,触动不少,获益良多。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又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异地教学为全体学员提供了跳出看的机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
这次宁波之行,我们重点听取了“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矛盾及其思考、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走在前列、实施港桥海联动促进宁波经济发展、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与宁波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网络与当代社会、干部心理素养与心理效应等10个方面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实地考察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仑港、天一广场、余姚丹山赤水、全球生态500佳奉化市滕头村、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慈溪市周巷镇、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慈溪周巷长胜市村、宁波雅戈尔集团、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10个现场教学点。这些考察点各具优势,各具特色,集中代表了宁波市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置身高楼林立的都市,徜徉富饶整洁的村庄,靠前观察深入实施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等“六大联动”发展战略的澎湃之势,亲身
感受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矫健步伐,无不为宁波的发展成就而惊叹,无不为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而折服,无不被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深深打动,无不被广为传送的甬城之爱而感动。
宁波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其中市城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13万,辖6区、2县和3个县级市,是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宁波市依托其优良的港口资源条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接壤上海、濒临杭州湾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空前,活力四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足,一个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正散发熠熠光彩。宁波人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获得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桂冠。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
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宁波市位居第18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第8位。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商业城市排行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前列,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200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宁波位居第6位。宁波市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都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即,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二
在这次异地教学中,全体学员都强烈地感受到,宁波市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市的明天。要加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就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将对我们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
历史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宁波市的发展至少有这么几条基本经验。
1、时时事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时时事事紧扣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第一,他们促发展不为形势所左右,不被其他工作所干扰、冲淡。不管某一时期国家出台什么宏观调控政策,他们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当别人还在争论、左顾右看的时候,他们早已走在前头,用一句诗来讲,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他们促发展的领导力量集中。即2、4、8理论,市级、县市级、乡镇级领导分别保证有20%、40%、80%的精力用于抓经济建设;每条线、每个部门都在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不是抽象间接的,而是具体直接的,有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第三,他们促发展敢于突破框架和本本,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发扬“四千万”精神,在实际
操作中进行变通。第四,他们促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机遇意识,既善于抢抓机遇,又关于变挑战为机遇。他们认为宏观调控是机遇,人“下”是我“上”的机遇。紧紧抓住了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等历史性机遇,获得了先发优势。
2、面向新世纪,建设和发展做到视野开阔,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无论是繁华的天一广场商业圈、老外滩、东钱湖、三江口,还是宽阔气派的鄞州大道、现代化的高教园区、花园式的雅戈尔工业园等等,无不是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活力的交相辉映,无不是东方底蕴与西方时尚、实力与魄力的有机融合。城市建设是这样,其他如人才引进、企业集群发展、旗舰企业培育、争创名牌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等也一样,以超前眼光的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来精心设计建设。在未来的竞争中,宁波把自己定位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结算中心、外贸进出口中心。在区域
发展上,他们正在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就是要建设东部新城和现代化的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推进产业高度化、协调化,构筑宁波经济圈。
3、十分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人文环境既是区域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同时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区域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宁波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精力和发展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上,大投入、大建设,创造了一个非常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富有现代气息的城乡环境。优越的环境和优良的条件,吸引了一个个大的项目投资宁波,截止底,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0026家,投资总额亿美元,合同外资25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9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兴办56家企业。他们抓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抓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抓科学生活方式的倡导和示范,抓城乡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抓各行各业的工作和服务规范,抓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抓社会运行秩序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干部有敢于直面困难与挑战的精神状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来担起建设跨世纪的重任。一个地方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干部的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许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是最好的诠释。一是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学习考察中,不管是党政干部还是党校教师,无不传递着一种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和奋起直追的时代精神,都以发展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二是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自我加压,超越自我。宁波把上海作为自己赶超的标杆,规划跨行政区域,以都市圈来统筹整个大宁波市的发展。三是敢于突破、敢开先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为有效发挥北仑
区域的整体功能,理顺了北仑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两区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推动了北仑区域的快速发展。四是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务实的宁波人长期受浙东学派的熏陶,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低调办事,不事张扬,众富不露富。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正面临着全面接轨沪杭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的夹缝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确保嘉兴首位、浙江领先和全国升位,宁波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应围绕打造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这一目标,在发展大产业、构筑大载体、促进大统筹、优化大环境上下功夫,努力促进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1、在发展大产业上要明确两个支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经济中,先进制造业体现产业重心,现代服
务业体现增长潜力。先进性是制造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第一条就是要把科技、信息、人才切实武装到企业中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向科技要效益,向信息要效率,向人才要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是要立足现实基础,抓住皮革经编、家纺印染、印刷包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1232”产业,通过扶强扶优、合并改造等途径,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使龙头企业与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紧密协作和比较健全的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加大经济增长的中间投入。要按照跳出工业抓工业的思路,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特别要重视金融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民间
