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七点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七点建议
作者:姜平文章来源: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但是如何把握学生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这二者的关系,许多教师仍然感到非常困惑。为此,本文主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问题,提出如下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引导学生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整合实施。
1.综合主题,全面涉及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主题的研究。可将该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以“臭豆腐之谜”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
在第一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访问百年老店火宫殿”,了解臭豆腐的特色,学习制作工艺;第二阶段,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让学生试制臭豆腐;第三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臭豆腐进行微生物检测,将臭豆腐发酵水送到微生物检测中心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污染菌指示菌大肠杆菌进行化验。在研究过程中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贯穿其中,这样通过环节分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得到了整合。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指定领域进行两两结合,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拖带兼顾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整合可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的方法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如在进行“走进自行车”的主题活动中,核心领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即使学生学会修理自行车。在进行修理自行车的活动中,学生还开展了了解自行车、自行车创新设计及
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活动。
4.组织线索,充分挖掘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织过程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主题,教师都要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社会、自我因素。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时,将主题拓展为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另外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患病。
5.学科领域,多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地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
如“走近湘绣”主题活动可这样向学科渗透:艺术学科——湘绣画稿设计、制版、刺绣、装裱、验收有关知识,精于其中一门技能,自主完成湘绣某一工序;历史学科——了解并探索湘绣的历史、工艺流程,欣赏、鉴别并进行市场营销。
二、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类型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即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学生虽然进行了若干活动,但由于教师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致使学生一直在重复某种类型的活动。笔者曾于2001年收集了某个实验区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1000个,对其活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占50%以上,而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几乎没有。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活动内容的领域,也不利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导致活动中某些课程目标无法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对活动主题、活动类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关照;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活动的主题类型进行整体规划。以初中为例,可以让学生在初一重点开展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二重点开展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如此类推,尽量使学生在初中三年经历多种活动类型,掌握多种活动方式。
三、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过程记录
学生确定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记录。
1.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 2.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将开展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由来、活动方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为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性方法。
3.记录发现的问题
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如可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每周按时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方法论教学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教学。
1.形成方法系列
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又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
2.探讨方法的指导途径
为使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应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使方法论的指导不至于陷入知识系统讲授的局限。如要让学生掌握“怎样做采访”的方法,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施:①开设小讲座,介绍作采访的相关知识;②采访结束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作采访的相关方法;③开展“我的第一次采访”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自行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作采访—确定采访对象—讨论如何准备采访(收集信息、拟订提纲)—实施采访过程—开展交流活动。
五、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典型的综合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综合化的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目标比较忽略,怎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解决学生遇到的知识难题,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知识问题,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挖掘巴陵历史文化”主题活动中,发现课题小组的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地理和人文方面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搜集了一系列关于巴陵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突破了这方面的难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将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主题设计中,开发了系列活动的三个主题。
2.帮助学生寻找学科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趋势是综合性程度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界限更趋模糊。以历史、地理学科为例,这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自然与人文)、人与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各种关系和规律的,两者虽分属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但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受人类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如我们今天思考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为什么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就不能不考虑各种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两门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些典型的知识结合点,根据这些学科结合点,我们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六、让学生始终保持持续的兴趣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不像解决学科课程中一般性的问题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研究过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有时学生会因研究主题过大,或可行性、可操作性过小,从而造成
不知从何下手、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的现象。另外,有些学生选题时没有认真思考,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被动地参与了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研究的乏味、研究过程的单调,也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半途而废。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试压力,让那些习惯迫于压力而学习的学生不像学习学科课程那么认真。因此,对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且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反应可能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强烈,而且持续性也不会太长。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持久的兴趣,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性减退现象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起伏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身言行表现出来。只要指导教师多留心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较快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早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积极性减退的外在表现一般为:集体交流或教师指导时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小组讨论时不喜欢发言,参与性不强;活动时经常迟到、早退;分配工作时互相推诿,对待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等。