资金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资金,引进一批外资外地银行,强化信用担保,拓展资本市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2、在构筑大载体上要突出两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致富先筑路。积极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运河改道、通村达户到组道路建设,构筑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努力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方便与外界的联系,缩短与各地的时空距离。要进一步理顺省级开发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和镇工业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通过大开发、大投入,实现大集聚、大招商,真正构建发展的大平台。要突出产业的专业化布局,引导分散在全市的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园区布局结构的调整,更好地发挥集群功能。要加快各工业区的信息化、生态化改造步伐,着力建设数字化、循环型园区。
3、在促进大统筹上要抓住两个节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从的实际来看,统筹发展的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产业建设、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着重做好发展设施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等五篇文章,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训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握减少农民、减少村庄的社会发展趋势,长远性、高起点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力促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辐射、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深入开展“小康示范、百村整治”、“生态家园”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乡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疫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机
构,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对口制度,调整全市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4、在优化大环境上要强调两个基点:环境创优,服务提效。要抓好硬件建设,加快一主两副多星建设,进一步美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功能,形成富有特色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转向文明、法治、生态、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营造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使成为聚才磁场、创业乐园、投资热土、成本洼地、安全港湾、生态家园。在软环境建设中,最关键、最突出的还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审批环节繁琐、周期长仍然是企业引进和发展中的无形关卡。巩固和深化效能建设,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要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办证窗口建
设,所赋予的权限要进一步到位,所负有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二是要加强流程和通道的建设,使之通畅、绿色、简便,各部门之间要沟通、协调、衔接好;三是要把好关口,“批”与“审”有机结合,对污染企业的审批、企业用地的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都要进行调控。总之,通过营造设施配套的基础环境,完善创业功能;营造富有活力的政策环境,激发创业热情;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鼓励创业行为;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提升公信力和吸引力;营造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创业能力;营造稳定有序的法治环境,保障创业权益。
学宁波之长,创之新。发扬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精神,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第五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宁波考察报告
10月23日至11月4日,市第1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组织下,赴宁波市委党校进行异地教学。在13天的时间里,我们听“真经”于堂上,观“潮涌”于衢中,虚心学习,认真思考,触动不少,获益良多。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又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异地教学为全体学员提供了跳出看的机会,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
一
这次宁波之行,我们重点听取了“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矛盾及其思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走在前列、实施港桥海联动促进宁波经济发展、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与宁波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网络与当代社会、干部心理素养与心理效应等10个方面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实地考察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仑港、天一广场、余姚丹山赤水、全球生态500佳奉化市滕头村、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慈溪市周巷镇、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慈溪周巷长胜市村、宁波雅戈尔集团、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10个现场教学点。这些考察点各具优势,各具特色,集中代表了宁波市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置身高楼林立的都市,徜徉富饶整洁的村庄,靠前观察深入实施城乡联动、产业联动、港桥海联动、内外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联动、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等“六大联动”发展战略的澎湃之势,亲身感受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矫健步伐,无不为宁波的发展成就而惊叹,无不为宁波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而折服,无不被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深深打动,无不被广为传送的甬城之爱而感动。
宁波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56.7万,其中市城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13万,辖6区、2县和3个县级市,是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宁波市依托其优良的港口资源条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及接壤上海、濒临杭州湾的独特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空前,活力四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足,一个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正散发熠熠光彩。宁波人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获得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桂冠。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8.84亿元,第二产业1353.53亿元,第三产业964.0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2.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11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334.95亿美元,其中出口222.3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宁波市位居第18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第8位。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商业城市排行榜中,连续两年位居前列,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200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宁波位居第6位。宁波市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都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即,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
二
在这次异地教学中,全体学员都强烈地感受到,宁波市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市的明天。要加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就必须认真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将对我们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历史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概括起来,宁波市的发展至少有这么几条基本经验。
1、时时事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时时事事紧扣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第一,他们促发展不为形势所左右,不被其他工作所干扰、冲淡。不管某一时期国家出台什么宏观调控政策,他们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当别人还在争论、左顾右看的时候,他们早已走在前头,用一句诗来讲,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他们促发展的领导力量集中。即2、4、8理论,市级、县市级、乡镇级领导分别保证有20%、40%、80%的精力用于抓经济建设;每条线、每个部门都在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不是抽象间接的,而是具体直接的,有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第三,他们促发展敢于突破框架和本本,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发扬“四千万”精神(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变通。第四,他们促发展,有着十分强烈的机遇意识,既善于抢抓机遇,又关于变挑战为机遇。他们认为宏观调控是机遇,人“下”是我“上”的机遇。紧紧抓住了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等历史性机遇,获得了先发优势。
2、面向新世纪,建设和发展做到视野开阔,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无论是繁华的天一广场商业圈、老外滩、东钱湖、三江口,还是宽阔气派的鄞州大道、现代化的高教园区、花园式的雅戈尔工业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