2.随时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观察,善于捕捉信息。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了解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时予以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拓展、深化下去。
七、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1.培养观察、质疑的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会观察、不能质疑,就很难将课题拓展下去。为此,在观察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界定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必备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并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同时,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最后写好观察总结。如在研究“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题时,有两位学生同时同地观察蚂蚁的活动,一位学生由于观察毫无目的,除了取乐外,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另一位同学在查寻了一些有关蚂蚁习性的文献资料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重点观察蚂蚁间信息交流传递的规律,坚持了一年,终于对此问题有所发现。
2.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知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教师点拨,学生进行了如此思考后定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3.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学生在研究中往往由于课题太大或没有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而难以将课题研究下去。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如有位教师发现某小组的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研究初期,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的资料,有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但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教师在查阅学生整理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收集的关于湖南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很多,就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湖南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湖南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
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以上就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体系、目标、课程形态及评价准则决定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协助者、指导者的地位,可通过指导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使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七点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但是如何把握学生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这二者的关系,许多教师仍然感到非常困惑。
一、引导学生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整合实施。
1.综合主题,全面涉及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主题的研究。可将该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以“臭豆腐之谜”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一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访问百年老店火宫殿”,了解臭豆腐的特色,学习制作工艺;第二阶段,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让学生试制臭豆腐;第三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臭豆腐进行微生物检测,将臭豆腐发酵水送到微生物检测中心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污染菌指示菌大肠杆菌进行化验。在研究过程中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贯穿其中,这样通过环节分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得到了整合。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指定领域进行两两结合,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劳动。技术教育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拖带兼顾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整合可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的方法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如在进行“走进自行车”的主题活动中,核心领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即使学生学会修理自行车。在进行修理自行车的活动中,学生还开展了了解自行车、自行车创新设计及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活动。
4.组织线索,充分挖掘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织过程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主题,教师都要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社会、自我因素。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时,将主题拓展为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另外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患病。
5.学科领域,多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地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
如“走近湘绣”主题活动可这样向学科渗透:艺术学科——湘绣画稿设计、制版、刺绣、装裱、验收有关知识,精于其中一门技能,自主完成湘绣某一工序;历史学科——了解并探索湘绣的历史、工艺流程,欣赏、鉴别并进行市场营销。
二、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类型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即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学生虽然进行了若干活动,但由于教师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致使学生一直在重复某种类型的活动。笔者曾于2001年收集了某个实验区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1000个,对其活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占50%以上,而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几乎没有。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活动内容的领域,也不利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导致活动中某些课程目标无法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对活动主题、活动类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关照;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活动的主题类型进行整体规划。以初中为例,可以让学生在初一重点开展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二重点开展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如此类推,尽量使学生在初中三年经历多种活动类型,掌握多种活动方式。
三、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过程记录
学生确定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记录。
1.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
2.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将开展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由来、活动方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为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性方法。
3.记录发现的问题
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如可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每周按时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方法论教学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教学。
1.形成方法系列
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又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
2.探讨方法的指导途径
为使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应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使方法论的指导不至于陷入知识系统讲授的局限。如要让学生掌握“怎样做采访”的方法,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施:①开设小讲座,介绍作采访的相关知识;②采访结束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作采访的相关方法;③开展“我的第一次采访”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自行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作采访—确定采访对象—讨论如何准备采访(收集信息、拟订提纲)—实施采访过程—开展交流活动。
五、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典型的综合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综合化的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目标比较忽略,怎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解决学生遇到的知识难题,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知识问题,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挖掘巴陵历史文化”主题活动中,发现课题小组的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地理和人文方面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搜集了一系列关于巴陵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突破了这方面的难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将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主题设计中,开发了系列活动的三个主题。
2.帮助学生寻找学科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趋势是综合性程度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界限更趋模糊。以历史、地理学科为例,这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自然与人文)、人与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各种关系和规律的,两者虽分属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但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受人类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如我们今天思考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为什么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就不能不考虑各种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两门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些典型的知识结合点,根据这些学科结合点,我们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六、让学生始终保持持续的兴趣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不像解决学科课程中一般性的问题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研究过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有时学生会因研究主题过大,或可行性、可操作性过小,从而造成不知从何下手、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的现象。另外,有些学生选题时没有认真思考,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被动地参与了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研究的乏味、研究过程的单调,也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半途而废。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试压力,让那些习惯迫于压力而学习的学生不像学习学科课程那么认真。因此,对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且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反应可能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强烈,而且持续性也不会太长。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持久的兴趣,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性减退现象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起伏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身言行表现出来。只要指导教师多留心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较快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早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积极性减退的外在表现一般为:集体交流或教师指导时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小组讨论时不喜欢发言,参与性不强;活动时经常迟到、早退;分配工作时互相推诿,对待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等。
2.随时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观察,善于捕捉信息。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了解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时予以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拓展、深化下去。
七、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
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1.培养观察、质疑的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会观察、不能质疑,就很难将课题拓展下去。为此,在观察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界定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必备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并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同时,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最后写好观察总结。如在研究“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题时,有两位学生同时同地观察蚂蚁的活动,一位学生由于观察毫无目的,除了取乐外,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另一位同学在查寻了一些有关蚂蚁习性的文献资料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重点观察蚂蚁间信息交流传递的规律,坚持了一年,终于对此问题有所发现。
2.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知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教师点拨,学生进行了如此思考后定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3.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学生在研究中往往由于课题太大或没有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而难以将课题研究下去。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如有位教师发现某小组的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研究初期,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的资料,有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但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教师在查阅学生整理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收集的关于湖南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很多,就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湖南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湖南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以上就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体系、目标、课程形态及评价准则决定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协助者、指导者的地位,可通过指导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使学生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
——教师指导材料
登封市嵩阳中学
郑丰鸽 2014年2月
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
教师指导参考: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2.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讨论稿)
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社区人民的环保、生活等问题,扩大视野,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服务,在服务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初步的实际操作、合作交往,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这门学科的性质有了初步地了解。从上学年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学生比较乐意参与到每次活动中去。不过,在设计和指导活动中,我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适当降低活动内容的难度,既做到全面参与,又能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2、活动的开展应以小组活动或集体外出为主,并争取家长协助。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开展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走访、调查、服务、交流,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热爱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产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行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指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有序开展活动。
3、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和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三、活动内容
本学年,主要围绕“环境保护”、“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废物利用” “健康饮食” “节约资源”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月份
活动安排
2014年1月
带领学生到养老院进行慰问活动。2014年3月
安全演练
2014年4月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清理垃圾,为家乡环境建
设及发展出谋划策
2014年5月—6月
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2014年9月
开展“感恩老师”贺卡制作活动”及演讲比
赛
2014年10月
庆祝国庆演讲比赛 2014年11月
节约资源
2014年12月
安全教育,争做安全小卫士
2015年1月
带领学生到社区宣传、监督节约用水活动 2015年3月
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相关活动
2015年4月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清理垃圾,为社区环境建
设及发展出谋划策
2015年5月
到社区进行健康饮食宣传
四、活动的具体实施
1.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3至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参与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2、及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对活动成果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现。
如:《一》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校园安全》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通过系列安全教育情景设计,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结合学校安全教育的主题,对学生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安全警示牌。
活动准备:挂图、警示牌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课题引出:出示安全宣传画——“倾倒的家”,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一人安危系全家”。我们每人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了谁,这个家都不再完整不再温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过渡语:作为学生,我们更多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校园安全,我们该怎么做呢?
1、地点:教室、走廊、楼梯、操场。
2、人际关系:同班同学之间,自己与其他班同学之间。
3、食品卫生:
如,编安全顺口溜: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廊狭窄不疯狂,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食品卫生有讲究,“三无”产品不上当。
三、想一想,校园安全方面,学校设施哪方面存在隐患?
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四、学生介绍行路安全经验
五、1、你认为社会上的哪些行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学生举例)
过渡语: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为车祸埋下了隐患。
2、介绍交通事故数据(小资料)
学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XX 万人惨遭杀害;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 万人丧失生命。然而更残酷的事实却是: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有4000万人惨死在那飞旋的车轮下
1998 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948 起,每7分钟有1人死亡
3、出示挂图:交通事故图
4、谈感受 听完老师介绍的资料,看完挂图以后,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同学们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每年开学同学们能一个不少的来上学,那就是送给老师的最好的最厚的教师节礼物。
六、认交通警示牌
我们的课结束了,衷心祝愿同学们安全快乐地成长,祝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的“家”。
活动结束后,对同学们自编的安全顺口溜进行筛选,好的在教室黑板报上展览,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是社区小主人》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
唤起学生对社区的关注,加深对社区的了解,培养学生为社区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三、主题引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让登封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登封被评为卫生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宣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宣传工作?
四、活动准备
调查家乡的地理资源、风土人情、特色产业、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等
五、活动目标:
1、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为家乡做宣传,培养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考察、调查或访问、宣传、设计制作等活动,培养与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问卷调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技能。
六、活动过程
1、制定计划:
请同学们说说,你打算宣传什么?怎么宣传?然后分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根据兴趣分头制订出活动计划: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交通安全、社会文明、健康饮食等等方面都可。
2、实践探索:
A 按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
B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
3、展示交流,感受家乡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和特色小吃等,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4、社区“小医生”,讨论交流:
通过上面的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程,有没有发现家乡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比如:不规范使用汉字、乱闯红灯、乱扔垃圾、乱停车、乱摆摊、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现象。
七、总结阶段:
说说收获、感想,相互评价交流体会等。
八、活动延伸:
以登封为主题画一幅创作画或者讲一个故事。
活动结束后,对于学生提出的改善环境的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汇报,再向政府部门汇报,以期引起重视,把故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看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生活中,知道节约了,知道感恩了,更知道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意识,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篇: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有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和展示阶段。每一阶段,学生都应自主参与。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特风格和创造性,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并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一、、“准备阶段”的指导
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
首先是选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想法,并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引导他们选择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积极健康的课题。
其次是确定课题。教师应针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所处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主题。即在课题选择时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可能存在的困难等。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就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效果,那么,再好的课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研究的纬度、时间的估计、小组内的分工、搜集资料的方法等。如果学生是首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在研究之初,教师需要做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对于研究方法,教师的指导不必过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慢慢学习和掌握。学生对课题作了大体规划以后,教师要进行检查,看其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实施阶段”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以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
在实施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阔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大胆地想,大胆地做,把想法都体现在活动。教师在理论上要进行指导,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舞他们的信心。如在“营造高质量生活环境”课题中,教师是学生到居民区采访时的安全卫士,并帮助他们克服采访之初的紧张情绪,至于具体的操作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展开;如果调查问卷的发放被拒绝,教师应在鼓励他们的同时,组织大家总结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彼此协作的能力。
在实施阶段,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抓住时机渗透与人相处的道理,引导他们搞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探究活动所必需的和谐气氛。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已有的经验,使他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以肯定和赞扬;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三、“总结和展示阶段”的指导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引导学生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各小组就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心得等向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总结。
在成果交流展示阶段,各小组确立汇报方式后,教师在学生排练过程中可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能力,张扬个性。如,在展示形式上可用图片、表格、幻灯片、动画演示、音乐配诵等,展示内容可涉及各学科的知识,合作方式可采用一人解说一人演示的动静式、多人齐上的角色表演分配式等。多种富有创意的展示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想法,激发他们思维活动的创新。在展示活动中,通过各小组互动的形式,学生能了解其他小组的实践课题,并促成他们的新的思考,从而产生新的实践课题。
大连市第三十八中学 孙喜
春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活动主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程理论出发,综合性学习强调不同学科和内容的联系与综合。从具体方法层面出发,它强调学生自身学习经验的整合,可以说是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运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今后所面对的社会不是一个以学校的学科划分的社会,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某些学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性的探究和创造的态度;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体性的判断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他人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性和创新性,而应变性和创新性是由多种能力所支持和保证的,这多种能力的组合最终将体现在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之中,也就是要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所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显然,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有关某个课题的基本知识,也不是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和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当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各个学科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目标,培养综合性能力的有效性不高。另外,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使其内化并融入学生的行动之中。但是,在学校里,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却十分有限。因此,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义务活动和健康等横断的、综合的课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学习内容还包括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总结方法、报告方法和发表讨论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合科学习、课题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包揽学生的工作。”但若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要真正有效地指导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仅仅靠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能胜任的,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资历和经验和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担任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1、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能力;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了解人和环境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
2、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能力;确认和发现信息源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高价值的创造能力;善于认识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探讨结果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的能力。
4、具有职业特点的临床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资历和经验:
一、专业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
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的案例知识,即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 策略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规则的知识。作为专业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如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一)专业技巧。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包括:导入、强化、提问、沟通、表达、个别辅导、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二)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是维持教师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特殊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技巧的运用等)、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教学、教研科研、反思。
1、教学设计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但如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把上述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设计,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的。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课题为基础展开的,而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课题又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扩展空间十分
广阔,信息量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繁多,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度也高于普通的分科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设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困难的。对于这种教学设计能力,有两个主要观点值得注意:
(1)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
美国学者毛拉姆对熟练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运用逐语记录的方式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怎样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过去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科和教学工作的信念、学习资源和信息知识、学生的背景、长期的目标、课程的指导原则、学校的周边环境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例如,有时尽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2)现代教学设计在方法论方面与过去的系统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杨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划分为各种类型的子目标,按照各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并按照目标进行评价。但是熟练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课题或问题出发,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理想的课题应该包括多种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应该依据课题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以行为主义作基础,这种线性的教学设计思想模式过于僵化和呆板。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弹性、动态和互动,应该由“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必须是真实化和互动式的,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真实体验的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的程序,而不是把设计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性目标等环节上。传统的教学设计将原本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分解为一
个一个的独立单元,相对而言,在这种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是彼此分离的,是部分性的知识而非整体性的知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则是由强调个别化、单元性、分割式的知识获得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设计能够掌握、应用和加工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活动。
如何具体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呢?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基于学校和地区课程的性质,应该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以下程序来描述。
①设定共同主题,制定具体的课题和这些课题的关联图。
②明确学习资源,包括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媒体等。③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④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⑤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
⑥准备进行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记录在案的公文包式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制作能够探索学生长期学习轨迹的评价工具。
一般来说,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但是对于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而言,则应该按照学生自己的课题意识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和设定。此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经验的个别差异,例如,教师应该出示多个学习主题,学生从这些主题中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可以设定个别学生独立的研究主题。
这种学习活动应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应该与社会人员共同协作。因此,向社会汇报学习成果,寻求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实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就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成果。
2、教学预测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新型的综合学习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为
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更关心学习结果的个性化。此外,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和爱好学习,往往不能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只是将学习结束于肤浅的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较深层次的学习结果呢?我们认为教师的预测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题目时应该对学习发展阶段性有所预测,这样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背景资料。这些知识除了应该包括各个相关领域的内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收集信息、从怎样的子问题开始等方法性知识。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周期比较长,常常是教师一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一边学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这与设计能力相关,可以在频繁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进行预测。
3、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四大内容之一。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一般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重要,信息间的关系,怎样整理加工信息等内容。如果需要深入地研究某一个问题,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不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只停留在表层的体验上,教师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容,通过信息的应用,可以变换为知识,这种变换的能力也是一种应用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第三,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第四,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的特征的理解及相关操作的能力。
4、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能力
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是不同的,只掌握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当把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内容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能忽视对内容的学习。对言语交流策略的研究表明,假如言语知识丰富,即使交流策略贫乏,也能比较顺利地交流信息;相反,即使言语知识贫乏,如果具有有效的交流策略,同样能够实现信息意义的交流。由此可见,内容与使用内容的策略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重点。
5、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四大内容之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无论是设计理念、策略、程序、模式都应该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进行设计,在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至于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还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条件、环境等。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说、制定规划、制定计划、制定方案、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访问、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撰写论文、制作产品、评价评估、拓展延伸等。
6、组织合作教学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方法与同学、教师、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时空的合作。作为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会合作,那么,就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合作。
美国教研学家卡瓦里尔和克莱因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比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结果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即当确定目标之后、在研究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方面,合作学习比个别学习更为有效。这里所说的目标和问题分别对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和内容,因为如何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以理解知识为主的学科学习相比,在教学基本思想上是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人类的问题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美国教育协会曾在1944年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把生活问题分为六个主要范畴,即公民责任和能力、经济理解力、家庭关系、智力活动、鉴赏美、语言能力。社会问题是指源于社会生活困扰人们的关键性且有争论的问题,包括贫困、饥荒、人口控制、能源保护、环境保护、通货膨胀、种族问题、战争和平、妇女地位、失业等等。如此广泛的人类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对问题、方法、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准备,由于主题内容具有复杂性,有的教师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教师之间必要的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时解决的一个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教师必须其他人进行合作解决。
7、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统一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统一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如读、写、算、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差异化教育”是指尽量使每个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的教育,可以产生不同学习结果的教育。具体可分为两种课程,一种是国家以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校规定的共同课程;另一种是每个学校自己独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属于这种课程。这种课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多
元智能的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在建构主义教学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就能有效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建构主义的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类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解决以后,整个教学内容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是事件的探索者或问题的解决者,并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情境教学要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情境教学的组成环节:
①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立问题——在上述情况下,选出与学习者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解决。
③自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负责向学习者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⑤效果评价——由于情境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专门测试。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情境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第二个特征是“情境中心”,现实世界的活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的意义建构的“平台”;第三个特征是“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亦即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2)随机访问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对同样的知识也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采用随机访问教学。因为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一般都能达到对该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随机访问教学的主要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景——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景。②随机进入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征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和做出一定的反映。
⑤学习效果评价——是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景中,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以便获得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是一种旨在获得高级知识和培养认知弹性的教学。(3)支架式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项目”(DGX3)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育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五个方面:
①架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景——引导学习者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③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提示。这样,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④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探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表现评价和学习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在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8、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向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学习的评价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应该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课题、在何处产生了新的想法、如何得出结论、建立了什么假说、体会到了什么、习得了什么以及这个课题以后如何继续进行等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报告书、作品等结果进行评价。一般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三、专业态度
(1)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理念。(2)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包括理智的情操,即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道德情操,即对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和专业自主权利。专业自觉意识意味着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专业自主权利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四、资历和经验
作为一名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其资历来讲,应该具备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学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至少3年以上,是学校骨干教师,职称中级以上。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经验方面的要求是,该教师应该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组织大型学生活动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等。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是“全能型”、“专家型”、“研究型”、“实践型”、“活动型”、“合作型”、“现代型”的教师。在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的情况下,这种教师是极难产生和成长的。但如果没有按照以上论述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各种条件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教学的话,就根本不能实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解决选拔合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的真正重视,需要真正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教师的地位,需要对其工作量的真正认可等。就学校来讲,可以考虑在单独一个教师不能胜任教学的情况下,通过“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学校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主任、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其他教师任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通过这一“组织”来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的重任。